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高考沖刺聯考卷(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5000年左右的河北宣化鄭家溝遺址,發現了90余座祭祀坑,其中高等級墓葬周圍的祭祀坑數量更多,規模更大,出土器物包括玉器、瑪瑙、水晶、蚌等物品。較多的小墓多為只有普通隨葬品的石厘墓。由此可見,當時該地區A.藝術審美意識開始萌發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禮制觀念主導社會生活D.物質財富較為豐富2.《商君書·禁使》記載“夫吏專制決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計書(文書)以定”;湖北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內史雜》也記載“有事請殿(也),必以書,母口請,毋羈請(不要托人代為請示)”。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A.文書成為國家治理重要手段B.封建官僚體制走向成熟C地方政府行政效率顯著提高D.嚴刑峻法成為治國理念3.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多設州郡,故而州郡數目激增,甚至州不管郡、郡不管縣。西晉統一全國時有21個州,100多個郡。到南北朝末期,全國有300多個州,600多個郡。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地方行政管理的失序B.士族競相割據地方C.經濟發展使人口增加D.中央強化地方治理4.下表為南朱時有關農業經濟的相關記載,這表明當時記載 出處夏田才種,則指為借貸之本以度冬:秋田市插,則倚為舉債之資以度夏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今之農與古之農異。秋成之時,百通叢身,解償之余,儲積無幾,往往負販傭工,以謀朝夕之贏者,比比皆是也 王柏魯齋集》A.租佃關系發展B.農業生產出現倒退C經營模式變化D.小農經濟的脆弱性5.康熙帝稱:“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關系,此即明目達聰之意。其所奏之事,或公或私,朕無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親批。”這一做法A.完善了中樞運行體系B.強化了對官機構的控制C.擴大了監察官員權力D.使得君主專制發展至頂峰6.下表為1870-1894年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數據(價格為年平均數)。由此推知,晚清時期年度 進口棉花 (擔) 出口棉花 (擔) 棉花出(十)人 (一)超 出口棉花價(每擔關 兩)1870-1874 197816 31698 -166248 7.91875-1879 168609 28695 139914 861880-1884 160449 31664 -128785 10.51885-1889 137199 177133 +39934 10.41890-189 492667 497340 +404679 10.2A.農民的生存壓力得到緩解B.國家的財政收人不斷攀升C.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加強D.海關稅收成為了主要稅源7.五四時期,“主義”成為社會中常用詞語,非常流行的“主義”有“社會主義”“孫文三民主義”“民主主義”“聯省自治主義”“好政府主義”“革命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主義”“合作主義”“大革命主義”“尚武主義”等。這可以用來說明A.民眾的革命意識普遍提高B.國人積極探索救國新路徑C.馬克思主義開始得到傳播D.新文化運動陣營開始分化8.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邊革命委員會頒布《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條例》和《分田工作大綱》。同時,根據地政權還舉辦土地革命訓練班,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分田政策,成立貧農團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湘鄂川黔邊革命委員會的做法A.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探索B.配合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C.有利于壯大農村的革命力量D.表明發展生產成為革命中心任務9.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不僅學會了如何有效使用現代化武器,還學會了如何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后,中國通過接收和仿制美軍的武器裝備,以及利用蘇聯的軍事援助,迅速改善了自己的武器裝備水平。這表明抗美援朝戰爭A.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外部環境B.改變了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C.推動了人民軍隊現代化進程D.標志著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10.1978年0月,鄧小平在視察本溪、大慶、哈爾濱、長春、沈陽、鞍山、唐山、天津等地時談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這一內容A.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B.扭轉了黨和國家面臨的經濟困境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D.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11.古埃及法老被認為是神靈在人間的化身,是神的后代。在位的國王是所有神廟的最高祭司,為諸神建造神廟、舉行祭祀從理論上說都是國王的專利,只是出于實際考慮,國王把大部分的職權分派或者委托給手下人。由此可見,古埃及A.國家治理迷信色彩濃厚B.奴求主階級特權得到維護C.國王借助神權維護統治D.神靈信仰呈現單一化特征12.有學者認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農村“士紳”在經濟上是分裂的,他們不再是一個經濟階層,而是一個社會和法律階層。一些土地所有者,以貴族或紳士的身份,變成了商業地主,他們開始依靠農業資本主義來獲得收人。這表明,當時的英國A.權力之間實現制約與平衡B.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保守性C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變化D.政治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13.17世紀初,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認為,海洋(外海)屬于自由流動的世界,海洋不能成為某一國的附屬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航海到任何地方,葡萄牙人獨占海洋或航海權是不正當的,他們無權以發現者或憑借教皇的贈予獨占航海權。其主張A.緩和了西歐各國的殖民沖突B.為荷蘭崛起莫定了思想基礎C.承認了主權國家的主體地位D.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訴求14.下圖為1880-1913年間主要國家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百分比示意圖。這表明A.科技創新助推國家經濟騰飛B.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C.英國的國際競爭力急劇衰退D.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霸主15.甘地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所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導致社會產生了強烈的兩極分化,由此滋生出種種弊端。現有的大工業可以保存,但必須為小生產服務。印度的未來應該是一個以男耕女織為基礎、自給自足、沒有剝削和暴力的小生產社會。其主張旨在A.揭露機器工業生產的弊端B.擺脫英國殖民經濟的剝削C.開創民族獨立運動新形式D.振興印度特色的民族經濟16.1990-2017年,非洲對外貿易總額占GDP比值從約增至57在此期間,非洲服務貿易進口總額從1990年的約270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約900億美元,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約200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約890億美元。由此推知,當今非洲A.形成了進出口結構良性發展B.維護了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C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D.改變了經濟長期落后的面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教(gu,糧食)者,人之司命也;地者,殺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殺則國用備,辨其地則人食足,察其人則役均。知此三者,謂之治政。夫地載而不棄也,一著而不遷也,安固而不動,則莫不生殖。圣人因之設井邑,列比間,使察黎民之數,賦役之制,昭然可見也。自秦孝公用商鞅計,乃經界,立阡陌。雖獲一時之利,而兼并逾借興矣。—摘自杜佑《通典·食貨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杜佑的觀點并進行簡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國古代與杜佑“治政”觀點接近的一項經濟措施,并說明其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民族主義是近現代歷史中最重要的社會思潮之一。民族主義既是一種復雜的意識形態,也是一場宏大的社會實踐,因而注定會對近現代國際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有學者認為,“20世紀才是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撤起滔滔浪潮、反復重構國際格局的時代”。20世紀大致經歷了三次民族主義浪潮:20世紀初、二戰后和世紀末。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逐漸削磨著民族主義的棱角,民族主義仍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考驗。摘編自王新剛、趙曉龍《論民族主義對近現代國際關系的影響》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圍繞“民族主義”這一主題,自擬論題,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史論結合,論題明確,邏輯嚴謹,表述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張庫大道是從塞外重鎮張家口出發,通往烏蘭巴托(庫倫),并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通道,享有“北方絲綢之路”的美譽。早在元代,張庫大道便被辟為驛路。中原地區的茶葉、布匹、鐵器等商品在草原地區有著廣闊的市場。明隆慶五年,明廷和蒙古俺答汗議和,設立“茶馬互市”;順治元年修筑大境門,為張庫大道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雍正五年,清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恰克圖成為中俄邊境互市中心。清朝,晉商等商幫積極開拓北方市場,尋求新的貿易機會。而俄國也對中國的茶葉、絲綢等商品有很大需求,為張庫大道的貿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摘編自李冠男《北方草原的茶馬古道-張庫大道的前世今生》材料二1860年張家口正式被辟為北方地區對外貿易的陸路商埠,進入全國近代貿易商埠序列。1884年,英、美、法等國商人紛紛來到張家口經營蒙俄貿易,張庫大道成為國際商貿大通道。1909年京張鐵路竣工,1918年張庫公路建成通車,張家口對庫倫及俄羅斯的貿易發展至頂峰。1924年外蒙古宣布獨立,1929年國民政府與蘇聯斷交,蒙古關閉了中國的所有商號,再加上中國國內戰爭不斷、海上貿易的運輸費用遠低于張庫大道,繁榮近四個世紀的張庫大道走向衰落。—摘編自劉振瑛《張庫大道筒史》材料三改革開放的今天,張家口借助張庫大道的歷史品牌,舉辦了各種貿易洽談會和商品展銷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商家,推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機械制造產品等的出口,同時也進口了蒙古國的礦產品、畜產品等。此外,伴隨著張庫大道沿線旅游業的興起,許多游客慕名而來,體驗張庫大道的歷史文化。張家口每年還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大批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藝術家和文化團體參與其中。—摘編自鄭恩兵《張庫大道:北方草原的茶馬古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張庫大道開通和發展的有利條件。(6分)根據材料二,分析近代張庫大道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張庫大道在當代發揮的作用。(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41年12月8日(當地時間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介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文指出:日本法西斯這種新的侵略行為是與他十年以來對于中國的侵略行為完全一樣的,也是與德意法西斯對于歐洲對于蘇聯的侵略行為完全一樣的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爭的法西斯陣線與舉行解放戰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后地明朗化了。”同時: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與英美建立反日統戰線的問題:“日、英、美戰爭后,我對英美方之政策,應當是建立與展開中共與英美政府的廣泛的、真誠的、反日反德的統一戰線。”—摘編自吳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對戰局的預判與應對》材料二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反侵略國家發表《聯合國家聲明》,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建立,中國也被公認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美英政府于1943年1月宣布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與中國訂立平等新約,其他西方國家也起而效之,中國終于從法理上取得了與各國平等的地位。一摘編自胡德坤《論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提出構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國際依據。(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對中國的影響。(4分) 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高三下學期模擬沖刺(二)歷史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B 2.A 3.A 4.D 5.B 6.C 7.B 8.C 9.C 10.D 11.C 12.C 13.B 14.A 15.B 16.C 二、非選擇題 17. (1)觀點:糧食、土地、人口是治國根本,需協調治理;批判商鞅廢井田制導致土地兼并。 簡評:其觀點為治國提供思路,強調經濟基礎重要性;但對商鞅變法的評價片面,忽視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2)措施:唐朝推行均田制。 影響:抑制土地兼并,穩定小農經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 18. 示例: 論題:20世紀民族主義浪潮深刻影響國際關系。 闡述: 20世紀初,一戰前民族主義高漲引發列強爭奪,導致一戰爆發;戰后民族自決原則推動新興國家獨立。 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浪潮瓦解殖民體系,推動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變革。 冷戰后,民族主義在全球化下呈現多元形態,既推動國家獨立(如東歐劇變),也引發地區沖突(如巴爾干問題)。 結論:民族主義是影響近現代國際關系的關鍵因素,需理性引導其建設性作用。 19. (1)有利條件:前代交通基礎;明清政府政策支持;中原手工業產品優勢;晉商積極開拓;民族交流與外貿需求。 (2)衰落原因:外蒙獨立與中蘇斷交;中國國內政局動蕩;海上貿易沖擊。 (3)當代作用:促進中俄蒙經濟互補;帶動張家口經濟發展;推動三國文化交流;助力東北亞區域穩定。 20. (1)國際依據: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成為全球戰爭;法西斯與反法西斯陣營分明;反法西斯國家需聯合抗敵;美國參戰改變力量對比。 (2)影響:增強中國抗戰力量;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推動廢除不平等條約,加速民族獨立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