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二十四 走向近代-2025屆中考歷史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二十四 走向近代-2025屆中考歷史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四 走向近代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西歐中世紀晚期,一些經營者走出城市到農村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他們將統購的原材料分發給有手藝的農戶,農戶按要求加工,經營者付給農戶報酬并收回產品,再將產品運往遠方的市場銷售。材料反映了( )
A.西歐莊園的興起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C.西歐城市的發展 D.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
2.根據下圖呈現的歷史現象,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
A.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出現 B.西歐封建制度徹底瓦解
C.租地農場逐漸走向衰敗 D.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加強
3.中世紀的歐洲,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和壯大,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富裕農民、騎士等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這反映了歐洲( )
A.思想文化逐漸僵化 B.外交領域走向開放
C.政治制度趨向專制 D.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4.下圖是某同學在預習《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課時設計的部分知識結構圖,其中①處應是( )
A.手工業行會 B.租地農場 C.手工業者 D.工廠制度
5.下圖為某學生的課堂筆記,其中?處可填的是( )
A.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B.古代埃及文明
C.封建時代的阿拉伯文化 D.古代印度文明
6.“這是人類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一次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恩格斯語)在這個時代,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的巨人,他們幾乎全都置身于時代運動中,他們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這場運動不是簡單的文化復興,它被認為是( )
A.電氣時代的來臨 B.全球化的出現
C.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7.“人文主義者謳歌現實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認為人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創造幸福,這成為海外冒險事業的一種思想動力。”該材料反映了( )
A.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整體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
B.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
C.新航路開辟客觀上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發展
D.文藝復興運動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思想基礎
8.14世紀中葉,歐洲興起了一場反對“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它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曙光中產生的偉大作品是( )
A.莎士比亞的《神曲》 B.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C.但丁的《哈姆雷特》 D.梵高的《向日葵》
9.彼特拉克在抒情詩《歌集》中寫道:“在這里,善良被扼殺,兇惡卻在成長,這兒是人們死前的黑夜和地獄一一難道上帝不將懲治你?”這反映出作者( )
A.號召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B.抨擊教會的腐敗和守舊思想
C.提倡探索人與大自然的奧秘
D.積極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10.他的作品,無論是《李爾王》等歷史劇,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悲喜劇,都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這里的“他”是( )
A.但丁 B.莎士比亞 C.拉斐爾 D.達·芬奇
11.小明同學在閱讀《世界文明史》時,看到這樣的話:“它被譽為‘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創造了煙囪多于教堂尖頂的圖景”。它在不過三代人的時間里,改變了整個英格蘭的面貌。它指的是( )
A.新航路開辟 B.工業革命 C.光榮革命 D.宗教改革
12.有學者認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特點,而歐洲人的到來卻生硬地切斷了這種互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變化始于( )
A.新航路的開辟 B.列強殖民擴張 C.宗教改革運動 D.世界市場形成
13.證實地圓說,實現環球航行的是( )
A.哥倫布船隊 B.迪亞士船隊 C.達 伽馬船隊 D.麥哲倫船隊
14.“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 )
A.地圓學說得到普遍認可 B.破壞了各地區生存環境
C.歐洲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D.出現了全球性物種交換
15.如圖是一位同學的學習筆記(部分),其中①處應填( )
A.中世紀城市自治 B.英、法殖民爭霸
C.商品經濟發展 D.英國革命推動
16.九(1)班同學在某次探究性學習中形成了以下結論:它充分體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性;它客觀上促進了新大陸的開發;它把災難帶給了非洲這片古老的大陸,部族之間戰爭被挑起,上億人口被掠奪。據此可知,他們探究的是( )
A.新航路開辟 B.工業革命
C.三角貿易 D.美國內戰
17.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2100萬銀元,這里的“銀元”是當時中國外匯儲備中的西班牙銀元。西班牙于 16 世紀首次在南美殖民地的銀礦鑄造該銀元后,受到葡、荷、英等國的青睞,迅速傳遍了各大洲。西班牙銀元流行的背景是( )
A.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B.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殖民掠奪
C.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的商道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在16世紀的歐洲,世界地圖集《寰宇大觀》暢銷不衰。它于1570年首次出版,后來相繼被翻譯為荷蘭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直到1640年還在印制。該地圖集的暢銷( )
A.為新航路開辟奠定了基礎 B.適應了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需要
C.促進了歐洲印刷術的進步 D.表明科技進步促進人們思想解放
19.16~18世紀,美洲大陸出現了許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等。這種現象表明( )
A.美洲新興工業城市集中出現 B.文藝復興運動在美洲廣泛傳播
C.大批美洲獨立國家廣泛建立 D.歐洲的殖民擴張加劇
20.造船業發達,曾控制印度和美洲全部貿易,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是( )
A.荷蘭 B.英國 C.葡萄牙 D.西班牙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
21.某歷史社團以“創新·前行”為主題開展了一次探究式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15分)
【任務一:看圖說史】
雅典衛城公共活動空間有雅典廣場,那里設有公民陪審法庭及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五百人議事會、十將軍委員會等重要權力機構。
① ②
(1)請根據圖①、圖②及所學知識分別說明雅典和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3分)
【任務二:文獻證史】
以下是《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目錄:
第十八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明……………809
一、意大利的歷史背景………………………812
二、意大利思想和文學的復興………………816
三、意大利藝術的復興………………………824
四、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衰微…………………840
五、北方的文藝復興…………………………843
六、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發展………………856
七、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858
——[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著,趙豐等譯《世界文明史(上卷)》
(2)請將下列文藝復興的成就歸入上面目錄中恰當的子目,將子目序號填入括號中。(3分)
①但丁《神曲》
②達·芬奇《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文藝復興的發展趨勢(可從領域及地域兩方面進行概括)。(4分)
【任務三:讀表論史】
西方近現代科技成就簡表(部分)
1687年 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785年 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
1859年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
1879年 愛迪生發明耐用的白熾燈泡
1913年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
20世紀40年代 電子計算機發明
(4)請從上表中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事件,提取一個觀點,并結合事件及其影響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50字左右)(5分)
22.蔗糖的歷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會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將印度的甘蔗帶入歐洲地中海沿岸,此前蜂蜜一直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主要甜味來源。之后,甘蔗的栽培技術和制糖技術也更為廣泛地傳到歐洲。當時,味道甘美、顏色潔白的砂糖和蜂蜜一樣,是高價商品,在歐洲社會上層階級間流傳。由于砂糖貿易利潤巨大,而且甘蔗需要在氣候條件適宜的熱帶地區種植,于是,英法等歐洲國家爭相在美洲建立了無數的甘蔗種植園。到了17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種植園中糖生產的擴大化,糖的價格在歐洲逐漸變得低廉。
——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
材料二:19世紀中期,自由主義貿易風潮在英國風起云涌,蔗糖價格大幅度下跌,糖成為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多吃幾口糖,就能少吃很多飯,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窮人們很快變得比貴族更加嗜糖。高強度的工作壓縮工人的用餐時間,生活的壓力迫使女性走進工廠,無暇準備飯菜,一杯加了糖的熱茶、一塊抹了奶油跟糖的面包,既能立時提神,又能迅速補充熱量,最終成為產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工人的象征,糖成為餐桌上的必需品。
——摘編自【美】西敏司《甜與權力》等
材料三:制糖在英國是一項重要的產業,隨著現代技術的興起,這個產業在19世紀發生了變化,大大加速了廉價砂糖的加工過程。倫敦是英國煉糖廠的發源地,隨著該行業的快速擴張,煉糖廠漸漸擴散到利物浦、布里斯托爾等重要港口。由此,原來僅作為少數上流階層的飲食調味品、藥品或禮儀用品的砂糖,逐漸變成了人們可以日常獲取的物品。
——摘編自【英】詹姆斯·沃爾韋恩《糖的故事》等
(1)根據材料一,畫出甘蔗在世界范圍傳播路線示意圖。(5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糖變得廉價對于歐洲和美洲帶來的影響。(5分)
(3)綜合上述材料,糖的消費人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分析其原因。(5分)
23.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產生、發展,向全世界擴張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要求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
——摘自[美]詹姆斯.W.湯普森《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
材料二: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
——摘編自[美]查爾斯 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材料三: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驅動了經濟可持續增長,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徹底改弦易轍。機器的發明、動力資源的變更和新材料的供應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與人均收入、人口總量、知識、投資及技術創新形成了正反饋機制。
——摘自[英]M.M.波斯坦、H.J.哈巴庫克《劍橋歐洲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13世紀歐洲的變革在經濟上和社會階層上分別有何表現。(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交換”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的含義。(6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機器的發明”帶動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什么新變化。根據材料概括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方面產生的影響。英國爆發出的巨大能量給當時中國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5分)
24.閱讀以下大事年表,回答下面問題。(15分)
材料一 1300年以前歐洲人普遍認為世界上只有歐、亞、非三個大洲,且大洲之間基本沒有交流。而恰恰是達 伽馬、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的出現,世界原有狀態才被打破。
——《中國歷史 九年級上冊教師用書》
材料二
史料A1519年西班牙人科爾斯特到達美洲,用三年時間征服了富庶的阿茲特克帝國。金字塔、廟宇和王室都被夷為平地,拆下的石頭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教堂,阿茲特克人也因殺戮和感染歐洲人帶來的病毒而大量死亡。——芭芭拉《阿茲特克帝國》 史料B16世紀初,新的槍炮通過葡萄牙人傳到中國,明朝軍器局對葡萄牙的先進速射槍炮進行仿制和改進,稱為“佛郎機”。與此同時,麥子、水稻等作物、生產方式也隨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世界歷史資料選輯》
(1)根據材料一說說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路是誰開辟的?麥哲倫又開辟了哪一條航線?(6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經營者與農戶之間形成了以資本為紐帶的雇傭關系,經營者將產品推向市場,這表明歐洲中世紀晚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B正確。
2.答案:A
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權,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在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過程中,農民逐漸獲得對自己剩余產品的支配權。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A正確;圖片不能說明西歐封建制度徹底瓦解,排除B;圖片反映租地農場興起,排除C;圖片反映農民人身依附關系逐步削弱,排除D。
3.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和壯大,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富裕農民、騎士等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的階層,D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的階層變化,沒有涉及思想文化、外交領域、政治制度等內容,排除ABC。
4.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出現,莊園制度下的小塊土地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之一些領主不善于經營,于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紀中葉以后,出租領主自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故①處應是租地農場,B正確;手工業行會與材料不符,排除A;手工業者與材料不符,排除C;工廠制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建立的,排除D。
5.答案:A
解析:古希臘羅馬文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來宣揚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故A項正確。
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以人為中心”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開始逐漸擺脫封建神學的束縛,追求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哲學。這一時期的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們紛紛投身于時代運動,推動了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繁榮。他們的成就不僅超越了前人的水平,更為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因此,這場運動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D項正確;電氣時代更側重于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而非文化和哲學的深刻變革,排除A項;全球化是一個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但并非由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或哲學變革直接引發,排除B項;多極化趨勢主要指的是國際政治格局中多個力量中心并存的現象,排除C項。故選:D。
7.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人文主義者謳歌現實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認為人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創造幸福,這成為海外冒險事業的一種思想動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至17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核心是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迷信的神學思想;文藝復興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成為海外冒險事業的一種思想動力,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D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人文主義對新航路開辟的促進作用,而不是新航路的影響,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文藝復興運動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文藝復興運動客觀上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排除C項。故選D項。
8.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中“14世紀中葉”等信息可知,這一曙光是指文藝復興運動,14世紀中葉,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中達·芬奇創作了著名繪畫《蒙娜麗莎》等經典作品,B項正確;《神曲》是文藝復興期間但丁的作品,排除A項;《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期間莎士比亞的作品,排除C項;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是在1848年,屬于19世紀中葉,排除D項。故選B項。
9.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彼特拉克。根據“善良被扼殺,兇惡卻在成長…難道上帝不將懲治你”并結合所學可知,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抒情詩《歌集》中的政治諷刺詩主要是抨擊教會的腐朽,揭露和反對教會,宣揚人文主義。故選B。
10.答案:B
解析:據題干“無論是《李爾王》等歷史劇,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悲喜劇”可知,評價的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美洲”“歐洲人的到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變化始于新航路開辟,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也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災難,A符合題意。
13.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D項正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了美洲,排除A項;迪亞士船隊到達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排除B項;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到達了印度,排除C項。故選D項。
1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這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性的物種交換,即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全球性物種交換,D項正確;材料內容涉及的是新航路開辟后出現的全球性物種交換,材料沒有強調對地圓學說的態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換不會破壞生存環境,排除B項;材料內容涉及的是新航路開辟后出現的全球性物種交換,沒有體現歐洲在國際貿易的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
15.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發展、航海技術進步、地理知識增加、傳統商路受阻均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故選C。
16.答案:C
解析:“它體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性;它促進了新大陸的開發;它把災難帶給了非洲大陸,上億人口被掠奪。”“它”指的是三角貿易。因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種植園缺乏大量勞動力,歐洲殖民者發現販賣黑人奴隸有利可圖,紛紛加入罪惡的黑奴貿易行列。從16世紀到19世紀持續了三百多年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奴隸販子大發橫財,為歐洲積聚了巨額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故選:C。
17.答案:B
解析:據題干“西班牙于16世紀首次在南美殖民地的銀礦鑄造該銀元后,受到葡、荷、英等國的青睞,迅速傳遍了各大洲”可知,殖民國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活動,帶動了貨幣的流通,體現了主要大洲間建立了直接商業聯系。故B正確;西班牙銀元流行的背景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殖民掠奪,與工業革命無關,排除A;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貿易商道發生于15世紀中期,是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排除C;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生在20世紀初,排除D。故選B項。
18.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16世紀的歐洲”“世界地圖集《寰宇大觀》暢銷不衰”“1570年首次出版”并依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業聯系,歐洲開始了早期殖民掠奪,地圖集的暢銷反映了人們熱衷于學習世界地圖,以滿足殖民擴張的需要,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完成時間是16世紀初,是新航路開辟為題干中書籍的印制和暢銷奠定了基礎,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新航路開辟后隨之而來的歐洲殖民擴張需要了解世界,促進了《寰宇大觀》暢銷不衰,沒有體現促進歐洲印刷術的進步,也沒有涉及科技進步和思想解放,排除CD項。故選B項。
19.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6-18世紀,美洲大陸出現了許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等。”可知,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來到北美大陸的殖民者將新建立的殖民地以他們家鄉的名字命名,故出現了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等地名,D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反映殖民擴張,未涉及新興工業城市集中出現,排除A項;題干材料主要反映殖民擴張,未體現文藝復興運動,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反映殖民擴張,未使大批美洲國家廣泛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
20.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與法國先后加入殖民爭霸的行列,建立了許多殖民地。17世紀,荷蘭一度控制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造船業發達,有“海上馬車夫”之稱,A項正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是荷蘭,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是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選A項。
21.答案:(1)雅典:民主政治,強調公民的直接參與。
美國:三權分立,注重權力的制衡。
(2)①:二。②:三。③:五。
(3)趨勢:文藝復興的領域從思想、文學藝術擴展到自然科學、音樂等;文藝復興的地域從意大利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
(4)觀點:近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
論述: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生產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1879年愛迪生發明耐用的白熾燈泡,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20世紀40年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引領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促進了各領域的快速發展。這些科技成就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22.答案:(1)印度→西亞→歐洲→美洲(“西亞”可不寫)
(2)影響:歐洲:①逐漸影響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②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社會轉型。(答出一點即可)
美洲:歐洲人在美洲的甘蔗種植園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并從非洲販賣更多的黑人作為勞動力,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3)變化:從歐洲上層社會變成普通民眾。
原因:①工業革命中機械化生產加速了糖的制作過程,降低了制糖的成本,推動了糖的普及。
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擴大,自由貿易政策使蔗糖價格下降,促進了其在世界范圍的傳播。③工業革命也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廉價方便的茶、糖、面包逐漸成為勞動人民的必需品。(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1)示意圖:根據材料“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將印度的甘蔗帶入歐洲地中海沿岸,此前蜂蜜一直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主要甜味來源。之后,甘蔗的栽培技術和制糖技術也更為廣泛地傳到歐洲。當時,味道甘美、顏色潔白的砂糖和蜂蜜一樣,是高價商品,在歐洲社會上層階級間流傳。由于砂糖貿易利潤巨大,而且甘蔗需要在氣候條件適宜的熱帶地區種植,于是,英法等歐洲國家爭相在美洲建立了無數的甘蔗種植園”可知,甘蔗在世界范圍傳播路線示意圖是印度→西亞→歐洲→美洲(西亞可不寫)。
(2)影響:根據材料“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窮人們很快變得比貴族更加嗜糖。高強度的工作壓縮工人的用餐時間,生活的壓力迫使女性走進工廠,無暇準備飯菜,一杯加了糖的熱茶、一塊抹了奶油跟糖的面包,既能立時提神,又能迅速補充熱量,最終成為產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工人的象征,糖成為餐桌上的必需品”和所學可知,對歐洲的影響是逐漸影響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社會轉型;根據材料“英法等歐洲國家爭相在美洲建立了無數的甘蔗種植園”和所學可知,對美洲的影響是歐洲人在美洲的甘蔗種植園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并從非洲販賣更多的黑人作為勞動力,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3)變化:根據材料“原來僅作為少數上流階層的飲食調味品、藥品或禮儀用品的砂糖,逐漸變成了人們可以日常獲取的物品”可知,糖的消費人群從歐洲上層社會變成普通民眾;原因:根據材料“隨著現代技術的興起,這個產業在19世紀發生了變化,大大加速了廉價砂糖的加工過程”可知,工業革命中機械化生產加速了糖的制作過程,降低了制糖的成本,推動了糖的普及;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擴大,自由貿易政策使蔗糖價格下降,促進了其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根據材料“糖成為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多吃幾口糖,就能少吃很多飯,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窮人們很快變得比貴族更加嗜糖。高強度的工作壓縮工人的用餐時間,生活的壓力迫使女性走進工廠,無暇準備飯菜,一杯加了糖的熱茶、一塊抹了奶油跟糖的面包,既能立時提神,又能迅速補充熱量,最終成為產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工人的象征,糖成為餐桌上的必需品”可知,工業革命也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廉價方便的茶、糖、面包逐漸成為勞動人民的必需品。
23.答案:(1)經濟上: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社會階層上:產生了市民階級。
(2)影響:促進了全球物種的交流;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引發了經濟領域的爆炸,促進了近代世界的到來。
含義:新航路開辟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
(3)變化:手工工場變為機器大工廠或傳統手工工場被現代工廠制度所取代。
影響: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了人口增長;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人們文化素質提升;投資及技術創新不斷增長。
變化:英國工業革命后,發動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解析:(1)經濟上:據材料“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3世紀歐洲工商業興起:據材料“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要求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生產。社會階層上:據材料-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要求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
(2)影響:據材料“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造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可知,“哥倫布交換”促進了全球物種的交流,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引發了經濟領域的螺炸,促進了近代世界的到來。含義:據所學可從經濟發展、聯系日益密切等方面回答,如: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
(3)變化:據材料機器的發明并結合所學可知,機器的發明是指工業革命,其帶動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新變化,即機器大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傳統手工工場被現代工廠制度所取代。影響:據材料機器的發明、動力資源的變更和新材料的供應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與人均收入、人口總量、知識、投資及技術創新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了人口增長,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人們文化素質提升投資及技術創新不斷增長,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與人均收入、人口總量、知識、投資及技術創新形成了正反饋機制。
變化:據所學可知,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急需原料和海外市場,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發動了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4.答案:(1)人物:哥倫布。航線:麥哲倫船隊開辟了環球航行路線。
(2)觀點:新航路的開辟無疑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述: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紛紛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各國搶占殖民地,爭奪殖民地的資源、市場等,給殖民地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新航路是征服者走向世界之路。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人員、物種、科技的大交流。
結論:綜上所述,新航路的開辟無疑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帶來了殖民擴張和掠奪的負面影響,也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解析:(1)人物:根據材料“而恰恰是達 伽馬、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的出現,世界原有狀態才被打破。”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開辟了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路。航線:根據材料“而恰恰是達 伽馬、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的出現,世界原有狀態才被打破。”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開辟了環球航行路線,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這一壯舉不僅證明了地球是圓的,而且開啟了全球貿易和探險的新時代。
(2)示例:本題為開放性題目,緊扣題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據史料A可知,新航路開辟帶來消極的影響,根據史料B可知,新航路開辟帶來積極的影響,可擬定觀點為:新航路的開辟無疑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述:結合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展開論述。如,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紛紛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各國搶占殖民地,爭奪殖民地的資源、市場等,給殖民地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新航路是征服者走向世界之路。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人員、物種、科技的大交流。結論:重申觀點,進行情感升華。如,綜上所述,新航路的開辟無疑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帶來了殖民擴張和掠奪的負面影響,也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安岳县| 台江县| 贵溪市| 密山市| 大名县| 安庆市| 杨浦区| 奎屯市| 西峡县| 靖安县| 太和县| 黄陵县| 延寿县| 尉犁县| 肃南| 南平市| 边坝县| 商洛市| 观塘区| 邢台县| 合作市| 延长县| 大竹县| 千阳县| 田林县| 利津县| 天长市| 宁河县| 达州市| 大城县| 台江县| 奉贤区| 嘉祥县| 永泰县| 遂平县| 广元市| 安顺市| 晋州市| 福海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