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遼北 宋西夏北宋、遼、西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民族政權并立。1.契丹的興起:隋唐時期:契丹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社會動蕩,一些漢人北上謀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9世紀后期:契丹逐漸從事農耕,建筑房屋、城邑,學會了冶鐵、紡織。契丹人引馬圖一、遼的建立政權民族時間建立者都城措施遼(契丹)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機(遼太祖)上京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封建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哆|史·百官志》材料反映了遼統治者怎樣的統治思路?材料研讀:蕃漢分治因俗而治一、遼與西夏的建立1.遼的建立政權 民族時間 建立者都城措施西夏黨項族1038年元昊興慶府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的建立課后活動1◇契丹和西夏在發展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共同點?共同點: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制度;經濟上,學習農耕,發展生產;文化上,創制文字,推崇儒學。建立時間: 916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機都城:上京建立時間: 960年建立者:趙匡胤都城:東京北宋西夏都城:興慶府建立者:元昊建立時間:1038年看圖學史有戰有和,以和為主“燕云十六州”對于中原政權來說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屏障。時期 戰、和遼太宗宋太祖晚期宋太宗宋真宗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兩次戰爭,均遭到失敗,采取防御政策澶州之戰澶淵之盟戰和戰戰和二、遼與北宋的和戰和約 時間 內容 影響澶淵之盟1005年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此后很長時間,宋遼間保持著和平局面。“榷場”:宋、遼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貿易量很大,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澶州之盟【唯物史觀】多角度評價澶淵之盟1、此后很長時間,宋遼間保持著和平局面;2、有利于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3、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民族交融。積極影響消極影響1、加重北宋人民的負擔;2、激化了北宋的社會矛盾。二、遼與北宋的和戰對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戰勝卻要給遼歲幣,這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它使北宋獲得了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軍安然脫險,還使遼朝得到了大量歲幣,財政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 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1)元昊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損失慘重。(2)1044年,北宋與西夏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議和后,宋夏雖時有戰事,但關系一直較為穩定。戰和先戰后和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課后活動2】議一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有什么影響?弊/消極影響:加重了北宋民眾的賦稅負擔。利/積極影響:1.維持了長期和平局面, 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2.促進了邊境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3.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政權名稱 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與北宋戰與和遼(契丹)北宋西夏議和影響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機上京漢族960年趙匡胤興慶府黨項1038年元昊東京1004,澶州之戰1005,宋遼議和“澶淵之盟”1044 ,宋夏議和積極:使雙方邊境相對和平穩定,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與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消極:加重了北宋民眾的負擔。各民族間有戰有和,但和為主流。民族之間的戰與和,在客觀上促進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影響,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家國情懷】如何認識我國古代民族之間的關系?中華民族的歷史,由各族人民共同書寫,共同創造!2.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首領都對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胺蛭飨穆暶魑奈铮\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材料所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黨項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1.“西夏人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胫髦性螅尜F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辈牧戏从吵鏊未? )A.經濟重心南移 B.都市生活豐富C.民族交融加深 D.科技文化燦爛CB隨堂習題4.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民族政權的對峙B.中外政權的紛爭C.民族隔閡的消除D.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3.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于1005年締結的盟約。該盟約( )A.使遼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B.完全消除了宋遼之間的民族隔閡C.使宋遼出現了和平交流的局面D.促進了漢族與黨項族友好往來CD隨堂習題隨堂習題5.西夏崇宗在位時,建“國學”,學生300人,以習儒學為主。后來又建有宮學、太學,州縣則普遍設立小學。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緩和宋夏矛盾 B.學習先進文化C.推動北人南遷 D.完成國家統一B6.在歷史故事分享會上,同學們講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遼宋澶淵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這場故事會最恰當的主題是( )A.政治互鑒 B.中外交流C.政權并立 D.民族交融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