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質量測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說:“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下列對“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理解最準確的是A.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 B.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C.中國實現了國家富強 D.中國全境獲得解放2.如圖為1951—1953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這本質上反映出A.生產關系變革對生產力的推動 B.這為國家工業化創造條件C.它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農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3.1949年9月9日,歷史學家陳植發表了《對北平各界代表會議的感想》,文中說,“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夫的警察”“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這些雖只是表面的現象,卻說明了政府實質上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該文發表的背景是A.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 B.解放戰爭即將進入戰略反攻C.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即將召開4.某次班會上,同學們講述了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事跡。些判斷,這次班會的主題是A.“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B.“向雷鋒同志學習”C.“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D.“誰是最可愛的人”5.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收回外國兵營的地產權,征用兵營及其他建筑;建立了人民海關,使海關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據此可知,新中國A.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 B.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C.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D.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6.小郵票見證大歷史,這張《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歸國紀念》郵票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抗日戰爭 B.人民解放戰爭 C.一五計劃 D.抗美援朝戰爭7.如圖是某同學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設計的年代尺,其中①處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可概括為A.政權鞏固,社會過渡 B.探索建設,曲折發展C.改革開放,繼往開來 D.嶄新篇章,民族復興8.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歷了從土地改革到農業改造再到農村改革三部曲。這一系列自我調整是為了A.摧毀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B.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擴大農民的生產自主權 D.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9.某同學以此為契機,收集整理歷年春聯。其中一副上聯為“大鍋飯年年虧款”,下聯是“承包后歲歲余錢”,獨缺橫批。你認為該對聯的橫批應是A.農民解放 B.多快好省 C.自主經營 D.開放則興10.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一些農村吹哨上工,農民“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一順口溜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中國已經“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B.走集體化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挫傷了積極性 D.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11.“他率領1205鉆井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打出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記錄,”“他”被稱為A.解放軍好戰士 B.“鐵人”C.黨的好干部 D.“最可愛的人”12.無論是在1954年憲法草案的起草過程中,還是在初稿的討論中,參與人員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農民。這表明1954年憲法的制定A.主要體現農民的意志 B.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C.堅持了政治協商的原則 D.保證了參與主體的廣泛性13.下圖是1956年我國公私經濟成分比重統計圖。該圖表明我國A.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B.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4.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如圖是陶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B.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C.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 D.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15.下圖中四條曲線反映了我國1840——1956年四種經濟成分的發展變化情況,其中D曲線代表的經濟形式是A.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B.官僚資本主義經濟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D.外國資本主義經濟16.如圖是1956年底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統計圖。通過圖中的數據,可以得出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17.1985年3月2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營口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某些權限的批復》,作為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營口市正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發展浪潮。以下城市中屬于我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的是A.深圳 B.汕頭 C.廈門 D.大連18.自1995年總社重新成立后,供銷社持續改革,實行了企業改制、資產出售、職工分流等改革。這些改革是為了A.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開放范圍C.適應市場經濟要求 D.推動社會主義改造19.下表為“2001年我國三類產業注冊的經濟組織數量及從業人數”,這反映了我國產業分類 注冊的經濟組織數量(個) 從業人數(萬人)第一產業(農業) 59 104 406.20第二產業(工業等) 1 467 937 11 669.96第三產業(服務業等) 3 579 974 9 052.74A.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B.農業仍然是第一大產業C.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D.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20.下側“中國大事記(節選)”記錄了A.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過程C.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的成果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21.下圖為我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該圖A.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全部歷程 B.顯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開放特點C.體現了因地制宜進行開放的層次性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開放的漸進性22.如圖為2004—2015年我國服務型城市與工業型城市發展數據統計。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A.城鄉經濟差距拉大 B.經濟特區發展迅速C.經濟結構逐步改變 D.工業城市日益減少23.下表為《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的統計分析。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時間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高頻詞 人民 工作 和平 人民 生產 社會主義 人民 發展 改革 人民 市場 經濟A.遵循規律 B.以民為本 C.改革開放 D.思想解放24.以下三幅圖片能夠反映出我國A.農村經濟改革逐步推開 B.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啟 D.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并逐步確立了各項制度。某校八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相關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7分)【協商國事】材料一(1)材料一中成果于哪次會議上取得?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會議成功召開的歷史意義。(2分)【確立政體】材料二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 70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有力推進和保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且其自身也在實踐中不斷健全和完善,表現出極具生機和活力的發展狀態。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產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延續了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民主價值,又在發展民主實踐中展現出人類民主政治新形態,為破解人類政治領域的共同難題提供了制度范本。——摘編自《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突出優勢》(2)材料二圖中場景出現于哪一年?根據材料二文字,概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突出優勢。(2分)【性質變革】材料三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又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界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毛承東(1956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北、凝練)(3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圖A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 圖B 天津盛錫福帽廠(1)材料一圖A中①處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修建的 鐵路。到 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從1954年起,國家對圖B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 ,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 政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4分)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鄉差別大、農民貧困,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工業的加速發展,城鄉差別、農民貧困呈現出擴大趨勢,廣大農村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毛澤東提出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對解決農村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中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不是單純為了合作化成立合作社的組織行為,而是要運用衣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模式來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摘編自楊雅靜《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對當代新農村建設的啟示》(2)根據材料二,分析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對解決農村問題的意義。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指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哪些階段?(3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談你對新中國初期經濟建設的認識。(1分)27.“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宣傳畫·歷史縮影】材料一(1)材料一中,圖___代表的事件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圖___代表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軍事條件,圖3與圖___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的主要經濟任務(3分),并據此分析這些宣傳畫的史料價值(1分)。【奧運會·百年圓夢】材料二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中國何時能派出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何時能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1984年,我國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共奪得金牌15枚,位居世界第四。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摘編自張神根《足跡:共和國記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百年圓夢”的原因。(1分)【新征程·時代呼喚】材料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要一棒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一切早已開始,一切遠未結束。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勝利開啟。——《中國共產黨簡史》(3)綜上所述,請使用3個關鍵詞,概括新時代青少年在“新征程”應有的責任擔當。(1分)28.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5分)材料一自強運動的領袖們并不是事前預料到各地需要而定一個建設計劃,他們起初只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曾國藩諸人雖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幾步,但是他們不徹底,仍不能救國救民族。——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了“和平憲法”。冷戰開始后,美國出于本國戰略的需要,開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力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九年級下冊)材料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宣布,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自強運動指哪一歷史事件?你是如何理解“他們不徹底,仍不能救國救民族”這句話的?(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1分)(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的典型做法。綜合上述材料,在全國人民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作為青少年學生應該怎么做?(2分)參考答案1-10 AACDC DADCD11-20 BDBAC ADCAD21-24 CCBB25.(1)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重要的準備工作。(2)時間:1954年。突出優勢:有力推進和保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自身在實踐中不斷健全和完善;展現出人類民主政治新形態,為破解人類政治領域的共同難題提供了制度范本。(3)歷史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題名稱:新中國的成立與初期建設。26.(1)內容:寶成鐵路 1957 公私合營 贖買(2)意義: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減輕農民負擔,緩解農村貧困和各種社會問題;通過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方式:生產合作社。階段:農業互助組、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3)認識:新中國初期在“一五”計劃下,大力興建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體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通過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格局; 這些舉措既推動了國家經濟的全面恢復與發展,也為此后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制度和物質基礎。27.(1)圖2、圖1、圖4。史料價值:均為圖片史料,反映了重大歷史事件,較為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前后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尤其是政權建設與鞏固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原因: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國“體育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等。(3)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堅持真理,勤奮學習,開拓創新等28.(1)事件:洋務運動原因: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2)原因: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國開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等。(3)做法: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如何踐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遠大理想,自覺履行義務;好好學習,熱愛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