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9課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中國政府采購網主頁電子商務課程標準:認識20世紀以來國際貿易、金融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世界經濟的發展一.世界經濟的發展(一)20世紀初至一戰前的世界經濟項目 英 德 法 美1870-1913年工業增速 1.3 4.6 1.9 8.11870年工業產量位次 1 3 2 41913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時間背景表現結果最終引發了一戰。20世紀初1.壟斷資本主義繼續發展;2.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根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2.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高速發展走向解體崩潰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時代(1918-1924)斯大林時代(1924-195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新經濟政策(1921-1924-1928)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模式)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余糧收集制糧食稅、私營企業發展成就: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戰勝德國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社會主義國家知識點回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 新經濟政策 (1921—1928) 蘇聯模式(1936—1991)農業 余糧收集制 固定的糧食稅 全盤集體化工業 大中小工業企業一律收歸國有 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 排斥市場調節,國家統一調撥、計劃供應分配 實物配給制(平均主義) 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工資制(平均主義)特點 (筆記)用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超越生產力水平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用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建立社會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高速發展走向解體崩潰50年代以后: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改革也陷入困境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勃涅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改亂了改殘了改死了赫魯曉夫、勃涅日涅夫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戈爾巴喬夫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蘇聯模式,但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召開一化三改開始“文革”開始“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1949195319561966197619781992過渡時期中共十四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革”時期徘徊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以后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為主,市場為輔)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改革開放,偉大轉折21世紀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成為僅次于美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國家一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1914 1918 1929 1933 1939 1945一戰 世界經濟危機 二戰背景:表現:應對措施: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猶存,經濟增速顯著放慢。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美國羅斯福新政,創建國家干預經濟模式;(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2.德國、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經濟的發展知識點回顧:羅斯福新政(1933-1941)主要內容:1.農業: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2.工業: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防止生產過剩;3.金融:整頓財政金融,恢復銀行信用;4.社會:推行“以工代賑”,保障勞工權益.理論:凱恩斯主義特點:在保留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實質: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知識點補充:資本主義國家的四種主要經濟思想思潮 重商主義 自由主義 凱恩斯主義 新自由主義時間 15C末-18C 18C末-20C30S 20C30S-70S 20C70S以來背景 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 工業革命 經濟大危機 經濟滯脹、凱恩斯主義失靈、全球化主張 (筆記)本質 (筆記)政府支持,獲取金銀, 獎出限入,鼓勵商業。自由生產、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專制政府控制下的市場經濟(獎出限入)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市場經濟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反對過多的國家干預、貿易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和全球化政府干預與自由放任平衡的市場經濟守夜人大管家中間路線世界經濟的發展(二)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國家黃金時期:二戰后—20世紀7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國家干預經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現代科技進步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滯脹時期: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經濟發展的停滯和通貨膨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經濟政策,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復蘇與發展時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20世紀80年代經濟復蘇;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知識拓展: 新經濟時代1.含義: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增長模式。2.原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3.特征:知識化;網絡化;全球化。4.評價:①積極:推動了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持續增長。②局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并未解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貧富分化加劇經濟危機時有發生,波及范圍更大。世界經濟的發展(三)一戰后至今的世界經濟——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手段:成就:問題:影響:實現經濟獨立、工業化發展國有經濟與制定經濟計劃20世紀60-70年代前期,經濟實現高速發展經濟發展道路仍然充滿挑戰沖擊兩極格局,促進多極化趨勢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中國的對策:1.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2.倡議推動“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3.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經濟的發展(四)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有何特點?1.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之一;2.科學技術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3.世界經濟朝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4.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多極化趨勢;5.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不斷加劇,經濟危機時有發生;6.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升。材料一 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法案》,將關稅提高到53%。此后,英國在1932年通過了《進口稅法》,各國掀起了一場關稅戰和貿易戰。兩年內全球貿易量萎縮了2/3。——《世界現代史》材料二 1931年9月底,英國宣布停止黃金支付,停止紙幣兌換,放棄金本位, ……1933年春,美國放棄金本位,美元貶值。其它國家也紛紛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崩潰后……匯率劇烈波動,使貨幣金融領域日益陷于動蕩和混亂之中。——《貨幣戰爭:真相與未來》【合作探究】:結合下列材料和做學知識回答,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經濟危機的發生對國際貿易和金融的影響 并指出其發展趨勢。貿易無序金融無序從無序到有序,體系化制度化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二.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一)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關貿總協定背景建立宗旨性質作用從19世紀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戰爭與經濟危機,各國通過貿易封鎖與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貿易,國際貿易總量增速放緩,世界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難。1947年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積極:促進了國際貿易自由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消極:有利于美國占領世界市場,成為美國向外經濟擴張的工具。美國主導的臨時性的國際貿易協定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二)國際貿易體系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背景:建立:宗旨:原則:1.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2.關貿總協定存在諸多弊端。1995年,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世界貿易組織成立。1.各成員力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合理利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2.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利益;3.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市場準入原則、非歧視原則、自愿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影響:積極:①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增長,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③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費用;④推動了經濟發展,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局限:西方發達國家仍主導游戲規則的制定,廣大發展中國家不能得到平等的發言權,發達國家處于一己私利往往成為世貿組織原則的破壞者。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二)國際貿易體系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意義: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參與制定規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從而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深刻影響,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三)國際貿易體系的發展——貿易形式更加多樣原因:表現:影響: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更多樣的經濟合作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手段。電子商務興起;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進行商品、技術和服務交換。突破了時空障礙,極大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短期貸款(救急)世界銀行(WB) → 長期貸款國際貿易:美國為中心美元為主導1944194519471995布雷頓森林體系IMFWBGATTWTO70年代19802001中國加入WTOIMF主要儲備貨幣2016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黃金非貨幣化(牙買加體系)中國恢復在WB、IMF的合法席位國際金融:多元貿易體系多元貨幣金融體系,新興國家取得更多話語權亞投行2015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現代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一)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一個中心,兩個體系,三大支柱以美元為中心以美國為主導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一)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二)現代國際金融的發展趨勢表現性質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機構全球擴張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趨勢。1.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證券市場融資規模不斷擴大。2.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為人們提供各種資金便利,也具有一定的風險。金融風險一旦失控,就會導致大范圍金融波動,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2008年9月15日,有著158年歷史的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轟然倒閉,創下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破產案。倒閉前雷曼兄弟資產規模達到6390億美元,業務覆蓋全球逾40個國家。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三)中國的影響力逐步提升2009年,中國政府開始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2010年,中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僅次于美、日。2015年,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2016年,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問題思考:分析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的提升。2.目的:①通過在基礎設施及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推動亞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②提高亞洲經濟體的抗風險能力;③解決資金問題,與其他多邊和雙邊開發機構緊密合作。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四)電子金融與網絡金融的普及20世紀70年代末期,自動取款機開始投入使用。20世紀末,信用卡公司實現了國際信用卡支付體系的聯網。21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已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互聯網金融對人類生活的影響?1.提供便利;2.綠色低碳,減少能源消耗,既環保又經濟;3.電子支付也給個人生活帶來了風險和挑戰,包括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中國影響力逐步提升中國政府開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國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09201020162015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將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五種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16上權重占10.92%,2022年權重提升至12.28%。亞投行總部新型金融的日益普及20世紀70年代末,自動取款機投入使用20世紀末,國際信用卡支付體系的聯網21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成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推動金融走向數字化、便利化1、原因:2、表現:1987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及其所屬3家支行投入使用我國第一批自動取款機思考:分析電子商務、數字金融興起與發展的原因及影響?原因: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商務、數字金融自身的優勢;各國政府的推動影響:對貿易:提高效率,改變商務活動的方式;對生產:降低成本,改變企業的生產方式;對生活:便利生活,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電子商務、電子支付也給個人生活乃至國家安全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數字化便利化的人類生活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