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歷史模擬試題參考答案1.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傳承與變遷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文化間交流與影響的分析能力。【解題分析】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作為早期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元素能夠被后來的商周文化所吸收和發展,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紋飾藝術的連續性,而且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強調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并未提及傳統紋飾藝術絢麗多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紋飾的傳承關系,而不是良渚文化影響范圍廣泛,排除C項;材料沒有突出文明間的互鑒,只涉及良渚文化對商周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2.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秦漢時期博士職責變化的理解,以及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博士職責范圍擴大,他們不僅要傳授經學,還要體察民間疾苦,這反映了從秦朝以法治國到漢朝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治國理念調整,故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博土職責范圍的擴大凸顯的是漢武帝對儒家文化的重視,并未體現學術思想的融合,排除B項:博士職責范圍的擴大對教育體系和中央集權有一定影響,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兩項。3.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唐宋時期鄉村管理體制變化的理解,以及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據材料可知,唐宋時期,“鄉官”已逐漸成為國家役使百姓的工具人,與原來的“鄉舉里選”有別,這反映了國家對鄉村社會的介人和管理逐漸加強,鄉官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變化,鄉村社會的自在性減弱,D項正確。“系統控制鄉村社會”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雖然宋代鄉村治理單元的細化體現了基層社會管理的精細化,但這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宋朝時,民族政權并立,“國家一體化的深度發展”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4.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朝市舶司管理職能變化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朝代市舶司職能差異的分析能力。【解題分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市舶司直接參與的貿易活動大為減少,它更傾向于管理而非直接經營,C項正確。雖然元朝市舶司可能在某些指定商品的采購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這并不是宋元兩市舶司略有“區別”的主要表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稅收政策的變化,因此無法推斷稅收政策是否更加寬松,排除B項;材料中市舶司職能的區別在于經營與管理方面,排除D項。5.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代理學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材料中文學作品對賢婦形象以及“悍婦”最終促進家庭和睦的描寫,正是理學思想在文學創作中滲透和影響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家庭倫理觀念,并未直接體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多樣,排除A、B兩項;材料并未提及女性社會角色轉變,排除C項。第1頁(共6頁)【25·(新高考)ZX·MNJ·歷史·GS】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2025 年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歷史模擬試題甘肅新高考研究中心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 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饕餮紋是一種神秘的紋飾,貫穿虞、夏、商、周四代。有學者指出,商周時期的饕餮紋(見下左圖)的前身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紋(見下右圖)。這一觀點可用于說明A.傳統紋飾藝術絢麗多彩 B.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C.良渚文化影響范圍廣泛 D.文明互鑒成就中華歷史2.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博士學識淵博,備皇帝咨詢。漢武帝時,設立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或奉派至郡國體察民間疾苦,宣講政府德政。博士職責的變化A.反映了治國理念的調整 B.體現了學術思想的融合C.推動了教育體系的完善 D.顯示了中央集權的加強3.據《周禮》記載,鄉制的基本宗旨是鄉舉里選。唐宋時期鄉村管理體制最大的變化是“鄉官”逐漸成為“鄉役”。據此,有學者說:“所謂鄉亭之職……同于徭役而稱之,而非古人所以置比閭族黨之官之本意也。”這反映了A.國家系統控制鄉村社會 B.基層社會管理的精細化C.國家一體化的深度發展 D.鄉村社會的自在性減弱4.有觀點認為,元朝時市舶司管理市舶貿易的職能與宋朝時略有區別:元朝時市舶司沒有進口專賣品,也沒有官市任務,只臨時為朝廷采購某些指定的商品。據此,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A.官方采購靈活性增強 B.稅收政策更加寬松C.傾向于管理而非經營 D.貿易監管力度減弱5.明朝初期,文學作品中的“悍婦”大多以賢婦的文學形象出現,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悍婦。這一時期世情小說中所塑造的“悍婦”多是賢惠之妻,作品的結局也多是一家人團圓,體現出其樂融融之意。由此可見,當時A.商品經濟高度繁榮 B.市民階層文化需求多樣C.女性社會角度轉變 D.理學思想影響文學創作6.下面是咸豐年間(1851——1861年)由廣東順德縣(今順德區)因貨運而開通的前往各市鎮及縣內的水路航線數量統計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珠三角部分區域A.市鎮經濟外向化 B.城市化進程加快C.貨運貿易網絡化 D.傳統農業商品化7.1906年《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明確提出:“體操一科……稍長者以兵式體操嚴整其紀律。”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壬子癸丑學制》,要求各級學校開設體操課程。1923年,“體操科”正式改為“體育科”,內容以田徑、球類和游戲等活潑新穎的運動項目為主。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A.軍事教育的地位逐漸提升 B.體育的價值被進一步認識C.傳統文化的影響不斷減弱 D.社會居安思危意識的下降8.1941年初,新華社連續發表社論,號召人民團結起來反對漢奸,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并在皖南事變后發表《我們的抗議》等文章。受此影響,重慶各界人士、人民團體再次掀起反對賣國投降的高潮。新華社的上述舉措A.推動了敵后戰場的開辟 B.維護了全民族抗戰局面C.強化了民眾的民族意識 D.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合作9.1951年,有人指出:當下中國民族關系不同于舊社會,我們要發展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加強各民族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教育,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以便團結各民族共同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該觀點認為發展民族教育應A.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B.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權益C.維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貫徹各民族平等的原則10.下表反映的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外交工作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這表明新時代中國關系 概況中俄 深入發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保持高水平戰略協作中歐 加強同歐洲國家和歐盟溝通合作,積極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中國與周邊國家 積極推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合作,同東北亞、南亞、中亞、中東、南太平洋國家關系穩步增強,同東盟等地區組織合作不斷拓展中國與非洲、拉美等 與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持續深化,同非盟、拉共體等關系更加緊密A.致力于發展大國關系 B.深化拓展全方位外交C.倡導共同發展和繁榮 D.積極參與全球的治理11.雖然亞歷山大大帝進行了軍事征服,但他對被征服地區的傳統習慣多表示尊重。在希臘化世界,希臘文化被理所當然地視為一種強勢文化,但實際上它沒有形成一種取代所有現存文化的全新文化形態,反而受當地文化影響,使這一時期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這反映了希臘化世界A.文化傳播的廣泛性 B.文化發展的差異性C.文化沖突的平和性 D.文化交融的雙向性12.17世紀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獨立的糧食交易所。“波羅的海的糧食本在市場經濟的正規貿易范圍之內:但澤的收購價跟著阿姆斯特丹的出售價變動。但小麥被放進阿姆斯特丹的倉庫以后,它的地位便發生變化,從此成為唯有大商人能加以操縱的投機對象。”據此可知A.倉儲技術制約糧食貿易 B.阿姆斯特丹市場地位提升C.市場化助推糧食金融化 D.糧食交易所加劇食品風險13.啟蒙時代,人們開始重新評估個體價值的來源,逐漸形成了新的價值觀體系。進步觀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基督教中上帝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眾多先驅者的行為動力往往源自A.對未來的信仰 B.對真理的執著C.對自由的追求 D.對權力的渴望14.下圖展示了1798—1900年在埃及出現的一系列報刊(部分)。其中,19世紀末的報刊的創辦A.擴大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 B.促進了民族解放思想的傳播C.提高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度 D.豐富了埃及民眾的文化生活15.1934年,英國海務大臣、三軍參謀長委員會主席查特菲爾德在信中寫道:“我們處于不需要同任何人爭吵的出色地位,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世界的大部分,或者它的最好部分,我們只需要保持我們已經得到的并阻止他人從我們手里奪走它。”下列行為符合這一認識的是A.積極支持集體安全的構建 B.倡導國際裁軍會議的召開C.以保守心態處理歐洲爭端 D.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擴展16.1993年,在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開放服務市場的談判中,法國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文化例外”主張。歐共體在法國的推動下從 1989年起實行“無國界電視”指令,規定:歐共體國家的電視屏幕上,必須保證 60%的時間播放歐洲的節目。法國上述行為有助于A.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 B.增強民族認同感C.提升歐洲文化影響力 D.維護文化多樣性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朝代 應對舉措秦朝 里典是掌管閭里事務的基層官員,承擔監察癘病患者的職責,一經發現疑似病例,及時向官府報告,官府派醫生診斷病情,若確診為癘病,則采取將患者遷至癘所等措施漢朝 將疫病患者集中隔離,保障醫藥供給,緩解民眾恐慌情緒,減少罹患疫疾的災民流動,避免疫病大范圍傳播唐朝 皇帝從人事得失的角度分析疫災的成因,同時下令實行一系列符合仁政要求且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措施宋朝 慶元元年(1195年),臨安(屬杭州)發生大疫,寧宗捐出皇室私有錢財,作為百姓的醫藥費、棺殮費,以及軍中疫死者家人的撫恤金明朝 皇帝通常會派遣官員祭祀疫發地的山川之神,祈求神靈庇佑,消除疫災清朝 清代疫病高發,眾多醫者參與治疫,余霖、劉奎、戴天章等醫者皆以治瘟疫而聞名,中醫疫病理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據管琳玉《中國古代疫病防控體系相關古文獻研究》整理材料二 每當疫情來臨時,古代政權(國家)會面臨醫療與物質資源不足、社會與政治資源短缺、社會治理能力下降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古代國家政權以民生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穩定、政權穩固為目標,通過化解、遏制社會危機來維護政權安全,其核心是推行“仁政”以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摘編自張金平《古代疫情中的社會危機及應對路徑》(1)根據材料一,分類概括中國古代政權應對疫病的主要措施。(6分)(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古代疫病應對的認識。(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向中國人民提出了一個如何御侮圖強的重大歷史課題。一批愛國的有識之士基于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提出了實業救國的主張。實業救國論者中的絕大多數都主張學習西方,振興實業,用溫和的改良方式救國、強國。他們認為,要想實現國家的富強,就要振興實業,發展民族經濟,而發展民族經濟,是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他們清晰地認識到西方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的實質是經濟掠奪,他們“以軍事為標,而其所持以吸我精髓,括我膏血,使我奄奄如病夫而未自由把者,實惟工戰商戰為最烈”。因此,他們號召全民族共興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以此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增強本國的實力,抵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摘編自孫明月《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潮研究》材料二 實業救國論者積極倡導并親自參與“振興實業”運動,促進了1895——1908年兩次投資熱潮的出現。辛亥革命后,民氣大開,實業救國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迎來了民族資本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力大大增強。從一定意義上講民族資本的發展,正是實業救國論者所倡導的“興一分實業之事,即奪回一分外溢之利”口號的實踐。在政治行為方式上,實業救國論者基本上屬于非暴力主義者,如在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中,他們一開始就強調實行“文明抵制”,力圖使運動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摘編自李文良、曹曉峰《略論中國近代實業救國思想》(1)根據材料一,簡述近代中國實業救國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近代中國實業救國探索。(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湖北紅安是革命的圣地,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的第一槍,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中心、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紅二十五軍的重建地和紅二十八軍的改編地,誕生了200多位共和國高級將領,為新中國的成立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僅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達22552人,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是大別山地區乃至全國紅色資源最豐富、最集中、最具特色、最有教育意義的地方之一。2015年籌建的大別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宣揚大別山革命斗爭時期的光輝歷史為主線,大力弘揚紅安精神,把紅安打造成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永久向往的紅色圣地、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據紅安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編《紅安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另選一個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地點作為紅色教育基地的申請對象,并撰寫申報書。(要求:地點明確,立場正確,邏輯嚴謹,史實準確,闡述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東盟伙伴關系網絡伙伴關系類型 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澳大利亞、中國、印度、美國對話伙伴關系 加拿大、歐盟、日本、新西蘭、韓國、俄羅斯、英國部門對話伙伴關系 巴西、摩洛哥、挪威、巴基斯坦、南非、瑞士、土耳其、阿聯酋發展伙伴關系 智利、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摘編自翟崑《從東盟到“東盟世界”:東南亞地區秩序構建的全球意義》材料二 在地區主義實踐中,東盟確立了對外保持中立、不結盟,對內通過協商來協調立場、保持團結的行為方式。東盟運用這一方式,成功應對與解決了柬埔寨危機、緬甸入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問題。一方面,東盟頂住了來自全球北方國家的壓力,捍衛了東南亞地區的團結與利益;另一方面,東盟堅持以共同的地區立場為核心來處理域內問題,強化了東盟的區域集體意識,避免了“囚徒困境”的發生。東盟作為地區主義的成功實踐者,形成了獨具特色并不斷發展的“東盟方式”,確立并鞏固了東盟的地區“中心性”地位,為全球南方地區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摘編自范宏偉、趙喆睿《全球南方的地區主義:東盟的進程與經驗》(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盟構建伙伴關系網絡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東盟開展地區主義外交實踐的歷史意義。(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參考答案.pdf 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