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雙周模擬考試(二)歷史試卷2025.04一、選擇題(本題共15道,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2.《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3.下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 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蘇 7 8 17 49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B.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C.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4.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 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 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5.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 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6.下表為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黃 彬 國學生,干練有才,上海招商局創辦時,章程皆其手訂。朱純祖 監生,幼時孤苦伶仃,學習米業,中年創設朱麗記花米行。姚光第 南邑生員,感于地方貧瘠日甚,就其家設機器軋棉廠。表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 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 D.新式工業在經濟中居于主導7.清末某報發表的《論體育》一文提出:“體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礎也。今之國勢者,定一國之盛衰,不定于版圖之大小與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國民身體之強弱。”這表明,當時國人A.已認識到落后根源 B.重體輕文蔚然成風C.救亡自強愿望迫切 D.呼吁實施分科教育8.民主革命時期的標語宣傳了黨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種。下圖的宣傳標語應出現于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9.下圖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美國、英國主要工業指標年均增長速度的比較。據此可以推知A.中國原有工業基礎很薄弱 B.冷戰制約美英工業發展C.中國重工業發展急躁冒進 D.美英傳統工業產業衰落10.下圖所示漫畫,解讀正確的是A.農村改革激發了生產積極性 B.經濟體制改革催生第三產業C.改革增強了人們的生態意識 D.農民承包具有自發性的特點11.下圖為11~14世紀法蘭西卡佩王朝時期的王室領地示意圖。該圖中領地變化體現出法蘭西A.民族國家形成 B.封建社會衰落 C.諸侯勢力擴大 D.王權不斷加強12.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兩種學說的共同意義是A.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 B.推動了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C.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 D.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13.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完成之際,卡萊爾在《文明的憂思》中發出感嘆:“當整個國家僅僅只在乎金錢和被金錢所主宰的時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懸在深不見底的深淵上空。”可見,卡萊爾注意到了英國A.煤礦大量開采導致土地塌陷 B.工業革命中社會財富急增C.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對立 D.工業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14.下圖是一幅關于一戰后國際關系的漫畫,發表于1921年12月。畫中德國被描繪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該漫畫反映當時A.德國面臨著經濟大危機 B.英法德三國間經濟合作C.德國對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對德人道主義援助15.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朝鮮半島形勢圖。該圖可以反映出A.冷戰格局的擴展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美蘇的直接對抗D.聯合國勢力的擴張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55分,第16—19題分別是14分、10分、14分和17分。)16.(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衛所,明代常備軍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所,屯駐軍隊,若干府劃為一個防區設衛,衛下設所。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圖5 明萬歷年間疆域示意圖(局部)根據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在答題卡的地圖中標示出明代衛所集中分布的區域,并說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標示出明代衛所的一個集中分布區域;在答題卡的地圖中用斜線///////明確標示,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17.(10分)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兩廣總督阮元就美國商船水手傷斃民婦案向道光帝上折奏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此案辦理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對外交往的哪些特點 (6分)(2)此類案件若發生在19世紀50年代,處理結果會有何不同 說明理由。(4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2年中國重要新聞標題摘編如下:錦州撤防遼西盡陷;蔣汪昨晚在杭晤談;溥儀竟作傀儡;日本大批軍艦昨日到滬;蔣汪均決長住首都;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日軍果進犯熱河;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國民黨進攻蘇區;傀儡組織近狀;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摘編自陳益民、江沛主編《老新聞1931—1939》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時事,擬定一個主題,寫一篇短評。(要求:主題正確,運用材料,史實準確,評論合理。)19.(1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的折頁:1924年溫布利博覽會20世紀初,英國提出了與自治領和殖民地舉辦一次博覽會的計劃。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計劃擱淺。一戰后,計劃重啟。1924年,博覽會在倫敦溫布利舉辦。圖6為本次博覽會規劃示意圖和相關展覽內容。——據《謝菲爾德每日電訊》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為解釋英國為什么舉辦這次博覽會的證據?概括說明理由。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雙周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B B B C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C D C A二、非選擇題16.(14分)參考答案:示例一:衛所集中區域:京師周圍。(在圖上標出即可得2分)理由:(1)歷朝歷代均在京畿要要布置重兵防守,明朝也不例外;(2)北元勢力(來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對明朝統治構成重大威脅,成祖遷都就是出于加強對蒙古族的防御;(3)明朝中期,蒙古與蒙古族瓦剌部發生沖突,皇帝被俘,瓦刺軍隊曾一度兵臨北京城下,使明朝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答出3點即可得12分)示例二:衛所集中區域:東南沿海,特別是南京附近。(在圖上標出即可得2分)理由:(1)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南京是明朝的另一個政治中心,位于長江和大運河交匯之處,是大明王朝財源通道的重要樞紐;(2)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大明王朝的財稅重地;(3)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線也在該地區,關系到明朝國運;(4)元末以來,倭寇騷擾東南沿海,影響該地區穩定;(5)明朝中后期,歐洲殖民者在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6)明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保護朝貢貿易。(答出3點即可得12分)示例三:衛所集中區域:北方長城關隘,比如山海關軍事重鎮。(在圖上標出即可得2分)理由:(1)北方長城關隘主要用于對付韃靼,明朝與韃靼戰爭頻繁(如土木之變);(2)山海關主要在軍事上防范女真族;(3)保障京師安全,提供軍事緩沖。(答出3點即可得12分)考生若回答(標示)其他區域,如北方長城沿線、京杭大運河沿線、江淮地區(明朝龍興之地、元末農民戰爭爆發之地)、西域絲綢之路沿線(如赤斤衛、哈密衛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西南絲綢之路、保護茶馬貿易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17.(10分)(1)有天朝上國心態(2分),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2分),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2分)。(2)不同:涉案外國人會交由本國領事處理,清政府無權干涉(2分)。理由: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了“領事裁判權”(2分)。18.(14分)參考答案一1932年的中國: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2分)1932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分)首先,局部抗戰的興起是這一年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使得錦州撤防,遼西盡陷,上海閘北慘化灰燼。然而,中國軍隊和人民并沒有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他們奮起抗爭,如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這些英勇的斗爭,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其次,革命形勢的發展也是1932年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年,國民黨內部分崩離析,軍閥混戰,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勢力卻在全國各地取得了重大勝利。如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勝,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這些勝利,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統治,也為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8分)總之,1932年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斗爭中表現出的英勇和智慧,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2分)參考答案二1932年的中國:民族危機與抗日烽火(2分)在1932年的中國,時事多舛,民族危機深重。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領土上肆意橫行,從錦州撤防到遼西陷落,再到上海閘北化為灰燼,無不顯示出侵略者的兇殘和野心。同時,傀儡政權的出現更是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堅定。(2分)面對外敵入侵,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紅軍戰士,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他們在武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沉勇堅守、擊退日軍的猛烈進攻。更令人敬佩的是,全國紅軍在蘇區戰場上全線出擊,捷報頻傳,這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與此同時,國內政治形勢也異常復雜。蔣介石一方面對紅軍進行“剿滅”行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對來自日本方面的壓力。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更加艱難。但無論如何,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抵抗到底的信念。(8分)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展現出了英勇無畏、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2分)參考答案三1932年的中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2分)1932年,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和動蕩的時期。這一年,中國不僅面臨著外敵的侵略,還深陷內戰的泥潭。從上述新聞標題摘編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間的民族抗爭,二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2分)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動對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錦州撤防遼西盡陷”和“日軍果進犯熱河”等標題揭示了日本軍隊對中國東北和熱河地區的侵略,這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更是凸顯了日本侵略給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損失。其次,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也在這一年達到了高潮。“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和“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等標題,反映了國民黨對共產黨的軍事行動。然而,“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和“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等標題,則顯示了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抗擊國民黨軍隊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然而,正如“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這一標題所顯示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內戰的壓力,而是展現出了堅強的抗爭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不僅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苦難,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勇氣。(8分)這段歷史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有效應對內外挑戰,實現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2分)參考答案四主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必要性(2分)1932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面臨著空前的民族危機。為了抵御外敵、保衛國家,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變得極為必要。(2分)首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能夠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與抗戰。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頭,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階級、階層,才能形成強大的抗日力量,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其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有利于實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只有通過廣泛的人民戰爭,才能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廣泛的抗日民族統--戰線的基礎之上。(8分)綜上所述,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于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也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戰勝強敵的重要法寶。(2分)19.(17分)【參考答案】角度 證據 原因或目的 理由(示例) 分值(1)從時間角度 文字材料中提及英國提出舉辦包括其自治領和殖民地博覽會計劃是在20世紀初,但在一戰后(1924年)才正式舉辦。(2分) 證明英國舉辦此次博覽會是為了維護英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2分)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美德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力挑戰;一戰后,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動搖,英國實力受到極大削弱;同時,與其爭霸的德意志帝國戰敗解體,而英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仍能操縱國際聯盟。作為戰勝國,英國需要一個舞臺來展示自己的勝利,向世界宣告自己依然是世界霸主。(3分) 7分(2)從英國自身角度 英國在本次展覽中把工業館、工程館展示了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輕重工業、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生物材料、城市治理等多領域的成就;且布置在會場的中心位置而且占地面積較大;環繞周圍的是殖民地及自治領館。(2分) 證明英國舉辦此次博覽會是為了彰顯英帝國的工業實力,宣揚國威。(1分) 英國通過工業館和工程館中的各種成果展示自己在科技領域的進步;兩館所在位置、占地面積、殖民地及自治領館圍繞周圍的空間布局則展示出英國高于殖民地和自治領的實力,以及作為宗主國高高在上的地位。(2分) 5分政府館展示英國在軍事、經貿交流、海外移民等領域的成就;世界地圖浮雕以小船模型將海外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相連接。(2分) 證明英國舉辦此次博覽會是為了保持其在帝國內的核心和主導地位。(1分) 政府館展示的各領域成就和世界地圖浮雕顯示了其對殖民地和自治領的經濟影響力、軍事威懾力和實際控制力,凸顯英國在帝國內的核心地位和主導地位。(2分)(3)從英國與殖民地關系角度 場館中有“新西蘭館”“南非館”“印度館”“加拿大館”等殖民地和自治領館。(2分) 證明英國舉辦此次博覽會是為了增強其殖民統治的合法性,強化殖民地和自治領對宗主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英帝國成員國之間的凝聚力。(1分) 一戰削弱了英國實力,戰后殖民地和自治領的民族獨立意識顯著增強,民族民主革命高漲,英國在鎮壓革命的同時,也采取措施緩和關系。基于此,英國舉辦這次博覽會,是為了增強其殖民統治的合法性,強化殖民地和自治領對宗主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英帝國成員國之間的凝聚力。(2分) 5分體育館以“誕生”“成長”“今天” 為主題,展示英國歷史進程和殖民地的發展成就。(2分)世界地圖浮雕以小船模型將海外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相連接。(2分)其他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但不得超過總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