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古代1500年1900年古代交通近代交通現代交通人力、畜力、自然力蒸汽動力內燃機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天然道路人工道路、運河區域海運開辟全球航路國際運河鐵路、輪船海陸空全面發展全球化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第13課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天地交而萬物通,交通成和而萬物生。”——《易經》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程標準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交通含義:指人、物和信息在兩地之間的往來、傳遞和輸送,包括運輸和通信兩個方面。狹義的交通專指運輸。在國民經濟中屬于第三產業。運輸有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種方式,郵電包括郵政和電信兩方面內容。一、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交通的起源: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②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然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一)陸路:道路鋪設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表現: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中國 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代: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③唐代: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秦朝交通的特點、背景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材料 (秦)為弛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漢書·賈山傳》特點:以都城為中心;分布廣(全國);類型多樣化; 連通性(道路網);水陸并舉。背景:①政治:國家統一,中央集權;②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發展;③思想:法家思想;④個人:工匠的智慧。影響:積極:①政治: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民族:密切少數民族關系;③信息:利于信息傳遞,提高國家治理效率; ④軍事:利于軍事調動;⑤經濟:促進國內經濟貿易發展;⑥文化:促進經濟文化交流;⑦社會:便利人民生活;⑧為后世政權修建全國性道路網奠定基礎。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發社會矛盾。羅馬交通業發展的意義材料:羅馬達到的路線設計是按照城市的軍事重要性展開的,一級城市之間的大道盡量筆直,逢山開洞,遇水架橋,二級城市用直線連入大道。隨著羅馬向外征服,經濟用途逐漸上升,逐漸成為物流網。——李筠《羅馬史綱》①適應羅馬對外軍事擴張的需要;②鞏固羅馬帝國對廣闊疆域的行政管理;③帶動商業交往的繁榮。材料:秦始皇時代,中央政府以極大的決心建立全國的交通道路網。憑借統一國家強大的組織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為主,輔以運河運輸的交通體系。在六國自身交通體系的基礎上,這一體系呈現出統一、靜態、閉合的特點。與秦帝國修建道路以維護自身統治不同,羅馬修筑道路與其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有直接關系,通過在戰爭中大肆掠奪,羅馬積累了大量財富,這又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財力支持。最后羅馬帝國形成了以地中海海運為主動脈、以公路交通為血管的交通體系,呈現出囊括性、開放性的特征。—牛秋實、葛臻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通及社會比較研究》共同點:以都城為中心,形成網絡;道路多,范圍廣,遍布帝國境內。不同點:秦以維護統治為目的,羅馬與對外侵略相聯系;秦以公路為主、運河為輔,羅馬以海運為主、公路為輔;秦交通體系呈現閉合的特點,羅馬交通體系呈現開放的特點。(三)水路:開鑿運河1.運輸工具:2.交通道路:運河的開鑿(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中國 春秋:已有運河。秦朝: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南、北方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西方 法國: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荷蘭: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埃及: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中美洲: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戰國湘江漓江(2022·全國乙卷)1879年,德國杜伊斯堡成為世界最大內河港口,輸入礦砂和糧食,輸出煤和鋼鐵制品。1900年,德國船隊總噸位由1870年不足百萬噸發展至近200萬噸,成為蒸汽時代以來第一個能與大英帝國一爭高低的船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 )A.已經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 B.航運業的發展助長其海外擴張C.海上實力飛躍源于蒸汽機的改進 D.共和政體確立推動經濟飛速發展B元朝大運河的條件、目的以及影響:隋代大運河開鑿的客觀條件:①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②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③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隋代大運河開鑿的主觀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加強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大運河開鑿的作用:①鞏固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政治局面;②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聯系,也推動了區域沿岸經濟發展,③成為交通樞紐和大動脈。元大運河改道的原因及意義: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運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開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支持開鑿。糧食逐步以海運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變化:中心由洛陽變為北京、杭州;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縮短航程。原因:①政治中心北移(北京);②經濟重心南移(江南);③縮短航程,保證南賦順利北運。作用:①成為聯系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水上通道;②貫通南北,鞏固國家統一;③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④推動運河沿線城市的發展。二、從陸地到海洋:古代世界的海洋探索(一)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1.表現:時期 探索西漢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宋元 ①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②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③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海船能夠持續航行。明朝 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接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材料:“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各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材料: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艦可載百余人,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 ——南宋《夢梁錄》特點:①歷史悠久;②發展迅速;③長期領先;④影響深遠。原因: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③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進步;④鞏固統治的需要;⑤強盛的國力支撐。(二)世界古代各地對海洋的探索1.局部探索:(1)概況:①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②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③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2)特點:①受制于航海技術,以狹窄易通過的海域為。②范圍窄、規模小,局部探索。③主要從事掠奪和貿易活。2.全球航路:(1)新航路開辟: 15世紀末16世紀初(2)其他探索:(3)特點:①區域貿易向國際貿易轉變;②主導國由中國變為歐洲國家。(4)意義: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西紀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歐沿岸諸民族,各以航海業相競……自是新舊兩陸、東西兩洋,交通大開,全球比鄰,備哉燦爛。有史以來最光焰之時代也。①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②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逐漸成為整體;③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出現。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英國的行軍速度:當時英海軍艦船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約60天,從印度開來約30至40天,即使從英國本土開來也不過4個多月。蒸汽機的出現,輪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軍的速度。1841 年英全權代表從孟買到澳門僅用了25天。英軍從浙江的舟山派輪船至印度調集援軍或軍需品,來回時間幾乎相同于清方從四川調兵至廣東或從陜甘調兵至浙江。中國的驛遞方式:各省的奏折是由驛卒騎驛馬接力送往公文的目的地。從廣州到北京,普通速度,驛遞需時約30至35天; 若以“五百里加急”,需時約16至19天。至于“八百里加急”,速度當然更快,但會跑死驛馬累死驛卒,一般不用。1840年6月中旬,英國抵達廣東沿海戰艦4艘,林則徐認為英夷“實無能為”并上奏報平安,而當這份報平安的奏折到達北京那天,7月17日,英軍已占領定海舟山12天了。方便快速的艦船縮短了英軍漫長的補給線,而落后的交通條件則延長了清軍增援的路程。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兵力問題上顯示出威力。表現: 世界 中國火車 概況:①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 ②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主干 影響: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概況:①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1909年,京張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鐵路陡坡問題問題:中國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輪船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1812年,英國人制造汽船試航成功 蒸汽機、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輪船出現 19世紀20年代,西方輪船開到中國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中國近代造船工業序幕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汽車 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汽車 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交通變化特點:動力上:由人力、自然力發展為機械力;范圍上:由區域性活動發展為全球性活動;運力上:越來越大。交通變化影響:積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拓寬了商品市場,促進了國際間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推動了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貿易中心;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聯接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消極:地區之間不平衡加劇,歐美國家利用交通領先優勢加緊對其他地區的侵略。中國近代鐵路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發展階段 筑路總里程 綜合設計 大事記肇興 (1876-1894) 第一次筑路高潮 (1895-1911) 從低谷走向高峰 (1912-1937) 473.4, 其中官辦占69.3% 9200,其中借外資或列強直接修建占83.5% 11000,在已建成的鐵路中直接或控制經營占86.7% 全國總里程2.3萬千米,計0.23千米/百平方千米,東北和沿海地區占比94% 1880年,第一家鐵路工廠胥各莊機修廠誕生1909年,近代中國第一條自建的干線鐵路京張鐵路建成1923年年,京漢鐵路罷工,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進入高潮特點:①起步晚、數量少、發展緩慢。②區域分布不平衡。③多為列強控制(半殖民地化)。④從技術引進到自主設計建設。⑤推動了社會力量壯大和近代化發展。促進因素:①工業文明沖擊; ②政府政策推動;③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④思想解放,先進中國人的努力。阻礙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政局動蕩不安;③封建頑固勢力的阻礙; ④帝國主義侵略,資本輸出;⑤資金、技術缺乏。材料: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 ——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影響:(1).積極: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經濟:加強了各地區的聯系,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鐵路沿線城市興起,推動了中國城市化。交通:推動了鐵路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帶動了相關工礦業的發展。政治: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促進政令暢通,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社會:鐵路建設對封建的陋習等,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2).消極:近代鐵路掌握在列強手中,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輪船招商局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材料:當時沿海和長江航運已為外洋壟斷,新成立的招商局簡直沒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鴻章為招商局爭取了運送漕糧和一些官府物資的專權:此舉是輪船招商局得以維持的關鍵。輪船招商局的建立.確實達到了“分洋商利權”的目的。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緒二年)間.外國航運公司收入總共損失四百九十二萬三千兩,這期間中國商人少付給外國商人的費用當在十三萬六千兩以上。——張文華《帝國護衛:晚清中興四名臣》①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打破列強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是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②引進西方股份制,在中國走出一條招商引資募股方式創辦的企業之路。③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實行近代經營管理制度,培養第一批航運經營管理人才。④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⑤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四、交通與社會變遷(一)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1.政治:加強政府對各地區控制,提高國家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2.經濟:交通建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基本的保障。3.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政治: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二)、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加速了近代中國和世界的城市化發展;(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對封建的陋習等有一定的沖擊作用。從官方服務到民間服務從主權喪失到爭取郵政主權(2023·北京卷)“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B(2023·江蘇卷)據淮關稅收統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B.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C.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 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A(2022·北京卷)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 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D(2024 安徽高考 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嘗令海船自揚子江逆流而上,至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然航道險阻,“糧船俱壞,歲歲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今江蘇儀征、六合一帶)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這說明,元代( )A.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C.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 D.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B五、陸海交通的發展項目 世界 中國汽車工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運業航空1908年,美國的福特T型汽車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的量產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高速公路;二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1964年,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日本“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航運技術提高;船舶制造呈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趨勢;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開通。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飛機時代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1988年建成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上海滬嘉高速;到2020年底,高速里程達16.1萬千米,居世界第一。中國自20世紀末開始建高鐵;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整體技術領先世界,積極開展海外高鐵項目。1978年前,造船業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此后逐漸融入市場。1982年,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2020年,占國際市場份額超過40%。1950年,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20世紀陸上交通的新特點:①汽車逐步成為現代社會廣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②中國起步晚,發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③發展迅速,科學化、專業化,高速化、網絡化、人性化。④由一國發明到各國迅速普及。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三個階段初創階段:中國汽車工業的起步是通過國家集中投資和全方位技術引進的方式實現的,其標志是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和投產。1953年,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春)破土動工。經過短短的三年時間,便建成投產,成為中國第一個汽車生產基地。摸索成長階段:該階段從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個“五年”計劃,以第二汽車制造廠、四川汽車制造廠和陜西汽車制造廠的建設為主線。快速全面發展階段:進入80年代以后,中國汽車工業進入調整、提高和快速發展階段,進行了公私合營的階段,到現在改革開放40年,汽車逐漸成為民眾出行必備的交通工具。材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公路建設的投資主體由過去單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轉變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外各類經濟實體等。投資方式由過去單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資轉變為中央地方聯合投資、中外合資合作,以及外商獨資等多種形式。公路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84年公路建設投資僅22.8億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設投資完成21 253億元,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4萬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形成全國高速公路網。世界銀行對此做出評價:在構建現代化高標準的國家公路網、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促進社會團結方面,中國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徐麗、賀菲菲等《緩解制約支撐發展——收費公路的前世今生》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特點和意義特點:①起步晚; ②發展快,成就巨大;③投資主體多元; ④投資形式多樣。意義: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②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③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④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發展;⑤推動了改革開放進程;⑥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二、航空的發展項目 概況飛機時代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I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空中航線 ①1914年,美國開通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航線;②1919年,定期的國際航班在歐洲開通。飛機技術 ①材質:20世紀上半期,飛機的材質由布質和木質轉變為金屬。②動力:活塞式螺旋槳飛機為噴氣式飛機所代替,技術進步讓飛機提升了速度、載量和航距。③體積:20世紀70年代開始,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一)世界航空的發展(二)新中國航空的發展第一家航空公司 1950年,中國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民用航空 成就 ①1950年開通中蘇國際航線3條、國內航線2條。②2017年國產C919大飛機首飛成功,表明中國航空制造領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③2019年,中國民用航空共有機場238個,飛機3818架,定期航線5521條,其中,國際航線953條,定期航班國際通航65個國家167個城市。三、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1.人流和物流時間縮短:(1)高鐵,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是人和物的移動速度大大提升。(2)整合了交通、倉儲等行業的物流業,更快捷和精準地輸送物資。(3)各種交通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成整體,世界成為了“地球村”。2.城市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捷:(1)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2)城市區的人口與資源,沿著交通路線的軸線向四周輻射擴展,從而形成了分工明顯的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教育區和休閑區等。3.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嚴格按照時、分、秒進行細分的交通工具時刻表,讓工業革命后建立起來的現代時間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4.推動了旅游事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交通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加,大眾旅游的潮流出現。人們在放松心情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認識:1.現代交通的發展是人類文明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2.但其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環境的保護。現代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明確提出首先要創造一些基本條件恢復交通運輸。經過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修復了被破壞的交通運輸設施設備,恢復了水陸空運輸……1978年,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交通運輸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把交通運輸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開交通運輸市場、建立社會化融資機制方面進行開創性探索,積極扭轉交通運輸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被動局面……1992年,中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交通運輸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特點:①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建設;②形式多樣,發展迅速,形成布局合理的綜合運輸網;③交通運輸業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推動;④科技創新成果突出;⑤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原因:①國家、民族的獨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保障)②黨和政府的重視,政策鼓勵;③經濟實力的增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⑤科學家和廣大科技者們的努力與奉獻。概括中國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特征①動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機械力發展。②技術:由從西方引進到中國自制自研。③地區發展: 城市近代化進程顯著,鄉村緩慢。④對象:由權貴富紳向平民化、普及化發展。⑤進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種勢力的阻撓,發展緩慢,后來進程日益加快。⑥種類:鐵路、公路得到發展,海上和內河航運發展較快,航空事業有所進步。當今的蘇伊士運河不僅對于世界海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巨大的軍事價值。例如2021年3月臺灣貨輪堵塞的運河,就直接導致美國的“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斗群被堵在地中海,無法正常前往紅海進行部署。如果是在戰爭時期,由于航母戰斗群延遲部署,將會影響整個戰爭的走向。一般都認為蘇伊士運河是近代開鑿的,但實際上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歷史已經有了4000年。在古埃及中王國的12王朝(前2000—前1786年),古埃及為了控制銅礦,開展了大規模的海上運輸事業的建設。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特許,開始在埃及建設運河。1869年,現代蘇伊士運河終于開通,蘇伊士運河沒有經過尼羅河,而是直接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運河開通后,英法兩國又開始爭奪運河的控制權。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英國不滿,于是發動了英埃戰爭,但是英國遭到失敗,被迫承認了埃及對運河的控制權。歐亞非大動脈——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國際交往:促進文明交流,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格局。交通的影響結合下列材料分析交通的影響當時沿海和長江航運已為外洋壟斷,新成立的招商局簡直沒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鴻章為招商局爭取了運送漕糧和一些官府物資的專權:此舉是輪船招商局得以維持的關鍵。輪船招商局的建立.確實達到了“分洋商利權”的目的。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緒二年)間.外國航運公司收入總共損失四百九十二萬三千兩,這期間中國商人少付給外國商人的費用當在十三萬六千兩以上。——張文華《帝國護衛:晚清中興四名臣》你怎樣理解輪船招商局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打破了列強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思考點】p71引進西方股份制,在中國走出了一條以招商引資募股的方式創辦企業的道路。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實行近代經營管理制度,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航運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輪船招商局發行的股票選擇性必修第8課 p43(2024·甘肅卷)下圖為1990年到2012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統計圖。圖中數據反映出A.私人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B.汽車制造業成為新型支柱性產業C.人民群眾對自駕游興趣日益增長D.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交通現代化D(2024·黑吉遼卷)近年來,傳統燃油汽車企業加速轉型,造車“新勢力”不斷涌入電動汽車行業。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不到4萬輛,2022年突破1000萬輛;2020年電動汽車占新車銷量比例不足5%,2022年達到14%。這反映了( )①低碳經濟成為發展趨勢 ②世界大國能源競爭愈演愈烈③清潔能源日益受到重視 ④交通出行方式發生重大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020·全國新課標卷)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各行業所占比例如圖所示。可知,當時A. 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B. 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由逆差轉向了順差C. 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和緩D. 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A課堂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