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鶴壁市高中2025屆第十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總分:100分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1.在一個考古學文化分布區內,聚落層級制中處于中心地位的聚落被稱為“中心聚落”,它常通過防御設施、高等級的宗教和政治、經濟中心功能設施來體現其中心地位。在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心聚落開始出現,它的出現反映了A.文化的多元形態 B.早期國家的形成C.社會結構的變化 D.生產關系的變革2.下圖為《漢書·杜周傳》中的相關記載。杜延年的經歷反映出當時(杜)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才有余,補軍司空......霍光薨后......上以延年霍氏舊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貴用事,官職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免官,削戶二干。A.地方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B.政治斗爭影響官員仕途C.選官制度比較靈活務實 D.相權對皇權有制約作用3.陳長琦先生對晉宋齊的八種高級官位(錄尚書事、尚書令仆、中書監令、侍中等高級職位)的擁有者分為士族勢力和宗戚勢力分開進行統計,西晉的時候這幾種高級官職士族占48%,宗戚占19%;到了東晉士族上升到78.4%了,宗戚驟然下降到7.4%;到劉宋士族占64%,宗戚上升到19%;到南齊,士族下降到55%,宗戚上升到38%。這樣一個此消彼長變化反映出A.世族勢力不斷衰落,宗戚勢力持續增強 B.選官制度變化影響世族與宗戚地位變化C.政治權力中皇權有所增加但仍不穩定 D.地方局勢混亂導致中央官職比例失調4.均田制實施之初,國家對土地類型進行了劃分,并按等級授田。農民可通過從國家請田或受田獲得土地的占有權(只針對部分熟地)和使用權。政府對農民在何種土地上種植何種農作物,有相對具體的規定,違者將被收回土地。這說明均田制的實施A.維系了人身依附關系 B.保證了國家賦役征調C.緩解了土地兼并問題 D.擴充了自耕農所有制5.明末清初某商號賬本載“四月,收漢口客會票三張,兌付松江布款計銀五百兩;九月,與杭商合采閩茶二千斤,息約四分,立契分紅;另支紋銀百兩購湖絲,委蘇匠成鎮賬本說明當時A.商業信用推動跨地域資本整合 B.賦役白銀化促使農產品商品化C.專業化生產利于商業資本聚集 D.商貿的繁榮驅動貿易網絡擴張6.林則徐在編譯的《四洲志》中介紹美國時,其中“山則深林,莫知礦處;壤則啟辟,始破天荒”完全屬于改寫,還憑空加入“不立國王,僅設總領”等內容,并將美國的聯邦制與中國郡縣制類比。對這一現象解釋合理的是,林則徐A.放棄天朝上國思想觀念 B.以傳統文化視角解讀西方制度C.初步實踐中體西用主張 D.試圖全面學習美國的政治體制7.1933年,中央蘇區政府頒布《關于倡辦糧食合作社問題》布告,鼓勵群眾集股組織糧食合作社,通過買賣糧食平抑糧價,并規定“在蘇區內,糧食合作社有買賣糧食的優先權”。這一舉措A.有利于穩定蘇區糧食供應 B.服務于民族革命戰爭需要C.促進了蘇區商業全面繁榮 D.改變了蘇區的經濟所有制8.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歷經多次勝利和失敗的反復,最終探索出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下列認識先后順序正確的是①開始認識到建立統一戰線的重要性②開始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的重要性③開始認識到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性④開始認識到領導工人運動的重要性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9.1940年,華北淪陷區內小麥及面粉的上市及流通管理由三方負責。本地原麥由華北小麥協會,具體由三井、三菱等會社進行統購經營;第三國原麥及第三國麥粉由“特殊機構”,即指定日商社或委托海外商社經營;日本小麥粉則由天津及青島日本小麥粉進口配給組合獨家開展經營。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日本強化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管理 B.官僚資本主義與侵略勢力相聯合C.為“速決戰”的實施搶占戰略物資 D.適應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侵略策略10.公私合營企業從1953年的1036戶擴展到1954年底的1746戶,1955年達到3193戶,其產值占49.6%。1955年與1950年相比,合營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倍多,而私營企業只提高半倍多,資本家得到的紅利也比私營時期多,更多的資本家要求實行公私合營。由此可知A.公有制企業逐漸成為主體 B.生產關系得到較合理調整C.工商業開始受到政府重視 D.工業化建設保持較快發展11.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成為波斯的一個行省;希臘化時代,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希臘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大規模融合;后來阿拉伯帝國又在這里推行伊斯蘭教。這A.說明古埃及的神學色彩日趨增強 B.不利于古代埃及文明的獨立發展C.體現出埃及文明較為包容的特性 D.奠定了近代埃及的語言文化格局12.有學者指出:中古西歐是一個二元制的社會,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形成了一種對立統一,這體現為村莊、采邑和教區三個交叉層次的關系,對大多數莊園農民來說,他們既是村民,又是佃本農,同時也是教民。這反映出中古西歐A.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倒退 B.封建莊園人身依附強化C.封建王權集中程度較低 D.教皇權威凌駕國王之上13.17世紀時,法國慈善事業中捐助者關心的往往是拯救窮人靈魂、改造其道德品質。18世紀中葉以來,法國輿論將減輕窮人的痛苦視為國家的責任,認為貧困不是來自于原罪,而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社會與經濟組織。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拓展政府職能 B.民主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C.貧富分化問題得到緩解 D.思想解放與理性主義傳播14.巴黎公社建立后,在關于選舉的《公告》中明確指出,公社委員會即是公社議會”或“市政議會”“市政委員會”;對外發表公報則宣稱:“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國,獲得城市應享的特權。”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A.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權 B.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合法代表C.法國各地城市政權的合法代表 D.無產階級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15.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重工業和農業領域,許多歐洲國家已逐步摒棄自由貿易原則,轉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關稅政策;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在社會政策領域也顯著強化了政府干預力度。這些政策A.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出現頹勢C.源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 D.反映了壟斷資本的政治影響16.20世紀90年代初產生“智慧聚集-美國創造一資本推動一全球應用”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中國圍繞新經濟陸續出臺涵蓋“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雙創等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上述現象反映了A.傳統經濟取代新經濟發展模式 B.互聯網發展推動各國經濟進步C.國家干預政策已占據主導地位 D.新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全球競爭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明初鑒于元末戰爭的動亂,確定了以原籍立戶的原則。洪武十四年實行的“黃冊”制度把戶口、田產和賦稅三者合一,并與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編戶,征派賦役,達到對基層社會控制有序的目的。魚鱗冊雖然也登載丁口,但主要是一種地籍,按照《明史·食貨志》的解釋,因其登載地畝的形狀“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冊”。黃冊與魚鱗冊的區別,主要是黃冊以登載丁口為主,以田地付之,魚鱗冊以登載田地為主,以丁口付之。換句話說,黃冊與魚鱗冊各有側重,黃冊重在戶口徭役,魚鱗冊重在土地田賦。明人一般將黃冊稱為經冊,將魚鱗冊稱為緯冊,經緯交織而互補,以防弊端的產生。-摘編自陳鋒《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人口稅演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魚鱗圖冊的歷史作用。(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27年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紛紛建立,使鄉村權力從地主士紳手中轉移到農民手里,鄉村政權的基礎由地主士紳變為工農群眾。鄉蘇維埃作為民眾選舉出來的鄉政權機關,在其領導之下讓農民直接參與行政管理,也使其在鄉蘇維埃代表和普通民眾圍繞蘇維埃政府的日常事務和中心任務開展工作。由于鄉蘇維埃政府所擁有的廣泛的社會職能,也使其影響力滲透到蘇區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的確滿足了民眾自身的權益。-摘編自楊東《中國基層社會治理與參與主體的近代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進行蘇維埃政權探索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中國共產黨對蘇維埃政權的探索。(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有時經商逐利,如不十分危險,那是很好的;貸款取利,如果非常公道時亦然。盜賊處罰兩倍,貸款取利者四倍,我們的先人們持這種觀點,并這樣寫在法律中。從而可以斷定,他們認為貸款取利者是比盜賊壞得多的公民。他們稱贊好人時這樣稱贊:“好農民”,“好莊稼人”。受到了這樣稱贊的,就被認為受到了最大的稱贊。但我認為商人是勤奮和熱衷于逐利的,然而如上所述,卻是多冒風險和易遭災難的。不過,最堅強的人和最驍勇的戰士,都出生于農民之中。(農民的)利益來得最清廉,最穩妥,最不為人所疾視,從事這種職業的人,絕不心懷惡念。-摘自【古羅馬】加圖《農業志》(約公元前60年)材料二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摘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約公元前239年)(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加圖和呂不韋對職業問題認識的異同。(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者認識產生差異的歷史背景。(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遼闊,社會經濟結構、階級結構、人口、民族、宗教的復雜性,決定了民族民主運動的多樣性和多類型。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興起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到20世紀成為歷史潮流,二戰后在亞非拉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獨立國家體系。它們從帝國主義壓迫下獨立后,還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挑戰以及各種各樣的壓力,在艱難地尋覓世俗化、現代化的出路。-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請圍繞“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主題進行立論,并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闡述。(要求:立論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屆河南省鶴壁市高中高三下學期第十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C 4.A 5.A 6.B 7.A 8.C 9.D 10.B 11.B 12.C 13.D 14.A 15.D 16.D 二、非選擇題 17. (1)原因:元末戰亂后政權重建,需穩定基層;明初經濟凋敝,需恢復生產;土地兼并加劇,需重新確認地權;賦役征收混亂,需整合戶籍與田產;人口流動頻繁,需強化控制。(任答3點得6分) (2)作用: 明確土地歸屬,減少糾紛,穩定社會秩序; 作為田賦征收依據,保障政府財政收入; 與黃冊互補,形成“經緯”管理體系,提升行政效率; 推動農業生產規范化,促進經濟恢復; 為后世土地制度提供歷史借鑒。(任答4點得8分) 18. (1)時代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未變,反帝反封建任務迫切; 資產階級革命失敗,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思想基礎; 蘇聯蘇維埃模式示范效應,中共探索無產階級革命道路;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轉向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任答3點得6分) (2)評價: 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鞏固農村革命基礎; 確立工農群眾為政權基礎,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 探索基層治理模式,為后續政權建設積累經驗; 推動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土地需求,促進社會變革。(任答3點得6分) 19. (1)異同: 相同:均推崇農業,認為農業利于社會穩定和道德培養。(2分) 不同:加圖承認商人勤奮但強調風險,未否定商業;呂不韋視商業為“末業”,認為其導致社會動蕩、道德敗壞。(4分) (2)背景: 加圖(羅馬共和國):對外擴張中農業為經濟基礎,農民是兵源主力;商業隨帝國擴張活躍,但高利貸引發社會批評。(4分) 呂不韋(戰國秦國):小農經濟確立,重農抑商政策推行;諸侯爭霸需穩定兵源與稅源,商業流動性威脅統治秩序。(4分) 20. 示例: 論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多樣性源于社會經濟與殖民歷史差異。(2分) 闡述: 非洲:埃塞俄比亞憑借傳統帝國組織成功抵御意大利(1896年阿杜瓦戰役),保留獨立;而南非長期受英國殖民,種族隔離制度直至1994年才終結,反映出傳統國家結構與殖民深度的影響。(3分) 拉美:巴西獨立后因大地產制延續殖民經濟結構,現代化滯后;古巴通過社會主義革命(1959年)實現獨立,走上不同道路;波多黎各至今仍為美國屬地,體現殖民遺產的復雜性。(3分) 亞洲:印度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47年)獨立,但“印巴分治”遺留宗教與領土爭端;韓國在戰后依附美國實現經濟騰飛,但受制于地緣政治,顯示外部勢力對獨立后發展的干預。(2分) 結論:亞非拉因殖民歷史、經濟結構與外部干預差異,民族民主運動呈現多元路徑,深刻影響其現代化進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