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C20”教育聯盟2025年九年級第一次學業水平檢測歷史(開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間共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3.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5.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 如圖為距今約5800年—5300年的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龍,類似的龍形玉器在遼寧紅山文化遺址、浙江良渚遺址中均有所發現。這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A. 領先世界 B. 獨樹一幟 C. 多元一體 D. 源遠流長2. 孔子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戰國時期墨子認為人性本潔白如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由此可知,二者都主張( )A. 順應自然 B. 重用賢才 C. 關注民生 D. 重視教育3. 在秦漢文獻中,常有“豪民”“巨姓豪強”等詞匯。秦滅六國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漢武帝也曾“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者于茂陵”。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兩者都(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擴大了統治區域 C. 強化了中央集權 D. 維護了等級制度4. 唐代詩人孟郊,四十六歲中進士,欣喜地寫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句子;唐末徐寅中進士后,也在詩中寫道“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這反映了唐代( )A. 創立了科舉制度 B. 科舉制影響社會風氣C. 官員素質的提高 D. 崇文抑武政策的實行5. 下圖反映的是南宋都城臨安主要瓦舍分布,由此可知南宋時期( )A.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 商業活動不受限制C. 商人地位得到提高 D. 市民文化豐富多彩6. 康熙末年朝廷設立三名噶倫管理西藏事務;雍正時期通過平定西藏內亂,設置駐藏大臣;乾隆五十九年定制西藏所有僧俗官員均受駐藏大臣節制。清朝在西藏政策的調整( )A. 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B. 開啟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轄C. 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 實現了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管理7. 韓國史學家樸殷植評價近代中國某場戰爭時說:“(中國)一朝遇三島之小國而弱焉,喪權失地,腐敗畢露,于是列強抵掌而笑曰:‘是病國耳,不取恐后于人。’”這場戰爭后( )A. 中國領土主權開始被破壞 B. 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C. 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D. 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8. 1903年,金天翮創辦《女界鐘》,提出婦女應爭取求學等六種權利;1904年,丁初我創辦《女子世界》:1907年燕斌創辦《中國新女界雜志》,一時間婦女話題引起廣泛關注。這表明( )A. 男女平等成為社會共識 B. 婦女地位得到根本改變C. 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動搖 D. 時代變遷影響社會思潮9. 下圖為1914—1922年我國面粉進出口統計圖(單位:萬擔),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 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得到緩解 B. 中國民族工業在曲折中發展C. 列強放棄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D. 國內經濟環境得到根本改善10. 下圖是我國于1955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票樣,這種設計意圖反映我國( )A. “三大改造”的成果 B. 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C. “一五計劃”的成就 D. “大躍進”的作用11. 1972年10月,周恩來總理在給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上報國務院的報告上批示,“為何不派人去倫敦、巴黎、波恩、渥太華、東京,去研究西歐、美、加、日本的機械工業情況,反而求其次?”周總理的批示說明當時我國( )A. 已與美國正式建交 B. 與歐美國家關系緩和C. 得到世界普遍認可 D. 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12. 15世紀自畫像在西歐作為一個獨立門類發展起來,畫家多在宗教、歷史等場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強調畫中人物的獨立呈現。畫家丟勒在自畫像上寫道:“我,丟勒,在28歲時用永不褪色的顏料畫下了我自己。”這一現象的出現( )A. 反映了人文主義的影響 B. 瓦解了人們的宗教信仰C. 體現了民主制度的確立 D. 結束了歐洲的封建制度13. 美國史學家蘇珊·鄧恩在《姊妹革命——法國的閃電與美國的陽光》中指出,爆發于18世紀末的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不僅源于同樣的啟蒙觀念,兩者也具有相同的革命目標。這里的革命目標是( )A 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B. 擺脫殖民統治C. 確立君主立憲制度 D. 廢除君主專制14. 1921年,蘇共黨中央成員托洛茨基用痛苦的口吻說,“黨進入了‘對小資產階級投降的時期’”;這一年,有14000多人由于不理解蘇俄的政策而主動退出布爾什維克黨。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蘇俄( )A. 推行了新經濟政策 B. 開始了工業化建設C. 落實了農業集體化 D. 確立了“蘇聯模式”15. 有學者說,二戰后最欣喜于西歐衰落的是美國,憂愁于西歐衰落的,恰恰也是美國。美國人明白自己必須援助西歐,但美國人更明白決不能無底線的援助西歐。美國對西歐的矛盾態度反映了( )A. 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B.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C. 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D. 美國稱霸世界既定戰略二、辨析改錯(8分)16. 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并加以改正。(1)西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技藝,紙張逐漸成為人們使用書寫材料。( )(2)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耕具筒車,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3)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大力引進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 )(4)1946年,英國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人類開始向高智能化的網絡信息時代邁進。(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漢時期,我國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晉代漁民便已在南海諸島從事捕撈活動。宋代官方地圖《諸蕃圖》中,南海諸島已正式劃入中國版圖,政府還派水師巡海至西沙群島一帶。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到南海測量。明清兩朝,南海諸島劃歸瓊州府管轄,并置水師負責巡視和軍事戍衛。數百年來,中國沿海漁民在南海諸島上種植椰樹、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許多供奉神明的小廟,人們還在南海諸島上發現了大量歷代古錢幣。——據呂一燃《中國海疆史研究》材料二 日本戰敗投降,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國負責南海各島嶼的受降事務。國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軍抵達東沙群島,設置氣象臺,后又增派軍隊登島駐守。1946年11月28日進駐西沙群島之武德島。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島接收人員在太平島舉行接收南沙群島升旗典禮。后又與法國政府數度談判,收回南沙群島的主權。1947年,印制了《南海諸島位置圖》,用11段國界線圈定了中國南海海域范圍。——據陳謙平《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主權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古代開發或治理南海諸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能夠收回南海主權的有利條件。(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我國維護南海地區主權提出合理化建議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國內商品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倫敦迅速成為西歐的工商業貿易中心,它像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國內外來此尋求機遇的人口,每年遷入的人口高達1萬人。近代早期倫敦城對街道缺少常規性的整修維護,河岸街坑坑洼洼,街道污濁不堪。人們也沒有形成明晰的城鄉概念,大量居民仍養殖家畜,有人的養豬場不僅熏走了鄰居,還直接拉低了周邊的房價。更有甚者,樓層較高的住戶懶得去廁所,竟會直接把糞便從窗戶潑出去。——摘編自孟毓然,王玉亮《16—17世紀倫敦的環境問題及其治理》材料二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一些城市政府就開始為民眾提供如公園、圖書館等“合理的娛樂”設施。有些城市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著手處理居民住宅的狹窄問題。1835年,英國中央政府通過了《城市自治機關法》,試圖在民主的基礎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權力和職能日漸擴大,社會服務保障功能日益加強。市議會的會議允許市民旁聽,市政廳建筑選址、預算、招標等都在公開的原則下進行。——摘編自陸偉芳《19世紀英國城市現代化初探》(1)根據材料一,概括16——17世紀倫敦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英國城市改造的歷史作用。(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英國“城市病”的出現與治理給你的啟示。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中華文明具有五大特性: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和平性;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說明A. 這體現在其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文學藝術、器物科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B. 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發展至今沒有中斷過的偉大文明,綿延至今的中華文明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血脈。表現在文字、學術、歷史撰述、文學創作和政治體制等多個方面統一性 中華文明逐漸形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思想。源于先秦的大一統理念,在秦漢以后轉化為政治實踐。中華民族始終秉持著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追求統一、實現統一。C. 中華文明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等和平思想。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D. 這體現在其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融合中。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A、B、C、D處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2)從A、B、C、D中任選一項,根據材料并結合史實,論述其突出特性。(3)結合材料,談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對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安徽省“C20”教育聯盟2025年九年級第一次學業水平檢測歷史(開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間共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3.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5.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二、辨析改錯(8分)【16題答案】【答案】(1)錯誤,西漢改為東漢(2)錯誤,筒車改為曲轅犁(3)正確 (4)錯誤,英國改為美國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題答案】【答案】(1)特點:開發時間早;開發具有持續性,歷朝均有開發或治理;開發方式多樣;政府高度重視。(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對中國主權的承認;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二戰后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支持。(3)建議:加強在南海等爭端海域的海洋管制;強化海上維權能力;堅持和平談判與協商解決;加強溝通,與周邊各國加強友好聯系,增進國際間友誼。【18題答案】【答案】(1)成因:作為工商業貿易中心吸引大量人口;城市管理不善;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居民沒有明晰的城鄉概念。(2)作用:便利城市居民的生活;促進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擴大市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度;推動民主化的發展。(3)啟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持生態的國策;要提高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等。城市化過程中應該關注廣大民眾的權益。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題答案】【答案】(1)A:創新型、B、連續性;C:和平性、D:包容性(2)示例1: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和平的使者鄭和七下西洋,先后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和平交往,相互學習,為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作出了重要貢獻。古代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開辟的友好和平交往之路,見證了沿線各國各地區人民之間的友誼、文化互鑒、商貿流通的延續。綜上所述,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的理念,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守護者。示例2: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西漢開通絲綢之路在不同時期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豐富了中華文化,展現了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帶回大量的佛經,為我國的佛教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突出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綜上所述,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示例3: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國古代史上的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隋唐發明和推廣的曲轅犁和筒車,宋代的秧馬,耕作技術不斷改進;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的精確度保持近千年之久;中華民族創造了“四大發明”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其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傳播到歐洲,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創新,西周為了鞏固周王室疆土實行分封制,秦朝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范圍推行郡縣制,元代設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治理體系的創新發展。綜上所述,創新精神活躍于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因而能夠始終保持生機活力。(3)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兼收并蓄,善于汲取其他文明優秀成果;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