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二十九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2025屆中考歷史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二十九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2025屆中考歷史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九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國流傳這樣一首民謠:“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鐘,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沖。”這首民謠反映了( )
A.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 B.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C.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蔓延 D.蘇聯對美國軍事打擊
2.下列歷史事件之間按照因果聯系排列,①②③對應的是( )
A.經濟繁榮一時、經濟大危機、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繁榮一時、經濟大危機
C.經濟繁榮一時、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大危機
D.經濟大危機、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繁榮一時
3.閱讀表格(來源:依據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59頁內容制作),結合所學可知( )
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情況
美國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工業產量下降 超過40% 1/3以上
貿易額減少 70% 2/3
失業人數 1500萬—1700萬 超過3000萬
A.只有美國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
B.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調整扭轉了經濟困局
C.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D.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這次危機無關
4.有人說羅斯福新政是運用國家政權之“刀”給這個社會“肌體”做了一次外科手術,不是結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使其新生的“外科手術”方案是( )
A.推行計劃經濟 B.建立福利國家
C.進行殖民擴張 D.實行國家干預
5.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才開始承認貧困的發生并不是由于個人的素質低劣。貧困本身會給個人與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政府要承擔起濟貧的責任,依托聯邦政府的行政能力完善福利系統。這一認識源于( )
A.三權分立的確立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C.南北戰爭的爆發 D.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6.某校九年級學生為了撰寫論文,搜集了如下資源。據此可以分析出,該論文可能涉及的內容為( )
照片——《日本刺殺中國平民》《德國納粹迫害猶太兒童》 論文——《意大利侵害埃塞俄比亞戰爭始末》 漫畫——《三頭怪獸》(20世紀30年代) 數據——《1937年各大國國防開支的比例》
A.三國同盟的形成與對峙 B.經濟大危機的嚴重危害
C.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擴張 D.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
7.以下是一場知識競賽中一個競賽模塊的主要內容,該模塊的主題是( )
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 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A.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B.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C.法西斯國家的對內統治 D.法西斯國家的對外擴張
8.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1935年簽訂《蘇法互助條約》,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且開始了一系列調整西部疆界的行動,建立“東方戰線”。蘇聯采取這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為( )
A.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B.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
9.1937年至1940年何鳳山博士受國民政府委派,出任奧地利領事。這期間他為歐洲的猶太難民發放了數千張簽證(如圖)。據統計,這一時期上海接納了至少25000名猶太難民。這一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是( )
A.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B.歐洲恐怖主義抬頭
C.躲避一戰帶來的戰亂 D.猶太人口增長過快。
10.下圖是發表于1935年的一幅政治漫畫。漫畫中象征“國聯”的女子,試圖以一臂之力將“戰爭”怪獸關在籠子里。該漫畫旨在( )
A.表達對國際局勢惡化的擔憂 B.呼吁建立國際政治的新秩序
C.譴責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殺人民 D.揭露德國法西斯殘酷迫害猶太人
11.下列史實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不久,他解散國會,禁止其他政黨活動,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
A.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 B.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C.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形成 D.世界由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
12.1928-1937年,蘇聯建成大型企業6000多個,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蘇聯的工業建設成就( )
A.是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結果 B.是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結果
C.為戰勝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 D.帶動了蘇聯農業高速發展
13.1944年6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會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時致詞說,各位到延安時,正遇著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其影響不僅在歐洲,而且將及于太平洋與中國”。可見,第二戰場的開辟( )
A.體現了《聯合國家宣言》的精神 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C.促進了歐洲戰爭策源地最終形成 D.加速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計劃的實施
14.具有“絞肉機”“屠場”之稱、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戰役分別是( )
A.凡爾登戰役、約克鎮戰役 B.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C.約克鎮戰役、珍珠港戰役 D.凡爾登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5.《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材料表明國際社會( )
A.堅決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B.確認中國擁有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
C.同意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承認中國等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16.1943年,中、美、英三國發表聯合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通過該宣言的國際會議是( )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開羅會議 D.雅爾塔會議
17.下圖是1945年雅爾塔會議后英國漫畫家繪制的漫畫《TAKEMEIN,MISTER 》(帶我進去吧,先生?)。該漫畫意在揭示雅爾塔會議( )
A.凸顯了大國主導地位 B.激化了盟國內部矛盾
C.加速了美蘇利益沖突 D.違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18.1945年雅爾塔會議結束后,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分別從東西兩面進入德國本土作戰,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材料說明雅爾塔會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 )
A.奠定了戰后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 B.激化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矛盾
C.推動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D.引發了戰后諸多地區的動蕩
19.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英強調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臺灣、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其態度的變化表明( )
A.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瓦解 B.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系
C.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加劇 D.中國經濟實力極大增強
20.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達30多個,15億人被卷入戰爭,參戰各國的死傷人數超過3000萬,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達60個國家和地區,參戰各國的死傷人數超過7000余萬,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萬億美元。這反映了( )
A.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B.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C.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進程 D.世界格局的演變過程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1932年……饑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陰影籠罩著美國莽莽大平原。……產品價格從沒這樣低過。1蒲式耳(約合36升)小麥的價格不到25美分,1蒲式耳玉米7美分……200個一箱的蘋果,假設它們都是毫無瑕疵的,40美分。
——摘編自[美]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材料二:事實上,羅斯福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思想,開始實施新政。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新政的一項成果,該局修建了一系列的大壩,防止田納西河流域內的洪水災害和濫伐森林的現象,并為包括7個州區域內的家庭和工廠提供廉價的電力。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第一次使得聯邦政府進入出售電力的商業領域,與私營公司進行競爭。
——摘編自《給我自由》
材料三:早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就決定以武力占據東北三省,作為其侵略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第一步,把東北三省變成它向北進攻蘇聯的跳板,向南進攻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基地。日本把這一侵略計劃稱之為“滿蒙的積極政策”。客觀上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加速了這一政策的實施。
——摘編自岳思平《侵華日軍序列沿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1932年美國農產品價格走勢。指出這一時期農產品價格走勢的社會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說明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所體現的羅斯福新政的特點。(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日本為擺脫經濟大危機采取的政策,并寫出其影響。(5分)
22.面對危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19世紀中期,美國人培理率領的黑船艦隊叩開日本的大門,日本人深切感受到了日本與外國的巨大差距。培理率領的艦隊中有兩艘黑色的近代蒸汽鐵甲軍艦,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幾只蒸汽船,驚破太平夢!”黑船來航對日本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摘編自《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材料一中面對黑船來航的巨大沖擊,日本是如何應對的?(3分)
材料二: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NEP),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農民們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農民和新商人都能雇傭勞動力,并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根據材料二指出,“新經濟政策”到底“新”在哪里?結合所學知識列寧所說的“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分)
材料三: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史學界一直對羅斯福新政持批評態度,認為羅斯福并沒有放棄他的階級屬性,羅斯福新政的目的仍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摘自部編版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3)“羅斯福新政”之“新”指什么?材料三所述觀點,你是否贊同?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5分)
(4)結合上述,請你結合日、蘇、美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2分)
23.兩次世界大戰,引起人類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深刻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刺殺費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審判時陳述道:“我毫不后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愈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
材料二: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的最后失敗,其決定因素在于:以美、英、蘇、中為首的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有效的軍事合作……為此,全民的擁護,充分的精神動員,高度的愛國主義與無畏精神的發揚,則為反法西斯同盟奪取勝利提供了有效的精神保證。
材料三:今天,在歐洲,人們已安享了幾十年的和平。但在世界范圍并非如此。在二戰之前和期間,猶太民族飽受磨難,流離失所;今天,在中東,另一個民族也正飽受磨難,流離失所。悲劇在角色轉換后繼續上演,令人長嘆。60多年前的戰爭離我們并不遠,導致戰爭和災難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話:善良的人們,你們要警惕。
(1)材料一中“費迪南大公及其妻子”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普林西普認為他“做了一件好事”,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普林西普的做法,并指出你對此類事件的態度。(5分)
(2)概括材料二中認為戰勝法西斯軸心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相關史實加以證明。(5分)
(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材料三中“善良的人們,你們要暼惕”這句話的理解。(5分)
24.根據材料,回答下面問題。(15分)
材料一: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在歐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政權。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逐步確立了什么制度?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頒布的資產階級文獻是什么?(2分)
材料二: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同德國等戰敗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還與其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華盛頓會議與會國簽訂了《九國公約》……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然而帝國主義確立的戰后秩序并沒有帶來長久的和平。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了怎樣的國際秩序?并寫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標志是什么?(4分)
(3)分別說出兩次大戰中的戰役各一個,兩次世界大戰都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你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3分)
材料三: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認為自己“最有能力領導這個世界”,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4)二戰后,形成了兩極格局,這一格局形成的標志是什么?(1分)
(5)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1分)
(6)根據兩次世界大戰的史實,試述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由題干“20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胡佛、美國往地獄沖”可知,這是指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A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至1918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日本偷襲珍珠港發生在194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美蘇冷戰發生在二戰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
2.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達成戰后世界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為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1924—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繁榮一時。但在“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拋售股票的狂潮,幾天之后,股票價格連續暴跌。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從這里開始,迅速蔓延全美國,進而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建立法西斯政權。意大利的法西斯專政進一步強化,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3.答案:B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面對日益嚴重的危機,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羅斯福新政,通過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使美國逐漸擺脫了經濟大危機,B正確;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大危機波及范圍廣,影響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排除A;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排除C;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受到了經濟大危機的影響,排除D。故選:B。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羅斯福新政是運用國家政權之‘刀’給這個社會‘肌體’做了一次外科手術,不是結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及所學可知,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對付經濟危機,他一上任,就宣布實行新政。新政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D項正確;羅斯福并未推行計劃經濟,排除A項;材料與建立福利國家無關,排除B項;羅斯福新政與殖民擴張無關,排除C項。故選:D。
5.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才開始承認貧困的發生并不是由于個人的素質低劣。貧困本身會給個人與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政府要承擔起濟貧的責任,依托聯邦政府的行政能力完善福利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危機更加嚴重,人們生活更加窮困,人們的觀念開始發生改變,聯邦政府的職能作用只得進行調整,D正確;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行政、司法的分立,與聯邦政府完善福利系統無關,排除A;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B;材料中認識的來源與南北戰爭的爆發無關,排除C。
6.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照片——《日本刺殺中國平民》《徳國納粹迫害猶太兒童》論文——《意大利侵害埃塞俄比亞戰爭始末》漫畫——《三頭怪獸》(20世紀30年代)數據——《1937年各大國國防開支的比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內容體現的是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在世界范圍內的侵略擴張,C項正確;三國同盟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與題干29世紀30年代等信息不符,排除A項;經濟危機的嚴重危害與《日本刺殺中國平民》《德國納粹迫害猶太兒童》不符,排除B項;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材料體現的是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D
解析: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為了尋找出路,軍部法西斯勢力積極推動對外擴張。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意大利法西斯對外擴張,1935年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法西斯政權的特征是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故材料反映了法西斯國家的對外侵略擴張。故選D。
8.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亞戰爭策源地,蘇聯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東方戰線”,防止德國法西斯的侵略,B正確;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排除A;1942年,以中、美、英、蘇四國為首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1933年,為緩解經濟危機,羅斯福開始進行改革,與材料反映蘇聯建立“東方戰線”無關,排除D。
9.答案:A
解析: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不久,他解散國會,禁止其他政黨活動,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法西斯政權殘酷迫害猶太人,猶太人的財產被無情地剝奪。在納粹統治下,幾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成千上萬的包括猶太科學家在內的優秀人士被迫流亡國外,A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于1918年,排除B項;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德國法西斯政權殘酷迫害猶太人,不是猶太人被歐洲排斥、猶太人口增長過快,排除CD項。故選A。
10.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象征‘國聯’的女子,試圖以一臂之力將‘戰爭’怪獸關在籠子里”,說明國聯無法阻擋戰爭的爆發,表達作者對國際局勢的擔憂,A項正確;國聯無法阻擋戰爭的爆發,無法維護國際新秩序的穩定,體現的是對危險的擔憂,無法體現呼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排除B項;南京大屠殺的時間是1937年12月13日,與題干1935年發表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國聯,與揭露德意法西斯野心的說法無關,1938年德國針對猶太人的一系列暴行凸顯,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C
解析:兩則材料說明了德國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其產生的共同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形成,C正確。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是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原因,A排除。《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B排除。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D排除。故選C。
1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1928—1937年,蘇聯建成大型企業6000多個,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增強,為戰勝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C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1921年結束,排除A項;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排除B項;蘇聯工業的發展并沒有帶動農業高速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A
解析:根據“第二戰場的開辟,其影響不僅在歐洲,而且將及于太平洋與中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第二戰場的開辟不僅影響歐洲,還影響其他戰場,體現了《聯合國家宣言》合作抗擊法西斯的精神,A正確;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排除B;希特勒上臺促進了歐洲戰爭策源地最終形成,排除C;日本偷襲珍珠港發生在1941年,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根據所知識可知,1916年德國和法國在凡爾登展開了一場歷時約10個月的陣地戰,這場戰役異常慘烈,交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由于死亡人數太多,此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1942年7月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D項正確;約克鎮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戰略反攻階段的最重要戰役,與二戰無關,排除A項;1941年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戰爭雖然激烈,但沒有被稱為“絞肉機”,排除B項;約克鎮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戰略反攻階段的最重要戰役,珍珠港戰役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排除C項。
故選D項。
15.答案:B
解析:《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確日本竊取中國領土歸還中國,確認中國對臺灣等島嶼主權,未涉及肅清法西斯、中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及承認被壓迫民族獨立權利。
16.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3年開羅會議由中華民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宣告:在戰爭結束后,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使朝鮮獨立。C項正確;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后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維埃俄國沒有受到邀請,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地利等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由于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即當時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排除A項;華盛頓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排除B項;1945年初,納粹德國臨近滅亡,反法西斯戰爭接近最后勝利,美、英、蘇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暴露。為加強相互信賴,協調戰略計劃,盡快結束戰爭,安排戰后國際事務,維護戰后和平,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史稱“雅爾塔會議”。排除D項。故選C項。
17.答案:A
解析:選A。據漫畫內容可知,“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則不得窺探”“小國”,再結合這幅漫畫的主題“帶我進去吧,先生?”可知,小國不能隨意進入會場,或者需要在大國的陪同下進入,說明雅爾塔會議是由大國主導的國際會議,故選A項。
18.答案:C
解析:據題干“1945年雅爾塔會議結束后,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分別從東西兩面進入德國本土作戰,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和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會議加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加快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推動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C項正確;雖然雅爾塔體系為戰后國際格局奠定了基礎,但材料僅聚焦戰爭進程,未涉及戰后勢力劃分、冷戰或兩極對抗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反法西斯同盟內部矛盾、戰后諸多地區的動蕩,反而強調聯合行動促成勝利,排除BD項。故選C項。
19.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英強調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臺灣、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和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美、英為平衡列強在亞太的利益,支持其獲取山東權益;而1943年二戰期間,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盟友,美、英為聯合中國抗擊日本,維護自身戰略利益,轉而支持中國收復領土,兩次態度變化的核心原因是國家利益的調整,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瓦解始于二戰后亞非拉獨立運動,與1943年的歷史背景不符,排除A項;開羅會議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協作,而非帝國主義內部矛盾加劇的體現,排除C項;1943年中國處于抗日戰爭艱苦階段,經濟實力并未極大增強,美、英態度轉變主要基于戰略需求而非中國經濟實力,排除D項。故選B項。
20.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30多個”“15億人”“3000萬”“2700億美元”“6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7000余萬”“5萬億美元”中數據可知,兩次世界大戰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A項正確;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殖民國家的實力,促使“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但與題干所述“兩次世界大戰傷亡損失”不符,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沒有體現大戰的發展進程,排除C項;兩次世界大戰都使世界格局發生演變,但與題干所述“兩次世界大戰傷亡損失”不符,排除D項。
21.答案:(1)走勢:農產品價格下降。社會背景:1929—1933年,美國發生經濟大危機。
(2)特點: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來發展經濟。
(3)政策: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走上對外侵略的法西斯道路。影響: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權,形成亞洲戰爭策源地,發動了對中國和亞太國家的侵略,造成巨大災難,但軍國主義最終失敗。
解析:(1)走勢:根據“……產品價格從沒這樣低過”可知,農產品價格下降。社會背景:根據“1932年……饑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陰影籠罩著美國莽莽大平原。……產品價格從沒這樣低過”并結合所學可知,農產品價格下降的社會背景為1929—1933年,美國發生經濟大危機。
(2)特點:根據材料“事實上,羅斯福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思想”“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第一次使得聯邦政府進入出售電力的商業領域,與私營公司進行競爭”并結合羅斯福新政特征可知,羅斯福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管理手段,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來發展經濟。
(3)政策:根據材料“日本把這一侵略計劃稱之為‘滿蒙的積極政策’。客觀上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加速了這一政策的實施”可知,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走上對外侵略的法西斯道路。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建立法西斯政權,走上了法西斯專政道路,形成亞洲戰爭策源地,發動了對中國和亞太國家的侵略戰爭,造成巨大災難,但軍國主義最終失敗。
22.答案:(1)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1868年資產階級支持天皇親政,實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
(2)“新”:允許恢復資本主義經濟形式
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任意兩句)
(3)“新”:國家干預經濟;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矛盾,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本質)
(4)積極調整改革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言之有理即滿分)
解析:(1)如何應對:根據材料一“日本人深切感受到了日本與外國的巨大差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本決心全面向西方學習,1868年資產階級支持天皇親政,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實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改革促進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2)“新”:根據材料二“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可知,新經濟政策的“新”主要體現在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發展經濟。影響:根據材料二“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農民和新商人都能雇傭勞動力,并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發展經濟,允許自由貿易,這些措施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3)“新”: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面對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及自由放任政策的失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國家行政命令來調整、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羅斯福新政的“新”主要體現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觀點、理由:根據材料“中國史學界一直對羅斯福新政持批評態度,認為羅斯福并沒有放棄他的階級屬性,羅斯福新政的目的仍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矛盾,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因此,贊同材料三所述觀點。
(4)啟示:開放性設問,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日、蘇、美的發展談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啟示,言之成理即可。如:積極調整改革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23.答案:(1)事件:薩拉熱窩事件。評價:普林西普出于對民族境遇不滿刺殺斐迪南大公,有反抗壓迫動機,但這一行為點燃一盞導火索,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暴力恐怖手段不可取。態度:反對用極端暴力解決問題,應通過和平談判、外交途徑化解矛盾。
(2)決定性因素: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其有效軍事合作,還有全民擁護、精神動員、愛國主義與無畏精神發揚。史實: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蘇聯紅軍抗擊德軍主力,各國協同作戰;各國人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3)理解:二戰雖已過去,但戰爭根源如民族矛盾、霸權思維、極端主義等文化基因仍存,善良人們要保持警惕,維護和平需各國摒棄偏見、加強合作,通過外交協商解決爭端,防止悲劇重演。
解析:(1)事件:根據材料一“刺殺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的刺客苷林西普……”并結合所學可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昔林西昔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故材料一中費迪南大公及其妻子指的是薩拉熱窩事件。
評價:結合所學可知,薩拉熱窩事件是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侵略行為的,同時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故應這樣評價普林西茨的做法:普林西茨出于對民族境遇不滿刺殺斐迪南大公,有反抗壓迫動機,但這一行為點燃一盞導火索,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暴力恐怖手段不可取。
態度:結合所學可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災難。故我們應反對這種行為,反對用極端暴力解決問題,應通過和平談判、外交途徑化解矛盾。
(2)決定性因素:根據材料二-以美、英、蘇、中為首的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有效的軍事合作可得出,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其有效軍事合作;根據材料二為此,全民的擁護,充分的精神動員,高度的愛國主義與無畏精神的發揚~可得出,還有全民擁護、精神動員、愛國主義與無畏精神發揚,故決定性因素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其有效軍事合作,還有全民擁護、精神動員、愛國主義與無畏精神發揚。
史實:結合所學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知識可知,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之后反法西斯同盟國協同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主義國家,例如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蘇聯紅軍抗擊德軍主力,各國協同作戰;各國人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3)理解:根據材料三“在二戰之前和期間,猶太民族飽受磨難,流離失所;今天,在中東,另一個民族也正飽受磨難,流離失所。悲劇在角色轉換后繼續上演,令人長嘆”,可從當今世界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以史為鑒,加強合作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二戰雖已過去,但戰爭根源如民族矛盾、霸權思維、極端主義等文化基因仍存,善良人們要保持警惕,維護和平需各國摒棄偏見、加強合作,通過外交協商解決爭端,防止悲劇重演
24.答案:(1)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人權宣言》
(2)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2.1《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3)一戰:凡爾登戰役;二戰:莫斯科保衛戰(或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啟示:戰爭對人類而言,是浩劫也是災難;國家之間應當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和諧相處;發展經濟與重視科學技術,以此鞏固國防。
(4)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或者“華約組織”)建立。
(5)多極化發展趨勢
(6)一戰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二戰性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解析:(1)制度:結合所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知識,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逐步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文獻:依據所學法國大革命相關知識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權等基本原則,可知,法國制憲議會頒布的資產階級文獻是《人權宣言》。
(2)根本原因:結合所學一戰前,德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興起,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占有方面嚴重不均,矛盾不斷激化,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為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秩序:結合所學一戰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轉折點:結合所學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可知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標志:結合所學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可知為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3)戰役:一戰:結合所學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可知為凡爾登戰役;二戰:結合所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役包括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可知為莫斯科保衛戰(或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啟示:結合所學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可知戰爭對人類而言,是浩劫也是災難;國家之間應當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和諧相處;發展經濟與重視科學技術,以此鞏固國防。
(4)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結合所學1955年蘇聯與東歐七國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可知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或者“華約組織”)建立。
(5)趨勢:根據材料“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知多極化發展趨勢。
(6)性質:結合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知識可知二戰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結合所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知識可知二戰性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彭水| 成安县| 睢宁县| 昌平区| 大港区| 武义县| 调兵山市| 延津县| 吴江市| 南和县| 西安市| 会昌县| 正定县| 夏津县| 洪雅县| 双江| 隆尧县| 二连浩特市| 衡山县| 乌鲁木齐县| 渑池县| 慈利县| 佛山市| 永登县| 阿拉尔市| 祥云县| 怀化市| 柳河县| 秀山| 佛坪县| 陕西省| 政和县| 西盟| 长垣县| 礼泉县| 太原市| 达拉特旗| 宜黄县| 高安市|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