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考試結束前高三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 “隨著禪讓制瓦解,部落聯盟管理機構蛻變為國家機器,王權在鎮壓伯益、扈氏等反抗中強化。《禮記》稱此為‘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天下為家’時代”。要考查“天下為家”時代的歷史,最適合關注的遺址是( )A. 大汶口遺址 B. 二里頭遺址 C. 牛河梁遺址 D. 陶寺遺址2. 行在會子庫是南宋時期設于都城臨安的官方機構,下圖是其發行的會子。該會子允許兌換銅錢或抵稅。這一史料可用于直接佐證南宋( )A. 中央注重對金融的管理 B. 榷場貿易情況 C. 紙幣已成為了主幣 D. 募役法的實施3. “此役后,北洋艦隊被日軍海陸合圍,最終全軍覆沒。此役標志著洋務派‘自強求富’運動的徹底失敗。清政府耗費巨資打造的艦隊、炮臺和防御體系,在日軍現代化戰術面前不堪一擊。”“此役”發生在下圖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4. 有一部史詩展現了12世紀基輔羅斯社會面臨的王公內訌、國家分裂的危機。作者通過“金言”等形式,表達了對這種內訌行為的反對,并呼吁基輔羅斯人民團結起來,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這部史詩是( )A. 《伊戈爾遠征記》 B. 《荷馬史詩》 C. 《吉爾伽美什》 D. 《羅摩衍那》5. 17世紀以來,加勒比糖料種植園發展出“地下文化”,黑人們用非洲鼓樂傳遞信息,將約魯巴神話融入天主教圣徒崇拜,形成伏都教等信仰體系。與上述“地下文化”的形成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A. 印度洋貿易 B. “價格革命” C. 太平洋貿易 D. “三角貿易”6. 下表是對某一區域組織相關信息的摘錄。該組織是( )項目 內容統一大市場建立 1993年啟動,實現人員、貨物、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單一貨幣 1999年引入,19個成員國加入這一單一貨幣區,強化了經濟整合超國家機構 如統一的議會等,逐步加強該組織的決策權和法律約束力公民權概念 允許成員國公民在該組織范圍內自由遷徙、工作和居住A. 北美自由貿易區 B. 東南亞國家聯盟 C. 歐洲聯盟 D. 亞太經合組織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 《唐律》規定,官員若在轄區內從事買賣盈利,以“乞取監臨財物罪”論處,最高可判杖刑;官員家屬經商則減罪處罰,但知情者同罪。官府機構若參與商業活動(如經營公廨本錢),盈利需上交,虧損則追究責任。上述法令( )A. 完善了官員考核程序 B. 重構了國家財政收入結構C 有利于改善營商環境 D. 瓦解了“工商食官”制度8. 據北宋范鎮《東齋記事》記載,畫家趙昌每天早晨一邊繞著欄桿仔細觀察花鳥的形態,一邊調和色彩對景作畫,所以自稱為“寫生趙昌”。如圖為趙昌《寫生蝴蝶圖卷》(局部)。這折射出宋代( )A. “格物致知”的精神 B. 個性解放的思潮 C. 動蕩紛亂的社會現實 D. 市民生活的閑適9. 閱讀下表:“19世紀我國部分年代棉花、棉紗的進口稅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 )類別 19世紀30年代 1843年 1858年棉花的進口稅率(單位:兩/擔) 1.740 0.400 0.350棉紗的進口稅率(單位:兩/擔) 24064 1.000 0.700A. 農民戰爭沖擊了對外貿易 B. 民族棉紡織業的發展C. 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化進程 D. “十三行”的稅權擴大10. 閱讀下表:“1919年7月至1920年周恩來的事跡摘編”。時間 事跡1919年7月 主持了《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通過宣傳,組織了京津地區反對軍閥馬良的群眾斗爭1919年9月 和郭隆真、鄧穎超等人發起組織了覺悟社,成為天津學聯的核心,在學聯基礎上,形成了天津各界聯合會的各階級聯合組織1920年 領導天津學聯,組織反對直接交涉、抵制日貨和要求民主權利的斗爭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具備 B. 青年主動承擔改造社會的責任C. 知識分子是五四運動的主力軍 D.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日益清晰11. 《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包括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抗日的外交政策、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以及抗日的民族團結等十個方面的內容。這份綱要( )A. 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 B.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C. 論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思想 D. 推動解放區戰場展開了全面的反攻12.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針對美軍發動的細菌戰,中國人民發起“愛國衛生運動”,4.5億人次參與防疫,北京胡同居民發明“蒼蠅計數法”,上海弄堂開展“細菌戰罪行展”,將衛生行動上升為主權保衛戰。這體現了當時( )A. 民眾政治認同強化 B. 群眾性精神文化建設的開展C. 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 D. 新中國國家主權的全部收回13. 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受到從亞洲歸來的馬其頓士兵描述的啟發,希臘學者迪西亞庫,繪制了基于實測數據的世界地圖,認為亞洲面積大于歐洲,挑戰了荷馬時代的傳統觀念。迪西亞庫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絲綢之路的開通 B. 亞歷山大的遠征 C. 羅馬帝國的擴張 D. 希臘城邦的建立14. 16世紀,葡萄牙王室嚴格管控亞洲貿易,在果阿、馬六甲、澳門等地建立商站,鼓勵本國男性移民與當地女性通婚,形成混血社群。這些政策旨在( )A. 融入殖民地社會 B. 滿足殖民擴張需要 C. 壟斷太平洋貿易 D. 充實種植園勞動力15.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機械論解釋天體運動,同時為了規避教會壓力,他又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動力”,認為行星初始運動需依賴神的干預,這種“自然神論”成為17-18世紀科學家的普遍策略。這可用以佐證當時( )A. 科學革命陷入停滯 B. 宗教改革推動了科學的進步C. 天主教的勢力增強 D. 理性在宗教外衣下艱難發展16.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95%的俄羅斯農民生活在集體農莊中,個人無法自由處置土地;在完成贖買前,農民被視為“暫時被束縛者”,需繼續為地主服勞役或繳納代役租。這說明農奴制改革( )A. 并未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B. 保留了較強的封建殘余C. 存在土地分配不均的弊端 D. 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7. 下圖為二戰時期,美國的宣傳畫“THE AVENGER' S SHADOW(復仇者的影子)”。該作品的主旨是( )A. 描繪日軍的殘忍暴行 B. 宣傳空軍對戰爭的重要意義C. 向民眾灌輸危機意識 D. 動員工人抓緊軍工資源生產18. 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既有農民階級對封建統治的不滿和反抗,也有清政府腐敗無能、社會矛盾激化的背景,還有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我們既可以從農民起義的角度分析其反抗封建統治的積極意義,也可以從清政府的角度看待其對統治根基的撼動和威脅。這主要說明( )A. 歷史事件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 B. 歷史認知具有局限性C. 歷史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特征 D. 歷史敘述具有時代性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 漢武帝的執政兼具魄力與局限,深刻展現封建集權體制的效能與代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漢中期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漢武帝通過算緡、告緡等手段沒收商賈土地,使公田數量大幅增加。公田所有權或歸屬皇室,由少府管轄或歸屬國家,由大司農管轄。桑弘羊開放國有苑囿土地,直接針對流民安置,實行“假民公田”。此后,河南、關中地區“墾田數倍于前”。元鼎六年向甘肅永登派遣6萬屯田卒,后擴至60萬人。一些豪強通過賄賂或權勢從官府“假得”公田,再以高額地租轉租給農民,使得假稅稅率高達40%——50%,農民“雖得土地,仍困于賦役”。——據翦伯贊《秦漢史》、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等整理材料二 司馬遷雖在《史記》中側重批評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但在自序中仍肯定其“建元年間外御夷狄,內修法度”的功績,尤其認可封禪禮制的意義。在《封禪書》等篇章中客觀記錄了漢武帝推動制度改革的魄力。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贊》中盛贊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等舉措,認為這些政策使漢代禮制“煥焉可述”。班固還直稱其“紹周后,號令文章”的功業堪比三代。他還指出了漢武帝“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的缺憾。——摘編自姜鵬《評價漢武帝有各種不同的聲音》(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試對漢武帝實行“假民公田”的舉措從背景、目的和影響三方面予以簡要評價。(2)根據材料二,歸納司馬遷、班固對漢武帝的評價的共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們的評價所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20. 法治是國家治理的關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的合法性。《訓政綱領》規定,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據《歷史·選擇性必修1》等整理材料二 新時代依法治國案例選編案例 介紹2016年聶樹斌案再審 此案因證據鏈存疑、程序違法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司法機關通過異地復查、公開聽證等機制糾正冤案,并對原辦案人員追責。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 系統回應了數字經濟、人格權保護等新時代命題,如增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專章,明確數據權益歸屬規則。2023年淄博市燒烤經濟規范化治理 淄博市因燒烤經濟爆火后,政府迅速出臺《露天餐飲管理辦法》,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公安、環保開展“柔性執法”,如對輕微違規首次警告、二次處罰。同時,通過社區普法講座、短視頻宣傳引導商戶和游客守法。——據人民日報《聶樹斌案再審改判:依法治國的重要一步》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訓政綱領》在政治運作原則上的差異,簡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價值。(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案例所蘊含的新時代依法治國的方針,并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簡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21. 馬克思、恩格斯將工業革命引發的階級矛盾升華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工業革命前,英國社會以土地貴族和鄉紳為主導。工業革命以來,工廠主、商人、銀行家通過資本積累迅速崛起,取代了貴族的經濟和政治主導地位。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涌入城市。工人通過罷工、工會和政治組織爭取縮短工時、提高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劉益東等《科技革命與英國現代化》材料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大事年表年份 重大事件1845-1846年 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首次系統闡述_A_,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推動歷史發展”等核心觀點1848年 馬克思受共產主義者同盟委托起草的《_B_》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1857—1858年 馬克思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即《資本論》第一稿),首次系統提出_C_,揭示資本家通過剝削工人剩余勞動獲取利潤的本質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列寧領導的_D_確立馬克思主義革命路線,為十月革命奠定基礎——摘編自李興耕等《共產黨宣言與當代》(1)根據材料一,概述工業革命重塑社會階級結構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爆發的重要工人運動。(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依據上下文內容的提示,完成表格中 1-4處“重大事件”的填寫。結合所學知識,從“理論本質、時代價值”的維度,簡要評價馬克思主義。22.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是相互交融、互鑒共進的關系,既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吸收世界文明精華,又以自身獨特貢獻推動人類文明多樣繁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明交流超越時空的力量。遼寧北票北燕大司馬馮素弗墓出土的玻璃注呈淡綠色半透明狀,造型似鴨,其材質經檢測為鈉鈣玻璃,與中國本土鉛鋇玻璃成分迥異。利瑪竇獲萬歷皇帝特賜葬于北京滕公柵欄,其墓碑刻漢文與拉丁文,雙龍環抱十字架,堪稱中西合璧的典范。世界上各民族的創造構成千姿百態的文明,其中,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形態。就歷史的實踐過程而言,中西文明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重要部分。中西文明的交流,顯示出由淺入深、異質文明自我詮釋、主動引進與被動接受同時進行、利益驅動等特點。無論在器物(包括技術)、制度層面,還是思想文化層面,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都有著卓越的貢獻與深遠的影響。——據張國剛《略談中華文明對西方的影響與貢獻》等整理(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從文明交流的角度,解讀遼寧北票玻璃水注的意義,概括利瑪竇的歷史貢獻。(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中華文明以自身獨特貢獻推動人類文明多樣繁榮”的認識入手,以“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絕密★考試結束前高三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C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B【17題答案】【答案】D【18題答案】【答案】A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題答案】【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加劇與流民問題;戰時頻繁,中央財政壓力加大;公田的不斷積累;目的:安置流民,恢復生產;擴充國家財政收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抑制豪強地主勢力;影響:擴大了墾田面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強化了中央集權。未改變土地兼并的根源;農民負擔太重。(2)共同之處:肯定漢武帝捍衛禮制的成就;對雄才大略的基本共識;認為其勞民傷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德治);家國情懷。【20題答案】【答案】(1)差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訓政綱領》,實行剝奪人民權利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歷史價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重要意義:有利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關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1題答案】【答案】(1)表現:貴族(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結構逐步瓦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階級對立矛盾尖銳化;中間階層的力量開始發展。重要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2)填寫:A:唯物史觀;B:共產黨宣言;C:剩余價值學說;D:布爾什維克黨。簡要評價: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22題答案】【答案】(1)意義:見證了絲綢之路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歷史貢獻:與徐光啟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推動中國地圖學的發展。(2)示例:中華文明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全球文明的推動。中華文明以兼容并蓄的特質,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并深刻影響全球文明進程。文字體系的傳播奠定了文化共融的基礎。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制本土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這種“同源異形”的文字體系,既保留文化共性,又尊重地域特性,成為東亞交流的紐帶。思想與制度的傳播進一步鞏固了文化認同。3-5世紀儒學在東亞流行,隋唐時期朝鮮、日本將《論語》等經典列為官學教材。社會制度上,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推行中央集權;越南移植中國科舉制度,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佛教經中國本土化后傳入日韓,與神道、儒學融合,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彰顯中華文明的“中轉站”作用。科技輸出則推動了全球文明跨越式發展。8世紀造紙術西傳,促進歐洲教育與商業革新;13世紀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加速騎士階層衰落;指南針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活字印刷術助力文藝復興。16-18 世紀,儒家思想與茶、瓷器等物質文化在歐洲引發“中國熱”,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總之,中華文明以文字為媒介,以思想與科技為雙翼,既塑造了“書同文、制同構”的東亞文化圈,又為全球文明貢獻了關鍵技術與哲學智慧,彰顯了文明互鑒的世界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