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上帝視角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第 14 課《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課標要求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講經圖”(漢代畫像磚)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四川博物館藏)文翁,漢景帝漢景帝后期,擔任罰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蜀都太守文翁曾創建文翁石室,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文翁石室”創立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思考:結合圖文材料,找出文化傳承的載體。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書籍(1)古代中國的學校教育官學與私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①主要形式:②發展歷程:官學(學在官府) 朝代 發展歷程西周漢朝西晉私學(學在民間) 朝代 發展歷程春秋唐朝宋代“學在官府”中央設立太學,地方設立官學開始設立國子監◎北京國子監琉璃牌坊地位:古代中國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私學產生(孔子首創)◎孔子杏壇講學圖(清)打破“學在官府”私學進一步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成為基層教育的重要形式。書院制度建立(白鹿洞書院),推動了私學發展。◎江西 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在此講學而著名意義:太學的設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1、中國學校教育的發展材料1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和破壞,北宋初期地方官學長期不振,士子求學苦無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為廣大士子提供了讀書求學的場所。朝廷崇尚儒術推行文治政策,不斷擴大科舉考試的規模,但國家無力創辦大量的官學。書院的興起,緩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為政府培養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擴散到了基層。另外,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應用,促進了圖書事業的發展,從而為書院的藏書、讀書以及教學活動提供了便利。——叢迪《宋代書院教學管理制度研究》問題探究1:根據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書院興起的原因。①官學難以滿足教育的需求;③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和應用;④商品經濟的發展;⑤理學發展的影響。(所學)中國四大書院:江西九江 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 岳麓書院、河南開封 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嵩陽書院②宋朝科舉制的推動和文治政策(崇文抑武)的推行;問題探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和作用。材料:我國教育發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稱為“序”的教育機構。西周形成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戰國私學興起,開始了后世官學與私學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學和“焚書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殘。漢代在長安設“太學”并開始“以儒取士”。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考,唐至宋不斷完善科舉制。元代在普通國子學之外設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發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學為正統,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大興“文字獄”。由于控制加強,書院制發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學化了,導致古代中國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摘編自劉瑛《中國古代教育變革大事、特點及啟示》特點:①起源早,發展時間長;②政府主導;③官學與私學并存;④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⑥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⑤與選官相結合;作用:政治:培養人才,鞏固統治,發展科舉。文化:①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②有利于古代典籍的傳承;③有利于儒學的傳承。教育 發展概況北京大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建于:__________________,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義:京師大學堂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 ______________。【1916年】_______接任校長,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北京大學成為___________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清華大學 【1911】創辦___________ 【1912】更名___________【1928】組建_______________。留學教育 【1872-1875】容閎倡議,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美留學【1915-1923】新文化運動時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周、鄧)(2)近代中國的學校教育自主學習:歸納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概況,并根據表格和所學概括近代學校教育的作用。戊戌維新運動中近代中國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中國近代化教育的標志“北京大學”蔡元培新文化運動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國立清華大學”③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④有利于開展學術研究;⑤為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一批棟梁之材等。作用:①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②促進近代大學的成長;探究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談談你對近代留學教育作用的認識。材料1 中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是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而興起的。洋務事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洋務事業的人才,中國近代教育隨之產生。當時的新式教育事業主要表現在創辦新式學堂與派遣留學生等方面。——章開沅 朱英《中國近現代史》材料2 選派留學生出國在19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而在甲午戰爭后數量大增。新政期間,由于不分官費自費概以科名獎賞學成歸國者,遂使留學蔚為潮流,在20世紀初年出現了第一次“留學熱”。在這些留學生中,后來產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①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②為近代化事業培養了優秀人才,促進了近代思想解放;③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發展;④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材料1 漢武帝在長安建立太學,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設立學校教授儒家經典。晉代增設國子學(國子監),教授內容與太學相同。到了明清,各府縣學校學、生歲考優秀者可直接升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監生畢業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國予監者,則參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進一步參加會試,會試合格者即為進士及第,成為官員。 材料2 19世紀60年代起,我國出現一批新式學堂,開設了外語翻譯、輪船駕駛、天文、測算、軍械、行軍布陣等課程。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行《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規定中學堂課程如下: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語、歷史、地理、幾何代數、植物動物、理化、圖畫、法制、理財、體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領導下,北京大學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開我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贝筮€開辦了不少平民學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務于社會。問題探究3: 根據材料,比較中國古代教育與近代教育的不同。不同之處 古代 近代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培養封建官僚,鞏固封建統治培養實用人才,救亡圖存以儒家經典為主,與科舉考試相結合注重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能;融匯中西(中西結合)(3)現代中國的學校教育任務:閱讀課本P81-82,梳理新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并概括其主要特點。階段 發展概況 背景教育方針成就教育政策成就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① 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②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①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②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文革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文化斷層”、“人才斷層”)①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②1983年,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指導方針,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加大教育投入①中國教育邁入新征程,高校年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②各類教育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形成體系(新中國成立后至60S中期)受到破壞(“文革”時期)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高考準考證特點:①發展曲折;②國家日益重視教育發展;③教育發展成效顯著;④受教育對象范圍擴大等。(1)起源:(2)發展:法國德國美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任務:閱讀課本P80,自主梳理西方教育發展的歷程。柏拉圖學園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辦起了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1806年拿破侖創辦中央集權教育管理及行政體制,創立巴黎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設總監一人,將全國劃分為27個大學區,每區設總長一名,各省設督學一人代表總長管理各境內初等教育,公立學校的教師視為國家官吏,所有學校的開辦必須得到總監許可,全國實行同一學制和課程。(國民教育制度)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西北郊外辦起了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為紀念當地一名叫阿卡德米(Academus)的戰斗英雄,學校命名為阿卡德米學園,也就是拉斐爾筆下的“雅典學園”,后人為了稱呼的方便,習慣上仍稱之為柏拉圖學園。柏拉圖在這里講授哲學、政治學、算數、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等等學科。阿卡德米學園存在900余年,對地中海地區的學術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2、西方學校教育的發展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探究2:對比兩幅圖片,結合所學比較中西方古代學校教育的異同。◎柏拉圖在阿卡德米學園講學時的場景◎拉斐爾《雅典學院》◎孔子杏壇講學圖相同:不同:①都是名人創辦;②創辦時間較早;③學生人數較多;④都重視教育;⑤都教育學生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⑥都對后世教育提供借鑒等。①中國講究師生等級名分,氛圍莊嚴;西方師生比較平等,氛圍自由。②中國講授儒家經典;西方講授內容豐富(分科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側重人文精神等。◎埃及莎草紙書寫的《亡靈書》殘片◎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云夢睡虎地秦簡二、印刷書的誕生1、書籍的地位:是文化傳承的___________。2、書籍的出現主要載體(1)世界:約公元前30世紀,古埃及的紙草書卷——書籍的雛形;(2)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帛書等),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古埃及人發明了莎草紙,用紙莎草制成的書寫介質作為當時主要的書寫材料。在人類造紙術極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紙莎草紙在干燥的環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點,一度使其成為法老時期重要的出口商品,遠銷至古希臘、古羅馬等歐洲國家,歷時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館舉辦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紙莎草文獻。縑帛昂貴,不利推廣竹木簡沉重,不便攜帶3、書籍的普及(1)條件: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任務:閱讀教材P82-83,自主梳理造紙業及印刷術的發展概況。(2)造紙業和印刷術的出現與發展時間 概況約公元前30世紀 古埃及出現紙草書卷——書籍雛形春秋戰國、秦漢 簡策、帛書——中國早期的書籍公元前2世紀105年(東漢)唐朝11世紀中葉15世紀中葉中國出現植物纖維紙(較早的紙)◎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出土的麻紙蔡倫改進制成“蔡侯紙”已有雕版印刷品(如《金剛經》)◎868年《金剛經》北宋平民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意義:①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②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德國人 谷登堡古登堡為教皇印制的《贖罪券》4、印刷書誕生的意義材料1 培根說“知識即權力”,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掌握知識傳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擁有權力。早在中世紀,教士的權力來自對《圣經》的解讀權。然而在古登堡印刷術出現后,大眾能夠自行解讀《圣經》,教士的權力受到挑戰。材料2 在西方,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激發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鼓勵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幫助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工具。——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分析印刷書誕生的意義。①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②有利于文化的傳承、普及(大眾化);③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互鑒;④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教材)——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國譯著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簡述你對這一變化的認識。變化:①譯著內容從以應用和自然科學為主向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轉換。②譯著來源由以英美為主向以日本為主轉變。認識:①這一變化始終以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為主旨。②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中國對西方認識的深入。③認識的深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西方 古代中世紀近代中國 官藏私藏1、起源:2、發展亞述圖書館(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私人圖書館興起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出現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古代:新中國:明清時最突出,出現了一批藏書家、藏書樓,如明朝的天一閣(范欽)三、圖書館的成長圖書館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任務1:閱讀教材P83-84,自主梳理圖書館的發展概況。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①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②1916年,凡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職能開始體現;①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為“國家圖書館”。②全國范圍建立各級各類圖書館。任務2:根據表格內容并結合教材,分析圖書館的作用。近代: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遺址捷克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神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費的、開放的公共圖書館的建立,在圖書館事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1、保存古籍:圖書館所保存的歷史文獻與人類古籍,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2、文獻開發:圖書館通過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開發,方便讀者更好利用。如今,圖書館利用信息化技術使館藏文獻數字化。3、公共教育:圖書館作為公共機構,通過提供書籍閱讀、開展各種系列講座與主題課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4、培養人才:圖書館,特別是高校當中有大量學術資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材料1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傳教士們,想利用教育文化這個陣地來征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他們在中國開辦教會圖書館,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樹立了模式和榜樣。——卿玉弢《簡析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材料2 鴉片戰爭以后,針對中國古代藏書樓重藏輕用的弊端,中國藏書界出現了一股要求“藏書公開”的新理念。——徐凌志《中國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型原因探析》材料3 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使政府及知識分子更看重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強國民素質。近代圖書館就是在這種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覺醒中被提到歷史日程上來的。近代圖書館的產生過程都離不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這三次社會變革運動……——蘇健《關于中國近代圖書館產生過程與意義的探討》探究3: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近代中國圖書館出現的原因。外來示范:西方教會圖書館的示范。理念轉變:傳播藏書公開的新理念。時代特點: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和社會變革的推動。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時期 博物館 地位(性質)世界 BC290年1683年18世紀 中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05年中華民國成立后 1925年1959年2003年1、博物館的發展任務1:閱讀教材P83-84,自主梳理圖書館的發展概況。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亞歷山大博物館(繆斯宮)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博物館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 法國:盧浮宮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自然歷史博物院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張謇建立南通博物館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北京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國立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建立目的: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2、博物館的作用(價值)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材料:目前,文化、城市與博物館的關系正在開始變得緊密,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博物館豐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線了本地的歷史沿革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脈絡,把最輝煌、最閃亮的史實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人文謹慎和民俗風情……博物館成為培養社會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環境,對于增強人們對自己家鄉、祖國的認知和熱愛、眷戀之情,激發觀眾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城市文化》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博物館的作用(價值)。中國國家博物館: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課堂小結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二、印刷書的誕生三、圖書館的成長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學校教育的發展西方學校教育的發展古代近代新中國書籍的地位書籍的出現書籍的普及印刷術誕生的意義圖書館的起源圖書館的發展及其作用博物館的發展概況博物館的作用世界中國(2023●海南高考●3)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 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 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典題試練·課堂評價(2023●浙江高考●18)宋代是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有北宋學者云:“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國朝各賜以書籍。后庫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有官員謂:“國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學,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繼有請以建書院以養士。”據此材料,無法得出的結論是( )A、五代時學校凋敝、書院興起B、北宋一度出現學校興盛而書院衰落的現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動書院發展D、宋代書院成為科舉考試與人才培養中心典題試練·課堂評價(2022·遼寧·統考高考真題)明清時期,一些謫戍東北的流人著書立說,教書授徒。如胡世寧謫戍遼東沈陽衛,“嘗僑寓廣寧,訓誨生徒,學者宗焉”;陳夢雷曾指導修訂地方志,“諸公卿子弟執經問字者踵接”。這反映出流人( )A、推動了東北民族融合 B、促進了東北文化發展C、帶動了東北人口遷徙 D、穩定了東北社會秩序典題試練·課堂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