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甘肅省中考歷史模擬練習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30分。1.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與此前中國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相比較,具有新的特點。下列表述最符合新特點的是( )A. 中國自然經濟遭解體 B. 中國領土主權和關稅主權遭破壞C. 中國內陸市場被打開 D. 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數據分析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列對如圖數據的分析,與史實相符的是( )A. 外邦人同樣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B. 占據人口半數的奴隸可以擔任政府公職C. 全體自由民可以參加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D. 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人數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3.五、六千年前,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的勢力不斷擴展,為爭奪土地、財富和領導權,他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這場戰爭是( )A. 涿鹿之戰 B. 巨鹿之戰 C. 阪泉之戰 D. 牧野之戰4.下表為初三某班同學在復習中總結的重大歷史事件。據此判斷,他們復習的主題是( )A. 步入近代 B.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C. “蒸汽時代”的到來 D. “電氣時代”的到來5.在1600年,亞洲貿易的3/4幾乎都在陸上進行,其貿易路線主要是通過中東到達地中海。但是到17世紀末,由于荷蘭與英國的興起,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歐洲和亞洲的貿易就轉到了海上,商業優勢很快從地中海轉移到北歐。材料表明( )A. 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 B. 亞洲仍為世界貿易中心C. 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太平洋沿岸 D. 全球世界市場正式形成6.楊小凱在《中國政治隨想錄》中寫道:英國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設計。它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作者所說的控制“控制者”的辦法是指( )A. 分權制衡 B. 推翻君主專制 C. 議會制約王權 D. 保護私有財產7.美國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認為,在1787年憲法中,關于成立國家政府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如果我們不聯合起來。就會被歐洲列強所摧毀。我們需要一個中央政府。依據材料推斷,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的背景是( )A. 中央政府軟弱無力 B. 社會矛盾尖銳 C. 地方政府軟弱無力 D. 英國殖民統治8.如圖為17-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擴展示意圖(部分)。對相關史事表述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①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②宣告了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③宣告了北美的獨立④使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9.1814年詩人華茲華斯在游歷英國新興城鎮后在詩篇《遠游》中寫道:“一些又小又破的村子,一轉眼就變成了大城鎮……無休止的火焰燃起的濃煙,長期漂浮在城鎮的上空,多的好像清晨陽光中閃爍的霧氣。”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是( )A. 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B.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出現C. 議會開始和王權進行斗爭 D.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10.如表是洋務派創辦的部分企業信息簡表,這些企業屬于( )企業名稱 情況簡介安慶內軍械所 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兵工廠,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開端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又稱上海機器局,是清政府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企業福州船政局 是中國近代特設的第一所海防事務機構A. 軍事企業 B. 民用企業 C. 外資企業 D. 中外合資企業11.改朝換代的方式有外來入侵、權臣篡位、大將奪權等,也有直接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下列口號與此種“農民起義”有關的是( )A. 均田免賦 B.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C.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D.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12.有學者指出:在19世紀中期,有兩個學說都發現了事物變化的原因在于斗爭,即生存競爭推動生物的發展,階級斗爭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下列史實中,能印證該學者觀點的是( )A. 《物種起源》和《共產黨宣言》的出版 B. 《天演論》和《人權宣言》的發表C. 進化論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提出 D. 啟蒙運動和巴黎公社的實踐13.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關于這一時期的發明成果搭配錯誤的是( )A. 奧托——煤氣內燃機 B. 戴姆勒——汽油內燃機C. 狄塞爾——柴油內燃機 D. 夏爾多內——電磁感應現象14.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中說:“十月革命人士認為,這場革命的意義,不只限于一國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革命;不只為俄國帶來了自由與社會主義……”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認為俄國革命( )A. 促使俄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B. 推動了世界反封建斗爭的最終勝利C. 促進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D. 有助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15.請將下列文獻前的序號與相關的史事前的字母符號連線,正確的是( )a.法國大革命b.美國獨立戰爭c.馬克思主義的誕生A. ①--a②--b③--c B. ①--c②--b③--aC. ①--b②--a③--c D. ①--c②--a③--b16.蘇聯政府在實施“一五計劃”期間,從西方國家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二五計劃”期間,蘇聯政府大力發展本國機器制造業。到了1937年,從西方國家進口機器的比重僅占蘇聯國內需求量的0.9%。這一變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蘇聯( )A. 西方的經濟技術封鎖趨勢加強 B.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已調整C. 工業生產的自主能力快速提升 D. 已經克服了計劃經濟體制弊端17.1948年至1952年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戰后前幾年的貧窮和饑餓已不復存在。當時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 成立歐洲共同體 B. 成立歐洲聯盟 C. 推行馬歇爾計劃 D. 推行非軍事化政策18.1937年夏,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是( )A. “九一八事變” B. 西安事變 C. “一二 九運動” D. “七七事變”19.1933年,美國政府通過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其目的是A. 放任市場自由競爭 B. 放寬政府對經濟的控制C. 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D. 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20.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有51個成員國;2012年,聯合國已經有192個成員國。數字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 )A. 安理會權力的增大 B. 殖民體系的崩潰 C. 經濟全球化的凸顯 D. 地區矛盾的消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21.某校九年級(3)班同學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英美城市建設】材料一:17-18世紀,英國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因素是對外貿易。歐洲貿易經濟中心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使得英國具有最為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技術革新在棉紡織領域的展開,輕工業城市率先異軍突起。煤炭工業、冶金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業城市。另外,交通運輸業的變革,亦給英國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樞紐城市。——摘編自陸偉芳《簡析近代英國城市化的特征》等材料二:一戰期間,聯邦政府實施了兩項戰時應急住房計劃,為工人和軍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紀30年代,聯邦政府開始擴大在一戰時期的做法,1934至1937年間,美國公共工程局以解決就業的名義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住房法》,并建立美國住房署負責貧民的公共住房建設,到二戰結束時,該署為16.8萬個建筑單元提供了90%的資助。——摘編自王旭《美國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區》【中國城市發展】材料三:19世紀中國部分地區城市發展簡表區域 1843年 1893城市數量 城市數量長江中下游 633 563東南沿海 125 138華北 416 488西北 119 114云貴 52 81——摘編自施堅雅《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由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一躍成為中國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與此同時,重慶還是國共合作的政治舞臺,抗日運動的中心。中國戰區的建立,使重慶與倫敦、莫斯科、華盛頓等城市一樣,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指揮中心,也由此獲得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摘編自何一民《抗戰時期西南大后方城市發展變遷研究》【建設綠色宜居城市】材料四:那些當前在宜居城市排行榜靠前位置的城市不是因為一直保護著環境從而成為宜居城市。事實是,很多今天的宜居城市(如倫敦、東京)在大約半個世紀之前也曾是污染特別嚴重的城市。改善環境最終還是要靠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制造業被逐漸轉出,技術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活方式向綠色環保轉變,城市環境就改善了。——摘編自陸銘《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1) 促使“歐洲貿易經濟中心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的事件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實現城市化的有利因素。(2) 根據材料二圖A,指出紐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及原因。根據材料二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30年代美國住房政策的積極作用。(3) 根據材料三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中國城市發展的特點。根據材料三文字,概括全面抗戰時期重慶地位提升的表現。(4) 根據材料四,概括改善城市環境并成為宜居城市的方法。綜合上述國家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經驗教訓,談談對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有何啟示?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四國在莫斯科發表《普遍安全宣言》,聲明有必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1944年8月至10月,蘇、英、美三國和中、英、美三國代表先后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提出并擬定出了該組織的基本輪廓。材料二:面臨全新而復雜的世界,美國不斷調整其全球戰略,核心思想仍與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一脈相承,即維護和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塑造世界。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對外政策方面表現出濃郁的霸權主義色彩。(1) 材料一中“有必要建立的”是哪一國際組織?說說該組織的作用。(2) 據材料二,概括冷戰后美國的戰略核心思想,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主要有哪些力量在阻礙它的圖謀實現。(3) 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但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恐怖活動抬頭,你認為如何處理國際爭端更妥當?23.20世紀的中美關系復雜多變。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你認為這場戰爭對新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二: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際爭端應在此基礎上予以解決,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中實行這些原則。—— 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2) 據材料二,中美雙方達成什么共識?根據材料一、二,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三:下面是與周恩來總理外交活動有關的兩幅老照片(3) 照片1是周恩來參加的某次國際會議,當時為打破會議僵局,推動了會議圓滿成功,提出了什么方針?照片2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史性的握手”,所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4) 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中美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的前提是什么?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等內容,這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辛丑條約》與此前不平等條約相比最突出的新特點,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等內容,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使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并非《辛丑條約》的新特點,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領土主權,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了關稅主權,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內陸市場被打開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并非《辛丑條約》的新特點,排除C項。故選:D。2.【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但是,能夠參加公大會的僅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隸、兒童、婦女和外邦人均不能參加公民大會,故ABC說法錯誤。圖表中的自由民不到人口的一半,故D說法正確。故選:D。3.【答案】C【解析】A.涿鹿之戰,相傳是以黃帝為首和以蚩尤為首的兩大部族,為爭奪牧獵和淺耕之地,在涿鹿之野進行的一場戰爭,故A項錯誤;B.巨鹿之戰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故B項錯誤;C.結合所學可知,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炎黃聯盟形成,故C項正確;D.牧野之戰是公元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展開大戰,商朝滅亡,故D項錯誤。故選:C。4.【答案】A【解析】題目給出圖片材料中內容為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文藝復興運動、新航路的開辟,據此判斷,他們復習的主題是步入近代。從14世紀到17世紀上半葉,地中海沿岸的手工工場、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和早期的殖民擴張孕育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著一體化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這是一個被稱為“人的發現”和“世界的大發現”的時代。故選:A。5.【答案】A【解析】A.根據“在1600年,亞洲貿易的3/4幾乎都在陸上進行,其貿易路線主要是通過中東到達地中海。但是到17世紀末,由于荷蘭與英國的興起,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歐洲和亞洲的貿易就轉到了海上,商業優勢很快從地中海轉移到北歐。”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故A項正確;B.材料沒有體現亞洲仍為世界貿易中心,故B項錯誤;C.材料反映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北歐,故C項錯誤;D.材料沒有體現全球世界市場正式形成,故D項錯誤。故選:A。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控制“控制者”的辦法是指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約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最為突出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議會是國家權力的核心,國王是國家傳統和統一的象征,傳統君主統治權力受到議會的極大約束,C項正確;分權制衡不符合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特征,排除A項;推翻君主專制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排除B項;《拿破侖法典》規定保護私有財產,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7.【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如果我們不聯合起來,就會被歐洲列強所摧毀。我們需要一個中央政府”,這表明當時美國面臨的問題是中央政府權力薄弱,無法有效地團結各州,抵御歐洲列強,所以需要制定憲法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涉及社會矛盾尖銳的相關內容,B選項錯誤。美國獨立后,面臨的問題是中央政府軟弱無力,而不是地方政府軟弱無力,相反,地方政府權力較大,各自為政,C選項錯誤。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英國的殖民統治已經結束,D選項與時間不符。故選:A。8.【答案】D【解析】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①正確;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②宣告了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說法正確;1862 年9月,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告了北美的獨立的是《獨立宣言》,③說法錯誤;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二戰后日本的發展成果。④說法錯誤。故選:D。9.【答案】A【解析】A.1814年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使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工廠大量出現,城市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問題,符合題意。B.中世紀城市和大學出現在12世紀左右,排除。C.議會與王權斗爭開始于13世紀,排除。D.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于19世紀中期,排除。故選:A。10.【答案】A【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自救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工企業,比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表格中列舉的洋務企業均屬于軍事企業,A項正確;“求富”的民用企業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排除B項;洋務運動企業屬于官辦或者官督商辦企業,不是中外資企業,也不是中外合資企業,排除CD項。故選:A。11.【答案】A【解析】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他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錢糧。起義軍英勇善戰,縱橫于河南、湖廣等10余省。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A符合題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與陳勝吳廣起義有關,沒有推翻秦朝統治,排除B;“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與張角起義有關,使東漢一蹶不振,排除C;“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這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口號,但沒有推翻元朝統治,排除D。故選:A。12.【答案】A【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指出,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859年(19世紀中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物種起源》能印證“生存競爭推動生物的發展”的觀點,《共產黨宣言》的出版能印證“階級斗爭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的觀點,A項正確;《人權宣言》頒布于1789年,與“19世紀中期”不符,排除B項;“空想社會主義”與“階級斗爭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啟蒙運動”與“生存競爭推動生物的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13.【答案】D【解析】ABC人物與成果搭配正確,不符合題意。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D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14.【答案】D【解析】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蘇維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據“十月革命人士認為,這場革命的意義,不只限于一國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革命;不只為俄國帶來了自由與社會主義……”可知,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認為俄國革命有助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故選:D。15.【答案】B【解析】觀察題干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頒布了《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開始后,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選項D文獻與相關的史事連線正確,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B。16.【答案】C【解析】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由大量進口機器設備到大幅減少進口,說明了蘇聯機器設備自主生產能力的快速發展,故C符合題意;“西方的經濟技術封鎖趨勢加強”與史實不符,排除A;蘇聯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調整,排除B;蘇聯一直到解體都沒有克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排除D。故選:C。17.【答案】C【解析】1948年至1952年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戰后前幾年的貧窮和饑餓已不復存在。當時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推行馬歇爾計劃。美國在經濟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幫助當時極為困難的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控制西歐。二戰后,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給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勞動力的優勢,利用美國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大體達到甚至超過戰前水平;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故選C。18.【答案】D【解析】A.“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是局部抗戰的開始,排除。B.西安事變是張學良、楊虎城為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而發動的“兵諫”,它的和平階級,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排除。C.“一二 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排除。D.“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符合題意。故選:D。19.【答案】D【解析】1933年,美國政府通過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其目的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沖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實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全國工業復興法》是整個新政的核心和基礎。規定了各個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水平和工作實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故選:D。20.【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主旨是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新興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沒有提及安理會權力的增大,排除A項;根據題干中“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有51個成員國;2012年,聯合國已經有192個成員國。”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亞非拉出現了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誕生了許多新興的獨立國家,并紛紛加入聯合國,B項正確;經濟全球化是指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明顯,題干中未出現相關信息,排除C項;地區矛盾的消除,說法錯誤,當今世界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因素之一有地區矛盾,且和題意聯合國的擴大無關,排除D項。故選:B。21.【答案】【小題1】歷史事件:新航路的開辟。有利因素:海外貿易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紡織、煤炭、冶金等工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業的變革與發展;工業革命的深入(答對任意兩點即可)。【小題2】時期:1880-1890年。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美國城市化進程。作用:改善人民住房狀況,穩定社會秩序;增加“以工代賑”崗位,利于經濟復蘇;增加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利于穩定資本主義制度;為打敗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答對任意兩點即可)。【小題3】特點:城市化進程緩慢;地區發展不平衡;城市數量有所增加。(答對任意兩點即可)表現:由區域經濟中心發展為中國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由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發展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指揮中心之一(答對任意一點即可)。【小題4】方法:調整產業結構,逐漸轉出制造業;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生活方式向綠色環保轉變等。(答對任意兩點)啟示:城市化發展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立足城市實際,科學總體規劃;完善交通等市政基礎建設;發揮市場和民間力量;提高公共行政資源的效率等(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點即可)。22.【答案】【小題1】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小題2】思想:建立“單極世界”。主要力量: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舉出其中任意兩例即可)【小題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干涉別國內政;加強國際合作。(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3.【答案】【小題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小題2】共識: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雙方關系。變化:從敵對狀態到走向關系正常化【小題3】“求同存異”;尼克松訪華【小題4】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內政;中國發展壯大、綜合國力的提高第13頁,共1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