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專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2.5分,共40分。
1.“林則徐的堅決態度意味著英商攫取巨額暴利的途徑將被切斷,于是,為了維護非正當鴉片貿易,為了繼續從中謀取暴利,英國政府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材料說明了( )
A.虎門銷煙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B.清政府的腐朽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C.英國旨在通過戰爭謀求更大利益 D.中國的出超局面推動戰爭的發生
2.按照史料的學術價值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列資料中,屬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琦善上書道光帝的奏折 B.電影《鴉片戰爭》海報
C.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虎門銷煙 D.三元里抗英的宣傳片
3.“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是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奴役的起點。中國……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這里的“根本變化”主要是指( )
A.中國被迫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 B.有識之士開始將目光轉向西方
C.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完全解體 D.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4.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發動侵華戰爭,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新課題是( )
A.捍衛民族獨立,發展近代文明 B.大力發展教育,維護傳統文化
C.加強軍隊建設,實現富國強兵 D.抗擊外來侵略,保護傳統經濟
5.根據嘉定縣相關記載,鴉片戰爭前五口之家“日織一匹,贏錢百文”;鴉片戰爭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賤,計其所贏,僅得往日之半”。這一變化反映了當地( )
A.傳統紡織業受到沖擊 B.自強求富初顯成效
C.民眾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6.《帝國主義侵華史》記載:(1858年)11月8日中英簽訂某條約,其中重要規定有“鴉片弛禁,在通商口岸交納每箱三十兩的進口稅”。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該條約為《北京條約》 B.英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
C.英國獲得協定關稅權 D.中國維護進出口關稅自主
7.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史實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縱火燒毀
B.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
C.沙俄割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D.《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
8.“英軍焚毀圓明園最終、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要對清帝及清政府進行最嚴厲、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擊與懲罰以表明‘吾人之憤怒’。”上述材料反映了英軍火燒圓明園最根本的目的在于( )
A.用破壞來表達不滿宣泄情緒 B.既掩蓋罪證又懲罰清朝皇帝
C.掠奪財物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D.迫使清廷從此徹底對外屈服
9.1867年,中英《天津條約》10年修約期限將至,恭親王奕就西人傳教、經商等各種涉外事宜,提前征求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地方大臣的意見,指出“如能減一分之害,即可收一分益。……總宜竭力為之,俾勿疏漏,以期補救挽回”。奕此舉( )
A.導致中央權力下移 B.利于維護國家利權
C.意在緩和中外矛盾 D.實現了外交的轉型
10.恩格斯評論某次戰爭時指出“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法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對俄國有利”是因為它( )
A.同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 B.大肆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C.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了香港島 D.在戰爭前后割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1.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中強調:不管造成那些起義的社會原因是什么……這一次革命爆發的原因無疑是由于英國大炮把名為鴉片的那種麻醉劑強加于中國所引起的。這說明了( )
A.太平天國運動主要目標是反抗外來侵略
B.義和團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列強的侵略
C.辛亥革命的主旨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
D.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重要推手
12.有一首歌謠唱道:“不是說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軍的戰士多啊!不是說天地的恩情厚嗎?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該“呼王”領導的軍隊( )
A.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B.在西征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
C.被外國人率領的洋槍隊鎮壓 D.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13.《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根據產量多寡將田地分成九等,所分的田地不成為得地人的財產,他只是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超過個人需要的剩余產品必須上繳國庫,積蓄和私人財產是被禁止的。這說明《天朝田畝制度》( )
A.順應了近代化要求 B.力圖維護私有制
C.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D.提出向西方學習
14.下面討伐檄文的發布者應該是( )
粵(廣東)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戰役,皆以兄弟稱之,……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 ——《討粵匪檄》
A.英法聯軍 B.清政府 C.袁世凱 D.孫中山
15.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綱》中寫道:“正在這樣的一個決定兩個壁壘最終命運的關頭,太平軍方面乃有內訌的大事變發生……太平軍自己來摧殘自己的勢力,使敵人得有機會喘過氣重新抬起頭來向自己壁壘反攻,終歸把自己撲滅了去。”材料中的“大事變”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B.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C.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D.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16.這是洪仁玕為洪秀全提供的治國方略,全篇勾畫了一幅具有太平天國特色的英美式基督教國家的社會治理藍圖。這使得太平天國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歷史真相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治國方略”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變法通議》
C.《警示鐘》 D.《資政新篇》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60分。
17.有效獲取歷史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根據下面圖文信息,回答相關問題。(15分)
(1)【圖片解讀】分別簡述下面圖片承載的歷史價值。兩個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共同影響。(8分)
(2)【人物探究】閱讀以下詩句,按要求完成空白處的內容填寫。(7分)
虎門一怒令硝煙,切恨西夷掠海沿。 揮筆如風驚案動,長空萬里舞云箋。 ——《七絕》 歷史人物:________ 人物簡介:________ 精神內涵:________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光緒皇帝所寫挽聯 歷史人物:________ 人物簡介:清末海軍將領,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1894年在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8.某歷史社團成員對文物回歸問題進行分組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5分)
【民族之殤】
材料一:第一小組:收集流失海外的文物圖片,制作流失文物圖片展板。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原藏于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這種陶瓷瓶被英國洛克爵士掠得。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描繪了自漢昭帝至隋煬帝十三個帝王像。民國時期,由于各種原因流亡海外,現藏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這座清代鎏金佛塔,制作精美,歷時200多年依然金光閃閃,充分顯示出清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1860年被劫持到法國后,現在是法國楓丹白露宮的鎮館之寶。
【回歸之路】
材料二:第二小組:講述部分海外文物回歸情況。
①2000年4月,中國保利集團于拍賣行拍下圓明園猴首和牛首。5月拍賣行將虎首拍下,現存放于保利藝術博物館。 ②2003年,愛國企業家購得圓明園豬首并捐贈給了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2007年購得圓明園馬首后捐獻給國家。 ③2009年,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被法國企業購買后歸還中國。 ④2018年3月,圓明園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國家文物局在第一時間開展信息收集、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綜合運用外交、商業、輿論等多種途徑,積極推動青銅虎鎣返還。12月,青銅虎鎣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據材料二,概括我國流失文物的回歸途徑。(4分)
(3)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物的流失與回歸的認識。(8分)
19.列強的侵略既具有破壞性,又具有建設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
——摘編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猛烈增加。中國進口的貨物,第一是鴉片,第二是紡織品。1885年以后,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超過鴉片進口值,中國出口商品仍然以傳統的絲、茶為大宗,但是,絲、茶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
——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材料三:太平天國諸多發明中最重要的一項,也許當數廢除土地和財產的私有權。這項發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須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匱乏,有田耕,有糧吃,有衣服穿,有錢花。要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態,就必須對現存的土地制度進行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4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鴉片戰爭后我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并根據所學知識指出造成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4分)
(3)材料三中“廢除土地……對現存的土地制度進行一場根本性的變革”跟哪一文獻有關?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文獻不能實現的原因。(4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3分)
20.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 俄國采取表面“調停”,實際支持的態度,在戰爭中,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還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
——馬克思
材料二 中國在1840年戰爭失敗后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后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
——摘編自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材料三 從社會政治來說,太平天國攪亂了整個封建制度,這種攪亂是統治階級永遠無法平復的……在戊戌維新期間,金田起義常被康有為借來作為迫使皇帝變法的力量,這是用反襯來促成革新。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材料一中俄國“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主要是指什么?材料一所述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4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3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2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為了維護非正當鴉片貿易,為了繼續從中謀取暴利,英國政府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說明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發動鴉片戰爭從中國謀取更大的利益,C項正確;虎門銷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清政府的腐朽導致了戰爭的失敗,而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想打開中國市場,把中國變成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排除B項;中國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處于超出地位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主要原因,不是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
2.答案:A
解析:據所學可知,史料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琦善上書道光帝的奏折是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的,屬于第一手史料,A項正確;電影《鴉片戰爭》海報、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虎門銷煙和三元里抗英的宣傳片都是后人所作,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BCD項。故選:A。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使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發生的“根本變化”。故選D。
4.答案:A
解析:英國政府為保護鴉片走私,借口中國禁煙,發動侵華戰爭。1840年6月,英國艦隊入侵中國廣東海面。鴉片戰爭正式爆發。1842年8月,英國艦隊沿長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新課題是捍衛民族獨立,發展近代文明。故選:A。
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前五口之家‘日織一匹,贏錢百文’;鴉片戰爭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賤,計其所贏,僅得往日之半’”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傳統紡織業受到西方機器工業的沖擊,發展日趨艱難,A正確;自強求富是19世紀60一90年代洋務運動的口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鴉片戰爭使民眾的生活更加困難,排除C;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是在19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
6.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允許鴉片進口,一箱鴉片需交納進口稅白銀三十兩,標志著鴉片貿易合法化,B項正確,排除A項。C項與《南京條約》的簽訂有關,排除。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排除D項。故選B。
7.答案:B
解析:歷史陳述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則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達,題干選項中選項ACD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陳述;選項B描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性質,不是描述某個歷史事件,而是表達了一種觀點和看法,屬于歷史評價。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
8.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即要對清帝及清政府進行最嚴厲、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擊與懲罰以表明‘吾人之憤怒’”可知,英軍火燒圓明園的根本原因是從心理,精神上迫使清政府服從其統治,D項正確;用破壞來表達不滿宣泄情緒是英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但不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最根本的目的,排除A項;既掩蓋罪證又懲罰清朝皇帝是英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但不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最根本的目的,排除B項;掠奪財物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是英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但不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最根本的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B
10.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法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之后,俄國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璦揮條約》《北京條約》等,從中國割占了大量領土(包括東北和西北的大片領土)的歷史事實。這些領土的割讓無疑對俄國極為有利,D項正確;《黃埔條約》是法國在鴉片戰爭后與清政府簽訂的,與俄國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大肆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這一行為主要由英法聯軍實施,與俄國無關,排除B項;通過不平等條約制占了香港島是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從中國奪占的領土,與俄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1.答案:D
解析:A.太平天國運動主要目標是推翻清朝統治,排除。B.義和團運動發生在1900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辛亥革命的主旨是推翻清政府統治,排除。D.由題干關鍵信“1853”“起義”判斷出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英國大炮”“鴉片”可知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爆發加劇了中國的社會矛盾,是導致太平天國起義的重要外因,正確。故選:D。
12.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不是說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軍的戰士多啊!不是說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在西征戰場取得重大勝利,B項正確;太平軍主要由農民組成,排除A項;太平天國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排除C項;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排除D項。故選B項。
1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天朝田畝制度》。
材料分析 “超過個人需要 的剩余產品必須上繳國庫,積蓄和私人財產是被禁止的” 這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違背人性并且超越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故選C
錯項分析 平分土地和財產,發展小農經濟,違背了近代化要求,排除A;材料中農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剩余產品必須上繳國庫,這說明《天朝田畝制度》反對私有制,排除B;《天朝田畝制度》并未提出向西方學習,排除D
14.答案:B
解析:A.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罪行,不符合題意,排除A。B.據材料“粵(廣東)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討粵匪檄》”及所學可知,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思想影響,創立了拜上帝教,在廣東地區發展了大量信眾,興起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由此可見,《討粵匪檄》的頒布者是清政府,故B正確。C.材料未涉及袁世凱的信息,排除C。D.材料未涉及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排除D。故選:B。
1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太平軍自己來摧殘自己的勢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京事變,這使得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A正確;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均與題意不符,排除BCD。
16.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為了改變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故題干這一“治國方略”是《資政新篇》,D符合題意;《天朝田畝制》是太平天國早期的革命綱領,與洪仁玕無關,排除A;《變法通議》是宣傳資產階級變法思想的,排除B;陳天華的《警示鐘》宣傳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排除C。故選:D。
17.答案:(1)歷史價值:《南京條約》的簽訂: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天津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共同影響: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加重了百姓了負擔,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2)歷史人物:林則徐
人物簡介:林則徐是清朝官員,是我國的民族英雄,1839年在廣東虎門主持了虎門銷煙,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精神內涵:熱愛祖國、為國為民的精神。
歷史人物:鄧世昌
解析:(1)歷史價值:據所學《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的影響可知,《南京條約》的簽訂: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天津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共同影響:據所學兩個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可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加重了百姓了負擔,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2)歷史人物:據材料“虎門一怒令硝煙”可知,這是林則徐。1839年林則徐主持了虎門銷煙。
人物簡介:據所學可知,林則徐是清朝官員,是我國的民族英雄,1839年在廣東虎門主持了虎門銷煙,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精神內涵:據所學林則徐的事跡可知,他的精神內涵是熱愛祖國、為國為民的精神。
歷史人物:據材料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1894年在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可知,他是鄧世昌。
18.答案:(1)主要原因:近代中國國力衰微,列強侵略中國,掠奪了我國大量文物。
(2)途徑:我國文物在中國企業或政府購回;愛國企業家捐贈;國際友人購買捐贈;國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依法追索得到回歸。
(3)認識:①文物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連;②文物的流失不僅意味著文化的喪失,還代表了歷史的屈辱;③文物流動方向變化的背后,是中國實力從弱至強的滄桑巨變;④要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促使文物回歸。
解析:(1)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一“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這件陶瓷瓶被英國洛克爵士掠得”“《歷代帝王圖》……現藏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1860年被劫持到法國后,現在是法國楓丹白露宮的鎮館之寶”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歷史是一部屈辱史,西方列強紛紛侵略中國,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同時掠奪中國的領土、文物等,文化方面掠奪中國的文物珍寶,導致我國文物大量流失,因此我國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國國力衰微,列強侵略中國,掠奪了我國大量文物。
(2)途徑:根據材料二“中國保利集團拍賣行拍下圓明園猴首和牛首”可知,國際友人購買并捐贈祖國促進我國流失文物的回歸;根據材料“愛國企業家購得圓明園豬首并捐贈給了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可知,愛國企業家捐贈促進我國文物的回歸;根據材料“國家文物局在第一時間開展信息收集、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可知,國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依法追索,促進文物的回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文物在中國企業或政府購回;愛國企業家捐贈;國際友人購買捐贈;國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依法追索得到回歸。
(3)認識: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①文物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連;②文物的流失不僅意味著文化的喪失,還代表了歷史的屈辱;③文物流動方向變化的背后,是中國實力從弱至強的滄桑巨變;④要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促使文物回歸。
19.答案:(1)使命:實現近(現)代化。理解: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變化: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增加;絲、茶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因素:列強獲得協定關稅等特權;開放通商口岸數量不斷增加。
(3)文獻:《天朝田畝制度》。原因:主張在小生產者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具有空想性,是不可能實現的。
(4)影響:列強的侵略既具有破壞性又具有建設性;列強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解析:(1)根據材料一“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可得出,鴉片戰爭后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是實現近(現)代化。據所學知識可得出,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所以說“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
(2)根據材料“1885年以后,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超過鴉片進口值”可以得出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增加,根據材料“中國出口商品仍然以傳統的絲、茶為大宗。但是,絲、茶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可以得出絲、茶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可得出,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造成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通商口岸數量不斷增加,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列強獲得協定關稅等特權。
(3)依據材料“太平天國諸多發明中最重要的一項,也許當數廢除土地和財產的私有權。這項發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須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匱乏,有田耕,有糧吃,有衣服穿,有錢花。要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態,就必須對現存的土地制度進行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可得出跟《天朝田畝制度》有關;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的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它集中代表了農民階級的意志,制度具有空想性,絕對平均主義,根本無法實現,制度的落后性,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并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可得出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主張在小生產者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具有空想性,是不可能實現的。
(4)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日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可得出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是,列強的侵略既具有破壞性又具有建設性,列強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20.答案:(1)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2)原因:階級矛盾激化;外國勢力的入侵等。
(3)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客觀上促進了政治革新運動。
(4)任務:反封建和反抗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建水县| 洛阳市| 仁化县| 德州市| 鸡泽县| 芜湖县| 砚山县| 安龙县| 江华| 贵南县| 涟水县| 勃利县| 兴安盟| 应用必备| 图木舒克市| 忻城县| 安泽县| 固安县| 合川市| 宁武县| 济源市| 九江市| 凤冈县| 大兴区| 泉州市| 松潘县| 黄陵县| 青田县| 格尔木市| 邯郸市| 刚察县| 拉萨市| 呼图壁县| 同仁县| 星子县| 宁远县| 旅游| 新兴县| 温宿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