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磚聯盟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高一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 本卷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90分鐘;2. 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 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 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Ⅰ (本大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12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 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受歷史和地理條件影響,古代文明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下列古代文明與成果對應不正確的是A.古代瑪雅——發明“0” B.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和 60 進制C.古代埃及——莎草紙和象形文字 D.古代印度——《羅摩衍那》和創造 1 到 9 的數字2.下圖繪畫作品《中古西歐的“三種人”》,僧侶與騎士正在交談,農民被擠到一邊,只能聆聽而無資格加入對話。這一現象說明A.農民依附于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 B.世俗王權高于宗教神權C. 以封土確定國家的封君封臣關系 D.封建割據政治局面出現3.16 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以下屬于歐洲人帶 往美洲的物種是A.葡萄、玉米 B.煙草、可可 C.南瓜、燕麥 D.大麥、小麥4.馬克思稱他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是新時代最初的一位詩人”。下列關于“他”的表述正確 的是A.他被喻為“人文主義之父”B.他被稱為“文學三杰之一”C.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D.他的作品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現人物內心世界5.下圖所示為歐洲人在亞非的貿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包括① “商業革命”的興起 ②全球貿易網絡的出現③遠洋運輸業迅猛發展 ④遠航探險活動的開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 巴黎公社相繼頒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資,宣布工資必須全部交給工人,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公職 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人民對公職人員有監督權和罷免權。這一法令A.維護巴黎人民的根本利益 B.把維護工人利益作為首要目標C.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的行為 D.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政權特點二、選擇題Ⅱ (本大題共 12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36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 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公元前 8 世紀~前 3 世紀被稱作“軸心時代”。這一時期古希臘出現了許多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和藝術家, 在哲學、詩歌、建筑、科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時期A.誕生了西方史學之父修昔底德 B.希臘神話故事深受西亞影響C.雕刻藝術大多模仿了古代印度 D.文字逐漸演化為阿拉馬字母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 “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已發展成為 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到 750 年,它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 地區。”材料中所說的“帝國”首都位于下圖A.① B.② C.③ D.④9. 日本大化改新規定,改部田為公田,土地收歸國有,同時廢部民為公民。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上實行 “班田收授法” :每六年一次按戶籍給公民授田,所授田地不得買賣。這一規定意在A.推動莊園經濟發展 B.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C.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D.推動土地制度封建化第 2 頁 共 7 頁10.托勒密留下的傳統地理觀念——赤道附近的海水會“沸騰” ,南方炎熱,生命無法存在。 1418 年的第一 次試航就因為船員對赤道太恐懼而被迫返航。 1487 年迪亞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好望角,迎來了 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于這次轉折點,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最早起始于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B.源于基督教的廣泛傳播C.意大利成為此次航路開辟的先鋒 D.開啟全球聯系的新時代11.1834 年法國里昂爆發大起義,起義者迅速占領當地的工廠,建立由工人選舉的“工人委員會” ,負責管 理和監督工廠的生產和分配,決定工人的工資標準。該組織的成立體現了A.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 B.工廠管理專業化的趨勢C.無產階級自我管理的能力 D.工人運動取得顯著成效12.下表為美國工業發展情況簡表。結合所學與此表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時間 生鐵 鋼 煤 石油 輕重工業比重1860 84 萬噸 1.2 萬噸 1820 萬噸 50 萬桶 2.4 : 11900 1401 萬噸 1035 萬噸 2.4 億噸 6362 萬桶 1.2 : 1①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②重工業比重不斷上升③強化國家對經濟干預 ④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 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的這一言論旨在說明新經濟政策A.找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B.按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生產關系C.奠定了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基礎 D.保證了國內外戰爭的最終勝利 14.下圖漫畫為《 1917 年美國送給英國的禮物--勝利花環》。這一漫畫A.凸顯此時戰爭處于膠著狀態 B.描繪德國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C.宣告美國將加入協約國作戰 D.宣告協約國開始西線的大反攻15.1878 年俾斯麥強行在帝國議會通過《非常法》,賦予政府肆意鎮壓工人運動之權,同時,他注意在恢 復帝國健康的材料中“加入幾滴社會主義的油” ,帝國政府先后通過了一系列針對周日勞動、童工、勞動 時間的保護立法。該法案A.體現分權制衡的基本原則 B.加速了德國統一的進程C.適應了德國工業化的發展 D.基本解決了工人的困境16.20 世紀后半期,英國議會和政府的關系是顛倒的:不是議會控制政府,而是政府控制議會。因此有人說, 英國政府起初是“國王陛下的政府” ,然后是“內閣政府” ,現在則是“首相的政府”。對這一觀點理解正確的 是A.議會體制受到損害 B. 內閣逐漸走向集權C. 內閣議會權限不明 D.政黨政治漸趨成熟17.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時代氣息。下圖《打擾!請問諸位是否聽見一聲尖叫 》中兩名救護員分別是 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這一漫畫所諷刺的歷史事件A.導致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B.表明綏靖政策達到高潮C.確保英法兩國長期的和平 D.導致英法兩國對德宣戰18.歷史書寫常呈現勝利者的意志,而失敗者常被忽視,如今關注“失敗者歷史”是對以往的糾偏。失敗者 的歷史應被承認,他們有資格在歷史著述中擁有在場權,同時這也是一種批判的歷史,要揭露篡改扭 曲行為以追求真相,還是一種帶有前瞻性探索的歷史,能為未來提供借鑒。歷史上真正的失敗者多為 被宏大話語掩蓋、失去自我表述能力的個人和群體,如土著被排除在殖民者歷史界定之外,被迫接受 殖民主義意識形態,被視為世界歷史的“失敗者” ,但這種觀念應被改變。以上材料意在說明A.歷史研究立場影響歷史解釋B.傳統史學往往是勝利者撰寫的歷史C.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D.歷史研究應遵循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原則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其中第 19 題 12 分,第 20 題 12 分,第 21 題 10 分,第 22 題 18 分, 共 52 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 分)材料一早在征服高盧之初,雖然法蘭克人尚處于原始社會,但他們已經按照馬爾克原則在社員之間分配大 片的公土。這一時期,馬爾克擁有土地所有權,公社土地不得買賣或轉讓,但是耕地已定期分配,使用 權及土地上的收獲均歸社員個人,且房屋及其附屬物亦屬私有。正是在馬爾克階段,法蘭克國王和親兵 占有原屬羅馬皇室的大量地產,國王還把屬于全體人民的土地,以獎賞方式賜給自己的廷臣、將軍,還 有主教和修道院長,這樣就造成了許多大土地所有者。再加上被保留下來的部分高盧——羅馬大地主, 便形成了法蘭克社會的封建主階級。而原來“比較溫和的隸屬形式一在羅馬帝國,奴隸制也日益轉化為這 種形式” ,也日益發展起來,主要表現為大土地所有者使用隸農、半自由人和少量奴隸進行耕作,這些勞 動者的地位與農奴接近,并與農奴一起,構成了法蘭克的農奴階級。——摘編自姜守明《中世紀騎士制度的興衰》材料二隨著資本原始積累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代的到來,西歐進入了民族國家形成階段,中世紀的 教權主義原則逐漸被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所代替,世俗王權不僅具有保衛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政治職能, 還具有培育統一的國內市場以推動工商業發展、保護商人海外貿易公司以助力殖民擴張的經濟職能,從 而在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和在促進經濟起飛、增加國民福利方面,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 用。在市民階級的支配下,都鐸英國君主通過政治色彩濃厚的宗教改革,沖破普世主義的束縛,與羅馬 教廷分道揚鑣,建立起主權獨立的英格蘭民族國家。——摘編自姜守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二元制》(1)根據材料一 ,指出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 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中古西歐晚期社會出現的新趨勢。 (6 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 分)材料一《摩奴法典》的內容十分龐雜,在法律方面,主要規定了如下內容:…… 刑法。在古代印度,犯罪只是一些具體行為的羅列,而缺乏抽象的概念。由于印度人視牛為 圣物,因此,殺害母牛就被列為僅次于殺害婆羅門等大罪的二等罪。同時,由于教義的影響,再生人 所犯的罪行幾乎都可通過苦行來贖罪。種姓制在犯罪與刑罰方面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不同種姓同罪異罰。 高等種姓侵犯低等種姓時,可以減輕處罰;而低等種姓侵犯高等種姓時,則必須加重處罰。以傷害罪 為例,凡低等種姓傷害高等種姓,必須斷其肢;而同種姓相傷,則以罰款或驅逐出境了結。——何勤華《 <摩奴法典>古印度法律的珍貴文獻》材料二1804 年《法國民法典》將古代羅馬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成為人類法制史上傳承羅馬法 的輝煌的經典。 《法國民法典》基本上是按人法、物權法、債權法三分法排列,許多法律術語也是直 接從羅馬法中援引而來。 《法國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確認了自由與平等、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 自由與過失責任等近代民法原則;并且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義。《法國民法典》是第 一部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是人類法律史的偉大貢獻,在大陸法系民法發展史上具有 獨一無二的地位,推動了大陸國家以至世界各國的法典化運動。——摘編自冀明武《1804 年<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啟示》(1)根據材料一 ,結合所學,概括古印度刑法的特點,并指出其立法依據。 (5 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對《法國民法典》試從背景、特點和影響三方面予以簡要評價。 (7 分)21.反思資本主義發展史,是一部征服史、擴張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0 分)材料一材料二——摘編自矢內原忠雄《殖民及殖民地政策》等17 世紀英國政局動蕩不安,國王與議會因征稅而矛盾激化,引發內戰, 1649 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之后克倫威爾建立了軍事獨裁。新政權建立后不斷強化經濟社會職能,為新經濟法令的出臺提 供了政治保障。同時期的荷蘭則處于經濟增長的一個高峰期 …… 英荷貿易沖突的實質是爭奪貿易資源和 區域,資源集中于紡織業和漁業,區域涵蓋波羅的海、南歐和地中海、東方及大西洋等地。《航海條例》規定:從 1651 年 12 月 1 日起,在亞洲、非洲或美洲,或其所屬島嶼的任何地方生 長或制造的產品,只能用共和國及殖民地的船只進口或者運至共和國、愛爾蘭及共和國所屬的任何領地, 且船長及水手大多數都是共和國和殖民地的人,如若違反則沒收其貨物及商船。任何歐洲生長或制造的 產品,自 1651 年 12 月 1 日起,須使用商品原產地或首次運輸地船只,才可被進口至共和國、愛爾蘭及 共和國所屬的任何領地,如若違反,則如同上述規定。——摘編自柴彬等《 17 世紀英法海事法令與海上貿易秩序建構》(1) 閱讀材料一 ,指出序號① 的航行路線。結合所學,列舉西班牙殖民者在從屬主義指導下擴張的方 式。 (4 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荷貿易的實質,結合所學,分析英國頒布《航海條例》的背景及影響。(6 分)22.科學引領發展,技術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類省思。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材料一一直到 19 世紀中期,英國都是世界上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國家,出現了培根、達爾文、瓦特等一 批影響世界的科學家、發明家。英國科技發展的經驗簡單總結有三點,一是專利法的頒布與實施,二 是重視人才以及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三是積極將研究成果投諸實踐。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英國就非常 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國家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也注重人才的交流。大量的英國專業技術人 員到歐洲留學,將歐洲大陸先進的科技和思想帶回英國。——摘編自常娜《英國應對近代大變局的經驗和啟示》等材料二日本學者湯淺主張用科技成果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當某個國家在某時期內產 生的重要科技成果超過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就可以認為這個國家是當時世界科技活動的中心。科學技術中心 科學家意大利 (1540—1610) 伽利略英國 (1660—1730) 牛頓、哈維、胡克法國 (1770—1830) 傅里葉、路易·巴斯德德國(1810—1920) 阿登納、古登堡美國(1920— 愛因斯坦、愛迪生、安德森——改編自劉釩《 “ 湯淺現象” 內涵解析及其現實意義》等 (1)根據材料一 ,概括近代英國科技創新管理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技術 條件。 (6分)(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世界史,圍繞 “ 科技創新與國際格局 ” 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要求:自擬標題,史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 (12分)第 7 頁 共 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