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程導入1996年出土于河南新鄭的鄭韓古城遺址,年代為春秋時期。西周嚴格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PART 01王室衰微,動蕩起一、王室衰微“春秋”:因孔子編訂的史書《春秋》而得名。(一)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從此進入東周時期。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人口西周 直轄方圓千里 直轄14萬人 人口眾多,財力雄厚東周 直轄方圓百里 直轄幾千人 人口所剩無幾,財力減少結論一、王室衰微面積縮小(二)王室衰微的表現閱讀西周和東周王室實力對比表,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兵力下降經濟薄弱表現:周王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一、王室衰微周天子(二)王室衰微的表現有權有地結果:國家的統治權從周天子手中轉移到了大國諸侯手里,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西周-實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定期納貢有臣有錢東周-分封制逐步瓦解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侵占王畿土地,使周天子直接管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使周王室財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賴諸侯國經濟支持沒權沒地沒臣沒錢材料研讀:據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3次,同時魯國卻朝齊國11次,朝晉20次。一、王室衰微變化(寫):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自為政、相互征戰、國家分裂(三)結果材料研讀:平王之時(平王統治時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強并弱(諸侯變強,兼并弱小國家),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政權在諸侯手中)。——《史記·周本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從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時期之后,整個政治格局開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PART 02諸侯爭霸,動蕩頻二、諸侯爭霸(一)背景1、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利益,經常從事聯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2、一些強大的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思考:諸侯爭霸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1)周王室雖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著“尊王”的口號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2)當時少數民族勢力發展,威脅中原華夏諸國,打著“攘夷”旗號充當著保護角色,能贏得華夏諸國的認同。二、諸侯爭霸(二)過程1、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2、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吳國和越國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稱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宋襄公二、諸侯爭霸稱霸原因:二、諸侯爭霸1、近海,有漁鹽之利,工商業發達;2、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國力增強;3、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獲得政治優勢。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一霸主葵丘會盟: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周襄王派大臣與會并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相關史事:管仲原先輔佐公子糾,幫助他與公子小白爭奪齊國國君的寶座。在爭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裝身亡,趁機搶先歸國即位,史稱“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管仲有才能,讓他主持國政。管仲不負重托,治國有方,輔佐齊桓公成就大業。齊桓公這種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稱頌。二、諸侯爭霸春秋霸主——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楚國乘勢崛起。晉楚之間戰爭不斷,公元前632年,楚國進攻晉國盟友宋國。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在衛國的城濮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霸主。二、諸侯爭霸楚莊王問鼎中原楚莊王于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游圍獵,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舉冒死進諫,喝得正痛快的楚莊王很不高興。伍舉請他猜謎語“有一只鳥停在宮殿內,三年不飛不鳴,這是什么鳥啊?”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并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二、諸侯爭霸秦穆公稱霸西戎秦穆公繼位后,任百里奚、蹇叔、公孫枝為重臣,先后扶持晉惠公、晉文公即位,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由于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姻,被后世稱為:秦晉之好。秦穆公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被晉襄公于崤山埋伏全殲,受晉、楚兩大強國壓制,難以東進。秦穆公向西發展,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周王特加祝賀,并賜予金鼓,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諸國,開辟國土千余里,遂稱霸西戎。二、諸侯爭霸吳越爭霸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于公元前506年統兵伐楚,吳軍功進楚都郡。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公元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吳王闔閭因病逝世。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吳王拒絕了伍子胥連齊滅越的建議,迫使越王勾踐向他稱臣,繼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十年臥薪嘗膽,公元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會盟內部空虛之時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二、諸侯爭霸(三)影響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齊、燕……等十幾個大國、強國。——《文物春秋戰國史》積極影響:①大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有利于局部統一。二、諸侯爭霸(三)影響弭兵大會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延續,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為繼,因此都有了暫時休戰、恢復元氣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戎約集晉、楚、齊、秦、宋、魯、鄭、衛、曹、許、陳、蔡、邦、滕14國代表來到宋國都城商丘,召開規模盛大的弭兵大會。會議作出決定:以晉、楚為首,各國共同簽訂盟約,宣布停止戰爭。晉楚兩國互相妥協,分享霸權,成為諸侯列國的共同盟主。弭兵大會后,作為爭霸中心的中原地區戰爭大大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諸侯爭霸(三)影響材料二:縱觀春秋大國爭霸與中華民族發生的關系,可以指出兩個方面:其一,各大國分別滅掉許多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這些被滅國的少數族便與華夏族融合起來,擴大了華夏族的范圍。其二,本來屬于“四夷”的楚、秦、吳、越,在發展中接受華夏先進文化。——張豈之《中國歷史》積極影響:②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材料三:據《春秋》記載,在242年間,列國進行的戰爭共483次。這些軍事行動和朝聘盟會實際上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此外,小國人民還得為大國統治者服兵役和勞役。——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消極影響(寫):戰爭給人們帶來巨大災難,造成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的現象。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方法:1、要一分為二,客觀評價;2、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評價。PART 03經濟發展,識動蕩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一)農業的發展1、生產工具的改進: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出現。笨重使用不方便硬度不夠、不夠鋒利不耐用青銅雖硬韌性不好、易斷鋒利、韌性好耐用、造價低廉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一)農業的發展2、耕作方式的改變:春秋后期,牛耕出現。馴服牛的有力例證材料一:“宗廟之犧,為畎畝(田間、田地)之勤。”——《國語》材料二:冉耕(孔子弟子),別號伯牛;司馬耕(孔子弟子),字子牛。——《史記》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一)農業的發展意義:(1)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春秋時期,由于農具的進步,各諸侯國國都開始了墾荒的高潮。墾荒的結果使黃河流域凡是當時具備條件的土地全部開墾。——《簡明春秋史》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何意義?意義:(2)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春秋牛耕畫像磚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二)手工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發展。《國語·齊語》中提到:“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 ,試諸壤土。”“美金”是指青銅,用來制作兵器;“惡金”是指鐵金屬,用來制作鋤頭等農具。這說明在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已開始用于農業生產。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三)商業的發展城市中的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各諸侯國統治者對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鼓勵和保護,金屬貨幣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四)經濟發展的影響小組討論:春秋時期經濟得到發展,與王室衰微以及諸侯爭霸有什么關系?鐵制農具、牛耕效率提高開墾荒田私田出現公田荒廢諸侯勢力壯大諸侯爭霸王室衰微春秋時期社會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寫):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技術勞動者所有制分配方式人際關系政治上層建筑思想上層建筑鐵制農具、牛耕私田大量開墾私有制確立(井田制崩潰)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諸侯崛起諸侯爭霸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認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