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皇帝 在位時間 廟號 年號朱元璋 (1368-1398) 明太祖 洪武 朱允炆 (1398-1402) 建文帝 建文 朱棣 (1402-1424) 明成祖 永樂朱高熾 (1424-1425) 明仁宗 洪熙 朱瞻基 (1425-1435) 明宣宗 宣德朱祁鎮 (1435-1449,1457-1464) 明英宗 正統、天順 朱祁鈺 (1449-1457) 明代宗 景泰 朱見深 (1465-1487) 明憲宗 成化 朱祐樘 (1487-1505) 明孝宗 弘治 朱厚照 (1505-1521) 明武宗 正德 朱厚熜 (1521-1567) 明世宗 嘉靖 朱載坖 (1567-1572) 明穆宗 隆慶朱翊鈞 (1572-1620) 明神宗 萬歷 朱常洛 (1620) 明光宗 泰昌 朱由校 (1620-1627) 明熹宗 天啟 朱由檢 (1627-1644) 明思宗 崇禎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新課導入明朝神宗皇帝在位48年,卻長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機構無法正常運轉。雖然他并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后人常說,明實亡于明神宗。人們為什么這樣評價他呢?明神宗(1563—1620)“明亡于崇禎,實亡于萬歷,始亡于嘉靖”第17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課標要求:了解明末李自成起義,清中期以來的政治腐敗、故步自封和19世紀的世界形勢,認識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嚴重危機。教學目標1.知道明朝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等史事,能夠認識這些史事的因果聯系,了解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的過程。2.分析張居正改革對促進明清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認識改革在推動社會發展上的重要作用。3.分析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而能夠聯系我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認識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教學目錄1234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教學目錄1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政治腐敗結合課本內容,找到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表現:《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皇帝多沉迷享樂,重用宦官,疏于朝政。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結黨營私,紛爭不已。;2.朝政混亂,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3.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湖北荊州人,12歲考中秀才, 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后官至內閣首輔。面對政治混亂局面,張居正整頓吏治,賞罰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對他的評價是:“通識時變,勇于任事。”張居正(1525—1582)為什么張居正的經濟改革被稱為“ 一 條鞭法”?張居正的經濟改革將原本分散的各種稅收和勞役,如田賦、役及其他雜稅,合并為一項計入田畝,一律用銀兩征收,大大簡化了稅收體系,因此被稱為“一條鞭法”。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吏漁利百姓的行為,政府稅收增加,取得了積極成效。內容清丈田畝,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用銀兩收稅意義其他整頓吏治、鞏固邊防東林書院依庸堂學史崇德教學目錄2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李自成,陜西米脂人,出身于農民家庭,童年給地主放羊,長大后當過兵。陜西爆發農民起義,他投奔起義軍,因英勇善戰被稱為“闖將”,后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他承襲闖王名號,人稱“李闖王”。針對明朝土地集中和賦稅繁重的情況,李自成主張平均土地,免于納賦,反映了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和反對封建壓迫的愿望。李自成起義李自成(1606—1645)塑像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饑民遍野,官府催征如故。李自成提出“ ”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 。概況均田免糧大順李自成起義廣大民眾對李自成起義軍是支持擁護的態度。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不得霸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因此得到廣大貧民的熱烈擁護。結合所學,思考一下,明朝滅亡與哪些因素有關 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原因1.政治腐敗,朝政混亂;2.土地兼并嚴重;3.朝廷征派苛捐雜稅;4.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啟示:統治者要勤政愛民,重視民生,發展經濟,同時要鞏固邊疆,維護國家統一。時間 農民起義 口號 訴求秦末東漢末年北宋南宋 元末明末探究活動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有哪些?這些口號反映了農民的哪些訴求?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王侯將相寧有乎”“伐無道,誅暴秦”質疑了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表達了敢于反抗壓迫的勇氣。黃巾軍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體現了他們對舊王朝的否定和對新秩序的期待。王小波、李順起義“均貧富”鐘相、楊幺起義“等貴賤,均貧富”體現他們對于貧富差距的強烈不滿。紅巾軍起義“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體現了農民階級推翻元朝政權的強烈愿望。李自成起義“均田免糧”體現了農民無法忍受明末賦役沉重、土地兼并的殘酷社會現實,集中代表了廣大農民的要求。陳勝、吳廣起義教學目錄3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滿洲興起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打敗李自成的軍隊。1616 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1636 年,改國號為大清(建立清朝的是皇太極,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后金)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推翻明朝;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全國性政權1616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教學目錄4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時間措施年,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陸續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政治上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上1644知識拓展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各部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大提高了戰斗力。滿洲八旗以外,又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許多特權。直到清朝后期,旗人還享受官俸,但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勇猛善戰,而是養尊處優,腐化無能。1.(2018·廣東惠州實驗中學附屬學校七下期末卷·14)“同年二月,農民軍以疾風暴雨之勢,從陜西經山西直搗北京......十八日,農民軍進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農民軍勝利地開進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2.(2020·山東省臨沂·8)滿洲族(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由于世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該民族以不同的稱謂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該民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是( )①遼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隨堂練習DD3.(2024·中國古代史七下(二)·68)“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一歌謠出現在( )A.唐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前期4.(2023·四川樂山七下期末·20)一個政權核心的內斗及官僚群體的貪腐和不作為是自取滅亡,也是這個政權瓦解的前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敗 B.自然災害 C.皇帝無能 D.農民起義5.(2024·中國古代史七下(一)·72)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萬頃;明熹宗時,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大宦官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帝時,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針對以上現象提出的解決方法是( )A.嚴明軍紀,不許妄殺 B.均田免賦,發放錢糧C.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D.攻占北京,北拒滿洲隨堂練習CAB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政治腐敗:朝政混亂、法紀松弛、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張居正改革過程: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迅速壯大;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滿洲興起清軍入關: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起義失敗統治方針背景:明朝政治腐敗、賦稅沉重;陜北連年災荒結果: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政權;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時間:1644年,清朝開始建立全國性政權政治: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措施:推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鞏固邊防影響: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張居正去世后,改革舉措大多廢止思想:推崇儒家學說本課小結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