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遼寧省點石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遼寧省點石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年級4月份聯合考試
歷 史
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 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3. 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戰國時期的鄒衍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五行說思路,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他把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稱為“德”,這種動力表示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即“五德”。“五德”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化和王朝的興替。“五德終始”說( )
A.宣揚神靈主宰人類的命運 B.揭示了人類社會演變規律
C. 豐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西漢文景時期,雖然博士只是“具官待問,未有進者”,但申公、韓嬰、轅固生以《詩經》為博士,胡毋生、董仲舒以《春秋》為博士,晁錯受命往伏生處學《尚書》。這( )
A.有利于儒家學派的延續 B.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
C.表明漢初奉行黃老之學 D.說明五經具有絕對權威
3.盛唐女性的冠飾一改漢代以來的尚玉審美,大量金碧輝映的金銀嵌寶飾件形成規模龐大的奢華妝飾風格,而這恰是典型的西亞——中亞工藝和審美習俗,是“胡風”的標志性符號。據此可知( )
A.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B.唐王朝政治清明而且國力強盛
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D.開明的民族政策影響審美觀念
4.下表是中國部分古典詩詞。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 )
作者 詩歌名稱 詩歌內容
蘇軾 《江城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文天祥 《揚子江》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A.厚德載物 B. 自強不息 C. 以人為本 D.家國情懷
5.如圖是收藏于青海貴德縣博物館的金牌信符。信符正面鑄楷書“信符”二字,背面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當差發”,右曰“不信者斬”。它是明代番部向朝廷繳納馬匹的憑證。明政府通過發放金牌信符,確定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納馬予茶關系。金牌信符制的實施( )
①實現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有效管轄 ②能夠緩解明朝對戰馬的需求
③體現出官方對茶馬貿易的管控 ④有利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1899年,梁啟超指出:“國民者,以國為人民公產之稱也。國者積民而成,舍民之外,則無有國。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定一國之法,謀一國之利,捍一國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國不可得而亡,是之謂國民。”據此可知,梁啟超強調的是( )
A.國民意識已經普遍覺醒 B.國民對國家的重要性
C.國家主權意識深入人心 D.民眾推動了社會發展
7.20世紀初,大量中國人前往東南亞務工,被稱為“三把刀”移民,“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意指當時華人謀生的主要行業是餐飲、理發和制衣類等行業。造成這一移民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 )
A.東南亞地區的工業發展陷于停滯 B.中國國內社會動蕩
C.西方列強加緊對東南亞經濟侵略 D.北洋政府政策支持
8.1951年,我國頒布了《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施行細則》,規定“申請新設中醫診所者,如該地已有足夠的中醫診所時,得不發開業執照,惟可使其加入其他診所聯合開業”,而“對中醫聯合診所,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得視其作用,給以適當培植”。這一規定意在( )
A.合理配置醫療資源 B.加大醫療扶貧力度
C.提高中醫社會地位 D.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9.伴隨著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終結,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和希臘人相繼入侵埃及,他們的語言也隨之融入埃及語中,直至托勒密王朝時期,埃及形成了一種希臘字母化的埃及語——科普特語,最終取代了古代埃及語。這表明古代埃及文明具有( )
A.本土性 B.延續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10.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印度興起了一股非婆羅門思潮,被統稱為“沙門(本意為努力修行之人)”學派,他們圍繞著世界與人生的重大哲學問題,如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精神解脫等進行思考辯論,提出了各種宗教哲學理論和實踐方式。“沙門”學派的興起( )
A.為佛教產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B.激化了印度社會矛盾
C.為種姓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D.遲滯了印度哲學發展
11. 12世紀,西歐宗教性的文學文本中,早期被認定為宗教“異端”的一些文化成分,在新的基督教教義解釋下獲得了保留,甚至在歌頌神恩的同時也開始注入人間的情趣。民間的一些史詩和歌謠等,也在基督教文化的解釋抄寫名義下得到了更好的整理和保存。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 )
A. 宗教改革的興起 B. 基督教地位的下降 C. 啟蒙運動的擴展 D.工商業經濟的發展
12.在16世紀安特衛普的市場上,有英國的毛紡織品、北歐波羅的海地區的谷物、葡萄牙人從亞洲運回的胡椒和香料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買賣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熱鬧。當時一位歷史學家因此感嘆道:“去一趟安特衛普的交易所,就能聽到世界各地的語言。”這主要得益于( )
A.全球貿易網絡的發展 B.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出現
C.價格革命在歐洲發生 D.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13.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到“官方貿易”,再到“民間貿易”,中國和拉美的器物交往持續了250年,數以萬計的瓷器、漆器、金銀器等中國器物被運往拉美,走進拉美的民眾生活中。中國器物傳入拉美( )
A.推動拉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引發了拉美的商業革命
C.促進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D.依賴于三角貿易的繁榮
14.下圖是某一時期歐洲難民的流向示意圖。造成這次難民流動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戰結束引發人口回流 B.兩極對峙導致柏林危機
C.兩德統一激發經濟增長 D.蘇聯解體推動遷徙自由
15.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美籍華裔選手關穎珊不敵美國選手,獲得花樣滑冰銀牌,當時美國新聞網站 MSNBC 發文稱《美國人擊敗關穎珊奪冠》。這反映出美國社會( )
A.注重保護媒體新聞自由 B.公民政治權利受到威脅
C.移民群體推動體育發展 D. 對少數族裔的隱性排斥
16.下表是1950——2015年世界大城市數量表。據此分析,這一時期
時間及規模 世界數量(個) 發展中國家數量(個)
1950年(100萬以上人口) 78 31
1975年(100萬以上人口) 183 95
1990年(500萬以上人口) 20 14
2015年(2 000萬以上人口) 8 6
A.世界貧富差距正迅速縮小 B.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
C.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降低 D.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加快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古代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包括中、日、韓在內的東亞文化圈。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箕氏朝鮮王朝的建立者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據中國史籍記載,箕子入朝后,以禮義教化人民,又教給人民耕織技術。漢武帝時,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被納入漢帝國的統治范圍,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此后朝鮮半島的王朝一直都與中國保持著友好關系,積極學習和引進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特別是秦漢之際的移民潮。傳說徐福(一作市)東渡日本,帶到日本的不僅有3000童男童女,還有隨行的百工,以及五谷種子和先進的生產農具、生產技術與醫術藥物等。到了中國的隋唐時代,日本更是進入了一個全面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的時代。在古代東亞文化圈中,中、日、韓三國在政治上長期結成一種宗藩關系,藩國與宗主國之間存在著一種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隨著中國古代文明在日、韓的傳播,中國儒家思想在日、韓社會也得到了大力宣揚,并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的譯述介紹和改造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也一同被介紹到日、韓國家,成為古代東亞文化圈主要的普及性的宗教。當今使用漢字型文字的國家,只有中國、朝鮮和日本。朝鮮文字和日本文字都是受到中國漢字的影響而創制出來的。
——摘編自汪高鑫《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東亞文化圈形成的原因。(6分)
18.清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三百年間,關內(主要是華北地區)人口向東北地區的遷移,俗稱“闖關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到清末民初,華北人口飛速增長,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天災人禍連綿不斷,則是關內人口移往東北的主要動因。山東、河北等省與東三省毗鄰,東北的地理環境和河北、山東相差不多,其他省區人民所最怕的寒冷對于這兩省人民是不會發生多大恐懼的。東三省的開發與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東北地區縱橫交錯的鐵路運輸網絡,為移民創造了便利條件。此外,中央政府及東北地方政府實行的鼓勵移民的政策,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的救助以及車船費的減免等,為移民大批進入東北地區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這也是關內人民大舉移民東北的一大動因。
材料二 在三百年波瀾壯闊的“闖關東”浪潮中孕育的“闖關東”精神,是東北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見證了無數移民務農務工、伐木筑路、開發邊疆的歷程,也見證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交融。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譚玉秀、范立君《闖關東與東北區域文化的變遷》
(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初至新中國成立前關內人口向東北移民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闖關東”精神的內涵。(6分)
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圖是烏魯克瓶,又稱瓦卡花瓶,是在兩河流域烏魯克古城遺址(今伊拉克南部)中女神伊南娜的寺廟建筑群中發現的。制造于大約公元前3200——3000年間,為蘇美爾早期手工藝制品,由烏魯克匠人制作,是當時的烏魯克王奉獻給神的貢品。花瓶由四組環繞的圖案雕刻組成,底部描繪了兩河流域的植被,包括椰棗樹、蘆葦和人工栽培的大麥、小麥等;在這組植被之上是一群動物,包括公羊和綿羊;再向上是一組祭祀中的男子,手中捧著碗和罐子,盛放著水果和谷物;花瓶頂部,美索不達米亞的豐饒女神伊南娜站立于前,身后有兩束蘆葦,民眾正在向她供奉一碗水果和谷物,穿著禮儀短裙和長腰帶的烏魯克人面對著她,引領著一群虔誠的信仰者。
——摘編自拱玉書《蘇美爾人的神話與文明傳播觀》
(1)根據材料,概括烏魯克瓶反映出的蘇美爾文明的特征。(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烏魯克瓶的史料價值。(6分)
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從全球史的角度,可以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和交通放到歷史脈絡中重新進行探討,對其大致的變遷和面臨的問題做出討論。麥克尼爾在其《全球史》中,將世界各地之間的網絡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公元前1 萬年至公元前 3000年、公元前 3500年至公元200年、200—1000年、1000—1500年、1450—1800年、1750—1914年、1890年以來。
——摘編自朱明《全球史視野下的水陸交通變遷》
請選取材料中任意一個時間段或多個時間段,圍繞“交通變遷”擬定具體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選時間段,論題明確,論述清晰,史論結合。)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年級4月份聯合考試
歷史
答案詳解
一、選擇題
1.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鄒衍在五行說基礎上提出了“五德終始”說,即用五行理論解釋王朝的更替和歷史的周期性變化,說明王朝更替的合理性。五行說強調物質和自然現象的相生相克,已經具有天人合一的特點,“五德終始”說豐富了天人合一思想,故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神靈主宰人類”的內涵,排除A項;“五德終始”說體現的是歷史循環論,未能正確揭示人類社會演變的客觀規律,排除B項;“五德終始”說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非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D項。
2.A 【解析】文景時期尊奉黃老無為思想,但申公、韓嬰、轅固生、胡毋生、董仲舒等人因為傳播《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而被封為博士,晁錯奉命學習儒家經典,這有利于儒家學派的延續,故A項正確;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內容不是黃老之學,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五經具有絕對權威,排除D項。
3.C 【解析】據題干中“盛唐”“大量金碧輝映的金銀嵌寶飾件”“規模龐大的奢華妝飾風格”“典型的西亞——中亞工藝和審美習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女性妝飾的變化是由于絲綢之路推動了文化交流,故C項正確;題干涉及的是唐朝對外關系,而非國內商品經濟、政治清明和民族政策,排除A、B、D項。
4.D 【解析】材料中“西北望,射天狼”“尚思為國戍輪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詩句內容可體現出詩人的家國情懷,故D項正確;A、B、C三項內容都沒有準確概括材料內涵,故排除。
5.B 【解析】據題干中“皇帝圣旨”“不信者斬”“繳納馬匹的憑證”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政府發放金牌信符,體現出官方對茶馬貿易的管控,這能夠緩解對戰馬的需求,②③正確;由“番部”“邊疆地區”“納馬予茶”可推知“有利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④正確;茶馬貿易不能體現對邊疆的有效管轄,①錯誤。故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
6.B 【解析】材料中的“國為人民公產之稱也”意為國家屬于國民,這是國民具有的權利,“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意為只有全國之民共治國事,共定國法,共謀國利,共捍國患,國家才能避免受侮而亡,這是國民的義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梁啟超的言論意在強調國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故B項正確;當時中國人的國民意識并未普遍覺醒,排除A項;國家主權問題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民眾推動社會發展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7.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是中國清王朝瓦解,民國政府初立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內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戰火不斷,許多華人為了躲避戰亂,選擇前往相對穩定的東南亞地區謀生,故B項正確;20世紀初,隨著西方殖民統治的深入,東南亞一些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排除A項;此時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列強逐步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侵略,排除C項;材料并未反映出北洋政府針對海外移民制定鼓勵政策,排除D項。
8.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對個體中醫開辦診所有較多限制條件,而對聯合診所則持積極的扶植態度,鼓勵個體中醫參加聯合診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醫療資源匱乏,必須整合醫療資源共同服務全民衛生健康事業,題干這一規定符合當時想要解決醫療資源匱乏問題的需求,體現了黨和政府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的意向,故A項正確;對我國貧困地區的醫療資源支援屬于醫療扶貧的范疇,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整合醫療資源,沒有體現醫療扶貧內容,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提高中醫地位的內容,排除C項;我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9.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等征服者的語言相繼融入埃及語中,直至新的埃及語——科普特語形成,這體現了古埃及文明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故C項正確;A、B、D三項沒有準確體現材料內容,故排除。
10.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沙門學派反對婆羅門教的權威和種姓制度,主張業報輪回、精神解脫等思想,這些思想與佛教的核心教義有相似之處。同時其產生時間與公元前6世紀左右佛教的產生接近,這說明其為佛教產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故A項正確;沙門學派的興起并沒有激化印度社會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排除B項;由材料中的“非婆羅門思潮”可知,沙門學派反對種姓制度,排除C項;沙門學派引發的爭論并不會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相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排除D項。
11.D 【解析】根據材料中早期西歐宗教“異端”的一些文化成分被保留,宗教性的文學注入了人間的情趣,另外民間一些作品也被保留下來等內容分析,其根源在于這一時期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故D項正確;宗教改革興起于16世紀,時間不符,排除A項;在西方,基督教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一時期地位很高,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啟蒙運動興起于17世紀,時間不符,排除C項。
12.A 【解析】據題干中“16世紀”“安特衛普的市場上”“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買賣世界各地的商品”“世界各地的語言”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球貿易網絡的發展推動了這些現象的出現,故A項正確。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開始,時間不符,排除B項;該現象屬于商業革命的內容,與價格革命無關,排除C項;資本原始積累這一時期尚未完成,排除D項。
13.C 【解析】據題干中“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國和拉美的器物交往”“走進拉美的民眾生活”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器物傳入拉美使拉美文化融入中國元素,故C項正確;中國器物傳入拉美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商業革命和三角貿易無關,排除A、B、D三項。
14.A 【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可知,難民的流向主要是從歐洲各地流向德國,再結合地圖中的國家名稱可知,這一時期應該是二戰后,戰爭期間跟隨納粹德國肆虐歐洲的殖民者在戰后被迫淪為難民,返回國內,故A項正確;柏林危機確實導致了一些難民的產生,尤其是從東德逃往西德的人口,但并沒有引發圖中這樣大規模且廣泛的歐洲難民流動,排除B項;兩德統一發生在1990年,從圖中可以看到存在東德和西德,排除C項;蘇聯解體發生在1991年,地圖中不應該出現南斯拉夫政權,排除D項。
15.D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國媒體在報道中將關穎珊(美國公民)與“美國人”對立,暗示其族裔身份使其未被視為“真正的美國人”,這種“他者化”是隱性排斥的典型表現,故D項正確;材料探討的問題不在于媒體是否有自由報道,而是報道中的用詞是否隱含偏見,排除A項;關穎珊的案例聚焦于社會認同而非政治權利,且材料中無信息表明她的公民身份受到法律或制度性剝奪,排除B項;雖然關穎珊作為華裔移民展現了移民對體育的貢獻,但題目中媒體的報道并未肯定其推動作用,排除C項。
16.D 【解析】根據材料中表格信息,發展中國家大城市數量在世界占比不斷增加,可知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故D項正確;二戰以后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加大,排除A項;工業革命的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7.(1)中國處于中心地位,日韓處于邊緣地位;
宗藩關系成為政治保障;
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中國佛教成為普及的宗教;
漢字成為共同文字;
日、韓早期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文化和制度的影響。
(8分。每點2分,任答四點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2)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政治大一統),國力強大;
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思想大一統);
中華文明積淀深厚,對周邊國家保持文化優勢地位(日、韓早期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國);
中國地域廣闊,日、韓偏居于東北亞,地域狹小,地理上為一種從屬地位;
宗藩關系的存在;
日、韓統治者認同中華文化并推廣。
(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解析】
(1)本問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從材料中“以中國為中心,包括中、日、韓在內”得出“中國處于中心地位,日韓處于邊緣地位”;根據“中、日、韓三國在政治上長期結成一種宗藩關系”得出“宗藩關系成為政治保障”;根據“儒家思想在日、韓……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得出“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根據“佛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成為古代東亞文化圈主要的普及性的宗教”得出“中國佛教成為普及的宗教”,根據“朝鮮文字和日本文字都是受到中國漢字的影響而創制出來的”得出“漢字成為共同文字”,根據“以禮義教化人民,又教給人民耕織技術”“五谷種子和先進的生產農具、生產技術與醫術藥物”等并結合所學得出“日、韓早期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文化和制度的影響”。
(2)本問是原因類題,時空是中國古代,主要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主要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影響力和地理優勢等角度和日、韓自身的地緣和政治特點分析,可得出答案。
18.(1)人口與耕地的矛盾;
天災人禍;
東北的地理環境與關內相似;
東三省的開發與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
東北地區交通便利;
中央政府及東北地方政府鼓勵移民;
社會團體及慈善機構的幫助等。
(8分。每點2分,任答四點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2)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
艱苦奮斗的開拓精神;
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
攜手并進的合作精神。
(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解析】
(1)根據“華北人口飛速增長,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得出“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根據“而天災人禍連綿不斷,則是關內人口移往東北的主要動因”得出“天災人禍”;根據“山東、河北等省與東三省毗鄰,東北的地理環境和河北、山東相差不多”得出“東北的地理環境與關內相似”,根據“東三省的開發與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得出“東三省的開發與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根據“東北地區縱橫交錯的鐵路運輸網絡”得出“東北地區交通便利”,根據“中央政府及東北地方政府實行的鼓勵移民的政策,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的救助以及車船費的減免等”得出“中央政府及東北地方政府鼓勵移民”“社會團體及慈善機構的幫助”。
(2)闖關東是因抗爭“天災人禍”,體現出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根據“東北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見證了無數移民務農務工、伐木筑路、開發邊疆的歷程”,可得出艱苦奮斗的開拓精神、攜手并進的合作精神;根據“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交融”,可得出有利于東北文化的創新發展,體現出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
19.(1)農耕經濟較為發達;
作物種類多元;
手工藝水平高;
階級分化明顯,社會等級森嚴;
王權借助神權維系統治。
(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2)烏魯克瓶是實物史料,是研究蘇美爾文明的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展現了蘇美爾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水平;
瓶上的圖案內容豐富,有助于了解蘇美爾宗教、政治、經濟等社會狀況;
作為單一器物,研究時須與文獻材料或其他考古發現互證。
(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解析】
(1)材料中“椰棗樹、蘆葦和人工栽培的大麥、小麥”等信息,體現了蘇美爾地區“農耕經濟較為發達”“作物種類多元”;根據圖片信息可知烏魯克瓶的制作工藝精湛,雕刻細膩,圖案豐富多樣,這些特點展示了蘇美爾人高超的手工藝水平和藝術創造力;根據材料中“禮儀短裙和長腰帶”“民眾”“祭祀中的男子”等人物形象和服飾細節,可知烏魯克瓶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異;根據“當時的烏魯克王奉獻給神的貢品”體現出“王權借助神權維系統治”。
(2)在分析史料價值時,需要強調烏魯克瓶作為實物史料、一手史料研究蘇美爾文明的可靠性,同時也要指出其局限性,比如作為貢品可能存在美化或理想化的傾向,需要其他史料佐證。還需將課本知識與材料結合,比如將蘇美爾文明的農業、城邦制度、神權政治等知識點與材料中的信息對應起來。比如材料中提到的大麥、小麥對應課本中兩河流域的農業作物,神廟建筑群對應城邦以神廟為中心的社會結構。
20.參考示例:
選取時間段:1750——1914年。
論題:交通工具的變革推動了社會變遷。(2分)
論述: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工具的變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使出行變得更加方便;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的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的發明和石油的大量開采使用推動了汽車、飛機、遠洋輪船的發明使用,進一步改變了人類交通方式。交通的發展加強了各地的溝通,縮短了人流和物流的時間,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工業革命后建立起來的現代時間觀念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8分)
結論:交通的變遷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成為一個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的標志,交通工具給人類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地球逐漸變成了“地球村”。(2分)
(閱卷教師不必拘泥于“參考示例”,“示例”僅供閱卷教師作導向參考,考生作答內容可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
評分參考:
分值 要求
10-12分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引用1—2個具體史實,支持論題; 對史實的分析準確,由此推導出的結論順理成章; 論述完整、清晰,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選取所有時間段:交通與社會的變遷。 選取部分時間段: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200年,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交通工具的變遷;200 —1000年,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展;1000—1500年,古代人類對海洋的探索;1450 —1800年,新航路開辟促進全球航路的建立;1890年以來,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7-9分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指向明確。 能夠圍繞所定論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所舉史實與論題基本能構成邏輯關系; 論述較完整、清晰,文字通順。
4-6分 所擬論題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較明確。 所舉史實與論題支撐不足, 或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性不強; 論述不夠嚴謹,文字較通順。
0-3分 所擬論題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確。 論述文字與論題關系不清,或無關系; 結論錯誤; 沒有邏輯性,文字不通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及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及設問可知,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是交通與社會的變遷。作答時認真審讀設問要求,可以選取一個時間段,也可以選取多個時間段(選取全部時間段也可),并按照選取的時間段確定相應的論題,圍繞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史論結合地進行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双桥区| 富裕县| 斗六市| 云浮市| 株洲县| 新野县| 宁蒗| 邢台市| 庄浪县| 嵊州市| 嫩江县| 达州市| 孟津县| 云梦县| 仪陇县| 大悟县| 石棉县| 黄梅县| 上林县| 崇州市| 揭西县| 天峨县| 青田县| 阿拉尔市| 德昌县| 栾川县| 柳河县| 新和县| 黄梅县| 朝阳区| 西和县| 萍乡市| 建水县| 唐山市| 驻马店市| 安仁县| 新兴县| 上林县| 成武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