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學段 2024 - 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課型 新課 計劃課時 1課時主備人 主備人 編寫時間 年 月 日學科備課組 適用年級 七年級教學內容分析 1. 本課地位:“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是《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的第8課內容。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本課聚焦于這一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它是對前面王朝更替和政治經濟內容的深化與拓展,展現了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為后續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科技與文化成就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2. 內容分析:本框內容共設三目:第一目是甲骨文與漢字的起源,第二目是青銅工藝的輝煌,第三目是天文歷法與醫學成就。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框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夏商周時期在文字、青銅鑄造、天文歷法和醫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認識到這些成就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熱愛。學情分析 1. 心智特征:本課內容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其身心發展正處于從兒童向青少年的過渡階段,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但在歷史思維能力和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來看,他們可能對一些歷史文化元素有所耳聞,但對于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缺乏系統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選用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創設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探究。 2. 認知結構: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他們對直觀、具體的歷史事物和現象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一些抽象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把握還存在一定困難。在面對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時,他們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難以深入理解這些成就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通過本框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搭建起系統的知識框架,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和分析歷史現象,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教學目標 1. 唯物史觀: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認識夏商周時期科技與文化成就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關系,理解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 時空觀念: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理解夏商周時期科技與文化成就的發展脈絡和地域特色。 3. 史料實證:通過展示相關的歷史文物、文獻資料等,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和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史料來實證歷史。 4. 歷史解釋:引導學生對甲骨文、青銅器等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5. 家國情懷:通過介紹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 甲骨文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2. 青銅工藝的發展和代表作品。 教學難點: 1. 理解甲骨文對中國文字發展的重要意義。 2. 分析青銅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學法指導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平臺、相關歷史文物圖片、視頻資料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課題 展示視頻:《國家寶藏》中關于商朝青銅器的介紹片段。 在播放視頻前,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時候,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青銅器的外觀和造型,思考一下它們可能具有什么用途? 觀看視頻,認真觀察青銅器的外觀和造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視頻播放結束后,邀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對青銅器用途的猜測。 通過播放精彩的視頻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觀看視頻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思考,為后續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內容一 一、甲骨文與漢字的起源 1. 甲骨文的發現 展示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詳細講述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王懿榮因病買藥,在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符號,他憑借自己深厚的金石學造詣,意識到這些符號可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經過深入研究,最終確定這些符號就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提問:同學們,從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什么精神? 2. 甲骨文的特點 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圖片和對應的現代漢字,引導學生對比觀察,總結甲骨文的特點。例如,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字體結構比較簡單,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結合具體的甲骨文例子,如“日”“月”“人”“木”等象形字,詳細講解不同造字方法的特點。 3. 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甲骨文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有什么重要意義? 在學生討論結束后,邀請小組代表發言,然后進行總結歸納: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為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資料,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1. 認真傾聽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故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舉手發言,分享自己從故事中體會到的精神,如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嚴謹治學等。 2. 仔細觀察甲骨文圖片和對應的現代漢字,跟隨教師的引導,總結甲骨文的特點。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對教師講解的造字方法提出疑問或發表自己的見解。 3. 分組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小組代表在討論結束后,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通過講述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歷史責任感。利用圖片和實例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甲骨文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組織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內容二 二、青銅工藝的輝煌 1. 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 展示不同時期的青銅器圖片,如原始社會末期的簡單青銅器具、夏朝的青銅禮器、商朝和西周時期精美的大型青銅器等,結合圖片講解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夏朝時,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西周時期,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提問:同學們,從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2. 青銅工藝的特點 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為例,詳細介紹青銅工藝的特點。展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高清圖片,從造型、紋飾、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分析。司母戊鼎造型雄偉,氣勢宏大,紋飾精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它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鑄造技術和強大的國力;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工藝精湛,采用了分鑄法等先進的制作工藝,體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創造力。 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假設自己是商朝的青銅工匠,向大家介紹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的制作過程和特點。 3. 青銅文化的歷史意義 引導學生思考:青銅文化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什么重要意義?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青銅器在當時不僅是實用的器具,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結構;青銅工藝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青銅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對后世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 認真觀看不同時期的青銅器圖片,傾聽教師講解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發言,從青銅工藝的發展變化推測社會在生產力、生產關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 2. 仔細觀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圖片,跟隨教師的講解,了解青銅工藝的特點。積極參與角色扮演活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生動地向大家介紹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的制作過程和特點。 3. 參與課堂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分析青銅文化的歷史意義。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學習他人的觀點和思路。 通過展示圖片和講解,讓學生清晰地了解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典型的青銅器為例,詳細介紹青銅工藝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青銅文化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內容三 三、天文歷法與醫學成就 1. 天文歷法成就 展示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的圖片和相關文字資料,介紹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成就。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稱為“夏歷”,這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商朝的歷法更加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西周時期,人們已經能夠觀測到一些天文現象,如日食、月食等,并對其進行了記錄。 提問:同學們,天文歷法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有什么重要作用? 2. 醫學成就 講述扁鵲的故事和他的醫學成就。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他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至今。展示扁鵲治病的圖片,結合圖片講解望、聞、問、切的具體含義和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模擬扁鵲為病人診斷疾病的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望、聞、問、切的過程。 1. 觀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認真傾聽教師介紹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成就。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發言,從農業生產、宗教祭祀、社會秩序等方面分析天文歷法發展的重要作用。 2. 認真傾聽扁鵲的故事,觀看扁鵲治病的圖片,學習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在小組中扮演醫生和病人的角色,進行望、聞、問、切的模擬操作,體驗中醫診斷疾病的過程。 通過展示圖片和介紹,讓學生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成就,認識到天文歷法對當時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講述扁鵲的故事和醫學成就,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醫學的輝煌成就。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中醫文化的了解。內容四 課堂小結:本課圍繞“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展開分析。通過教學,我們了解了甲骨文的發現、特點和歷史價值,認識了青銅工藝的輝煌成就,掌握了夏商周時期天文歷法和醫學方面的重要成果。這些科技與文化成就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傳承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一起構建知識框架圖。 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與教師一起構建知識框架圖,進一步梳理知識,加深記憶。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建立知識體系,加強記憶,鞏固所學內容。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板書設計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甲骨文與漢字的起源 1. 甲骨文的發現 2. 甲骨文的特點 3. 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二、青銅工藝的輝煌 1. 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 2. 青銅工藝的特點 3. 青銅文化的歷史意義 三、天文歷法與醫學成就 1. 天文歷法成就 2. 醫學成就 讓學生更直觀系統地了解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作業布置 1. 課內:完成課本上相關的課后練習題,制作一張手抄報,展示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 2. 課外: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甲骨文、青銅器或中醫文化的知識,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集備研討(手寫)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