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人教統編2024年新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課件課程導入統編版《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Step01Step02Step03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了解北宋建立、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及重文輕武政策、王安石變法等史實。2.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從歷史的角度辯證看待宋初政治制度與國家發展的關系。3.史料證實、家國情懷:認識到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2022年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北宋建立的過程,認識北宋面臨新的形勢,了解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和重文輕武政策和王安石變法。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腐敗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巢起義907亡五代(907—960)(中原地區)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十國(891—979) 前蜀 后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北漢由藩鎮割據演變而來,武力奪權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安定960興歷史回顧1.陳橋兵變時間:建立者:都城:事件:960年趙匡胤東京(開封)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不是全國的統一2.北宋建立3.北宋統一方針:意義:先南后北979年消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唐朝疆域北宋疆域局部統一材料研讀(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認為五代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1.目的:解決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崇文抑武2.方針:太祖雪夜訪普圖①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1)軍事上2.措施②任用文臣管理軍務,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控制軍隊調動,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病總于三帥(禁軍三部分的統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范祖禹《范太史集》弊: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利: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1)軍事上2.措施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煉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駐地1將領1駐地2將領2駐地3將領3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1)軍事上2.措施(2)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立副相)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2.措施(2)政治上(在地方)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④取消節度使的稅收權力2.措施⑤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3)文化上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①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②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影響:科舉制的發展,為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勵學篇》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神童詩》汪洙……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2.措施(1)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2)消極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的戰斗力減弱。文官得到重用,官吏冗余,導致辦事效率下降,財政支出增加。(三冗兩積:冗兵、冗官、冗費、積貧、積弱)反映了當時社會重文輕武的價值取向。3.影響1.背景(1)北宋中期,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次戰敗,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不斷膨脹,財政入不敷出。(2)土地高度集中,賦役不均,弊端叢生,改革呼聲日益高漲。(1)時間: (2)支持者:(3)目的:(4)措施:1069年宋神宗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2.概況(5)成效:(7)結果:(8)失敗原因: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①新法的一些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加重了貧苦人民的負擔②損害了大地主、權貴的利益(失敗根本原因)2.概況“權”指的是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擔任地方的州縣長官,從而剝奪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 錢”指的是地方財權,即原來節度使在地方收取稅賦的權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兵”指的是節度使的兵權。宋太祖通過各種途徑解除節度使的兵權,并且對軍隊進行改編,經常調換軍隊將領,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中央設樞密院掌握軍隊的調動、訓練和供給之權。課堂小結北宋建立:加強中央集權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地方軍事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杯酒釋兵權)②將領握兵不發兵③定期換防①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知州),三年一換②設置通判→監督地方,分知州權③取消節度使收稅權,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政治重文輕武政策: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開封(東京);局部統一王安石變法:背景、措施見p31概況:1069年 宋神宗目的:擺脫經濟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失敗根本原因: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文臣統兵;大力發展科舉制,提高文人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