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一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十年“文革”,我國尖端科學技術也有新的發展。”下列能體現這一觀點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顆原子彈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C.神舟五號飛船 D.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2.鄧稼先一生都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工作和奉獻著,他曾說:“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鄧稼先的杰出貢獻是參與研制了( )A.原子彈 B.人造衛星 C.雜交水稻 D.載人航天3.下表所列歷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國( )時間 事件1970年 我國獨立研制并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1973年 袁隆平培育秈型雜交水稻20世紀70年代初 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2022年 中國形成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體系A.交通領先世界 B.國防實力增強C.堅持自主創新 D.重視醫療發展4.下列圖片是同學們制作“中國現代科技成就展”中一個展板的內容。本展板的主題應是( )A.“逐夢航天” B.“走向深藍” C.“能源革命” D.“生命探源”5.有這樣一位院士,“他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為夢想執著追求,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以實際行動踐行‘奮斗終生’的諾言……”。這位院士是( )A.袁隆平 B.錢學森 C.鄧稼先 D.錢三強6.運用下列史料,可以設計出有關中國歷史的探究主題是( )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簡,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 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大。各遣使以珍貨求種。 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我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A.農業技術的發展 B.醫藥事業的進步 C.思想文化的繁榮 D.政治制度的演變7.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青蒿素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對此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是(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鄧稼先 D.錢學森8.中醫學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下表信息反映了,中醫學( )姓名 時期 主要成就扁鵲 東周 總結“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張仲景 東漢 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李時珍 明朝 編寫《本草綱目》,豐富了中醫藥學寶庫,廣為流傳屠呦呦 當代 萃取中醫文化的精華,開創了有效治療瘧疾的新方法A.成果豐碩,守正創新 B.實驗為主,技術先進C.中西結合,影響深遠 D.著眼著書,傳播世界9.1983年,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此后,世界各國相繼制定了本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戰略,國際高科技競爭的形勢催生了中國“863”計劃的出臺。由此可知,“863”計劃( )A.反映了國際形勢的緊張與動蕩B.調動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C.體現了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D.改變了西方國家的科技優勢10.1996年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863計劃綱要》并作為高技術發展重點的是( )A. 信息技術 B.生物技術 C.能源技術 D.海洋高技術11.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這一文件有利于(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B.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C.科學技術研究與國際接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12.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1955年11月參加的部分活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26日 上午 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后到科學院開會下午 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27日 晚上 參加外事活動下午 報社來人約稿晚上 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國際學術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視 D.科學精神得以弘揚13.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下列關于“雙百”方針的敘述,錯誤的是( )A.藝術上不同形式風格可以自由發展 B.科學上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C.推動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 D.改革開放后“雙百”方針逐漸廢止14.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量優秀作品問世,如《紅巖》《青春之吹》《東方紅》《英雄兒女》等。這些優秀作品問世的背景是( )A.“雙百”方針的提出 B.高考制度的恢復C.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行 D.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5.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如期舉辦,北京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既主辦過夏季奧運會同時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這主要得益于( )A.國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運動 B.北京地處沿海的區域優勢C.群眾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 D.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16.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跳槽”、“緩就業”、“自主創業”、“自主就業”等新鮮詞匯頻繁出現,這反映了(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就業觀念的變化C.綜合國力提升 D.醫保制度的建立17.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 )時間項目 2002年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6300元 16674元城鎮人均住房面積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 8.8億人次 29.6億人次A.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 B.新發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18.以下是某同學撰寫的演講稿提綱:◆從“吃飽”到“吃好” ◆從小瓦房到大樓房 ◆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 ◆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列車 ◆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據此判斷,該演講稿的標題是( )A.海峽兩岸的交往 B.航天事業的發展C.新時代強軍之路 D.社會生活的變遷19.“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些史實可見證我國( )A.重工業的發展 B.農業的發展C.旅游業的發展 D.交通業的發展20.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掌握時間的方式發生了這樣的變化:5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墻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尋呼機)。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A.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B.交通通信往來便利C.傳統思想觀念更新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最早的火箭出現在古代中國。13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都使用過火箭,之后火箭傳入歐洲。這個時期的火箭通常用紙卷成藥筒并裝上火藥,綁在細長的箭桿上,靠點燃藥筒引線噴出氣體反推上天。材料二: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航空航天事件一覽表(部分)時間 事件1956年2月 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3月 國務院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1956年4月 航天工業委員會成立1956年10月 錢學森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2月 中國自行研制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70年4月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由中國自己研制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75年11月 我國成功發射并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等編著《筑夢天宮——從萬里飛天到中國空間站》(1)根據材料一,簡述最早出現火箭的國家和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50-70年代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原因。(5分)(3)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意義。(5分)22.繪畫、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都記錄著時代的烙印。閱讀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15分)材料一:表一:15-16世紀宗教繪畫作品選繪畫作品 作者 作品簡介《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 是以《圣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次晚餐為題材創作的。畫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辯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等形態, 都被刻畫得精細入微, 惟妙惟肖。《創世紀》(局部) 米開朗琪羅 是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巨幅天頂畫,共包含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畫有300多個人物,展現了人的壯美, 是米開朗琪羅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杰作。表二:電影作品劇本摘編·我的手拿得起筆,拿得起手術刀,怎么會拿不起槍呢?這朝廷不堪一擊, 天下就是革命的。·“我輩之革命,就是為了中國人能受到尊重。” ·革命就是在任何一個地方,在任何一個時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遠,永遠, 不再懼怕列強, 都不再有封建皇權,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 這就是革命的意義。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國家著手改革電影發行放映體制。1979年,國務院批轉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恢復了早已被破壞的電影發行放映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后,電影發行體制進入全面改革的新時期;1995年,廣電部發布《關于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規定》,將中國的電影業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推向市場經濟體制;……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業實施加快開放策略,在2007年的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又特別強調了中國電影的走出去工程,利用海外資源優勢,擴大海外市場,實現強強聯合,共贏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和國際化。——摘編自唐榕《新中國60年電影體制與電影市場之發展流變》(1)依據材料一,概括表一繪畫作品反映的時代思潮和創作的時代背景。結合所學概括表二影視作品反映的史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有何時代影響?(9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新時期以來推動中國電影業發展的主要因素。(3分)(3)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社會發展和文藝作品關系的認識(3分)23.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科學技術”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20分)【科技探索】材料一洋務運動中,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傳播促成了中國近代科學和技術的發端,洋務派的科技觀由此形成。針對列強的“船堅炮利”和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曾國藩等人提出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的構想。——摘編自高慶節《試論洋務派的科技觀對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影響》(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洋務派為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所采取的措施,并概括洋務運動對中國發展的積極作用。圖A是中國用自己的技術力量獨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指出這條鐵路是哪位人物主持修建的?(5分)【科技興國】材料二蘇聯和美國分別于1957年和1958年發射了各自國家的人造衛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人造衛星事業被一步步提上日程。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奮斗,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等發展水平。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正在堅持武裝斗爭的亞、非、拉各國人民和全世界的革命人民。——摘編自劉霖《“東方紅一號”的政治載荷》(2)寫出圖B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背景,并分析我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影響。(5分)【科技強國】材料三對于袁隆平的貢獻來講,就是他不僅僅讓中國14億人口能吃上飽飯,而且還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短短數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增長迅速,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吃飯的問題,堪稱奇跡。——摘編自賈建榮《袁隆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通過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屠呦呦匯集了640余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集。在葛洪《肘后備急方》的記載給了她新的靈感的情況下,屠呦呦團隊最終于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在過去的20年里,青蒿素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摘編自《人民日報》(2019—10—05)(3)依據圖C,寫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的變化趨勢。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袁隆平的歷史貢獻。假如你是《人民日報》的記者,請你為屠呦呦的相關報道擬定一個合適的標題。(5分)【科技騰飛】材料四2016年我們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8年我們召開了兩院院士大會。幾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4)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科技實力提升的原因。綜合上述探究,談談為推動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你能做些什么?(5分)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改革開放后河南餐飲產業發展歷程(部分)時期 概況改革開放前 河南餐飲業主要以國營企業為主,餐飲市場相對單一,主要以本地口味的河南菜為主。當時的餐飲行業以傳統河南菜為主,如燴面、胡辣湯等,這些菜品成為河南餐飲的代表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末 20世紀80年代末,外來菜系開始進入河南市場,如川菜、粵菜等,私營餐廳大量出現,帶來了新的菜品和服務體驗。20世紀90年代,更多外來菜系進入河南,豫菜面臨挑戰進入21世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口味的日益多元化,豫菜品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嶄露頭角,并逐漸走向世界。消費者對健康、個性化的追求推動了健康餐飲等概念的發展。線上餐飲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為河南餐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產品同質化、價格戰等多重壓力下,餐飲業已陷入供給過剩的困境材料二:(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河南餐飲業不斷發展的原因。(3分)(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河南餐飲業的發展有何影響。(4分)(3)新形勢下,請你為河南餐飲業向上發展建言獻策。(3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文革”十年對應的是1966-1976年,據此分析,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1965年我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因此能體現這一觀點的科技成就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鄧稼先擔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接著他又參加了氫彈的研制,被譽為“兩彈元勛”,A正確;綜上所述,鄧稼先的杰出貢獻是參與研制了原子彈,沒有參與研制人造衛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排除BCD。3.答案:C解析:據題干“我國獨立研制并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袁隆平培育秈型雜交水稻、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中國形成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體系”可知,我國在航天、農業、生物醫學、交通和通信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明國家堅持自主創新,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C項正確:交通只涉及中國形成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體系,不全面,排除A項:國防實力增強只涉及“東方紅一號”,排除B項:重視醫療發展只涉及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020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月樣樣品”“2024年,神舟十八號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逐步走向太空,因此本展板學習的主題為“逐夢航天”,A項正確;“走向深藍”,與海洋技術的發展相關,與題干強調的航天技術發展不符,排除B項;“能源革命”是指人類歷史上關于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上的重大突破,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生命探源”的含義主要涉及到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與研究,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A解析:由材料“‘他為夢想執著追求,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對袁隆平的描述。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A項正確;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都是研制“兩彈一星”的重要科學家,與雜交水稻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6.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分別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東晉南朝時,水稻生產技術的進步、宋代引進占城稻、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體現了水稻種植的發展。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與農業工具的進步無關,排除B;題干材料反映了水稻種植的發展,不是農耕文化的興衰、科學技術的演變,排除CD。故選:A。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青蒿素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B項正確;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排除A項;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貢獻,排除C項;錢學森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A解析:根據“總結‘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編寫《本草綱目》,豐富了中醫藥學寶庫,廣為流傳”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中醫學成果豐碩,并不斷有所創新,A項正確;材料反映我國中醫學以總結為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都是中醫學方面的內容,沒有反映中西結合,排除C項;著眼著書,傳播世界與“總結‘望、聞、問、切’四診法”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C解析:據材料“世界各國相繼制定了本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戰略,國際高科技競爭的形勢催生了中國863計劃的出臺”可知,“863”計劃體現了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國家推動了科技研究,C項正確;反映了國際形勢的緊張與動蕩與材料不符,材料是美蘇冷戰時期,但未體現國際局勢,排除A項;調動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與材料不符,材料未體現科技工作者,排除B項;改變了西方國家的科技優勢與材料不符,材料沒體現對西方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D解析:①1986年3月,鄧小平對我國四位科學家寫的信做出了批示,最終形成了“863計劃”,從而這一計劃帶領著我國躋身科技世界,②“863”計劃涵蓋7個領域,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故選D。11.答案:B解析:1985年3月13日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和決定性的因素,要求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一文件有利于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B是正確的選項;這一文件并不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排除AD:這一文件也不是為了科學技術研究與國際接軌,排除C。故選:B。12.答案:C解析: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華羅庚作為科技人才“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參加“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還參加外事活動,科技才能夠較多的參加科技相關的活動及外事活動,反映了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華羅庚的活動,不能整體反映中國的科教水平,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涉及國際學術交流,只能反映中國對外學術交流的某些情況,僅憑此不能得出國際學術交流密切,排除B項;科學精神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材料并未論述華羅庚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態度,無法得出弘揚科學精神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故選:C。13.答案:D解析: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雙百”方針作為社會主義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針繼續得到堅持,并被給予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解讀,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多次強調必須長期堅持“雙百”方針,使得“雙百”方針繼續成為社會主義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遵循,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雙百”方針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雙百”方針基本精神是科學上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雙百”方針的實行推動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A解析: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許多作家、藝術家,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文學、戲劇、電影、音樂領域都取得了累累碩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那一時期的出色作品。選項A符合題意,B項針對的是教育領域,CD兩項是在經濟領域,排除BCD二項。故選:A。15.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如期舉辦,北京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既主辦過夏季奧運會同時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D項正確;其它三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6.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描述,“跳槽”、“緩就業”、“自主創業”、“自主就業”等詞匯主要與就業相關,反映了人們在就業觀念上的變化,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人們就業觀念的變化,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或綜合國力提升無關,排除AC項;題干反映的是就業觀念的變化,與醫保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計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2年和2012年,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奮斗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項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指新中國成立后,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于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與題干時間“2002年和2012年”不符,排除B項;中國政府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這一目標分為兩個階段來實現。第一個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這個階段,中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社會各方面制度將更加完善,國家文化軟實力將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將更加寬裕。第二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即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8.答案:D解析:分析題干演講稿提綱可知,該演講稿反映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該演講稿的標題應是:社會生活的變遷,D正確;“海峽兩岸的交往”“航天事業的發展”“新時代強軍之路”的說法,均與演講稿提綱不符,排除ABC。19.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武漢長江大橋還是京滬高鐵或是港珠澳大橋,這都是新中國成立后交通領域的重大成就,D項正確;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動力和原材料的基礎工業。題干中只突出交通部門的發展,排除A項;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或農作物栽培業;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排除B項;旅游業是指直接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等服務活動的集合,排除C項。故選D項。2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國人看時間,5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墻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尋呼機)”分析可知表面上是人們掌握時間的辦法的變化,其實質是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的提高,結合所學知識,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D項正確;基礎設施指的是國家工程建設等,排除A項;交通通信指的是信息傳遞方式,如電話、電報等,排除B項;傳統思想觀念更新指的是人們思想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21.答案:(1)國家:(古代)中國。原理:點燃藥筒引線,噴出氣體,反推上天。(2)原因:國家政策的指導;相關機構的具體執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廣大科學家的努力等。(答出符合題意的兩點即可)(3)意義:促進了我國導彈技術的發展,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促進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答出符合題意的兩點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最早出現火箭的國家是中國。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點燃火藥,火藥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這些氣體通過火箭尾部的噴口高速噴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火箭獲得了與氣體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從而推動火箭上升。在這個過程中,火箭內部的火藥燃燒提供了能量,而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則是實現火箭升空的介質。(2)20世紀50-70年代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黨中央的重視和推動、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專門的機構成立、科研人員的貢獻、自主研制和創新以及技術的積累和進步等。(3)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于提升國防安全、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科學普及與文化傳播以及探索未知與拓展人類活動空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22.答案:(1)時代思潮:人文主義;時代背景:在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下;背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在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革命思想傳播和民眾對清政府不滿的背景下發生的;影響:辛亥革命對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體、推動社會變革和覺醒民族意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主要因素:政策支持、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產業自身調整、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新時期以來推動中國電影業發展的主要因素。(3)認識:文藝作品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系。一方面,文藝作品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文藝作品又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和變革。文藝作品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解析:(1)時代思潮:根據表格中的信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結合所學可知,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因此繪畫反映了人文主義的時代思潮。時代背景:依據所學可知,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實生活。這種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潮逐漸流行,文藝復興運動興起。背景:依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辛亥革命》電影的獨白,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在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革命思想傳播和民眾對清政府不滿的背景下發生的。影響:依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推進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辛亥革命激發了社會各界的變革意識,推動了教育、文化、經濟等領域的現代化進程;辛亥革命增強了民族意識,提高了民族自尊心,為中國的民族振興奠定了基礎。(2)主要因素:依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持不斷加大。政策的調整和改革為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恢復和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推動電影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1992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后,電影發行體制進入全面改革的新時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電影產業能夠更加靈活地運作,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電影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了自身的調整,利用海外資源優勢,實現強強聯合,推動產業化和國際化;中國電影業在21世紀加大了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海外市場擴展和資源整合,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國際合作的加強使得中國電影能夠融入全球電影市場,促進了產業的國際化發展。(3)認識:依據上述材料可知,社會發展和文藝作品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文藝作品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價值觀和審美觀念。文藝作品通過藝術的方式,傳遞社會信息,表達人民的思想感情,促進社會的思想文化交流。同時,文藝作品也具有引導和塑造社會的作用。它能夠傳播積極的價值觀,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文藝作品還能夠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推動社會的創新和發展。23.答案:(1)措施: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技術;提出發展科技的構想;發展近代軍事工業;開辦近代民用企業;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積極作用:推動了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發展科技構想的產生;促進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的逐漸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人物:詹天佑。(2)時間:1964年(10月16日)。背景:蘇聯和美國發射人造衛星,我國亟待發展人造衛星;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影響: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鼓舞了正在斗爭的全世界人民;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趨勢:總體呈上升趨勢(或曲折上升)。貢獻: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支撐,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標題: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用中醫藥造福世界。(4)原因:各類科技創新和交流大會的成功舉辦;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界的共同努力;進入新時代,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研發投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做法:了解科技創新的最新動態和成果,關注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理解;學習科技知識,提高科技素養,了解科技創新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應用,為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持;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如科技展覽、科技競賽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解析:(1)措施:根據材料一“洋務運動中,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傳播促成了中國近代科學和技術的發端”并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知識可知,主要措施有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技術;提出發展科技的構想;發展近代軍事工業;開辦近代民用企業;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積極作用: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影響可知,推動了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發展科技構想的產生;促進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的逐漸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人物:根據材料一“圖A青龍橋站西人字形軌道上下行車的情景”并結合所學京張鐵路的知識可知,圖示鐵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2)時間:根據材料二“圖B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并結合所學我國原子彈爆炸的時間可知,1964年10月16日。背景:根據材料二“蘇聯和美國分別于1957年和1958年發射了各自國家的人造衛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人造衛星事業被一步步提上日程”并結合所學我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背景可知,蘇聯和美國發射人造衛星,我國亟待發展人造衛星;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影響:根據材料二“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等發展水平。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正在堅持武裝斗爭的亞、非、拉各國人民和全世界的革命人民”并結合所學我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影響可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鼓舞了正在斗爭的全世界人民;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趨勢:根據材料三圖C1949—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可知我國的糧食總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或曲折上升)。貢獻:根據材料三“就是他不僅僅讓中國14億人口能吃上飽飯,而且還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結合所學袁隆平的貢獻可知,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支撐,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標題:根據材料三“屠呦呦團隊最終于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在過去的20年里,青蒿素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并結合蘇雪屠呦的成就,可擬定標題屠呦發現青蒿素,用中醫藥造福世界。(4)原因:根據材料四“2016年我們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8年我們召開了兩院院士大會”可知原因是各類科技創新和交流大會的成功舉辦;根據材料四“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可知原因是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界的共同努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進入新時代,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研發投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做法:本題是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了解科技創新的最新動態和成果,關注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理解;學習科技知識,提高科技素養,了解科技創新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應用,為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持;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如科技展覽、科技競賽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24.答案:(1)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強;消費者的需求;科技的發展。(2)影響: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利于增強河南文化的影響力;是河南經濟增長的重要助推力。(3)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校企融合等方式,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餐飲人才;引入智能技術,如智能點餐系統;采用環保材料、減少浪費等措施。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南餐飲業發展、改革開放,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河南餐飲業發展、改革開放等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