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說明:1.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共44小題。第I卷為選擇題,共40小題,40分;第II卷共4小題,40分。2.所有題目均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上作答無效。第I卷(共4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計40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千萬不要多選哦!)1. 中國古代先民早早就掌握了制作彩陶的技術。以下圖片可用以說明( )甘肅秦安出土的彩陶罐 河南三門峽出土的彩陶罐 江蘇邳州出土的彩陶罐A. 黃河流域出現了早期國家 B. 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C. 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最高 D. 中國是世界彩陶文明的發源地2. 《尚書·周書·梓材》中有關于周公教導弟弟康叔治理商故地訓詞的記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與“康叔治理商故地”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3. 小剛同學在復習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內容時制作了下表。表中內容反映了當時各學派( )儒家 以德治國;民為邦本墨家 選賢任能法家 “尚法”,依法治國A. 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B. 強調道德教化C. 重視政治秩序的建設 D. 尊重個性自由4.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狹)亦必等”,如果“衡石不正、斗不正等”,管理它們的官吏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說明秦朝( )A. 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B. 統一了度量衡C. 在全國各地修筑馳道 D. 實行文化專制5. 漢代瓦當(見下圖)種類豐富,紋飾精美,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審美、社會狀況和思想意識形態。據圖可知,這些瓦當( )A. 證實了小篆字體是出現于西漢 B. 展示了西漢社會經濟發展全貌C. 反映了西漢初年休養生息政策 D. 體現了漢朝大一統的思想理念6. 示意圖能形象地展示歷史發展的脈絡。從下圖中可以看出,東漢后期主要的社會問題是( )A. 皇權削弱和相權強化 B.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C. 武將專權與藩鎮割據 D. 土地兼并與農民起義7. 天干地支紀年法(見下圖)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其中,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2025年為乙巳蛇年,據此可知,明年應為( )A. 庚午馬年 B. 壬午馬年 C. 丙午馬年 D. 戊午馬年8. “清樂”源自漢代樂府的俗樂,魏晉時期逐漸雅樂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隋統一后重新整理清樂,隋文帝稱之為“華夏正聲”。材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 中原傳統音樂正逐漸消失 B. 西域文化成為文化的主流C. 南朝的音樂發展超過北朝 D. 各民族文化不斷交融發展9. 最初,隋代修建運河是為了服務于軍事征服。隋煬帝將運河延伸至涿郡,主要是為了對高麗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運河不僅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還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這主要體現了大運河的( )A. 開鑿條件 B. 軍事作用 C. 經濟價值 D. 功能變化10. 下側《西漢至宋代南北方戶數變化圖》反映了( )A. 民族政權的并立 B. 對外交往的頻繁C. 政治制度的完善 D. 經濟重心的南移11. 這一宋代的杰出發明,猶如一位得力助手,推動了航海事業的飛速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助力人類探索未知,開辟新天地。“杰出發明”是( )A. 司南 B. 指南針 C. 火藥 D. 印刷術12. 小剛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搜集了以下詩句和圖片。據此判斷,他研究的歷史人物是( )止止堂集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 衛青 B. 岳飛 C. 戚繼光 D. 鄭和13. 表格歸納法有利于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通過下表的歸納,能得出的結論是( )朝代 措施秦朝 設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唐朝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約,皇帝掌握最高決策權。明朝 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清朝 設立軍機處,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A.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 B. 丞相權力不斷加強C. 中樞機構辦事效率不斷下降 D. 皇帝權力不斷加強14. 小剛同學在整理某一時期的筆記時出現了《本草綱目》、《農政全書》、《三國演義》等內容。按其整理的邏輯,下列可以補充在其中的內容是( )A. B.C. D.15. 針對下表的貿易狀況,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 )年份 英輸華貨物總值(單位:萬英鎊)1837-1839 年均不足1001845 約2391846 約1791854 約100A. 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 B. 要求協定關稅C. 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D. 要求五口通商16. 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A. 反映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B. 表達了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C. 體現了農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愛國決心D. 順應了當時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17. 《申報》1892年6月28日報道:一輪船之利,向惟歸之西人,而自有招商局以來,分西人之利兒半,中國風氣為之大開。又如開平煤礦出煤日旺,凡津滬來往各輪船之煤,皆可取給于此,是又所以奪西人之利,而開中國之利源者也。該報道反映了洋務運動( )A. 學習西方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B. 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經濟入侵C. 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D. 使中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18. 通過歷史地圖,可以直觀地了解歷史事件,形成對它們的立體認識。右側地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 鴉片戰爭 B. 中法戰爭 C. 甲午中日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 《只因鬼子鬧中原》揭帖中寫道,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天無雨,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藝,都學全,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英美德俄盡蕭然。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這反映出義和團運動最大的特點是( )A. 救亡與改良 B. 愛國與排外 C. 抗爭與進步 D. 愚昧與迷信20. 下圖是對近代工業發展的數據統計(部分)。據此可知,近代工業發展的特點之一是( )A. 發展的過程曲折 B. 總體的規模較小C. 產業結構不合理 D. 地區分布不平衡21. “廢除了世襲制度、太監制度、包衣制度等。民族平等、民權自由、民生幸福的呼聲在中華大地回蕩。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 洋務運動 B. 戊戌變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運動22. 1917年,胡適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1918年,《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國學校使用白話文。這種做法( )A. 鞏固了民主共和政體 B. 有利于傳播新思想C. 徹底粉碎了封建思想 D. 實現了教育近代化23.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材料意在表明五四運動( )A. 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B. 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C.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 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勝利24. 時間軸是時空觀念的直觀呈現形式。觀察下列時間軸,其中“★”處的內容應是( )A. 新文化運動 B. 二次革命 C. 國民大革命 D. 土地革命25. “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并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并殲滅其重兵集團。”材料描寫的軍事行動是( )A. 平型關大捷 B. 遼沈戰役 C. 孟良崮戰役 D. 渡江戰役26. 下圖反映了建國后“農民翻身作土地主人”的情景。此情景能夠出現的法律依據是( )A.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 《中國土地法大綱》C.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7.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中說道:“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說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材料描述的是( )A. 開國大典 B. 土地改革 C. 一五計劃 D. 三大改造28. “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的分析主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鄧小平的這段話總結的是( )A. 建國初期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B. 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C.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D. 六十年代初提出八字方針29. 民族團結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2025年3月,習近平在參觀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成果時強調,“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我國為加強民族團結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D. “一國兩制”方針30. 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材料反映的發展理念主要是( )A. 創新 B. 共享 C. 開放 D. 協調31. 圖片在一定程度能直觀地反映歷史。下列圖片能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 )A. 有效地限制了奴隸主的權力 B. 存在著較大的時代局限性C. 保障了雅典人擁有民主權利 D. 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32. 莊園中有自己的鐵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織布匠。莊園里通常設有酒房,農民們可以去釀酒,就像到磨坊里去磨谷物一樣。據此可知,西歐莊園( )A. 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狀態 B. 佃戶享有較高政治權利C. 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D. 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達33. 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等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中亞的寶石、織造品,東非的象牙、金粉,印度的香料,俄羅斯的蜂蜜、黃蠟和毛皮,都在阿拉伯的市場上交易。材料意在說明阿拉伯帝國( )A. 科技文化成就顯著 B. 善于借鑒別國文化但缺乏創新意識C. 深受歐洲文明影響 D. 對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34. 示意圖能夠簡明扼要地表明史實之間的關系。與下圖中甘蔗及砂糖生產技術從“歐洲傳入美洲”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新航路的開辟 B. 文藝復興 C. 工業革命 D. 資產階級革命35. 小剛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到以下人物資料。他們的事跡共同反映了( )玻利瓦爾 章西女王 甘地 納賽爾A. 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B. 民族獨立的斗爭精神C. 殖民地以和平方式斗爭 D. 美洲民主運動的高漲36. 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漫畫說明( )A. 改革會推動社會習俗的變遷 B. 服飾和胡須僅展現個人風采C. 改革會改變人們的穿衣喜好 D. 改革會推動政治體制的變化37. “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標志。”這表明,羅斯福新政( )A. 旨在恢復金融秩序 B. 通過干預恢復工業生產發展C. 保障了工人的權利 D. 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38. 年代尺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觀察歷史發展的脈絡。觀察下列年代尺,方框處應填( )A.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B. 雅爾塔會議的召開C.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 D. 美、英實施諾曼底登陸39. 歐共體建立后,內部資金、剩余勞動力及商品的流動有了更廣闊的場所,對合理利用投資、解決失業和生產過剩,加速商品、資本及勞務的流通交換,進而刺激生產,推動經濟發展均有積極意義。材料反映了歐共體( )A. 建立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B. 致力于維護共同文化的傳統C. 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 D. 導致了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40.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表示,據估算,到2030年,全球生態系統退化,每年將導致3萬億美元的損失。這說明,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之一是( )A. 貧富分化加劇 B. 人口增長過快 C. 霸權主義威脅 D. 生態環境惡化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計40分。)41.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推動文明傳承發展。同學們,請你參加以“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主題項目式研學,并完成相關任務。任務一【參觀三星堆博物館——感受歷史魅力】商青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形體最大的一件。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結合神樹上的合范痕跡,體現出使用塊范法鑄造成型,印證了三星堆青銅鑄造技術與商代中原地區同出一脈。它展示了古代青銅藝術的高超工藝和精湛技巧,同時也反映了古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任務二【閱讀古典文獻——汲取歷史智慧】貞觀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價率計斗值五錢,其尤賤處,計斗值三錢,因謂侍臣曰:“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任務三走近考古現場——挖掘歷史真相】2022年10月,在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之間的海底大陸坡上,發現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其中,一號沉船遺址有多個隔艙的船貨堆積,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十萬件(明正德年間)。二號沉船主要是烏木(明弘治年間),這種名貴木材的原產地是斯里蘭卡、印度南部等地。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 左上為螺形壺,左中為三彩象形持壺,右上為琺華彩蓮紋梅瓶,最下為烏木任務四【聚焦時政新聞——賡續歷史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時曾說:“建設版本館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們這個歷史階段,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請回答:(1)根據任務一,分析“商青銅神樹”蘊含的歷史信息。(2)根據任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國理念。(3)根據任務三,歸納“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發現的史學價值。(4)根據任務四,分析我國建設中國國家版本館的目的。并概括新時代修建它具備的歷史條件。(5)研學結束了,同學們,你認為應當怎樣更好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42.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某班同學以“紅色記憶周年紀”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完成探究問題。資源一【詩詞】《七律·歷史轉折》 (伍修權1935年) 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婁山關前鏖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 1935年1月,伍修權作為李德的翻譯,列席了在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撤銷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得到了廣大干部和紅軍指戰員的熱烈擁護。為此,伍修權在會議期間特作這首詩,表達他興奮激動的心情。資源二【地圖】資源三【郵票】資源四【報刊】新時代,少先隊要高舉隊旗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團結、教育、引領廣大少先隊員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人民日報》(2020年7月24日)請回答:(1)根據資源一并結合所學,回答“別紅都”的直接原因。談談你對“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的理解。(2)請你從資源二地圖中任選一幅,寫出與其相關的戰役。并簡述該戰役的歷史意義。(3)根據資源三,分析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4)根據資源四并結合所學,談一談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傳承紅色基因”。43. 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重要階段。某班圍繞“我眼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分組開展研究,并依據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資料。請你參與其中,完成相關任務。第一組【思想之源】《從圣米尼亞托山崗俯瞰佛羅倫薩》(阿方斯 貝爾努,約1862年) 這場思想解放運動首先在佛羅倫薩孕育,這不是偶然的歷史現象。12—14世紀,佛羅倫薩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商業資本很快轉化為產業資本。于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此萌發起來。佛城共和國在教會學校以外,還建立文法學校,各個修道院舉辦的學習班以及多所大學,佛城的世俗學校從13世紀之后開始興旺起來。當時,這里的豪商巨賈,競相招引吸納來自各地的詩人、學者和藝術家。經過長期發展,這個城市哺育了眾多的文藝復興巨匠,涌現出一大批文學藝術的杰作。 —摘編自《圖說天下·世界歷史系列》第二組【法制之花】第三組【工業之果】第四組【整體認知】時間 城市人口 城市數量 由于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 ——摘編自《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1800年 大于10萬 0座1837年 大于10萬 5座1891年 大于10萬 23座第四組【整體認知】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 ——摘編自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摘編自馬克思《資本論》請回答:(1)根據第一組資料,分析文藝復興首先在佛羅倫薩興起的原因。(2)請你從第二組法律中任選一部,根據所學,撰寫一份該法律的解說詞。(3)根據第三組資料,回答該時期英國城市的變化趨勢及倫敦城的特點。并指出導致這些變化和特點出現的主要原因。(4)根據第四組資料,歸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的認識。44. 根據以下所示的歷史大事年表(部分),解答下列問題。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947年 杜魯門主義出臺1949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3年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1955年 萬隆會議召開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1972年 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建立20世紀80年代初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89年 東歐劇變1991年 蘇聯解體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 歐洲聯盟成立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1997年 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 澳門回歸祖國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 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請回答:(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一件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標志性事件并分析其影響。(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九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說明:1.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共44小題。第I卷為選擇題,共40小題,40分;第II卷共4小題,40分。2.所有題目均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上作答無效。第I卷(共4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計40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千萬不要多選哦!)【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17題答案】【答案】B【18題答案】【答案】C【19題答案】【答案】B【20題答案】【答案】C【21題答案】【答案】C【22題答案】【答案】B【23題答案】【答案】A【24題答案】【答案】C【25題答案】【答案】D【26題答案】【答案】C【27題答案】【答案】D【28題答案】【答案】C【29題答案】【答案】B【30題答案】【答案】A【31題答案】【答案】B【32題答案】【答案】A【33題答案】【答案】D【34題答案】【答案】A【35題答案】【答案】B【36題答案】【答案】A【37題答案】【答案】B【38題答案】【答案】C【39題答案】【答案】C【40題答案】【答案】D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計40分。)【41題答案】【答案】(1)歷史信息: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體現了古代青銅制作藝術水平高超;反映了古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2)治國理念:以民為本;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厲行節約;文教復興。(3)史學價值: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這不僅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研究空白,還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4)目的:收藏版本典籍;保存和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傳播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歷史條件:改革開放后,經濟繁榮、國家富強;社會穩定。(5)做法:堅定文化自信、奮發有為,擔負使命,通過國家版本館、博物館等修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言之有理即可)【42題答案】【答案】(1)直接原因:國民黨政府對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理解:“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暗指1935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在黨中央領導地位的確立。此前,由于“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回歸,如同更換舵手,使紅軍從被動轉為主動,開啟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戰略奇跡,革命由此擺脫危機,走向新生。(2)選擇:圖2。戰役:百團大戰。意義: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原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國內人民的團結和支持;志愿軍的士氣和意志力;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4)方式:利用校園廣播、主題班會等平臺,講述革命先輩的事跡(如董存瑞、黃繼光),讓英雄形象鮮活起來;參與“重走長征路”等研學活動,體驗艱苦環境,感悟革命樂觀主義;走訪老兵,聆聽口述史,增強代入感。【43題答案】【答案】(1)原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世俗教育發達;人才匯聚。(2)示例:選擇《1689 年〈權利法案〉》。 1689 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結束,為限制王權、鞏固革命成果而生。它明確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停法律等權力。從內容上看,以法律條文限制王權,保障議會立法、財政等權力。意義重大,它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法律基礎 ,實現了從 “人治” 到 “法治” 的轉變,使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道路,對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發展影響深遠。(3)變化趨勢:城市人口大于10萬的城市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特點:環境污染嚴重;居民生活秩序混亂,身心健康受到嚴重侵害。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4)認識:生產力強大;階級對立加劇;貧富分化嚴重;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共產主義必將取得勝利。【44題答案】【答案】(1)標志性事件:蘇聯解體;影響:兩極格局終結,冷戰結束;原加盟國經歷政治經濟動蕩;俄羅斯繼承蘇聯國際地位;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社會主義陣營力量減弱,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重組。(2)選擇的史事:東歐劇變開始,蘇聯解體,中共十四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觀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并非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發展。論述:1989年,東歐劇變開始,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只是社會主義一種已經僵化的模式的失敗,并非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在視察的過程中,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四大召開,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它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經過和平發展,不斷壯大的中國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并非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發展。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