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二 古代亞非歐文明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腕尺”是埃及人最初的測量工具,基于人類前臂的長度設計,約45厘米。祭司用腕尺,再加上手掌和手指,可精確讀取尼羅河水位的數據。這一文明成果反映了( )A.古埃及經濟發達 B.古埃及人的智慧C.尼羅河孕育文明 D.祭司傳遞著文化2.在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過程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負責籌措資金、征集材料、招募工匠、安排工程進度。此外,還有大批書吏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這反映了古埃及( )A.政府組織力強 B.建筑技術高超C.對外交流頻繁 D.社會政治穩定3.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發揮法律作用,被視為神意的體現。美索不達米亞某城邦根據神諭舉行儀式,以幫助統治者決策。據此可知,這兩個國家的共性是( )A.實行依法治國 B.實行民主政治 C.神權色彩濃厚 D.政治體制成熟4.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的,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材料。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可以采用的一手史料是( )A.獅身人面像傳說 B.《十二銅表法》青銅板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帕特農神廟遺址5.《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自由民上層,享有完全的權利;無公民權的自由民,法律地位較自由民上層低,但也享有很多特權;奴隸,沒有任何權利。由此可見( )A.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活躍 B.該法典是奴隸制國家立法規范C.古巴比倫的社會等級森嚴 D.該法典維護了封建地主的利益6.在古代印度,婆羅門掌管祭祀,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低等級的人不能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這反映了古代印度( )A.社會分工精細明確 B.宗教信仰派別眾多C.社會等級貴賤分明 D.社會風氣保守落后7.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哪個國家吞并(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波斯帝國 D.阿拉伯帝國8.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城邦總數達到300多個。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彈丸小國。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過幾百人。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領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材料說明古希臘城邦( )A.制度森嚴 B.法律完備 C.小國寡民 D.經濟發達9.亞歷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稱號;征服波斯后,他則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亞歷山大旨在(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獲得更為廣泛的統治基礎C.提升馬其頓軍隊的戰斗力 D.挑起被征服地區內部矛盾10.有人評價雅典政治制度是“外現的民主,實質的獨裁”。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 )A.廣大婦女不能參加城邦的公民大會 B.城邦的實權掌握在少數奴隸主手中C.雅典民主制實質是一種直接民主制 D.向雅典城邦納稅的外邦人無選舉權11.“農民們終年忙于耕耘收獲,沒有閑暇參與政治,而工匠、商販或雇工卻樂于如此,但由于參加公民大會可以獲得津貼,所以,窮人因能得到補助而愿意從政。”這說明雅典民主制度旨在( )A.保障公民參政的權利 B.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C.維護全體公民的利益 D.追求判決的公平公正12.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伯里克利在演說中曾自豪地宣稱:“雅典是希臘的學校。”與他自豪的原因無關的是( )A.經濟繁榮 B.帝國龐大 C.民主政治 D.文化昌盛13.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這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是羅馬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這部法是( )A.《漢穆拉比法典》 B.《拿破侖法典》C.《十二銅表法》 D.《大憲章》14.它曾用武力、宗教、法律三次征服世界,把地中海變成“內湖”,其文明輝煌燦爛,影響人類社會至今。“其文明”指的是(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C.古代希臘文明 D.古代羅馬文明15.地中海是聯系歐洲南部各國和亞、歐、非三洲的重要水域。2世紀時,有一位旅行探險者想要環游地中海,他應該前往( )A.亞歷山大帝國 B.古印度C.羅馬共和國 D.羅馬帝國16.羅馬帝國是將地中海、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希臘等文明發源地都統一在一起的帝國。在不斷的對外擴張中,羅馬人不但使這些孤立的文明在傳統軌道上繼續發展,還促進它們同拉丁文明順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強大活力的新文明。這說明,對外擴張( )A.有助于形成多元的文化政策 B.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條件C.客觀上推動了文明的交流傳播 D.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文化掠奪17.2024年7月,上海博物館將舉辦“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覽中可能出現的文物是( )A.繪有象形文字的棺槨 B.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C.國王漢謨拉比的雕像 D.哈拉帕出土的青銅器18.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列國紛爭,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隨著經濟地位上升,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于是佛教應運而生。這說明佛教( )A.廢除了古印度種姓制度 B.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C.順應了古印度發展需要 D.成功解決印度列國紛爭19.恩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關于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成就描述準確的一項是( )A.《擲鐵餅者》的創作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B.大競技場吸收了古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C.《十二銅表法》構建起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D.儒略歷以古巴比倫太陽歷為藍本,一直沿用至今20.古希臘哲學思想把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文學創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創新,出現了田園詩、科普詩;在主體建筑上,由神廟建筑轉向象征權力與財富的宮殿、公共建筑物和紀念碑等。據此可知,古希臘文化( )A.具有現實主義色彩 B.徹底擺脫神學的束縛C.強調社會等級秩序 D.體現了神人同形同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21.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世界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古代史》總序(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交往主要有哪兩種方式?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亞歷山大東征。材料一中三個帝國在版圖上有何共同點?(7分)材料二: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詩經》《論語》《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摘編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孕育亞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找出材料二中一項與古代印度有關的文明成果。(3分)材料三: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如何對待人類世界的不同文明?(5分)2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羅馬民法大全》,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的一部匯編式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法典》明確宣布皇權無限,維護教會利益,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應安分守法”,否則,要依法給予嚴厲制裁。該法典奠定了后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是法學研究者研究民法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材料二:美索不達米亞人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沖突。……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這部法典試圖明確地、永久地調整一切社會關系,因而,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材料三:雖然在各國歷史進程中,革命和改革是社會更替與變革的重要形式,但是一個國家在革命或者改革后是否能興盛不衰,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國家有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治體系。正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我們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改革進行,發揮法治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做到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以法治鞏固改革成果。——摘自《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查士丁尼下令編纂法典的目的。概括《羅馬民法大全》的特點及影響。(6分)(2)材料二中“這部法典”的名稱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它在法制發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一個國家在革命或者改革后能興盛不衰的最重要的因素。請結合中外史實加以論述。(5分)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5分)材料一:萬歲,尼羅河!你在這大地上出現,平安地到來,給埃及以生命:阿孟神啊,你將黑夜引到白天,你的引導使人高興!繁殖了拉神創造的花園。給一切動物以生命;不歇地灌溉著大地;從天堂降下的行程;食物的愛惜者,五谷的給予者,普塔神啊!你給家家戶戶帶來光明!——摘編自《尼羅河頌》材料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早期文明誕生區域之一……到公元前3000年時,蘇美爾地區已出現12個獨立的城市國家,如烏魯克……關于灌溉設施和灌溉計劃的一切復雜的細節,都得記賬或記錄……這種最早的文字形式稱為楔形文字……美索不達米亞人也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減輕人們的不安全感……(法典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階級歧視:對下層社會的賠償低于上層社會。——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只是初步形成三個階層:武士、祭司以及部落民,不存在種姓的意識,職業也不是世襲的……當時沒有清規戒律限制這些階層之間通婚,也沒有不能與某種人共餐的禁忌。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打敗達薩人后,雅利安人為把他們拒斥在社會之外,尤其是恐懼自己被同化,才開始了種姓制度的第一步。——摘編自林太《印度通史》(1)材料一中的埃及人為什么要熱情地歌頌尼羅河?古埃及最高統治者被稱作什么?(5分)(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有哪些顯著標志?(5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雅利安人“開始了種姓制度的第一步”的主要原因。(5分)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材料二 柏拉圖標榜數學“迫使靈魂用抽象的數來進行推理,而厭棄在辯論中引入可見可捉摸的對象”。相反,中國算家從不諱言他們的知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周髀算經》就產生于古代圣賢度量天空的需要。《九章算術》更是秦漢之際封建大一統帝國形成過程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層面的映射。——摘編自劉鈍《中國古代數學的一些顯著特征—一個以古希臘為參照的概說》(1)據上述材料,概括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在數學理念上的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5分)(2)科學無國界,古代數學在不斷交流中進步。請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進行說明。(10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腕尺是埃及人最初的測量工具,基于人類前臂的長度設計,約45厘米。祭司用腕尺,再加上手掌和手指,可精確讀取尼羅河水位的數據”可知體現了古代埃及人的智慧,B項正確;題干沒有說明埃及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因此不能說明古埃及經濟發達,排除A項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后,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祭司測量尼羅河水位,非傳統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有龐大的官僚機構來負責”還有大批書更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在政府的組織下,金字塔得以成功修建,強調了政府組織能力強,A項正確;金字塔代表了埃及先進的建筑技術,但是材料強調金字塔的修建過程政府的作用,沒有表現技術高 超,排除B項;題干材料強調修建金字塔,政府發揮的作用,沒有提及埃及的對外交流情況,排除C項;政局統一穩定屬于客觀條件,但是材料未提及當時的政局狀況,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發揮法律作用,被視為神意的體現。美索不達米亞某城邦根據神諭舉行儀式,以幫助統治者決策”可知,古埃及法的命令是神意體現,美索不達米亞城邦靠神諭幫助統治者決策,這都表明宗教和神在國家政治決策過程中占據關鍵地位,神權色彩濃厚,C項正確,依法治國強調法律是治理國家的主要依據,且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普遍規則,而這里主要是神意和神諭起關鍵作用,排除A項;民主政治是指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人民參與決策或者統治的相關內容,無論是古埃及法老的神意命令還是美索不達米亞城邦的神諭決策都沒有體現民主的元素,排除B項;材料僅展示了宗教和神在決策中的作用,無法據此判斷政治體制是否成熟。政治體制成熟需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如行政、立法、司法等機構的完善程度等,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要求“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并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刻寫在石柱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C項正確;獅身人面像傳說屬于古埃及,在尼羅河流域,排除A項;《十二銅表法》屬于羅馬共和國時期頒布的成文法,排除B項;帕特農神廟遺址屬于古希臘,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C解析:A.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不同階層的權利狀況,并未提及商品經濟相關內容,比如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狀況,排除。B.題干重點在于通過法典規定的不同階層的權利差異來體現社會狀況,而不是強調法典的性質,無法得出是奴隸制國家立法規范的結論,排除。C.根據題干信息“自由民上層,享有完全的權利;無公民權的自由民,法律地位較自由民上層低,但也享有很多特權;奴隸,沒有任何權利”和所學知識可知,從題干可知,自由民上層、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在權利方面有著巨大差異,自由民上層享有完全權利,無公民權的自由民權利次之,奴隸毫無權利,這清晰地展現出古巴比倫社會存在明顯的階層劃分,且等級差異巨大,即社會等級森嚴,符合題意。D.古巴比倫時期是奴隸制社會,不存在封建地主階層,排除。故選:C。6.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材料內容反映了當時的印度社會等級貴賤有別,C項正確;社會分工相互協作不復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說明的是等級森嚴,不是宗教信仰派別多,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風氣保守落后,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C解析: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C符合題意。故選:C。8.答案:C解析:據題干“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城邦總數達到300多個。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彈丸小國。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過幾百人。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領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可知,古希臘城邦的領土面積小,居民人口少,說明了古希臘城邦具有小國寡民的特點,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等級制度或管理體系的嚴格性,且斯巴達的軍事化制度僅是特例,不能概括所有城邦,排除A項;雅典等部分城邦雖有成文法,但材料未涉及法律內容,且法律完備性并非普遍特征,排除B項;材料未描述農業、手工業或貿易情況,不能說明其經濟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稱號”“征服波斯后……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可知,亞歷山大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增強當地人民的認同感,從而獲得更為廣泛的統治基礎。“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臘神話的特點,排除A;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B。10.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觀的民主,實質的獨裁”的主要依據是城邦的實權掌握在少數奴隸主手中,B項正確;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當時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但廣大婦女、兒童、外邦人和奴隸毫無民主權利可言,排除A項;雅典民主制形式上是直接民主制,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專政,排除C項;向雅典城邦納稅的外邦人無選舉權說法具有片面性,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A解析:據題干“農民們終年忙于耕耘收獲……窮人因能得到補助而愿意從政”和所學知識可知,雅典通過發放津貼鼓勵窮人參與公民大會,表明其民主制度的核心意圖在于保障公民的參政權利,符合題意,A項正確;題干中津貼的目的是鼓勵公民參政,并非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排除B項;雅典民主實質上是少數奴隸主階級的民主,并非維護全體公民的利益,且題干重點是保障公民參政,并非維護利益,排除C項;題干未提及司法判決問題,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伯利克里改革的相關知識。A,結合所學可知,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經濟繁榮,故A選項正確;B,結合所學可知,雅典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在伯利克里時期并無建立一個龐大帝國,故B選項錯誤;C,結合所學可知,伯利克里時期,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故C選項正確;D,結合所學可知,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故D選項正確;根據題干要求應選擇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故符合題意的選項應為B。13.答案:C解析:據題干“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這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是羅馬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和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國家立法的紀念碑,也是最早的羅馬法文獻。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C項正確;《漢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排除A項;1804年公布的《拿破侖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排除B項;《大憲章》是英國封建時期的重要憲法性文件之一,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D解析:A.古代埃及文明位于非洲東北部,排除。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位于西亞,排除。C.古代希臘文明不存在宗教,沒有把地中海變成“內湖”,排除。D.依據題干“它曾用武力、宗教、法律三次征服世界,把地中海變成‘內湖’,其文明輝煌燦爛,影響人類社會至今”的信息,結合所學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的知識可知,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符合題意。故選:D。15.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地中海是聯系歐洲南部各國和亞、歐、非三洲的重要水域。2世紀時,有一位旅行探險者想要環游地中海,他應該前往”并結合所學知識,羅馬文明興起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島,并逐漸向外擴張,建立帝國,2世紀時,羅馬帝國強盛一時,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湖。故選D。1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羅馬帝國是將地中海、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希臘等文明發源地都統一在一起的帝國。在不斷地對外擴張中,羅馬人不但使這些孤立的文明在傳統軌道上繼續發展,還促進它們同拉丁文明順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強大活力的新文明”可知,在羅馬帝國不斷地對外擴張中,將很多區域文明連在一起,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明交流,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對外擴張有助于形成多元的文化政策,排除A項;對外擴張不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條件,排除B項;材料反映對外擴張推動文明的交流,而不是文化掠奪,排除D項。故選C項。17.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符合題意。B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字,排除。C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排除。D.哈拉帕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排除。故選:A。18.答案:C解析:雖然佛教倡導眾生平等,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并沒有完全實現眾生平等的理念,A排除;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佛教的產生是由于社會矛盾和經濟地位變化等原因,并非著重體現其與政治的高度融合,B排除;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列國紛爭,社會矛盾復雜,剎帝利和吠舍經濟地位上升并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此時佛教應運而生。這正說明了佛教的產生是適應了當時古印度社會發展的需求,C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佛教成為印度國教這一內容,D排除。故選:C。19.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大競技場吸收了古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B項正確;古希臘神話的創作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擲鐵餅者》是運動員的雕塑,排除A項;《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羅馬法體系化最終完成的標志,排除C項;儒略歷以古埃及太陽歷為藍本,一直沿用至今,排除D項。故選:B。2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把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文學創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創新,出現了田詩、科普詩”“在主體建筑上,由神廟建筑轉向象征權力與財富的宮殿、公共建筑物和紀念碑等”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希臘關注的目光回歸現實具有現實主義色彩,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古希臘文化具有現實主義色彩,體現不出徹底擺脫神學的束縛、社會等級秩序,排除BC項;希臘神話的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1.答案:(1)兩種方式:和平交往和暴力沖突(戰爭)。評價: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一方面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共同點:都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2)自然地理因素:河流(大河流域)文明成果: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發明的0-9數字符號加以改進后傳播到西方,被稱為阿拉伯數字。(3)做法:應該以開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人類文明,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的文明;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兩種方式:據材料“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這些暴力沖突,促進了文明的交往:據材料“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即和平交往。評價:據所學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一方面給被殖民地區的人們帶來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無數財富: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共同點:據所學可知,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最終都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自然地理因素:據材料“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并結合所學可知,亞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是河流(大河流域)。小山小文明成果:據材料“《詩經》《論語》《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可知,“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發明的0-9數字符號數字加以改進后傳播到西方,被稱為阿拉伯數字。(3)做法:據材料“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們應該以開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人類文明,維護文明的多樣性;據材料“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們應該尊重各國各民族的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22.答案:(1)目的: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特點:《羅馬民法大全》繼承之前的法律成果,是一部匯編式法典;出現刑罰制裁。影響:《羅馬民法大全》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2)《漢穆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或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3)建立完善的法治體系。示例: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②美國獨立戰爭后,頒布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聯邦制和分權制衡原則,推動了美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解析:(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查士丁尼下令編纂法典的目的是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羅馬民法大全》的特點是內容豐富,體系龐大。《羅馬民法大全》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陸法系的基石,對后世的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2)據材料“美索不達米亞人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沖突。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這部法典試圖明確地、永久地調整一切社會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這部法典”的名稱是《漢穆拉比法典》。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穆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3)根據材料三可知,一個國家在革命或者改革后能興盛不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國家有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治體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利,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23.答案:(1)尼羅河滋養了兩岸的土地和人民,孕育出古老的埃及文明。法老。(2)①國家的出現;②文字的產生;③階級的分化。(3)原因:為把達薩人拒斥在社會之外,尤其是恐懼自己被同化。解析:(1)據材料一“不歇地灌溉著大地;從天堂降下的行程:食物的愛惜者,五谷的給予者……”結合所學可知,尼羅河滋養了兩岸的土地和人民,孕育出古老的埃及文明。據所學可知,古埃及最高統治者被稱作法老。(2)據材料二“……到公元前3000年時,蘇美爾地區已出現12個獨立的城市國家……這種最早的文字形式稱為楔形文字……(法典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階級歧視……。”可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有以下特征:①國家的出現:②文字的產生;③階級的分化。(3)據材料三“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打敗達薩人后,雅利安人為把他們拒斥在社會之外,尤其是恐懼自己被同化,才開始了種姓制度的第一步。”可知,雅利安人“開始了種姓制度的第一步”的主要原因是:為把達薩人拒斥在社會之外,尤其是恐懼自己被同化。24.答案:(1)古希臘:受到哲學理念影響明顯;是理念上的精神活動;突出抽象性。(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古中國:來源于具體的社會實踐;有鮮明的社會性;突出具體研究。(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原因:古希臘盛行民主政治,注重個人價值,哲學發達。(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古代中國盛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數學研究社會服務。(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說明:阿拉伯數字,由古代印度人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吸收改進傳到歐洲: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由利瑪竇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幾何學的發展。(舉例,說明,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解析:(1)差異:本小題相對開放,符合題意即可,根據材料“柏拉圖標榜數學‘迫使靈魂用抽象的數來進行推理,而厭棄在辯論中引入可見可捉摸的對象’。相反,中國算家從不諱言他們的知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周髀算經》就產生于古代圣賢度量天空的需要。《九章算術》更是秦漢之際封建大一統帝國形成過程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層面的映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在大學理念上的差異是古希臘受到哲學理念影響明顯;是理念上的精神活動;突出抽象性。古中國是來源于具體的社會實踐;有鮮明的社會性;突出具體研究。原因:本小題相對開放,符合題意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古希臘和古中國的社會背景分析,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在數學理念上有差異的原因是古希臘盛行民主政治,注重個人價值,哲學發達。古代中國盛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數學研究社會服務。(2)舉例:本小題相對開放,符合題意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古代數學交流的事例中列舉一例即可。如:阿拉伯數字,由古代印度人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吸收改進傳到歐洲: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由利瑪竇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幾何學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