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團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7小題,共34分。1.如圖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這些文字表明( )A. 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農業生產 B. 商朝時期原始農業開始興起C. 農業生產是商朝重要經濟活動 D.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開始2.春秋時期,霸主肩負著協調、平衡各國關系,保護屬國利益的義務,并且組織各國以盟誓的形式,公開申明反對用戰爭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這實質上反映出( )A. 諸侯注重維護王室尊嚴 B. 諸侯嚴格遵從禮樂秩序C.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 諸侯之間關系非常融洽3.下列表述是古人對“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其中最接近史實的是( )A.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秦之所殄滅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C. 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之故也 D. 思維(禮義廉恥)不張,故萬民離叛4.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反映了( )A. 北方政局混亂導致經濟衰落 B. 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C. 貿易興盛刺激外來物種增加 D. 南方政府大力發展果樹種植5.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擊敗東突厥,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唐高宗時,唐朝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這主要反映了唐朝( )A. 社會經濟繁榮 B. 民族政策靈活 C. 社會風氣開放 D. 中外交往頻繁6.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編寫的《諸蕃志》涉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所言皆海國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訪過這些國家和地區,只是向來華的外國人多方詢問。《諸蕃志》的編寫得益于當時( )A. 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B. 繁華的都市生活 C. 泉州市舶司的設立 D. 繁榮的海外貿易7.《元史》記載,云南行省長官“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當地)文風稍興”。云南行省下轄37路、2府,多用土官任職,可世襲。由此可知元朝( )A. 道路交通非常發達 B. 改土歸流取得成效 C. 邊疆管理因地制宜 D. 廣開言路整頓吏治8.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 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 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C. 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 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9.秦朝設“三公”,漢代在“外朝”之外設“中朝”,唐朝設三省六部并在門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書門下之外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明朝時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并設立內閣,這種演變反映了( )A. 地方權力的一步步壓縮 B. 丞相逐步位高權重C. 中央集權的一步步加強 D. 皇權專制步步強化10.兩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豐富的表現。這表明兩河流域文明( )A. 歷史悠久 B. 成果豐富 C. 傳播廣泛 D. 綿延至今11.根據以下諺語可知,兩種制度的最根本差異點在于( )時期 制度 相關諺語古代中國 分封制 普天這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世紀西歐 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A. 嚴格的等級 B. 君臣的關系 C. 封賜的內容 D. 貴族的來源12.據學者研究,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對這些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A. 日耳曼人的入侵 B. 封建制度的建立 C. 莊園經濟的盛行 D. 新興城市的發展13.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以往僅表示“出生地”的突厥詞匯“vatan”變成“祖國”的意思。英語詞匯“liberty”最初是指與奴隸身份相反,現具有“自由”等新的政治含義。這體現大革命( )A. 維護共和制度 B. 打擊特權階層 C. 強化世俗權力 D. 具有世界意義14.德國馬克思博物館中的一個展室的主題為“轉折點1848年”。對這一主題認識正確的是( )A. 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B. 馬克思主義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可C. 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建立 D. 無產階級的斗爭開始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15.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已然公開對立的東西方世界先后展開過兩個規模龐大的國際援助計劃,一個是1948年到1952年,美國為歐洲重建所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另一個便是1953年開始的蘇聯援助中國的工業建設,它們都不出預料地達到了振興經濟的目的。其中“馬歇爾計劃”是( )A. 歐洲各國經濟崛起的必然選擇 B. 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重要步驟C. 美國建立國際貿易體系的重要舉措 D. 抵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計劃16.對以下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社會保障法》,內容包括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及向無依無靠者提供救濟。 1948年,英國宣布成為“福利國家”。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強調,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張安全網,“防止人們跌入深淵”。 A. 一定程度緩和了社會矛盾 B. 體現了“以工代賑”的管理辦法C. 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D. 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17.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甚至將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這一變化反映了( )A. 此前世界史記錄不全面 B. 話語權趨向多元化C. 世界形勢逐步走向緩和 D. 世界多極格局形成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6分。18.用整體思維取代碎片記憶,重點把握歷史發展的主流與主線,有利于歷史思維的培養。【中國古代統一是主流】材料一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各民族共同發展。朝代 重大史實 意義秦 開鑿靈渠、南征越族地區、設置南海郡、遷徙中原人到南方 統一了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漢 張騫通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班超出使西域 促進了漢與西域各國相互了解與往來、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理唐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唐蕃訂立友好盟約 促進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強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清 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有效加強對西藏的管轄——根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整理材料二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發動武裝起義。首領渥巴錫率領17萬部眾東歸,行程萬余里,戰勝重重困難,歷時半年,終于回到祖國,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安置。乾隆皇帝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即英勇之王),并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部全部歸順記》,以示嘉勉。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根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整理【世界近代三條主線】材料三近代世界歷史有時被認為由三條主要線索構成,分別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國際工人運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但若追根究底,可發現資本主義是貫穿整個世界近代史最重要的線索。正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和資本追求財富的欲望,驅使早期資產階級不畏艱險,開辟了將世界初步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新航路。……不僅使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陸聯系起來,而且啟動了歐洲早期殖民侵略活動、亞非拉地區人民近代的災難由此肇焰。在早期殖民侵略中壯大起來的資產階級,首先在思想上發起了反對封建統治的斗爭,接著通過 17-18世紀的政治革命,在英、法、美等國奪取了國家權力,并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進而引起了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進一步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展。——據晏紹祥、余世友《中外歷史綱要(下)近代部分的邏輯聯系與結構》【當今人類共同愿景】材料四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1945年聯合國成立 1955年萬隆會議南極冰山加速融化世界糧食日2023年主題: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民族交融的特點。(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的原因。指出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的意義。(3) 根據材料三,列舉世界近代史三條主線對應的史實各一例,并概括世界近代史發展的趨勢。(4) 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當今人類共同愿景的認識。19.人物畫蘊含豐富的圖像信息,是獨具一格的歷史記錄。九(1)班同學赴南山博物館觀看“對望與凝視:西方人物畫展”并進行主題探究。【從神圣光輝到世間百態】材料一同學們整理的畫展代表作品展廳 第一展廳“神圣光輝” 第二展廳“王公貴族” 第三展廳“女性群像” 第四展廳“世間百態”代表作品作品簡介 安布魯瓦茲杜伯瓦16世紀創作《芙羅拉》,作品芙羅拉是古羅馬神話里的花神,她懷抱花瓶,身旁圍繞四個天使。 雅克 路易 大衛1805年創作《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描繪了拿破侖騎著烈馬冷靜、沉著的英雄形象。 女性藝術家路易絲 阿梅莉 羅格朗1828年創作《女子畫像》,描繪了一位不過分華麗卻盡顯雅致的資產階級女性。 愛德華 維亞爾1904年創作《婦人和孩子》。描繪了好友妻子和子女溫馨美好的共處時光。——根據南山博物館《對望與凝視:東京富士美術館珍藏西方人物畫展》整理【從《播種者》看勞動的尊嚴】材料二米勒的《播種者》是此次展覽中的珍貴展品,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只做短暫展出。米勒筆下的農民肩上扛著一袋種子,雙腿裹著稻草取暖,大步走在黎明時分的山坡上,播種冬小麥。……播種者占據的巨大畫幅和戲劇性的姿勢標志著米勒描繪農民生活的新方法,強調了農村勞動的尊嚴——甚至是英雄主義。這種對播種者的尊崇,與法國大革命后,畫作不久前的1848年,法國授予男性農業工人選舉權相呼應。對于19世紀的觀眾來說,米勒粗獷而寬闊的畫風讓人聯想到質樸的土地本身;一位評論家說,農民“似乎是用他播種的土地畫出來的”。——引自波士頓美術館解說詞【法國】讓 弗朗索瓦 米勒1851年創作的《播種者》【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歷史剖面】材料三每一幅畫像,都是鮮活的歷史剖面。同學們翻閱課本,搜集了七幅中國古代人物畫進行鑒賞。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采桑圖》,有學者認為畫中女子是龜茲人。 《北齊校書圖》,圖中男子坐在胡床上。 唐朝《弈棋仕女圖》(局部) 唐《客使圖》,畫中人物有鴻臚寺官員、來自東羅馬、新羅國、我國東北靺鞨族的使者。五代十國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李嵩《貨郎圖》 宋代墓葬的歌舞散樂壁畫(1) 根據材料一,指出16世紀到20世紀初西方人物畫呈現的發展趨勢,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 根據材料二,結合19世紀中期的時代特征,概況這幅畫蘊含的歷史信息。(3) 依據材料三,圍繞“中國古代人物畫與歷史剖面”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5.【答案】B6.【答案】D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小題1】特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漢族為主體,多元一體;方式多樣,措施靈活;以和平交流為主;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小題2】原因:①沙俄的控制和壓迫;②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意義: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愛國主義的新篇章【小題3】史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運動;亞非拉人民抗擊殖民侵略,如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埃及的抗英斗爭。趨勢:世界逐步連成一個整體;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展;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形成和發展;世界殖民體系逐步形成【小題4】認識:團結合作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和平與發展成了全人類的共同愿望。1945年聯合國成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推動各國相互尊重和充分溝通,促進了國際合作與發展。面對環境惡化、糧食安全等共同問題,只有加強交流與合作,才能實現共贏19.【答案】【小題1】趨勢:繪畫對象從神到人,從王公貴族到平民和女性;繪畫內容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解放思想,關注個人價值和世俗生活,推動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推動民主平等意識發展【小題2】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沖擊傳統農業,農民生活困苦。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得到發展,法國授予男性農業工人選舉權。米勒關注普通勞動者在工業化下的困境,強調勞動人民的尊嚴,呼喚社會公平,將藝術表達從浪漫轉向現實【小題3】示例:論點:中國古代人物畫是時代風貌的生動載體。論證: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貴族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顯示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世界上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往來。他們與中國貿易,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