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通縣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第二次模擬考試高三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殷商時期,大小祭祀儀式由作為神的聯結者巫師主導,“禮”以服務鬼神為主,“先鬼而后禮”。西周時期,周王以下的統治階層內日常要踐行的“禮”有二十余類,每一類從祭品、地點、參與人員服飾到配套禮樂,對不同階層人規定不同的標準以實現對社會成員的規范。這一變化反映出A.儒家禮教的影響增強 B.早期人文精神的凸顯C.社會階層趨于平等化 D.王權與族權日益融合2.漢初,朝廷多次減免田租,加倍征收商賈的人口稅,還免除孝弟(悌)力田之人的租徭,規定生孩子人家免除兩年徭役,“女子十五以上三十不嫁,五算(罰600錢)”,及實行免除養馬者徭役等措施。這些舉措A.可佐證漢初郡國并行制的合理性 B.踐行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C.反映出傳統價值觀影響國家治理 D.緩和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3.南北朝時期,佛教中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其源頭可追溯至漢代以來的各種神樹圖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扇形闊葉菩提圣樹是以求仙問道的玉樹崇拜貫穿主線。這體現出南北朝時期A.佛道文化交融互鑒 B.農耕生態環境良好C.佛教社會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趨勢4.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李藩為門下省給事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黃敕后批之,吏曰:“宜別連白紙(應該另外寫奏章)””。李藩說:“別以白紙,是文狀,豈曰批敕耶!”這體現了A.門下省具有封駁的職權 B.皇權被中樞機構不斷削弱C.中央文書行政體制完備 D.門下省內部權力相互制衡5.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政府規定市舶“抽分抽稅”后符合“檢視”標準即可;此外由政府“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番貿易諸貨,其所獲之息,以十分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的方法也十分普及。據此可知A.政府謀求對外貿易的巨大利潤 B.市舶司發揮完全壟斷貿易的職能C.外貿稅成為了國家的主要稅源 D.游牧民族對外征伐政策有所調整6.乾隆認為“明太祖為一代開創之主”,故“朕南巡時,躬詣孝陵致祭,用彰隆禮勝朝之意”,他又說:“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乾隆的這些言行A.彰顯了天朝上國意識 B.論述了清朝統治的合法性C.消弭了滿漢間的矛盾 D.意在提高明朝的歷史地位7.下表為近現代部分學者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論述。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學者 論述胡繩 “太平天國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鄭祖鋌 “太平天國革命不僅僅是單一的農民革命,而且是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大革命”徐修宜 “判定其性質應該以1856年發生的天京變亂為重要標志,前期的運動階段要給予充分肯定,因為他的行動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后期運動明顯實行洪氏家族封建統治,拋棄了農民階級利益,帶有封建性質,就應予以否定”A.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帶來的危機C.是一場舊式農民起義 D.具有反帝愛國運動的思想傾向8.鴉片戰爭后,開埠通商的口岸城市,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商業公司和近代工廠,新式商人、企業集團和近代知識分子也隨之出現,雇傭工人隨著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城市成為革命或改良思潮發展的策源地。材料旨在說明A.外國資本對晚清社會發展有雙重作用 B.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的發展C.近代城市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D.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新格局形成9.在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群體既保留了“士志于道”“以天下為己任”“經世致用”“道德理想主義”等傳統慣習,又發生了從“擬古思維”到“革命話語”、從“四民之首”到“勞工神圣”,以及從“依附人格”到“獨立人格”的慣習變遷。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新文化運動具有歷史虛無主義的色彩 B.救亡與啟蒙相互矛盾沖突C.新文化運動注重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 D.新文化運動性質難以判定10.1943年3月,《陜甘寧邊區優待移民難民墾荒條例》規定,移民難民自力開墾或雇人開墾的公荒,土地所有權歸移民或難民,由縣政府發登記證。赤水縣政府幫助難民打300把镢頭。許多地方尤其是墾區呈現出人丁興旺、市場繁榮的景象。這表明,陜甘寧邊區的難民救助A.以深化土地改革為目標 B.反映了“三三制”實施成果C.體現了持久抗戰的決心 D.與邊區經濟建設緊密結合11.下表為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這一發展演變主要緣于中國發展階段 “逐步融入” “積極參與” “全面合作” “建設性引領”時期 1971年到改革開放之前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 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 十八大以來中國聯合國外交的主要內容 依托聯合國的平臺,打破國際孤立和敵對大國的包圍 為國內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 積極融入國際制度,主動地學習和運用國際規則為自己爭取長遠利益 通過“理念引領”“路徑引領”“行動引領”,積極倡導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深入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建設進程,并提供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A.努力構建睦鄰友好關系 B.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C.成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 D.外交原則隨時代發展而變化12.羅馬共和國時期,執政官由森都利亞大會選出;保民官和平民市政官在平民大會上選出;特里布斯會議則選舉貴族市政官、財務官和非常設軍團指揮官的軍事保民官。同時大多數的官職都設立不止一個席位,幾乎所有的高級官職任期不超過一年。這說明羅馬共和國時期A.公民大會成為獨裁統治的工具 B.政治統治注重權力制衡機制建設C.貴族與平民間的矛盾趨向緩和 D.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的特征13.中世紀時期,經商、朝圣、傳教等是旅行的重要目的。到16世紀,法國人蒙田將旅行視為培養人的“學校”,是一種“有益的鍛煉”。歷史學家吉勒也認為,法國精英階層通過旅行實現自我教育的做法,逐漸成為“一種兼具知識性、社會性、審美性以及政治和道德意味的行為典范”。這一變化反映出A.精英人士娛樂活動豐富 B.經濟發展拓展人類活動范圍C.人口流動傳播先進思想 D.文藝復興促進了人性的覺醒14.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新的體系。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后,俄國地位下降,法國地位上升。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而法國則因戰敗被削弱。1892年,法俄簽訂秘密軍事協定,共同對抗德國。這些體現出A.國家力量變化影響國際關系的演變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加強C.維也納體系重新構建歐洲均勢格局 D.國際調節機制趨向于規范化15.1944年,非洲主要谷類作物的收獲量比1938年減少三百多萬噸,畜牧業也出現了巨大的衰退。而本地的燃料動力、采礦等工業部門急劇擴大,鉗工、安裝工、焊工等熟練基建工人則較快速地增加。這一現象折射出非洲A.振興民族經濟的條件已經成熟 B.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發生變化C.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 D.受宗主國的殖民控制得以放松16.下面是2000~2019年全球跨國公司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統計情況。這一發展趨勢=低技術制造業中技術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 第三產業 其他產業A.說明發展中國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紅利 B.表明新技術革命加劇了全球競爭C.利于增強全球經濟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D.體現出世界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禮”的本意是指由祭祀中奉獻鬼神的禮器引申為祭祀鬼神的儀式。事神儀式(禮)與事神歌舞(樂)的結合,也就是“禮樂”的最初含義。從西周開始,“禮”由“奉鬼神之事”轉向維護君主的等級倫理制度建構,形成周禮。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賓禮等。在《樂記》中,共有86處提到“禮”,含義各有不同。中國古代的“樂”從屬于“禮”,包含了音樂表現形式、情感心理特征以及道德倫理三方面的內容,其中“樂”所具道德性是古之“樂”最根本的內容,而“禮”“樂”的互動,正是為了實現“德”。司馬遷《史紀·周本紀》記載,周公“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經過孔子、孟子等儒學大家及后人的錘煉整合,創建了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賦予其更深邃豐富的內涵,成為儒家學說的核心,逐步形成了影響歷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儒家禮樂文化傳統。-摘編自張俊英《中華禮樂文化的內涵變遷與當代價值》材料二《大唐開元禮》作為唐玄宗時期的官修禮儀著作。《大唐開元禮》中所涉及的禮樂內容廣泛而全面,幾乎囊括了社會各個方面,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官僚百姓,無論衣食住行都進行了相應的禮制規定。但究其核心,始終是圍繞鞏固唐朝統治者的政治權力而構建的。從《大唐開元禮》中可以看到,唐朝的禮樂制度中融入了大量宗教元素,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除了傳統樂器之外,唐朝時期還增加了不少來自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例如有來自西域的篳篥、大橫吹、笳等。唐朝的宮廷樂舞如《霓裳羽衣曲》等成為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上的經典之作。杜甫《議禮樂》等文章,更是直接探討了禮樂制度的意義、作用以及與詩歌創作的關系。《新唐書》中有載:“唐之五禮之文始備,而后世用之,雖時小有損益,不能過也。”五代至宋初時期,《開元禮》依然為科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杜偉《從<大唐開元禮>看唐朝禮樂制度的新變及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先秦時期禮樂文化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唐朝禮樂制度的發展”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經濟凋敝,傳統鄉村治理走向沒落,為重構鄉村治理秩序,中共“農村支部,成了領導農村一切活動的核心”。法律規定行政村的村主任和村長都由村民大會選舉產生,還以憲法性的法律文件形式確定了男女平等的地位,并開展了改變舊的封建習俗的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合作社運動中也發揮了領導和指揮作用,《土地改革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維護了農民的物質利益需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面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治理狀況,中共領導農村基層治理適時展開創新,展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進而成功地實現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摘編自伍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基層治理的百年歷程及經驗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農村基層治理的主要做法并簡要評價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基層治理的歷史經驗。(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卡佩王朝建立之前,巴黎城的范圍只限于“首都的小島”上。腓力二世在1180年登基時,鋪設了兩條橫穿巴黎城的街道。他還給巴黎建造了一條引水管和兩處水池。對于腓力對巴黎城的改造,時人曾作出豪語說:“巴黎是王國的首都,也是王室的駐所。”材料二諾曼底由英王控制,居于塞納河下游,控制著塞納河的出海口。盧昂是南北商人往來的大商都,“商人的賬冊,每頁都是寫得滿滿的”,其進出口貨物名目繁多。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運酒船只駛入卡雷港內。尼奧爾、圣冉·敦格里盛產葡萄酒,并擁有大量出口貿易。1210年法王收復諾曼底后,王室所在地的巴黎成為塞納河沿岸各城市的中心,沿岸的各商人聯合會部參加了巴黎的“內河商人同盟”。相對于英王竭澤而漁的稅收政策,腓力二世以寬大的態度來安撫他新征服地上的臣民。他批準了盧昂的城市特權并賜給它對愛爾蘭貿易的專利權,解除了市場和市集上英王理查德和約翰所課征的苛捐雜稅。-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1)根據材料,概括12~13世紀法國塞納河流域城市繁榮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2~13世紀法國塞納河流域城市繁榮的原因。(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馬克思認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人類社會歷史經歷了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1964年,現代中國世界史學科主要奠基者吳于廑說:“一部名副其實的世界史,無疑必須體現世界的觀點。所謂世界觀點,是針對地區或種族的觀點而言的。它應當排除地區或種族觀點的偏見,全面如實地考察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1985年,吳于廑在其主編的《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的《前言》中,揭示了為什么要以15、16世紀作為研究的主題。-摘編自于沛《整體史觀:中國世界史學術體系的核心理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史某一階段或某一事件,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屆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高考二模歷史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B 2.C 3.D 4.A 5.A 6.B 7.A 8.C 9.C 10.D 11.B 12.B 13.D 14.A 15.C 16.C 二、非選擇題 17. (1)特征:從宗教儀式轉向倫理制度;具有等級規范性;強調道德教化功能;經過儒家整合傳承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 (2)示例: 論題:唐朝禮樂制度融合多元文化且服務于政治統治。 闡述:《大唐開元禮》以鞏固皇權為核心,通過禮制規范社會各階層,體現政治功能。其吸收周邊少數民族樂器(如篳篥),融合宗教元素,展現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杜甫等文人探討禮樂與詩歌關系,推動文化繁榮。唐朝強盛的國力為禮樂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禮樂制度又通過維護等級秩序、促進文化認同,鞏固了唐朝的統治。五代至宋初將《開元禮》納入科舉,印證其深遠影響。 結論:唐朝禮樂制度是政治、經濟、文化合力的產物,兼具時代特色與歷史傳承性。 18. (1)做法: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選舉構建鄉村治理體系;開展土地改革;推動男女平等與移風易俗。(4分,任答兩點即可) 意義:鞏固農村革命基礎,推動民主革命勝利;提升農民政治經濟地位,改善農村社會風貌;為后續鄉村治理積累經驗。(4分,任答兩點即可) (2)經驗: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以人民利益為中心;重視基層組織建設;隨時代需求創新治理機制;依托法律制度保障。(6分,任答三點即可) 19. (1)表現:巴黎城市規模擴大,基礎設施改善;塞納河流域商業繁榮,港口貿易活躍;城市獲得自治特權;巴黎成為區域經濟中心。(6分,任答三點即可) (2)原因:法王腓力二世推動城市建設與貿易保護政策;收復諾曼底后實現流域政治統一;塞納河交通便利促進物資流通;農業手工業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商人聯盟增強商業活力。(6分,任答三點即可) 20. 示例: 論題:新航路開辟——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里程碑。 闡述: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大洲相對孤立的狀態。哥倫布發現美洲、達 伽馬開辟印度航線、麥哲倫環球航行,使世界逐漸連成一體。歐洲殖民者通過殖民擴張掠奪財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同時引發“價格革命”與“商業革命”,改變歐洲社會結構。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傳播至歐亞,豐富了人類飲食結構;而天花等疾病傳入美洲,導致原住民大量死亡,體現全球化的雙重性。新航路開辟標志著“世界史”的真正開端,符合吳于廑“整體史觀”中打破地區偏見、全面考察世界聯系的理念。 結論:新航路開辟通過經濟、文化、物種的跨區域流動,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是世界史形成過程中的關鍵轉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