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慶二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命題人:陶平平審題人:方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遠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觀察下圖。據此可知(A.早期人類文明存在著密切的聯系B.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文明程度C.區(qū)域文明起源具有一定內在規(guī)律D.古代文明具有一脈相承特點2.尼羅河的泛濫量和泛濫期都較為穩(wěn)定,而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的泛濫量都不可預測。兩河流域的史詩《吉爾伽美什》透露出人們對來世模糊且悲觀的情緒,古埃及的文物卻折射出人們來世復活的理想。這說明()A.生產技術水平決定文明發(fā)展進程B.文藝作品真實再現文明發(fā)展狀況C.農耕文明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人們思想觀念3.中亞地區(qū)阿伊哈努姆遺址(約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包括希臘人物和神像雕塑、太陽神阿波羅神像的鎏金銀盤、大夏和印度古錢,甚至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手稿。據此推斷,該遺址是()A,迄今己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B.亞歷山大遠征交流碰撞的產物C.亞述帝國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見證D.古希臘人建立海外城邦的例證4.右圖為古代希臘和埃及的雕塑。左邊的人物是公元前7-前6世紀的希臘雕塑,右邊的人物為古埃及公元前3千紀后期的雕像。兩者在發(fā)式、表情和站立姿勢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據此可知(①兩地文明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②早期文明發(fā)展呈現獨立性和多元性③橫向文明間的相互交流④縱向文明間的傳承借鑒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高一歷史試題第1頁(共4頁)5.學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國“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fā)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這一帝國是()A.拜占庭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C.波斯帝國D.阿拉伯帝國6.斯瓦希里文化大體形成于公元7、8世紀左右,它借助古代橫跨印度洋的亞非地區(qū)貿易力量的推動,由來自非洲大陸本土的黑人居民與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區(qū)的移民,在東非沿岸地區(qū)逐漸形成的一種混合型的“亞非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說明()A.貿易是文化形成的決定因素B.非洲早期文明具有開放性C.古代強大帝國主導文化內容D,發(fā)達的交通推動人口流動7.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qū)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象()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B.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C.呈現了王權逐步加強的趨勢D.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8.公元前6世紀,印度種姓制度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社會矛盾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立的并對種姓制度造成一定程度沖擊的思想流派是()A.基督教B.伊斯蘭教C.道教D.佛教9.有學者認為在葡萄牙、西班牙開辟新航路的時候,奧斯曼帝國還沒有擴張到阻斷東西方傳統(tǒng)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學者指出,奧斯曼帝國自1299年建立以來,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擴張,的確會對傳統(tǒng)東西方之間的陸路商貿路線構成威脅。材料表明()A.歷史的真相因為久遠難以查明B.歷史解釋應進行多角度分析C.新航路開辟與奧斯曼帝國無關D.歷史結論必須得到考古證實10.有學者認為,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海外擴張,首先意味著這是一場巨大的空間革命,同時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國際權力的中心己從伊斯蘭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是()A.由孤立分散到世界聯合B.由文明的多元化到以歐洲為中心C.由保守沉悶到開明開放D.由東方主導世界到以歐洲為中心11.下表是英國歷史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情況(注價格指數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貨膨脹或緊縮的情況),表格顯示的這一變化給歐洲帶來的影響是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價格指數100167270370400515685A.資本主義加速發(fā)展B.商業(yè)資產階級實力下降C.貿易中心逐漸轉移D,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上升12.“牛頓的發(fā)現,給人類帶來從未有過的自信。…終于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這表明牛頓的發(fā)現A.推動了天文學的發(fā)展B.使人類徹底擺脫了神學的影響C.促進了人類的思想解放D.使人類開始關注現實世界13.路德教派將世俗政權看作是上帝所賜,宣稱世俗國家并不依附于天主教會,因而德意志“各地諸侯對新教均表示歡迎,他們接受新教即無異于使他們在其領域內變成精神上及塵世上之雙重領袖”。這說明路德教派的主張()A.奠定了反封建專制的理論基礎B.客觀上推動了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興起C.標志著歐洲啟蒙運動的開始D.降低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地位高一歷史試題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