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十四 人民解放戰爭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十四 人民解放戰爭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專題十四 人民解放戰爭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2.5分,共40分。
1.毛澤東說:“歷史走到今天,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重慶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 )
A.爭取國內和平民主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
C.達成國共第二次合作 D.商討成立人民政權
2.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仍然可能發生內戰,將中國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獨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統一、不富強的老狀態里去,這是一個可能性,這是一個前途。……”為避免這樣的可能性的出現,中國共產黨( )
A.召開了中共七大 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參加了重慶談判 D.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物的理性分析或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 )
A.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B.1945年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C.重慶談判為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 D.國民黨軍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4.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面對國共雙方力量對比(下表),毛澤東提出的著名論斷是( )
軍隊數量 武器裝備 占領區人口
國民黨 約430萬 良好 約3.39億
共產黨 約127萬 老舊 約1.36億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C.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D.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5.國民黨對某階段戰略失誤作出如下檢討:當時的戰略觀念“系以擴大占領地域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時向多方面發展。……此為在戰略構想上的最大之錯誤”。其中的戰略錯誤指的是( )
A.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B.國民黨與共產黨雙方戰略大決戰
C.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D.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陜北解放區
6.電視劇《潛伏》中的主人公余則成有句臺詞:“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在人民解放戰爭中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
A.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B.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轉戰陜北
C.西北野戰軍青化砭、沙家店戰役 D.華東野戰軍的孟良崮戰役
7.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憑借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后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定的作戰方式。材料中的“作戰方式”主要是指( )
A.破襲戰 B.陣地戰 C.運動戰 D.地道戰
8.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先后推行過“打土豪、分田地”“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以上土地政策的調整是基于( )
A.社會性質的改變 B.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
C.工人階級的訴求 D.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9.1948年,解放區的農民群眾在“參軍保田”的口號下,將糧食、被服等送上前線,大批青壯年農民踴躍參加人民軍隊,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高漲。這是因為( )
A.三民主義的提出 B.《天朝田畝制度》頒布
C.土地改革的進行 D.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0.毛澤東比喻說“蔣介石把主要兵力集中于陜北、山東,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這樣的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中間力量弱,我們就攻其薄弱部分……。”為此中共做出的戰略部署是( )
A.中共中央撤離延安
B.彭德懷率領西北解放軍粉碎敵人進攻
C.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對中原解放區的進攻
D.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
11.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氣壯山河的號召。下列關于解放戰爭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遼沈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C.平津戰役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D.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12.國民黨軍人回憶淮海戰役時說:“從雙堆集戰斗到徐州撤退,基層官兵哭喊、哀嘆的厭戰情緒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陳官莊被圍,官兵悲觀情緒惡化到極致。結果,未及解放軍攻擊,即不戰自潰。”以上回憶表明( )
A.士氣往往決定戰爭成敗 B.國民黨軍隊內部的矛盾重重
C.國民黨軍隊的貪腐嚴重 D.戰略戰術錯誤導致戰爭失敗
13.根據《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分析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確的是( )
民工 擔架 大小車 牲畜 籌糧 挑子 船只
543萬人 30.5萬副 88萬輛 76.7萬頭 48萬噸 20.6萬副 8500只
A.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B.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
C.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 D.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
14.下圖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與解放軍兵力變化示意圖(單位:萬人)。這一變化主要表明( )
A.國民黨軍隊主力已被消滅 B.國民黨擁有巨大軍事優勢
C.解放區軍民開始自衛反擊 D.國軍慘敗全國獲得了解放
15.《李宗仁回憶錄》記載,李宗仁于民國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時,“四郊機槍之聲不絕,首都已一片凄涼。平日最繁華的通衙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關門歇業,街上行人絕跡,只有少數部隊在作撤退的準備”。該回憶說明當時( )
A.太平天國軍隊即將攻陷南京 B.北伐戰爭時革命軍兵臨南京城下
C.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南京 D.渡江戰役中解放軍迫近南京城郊
16.對“上海(嘉興)—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這條近代革命路線整體概括最恰當的主題是( )
A.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 B.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
C.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D.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60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朵黃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國故事;一條泱泱大河,承載了一部中華春秋。
材料一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懷、賀龍、劉伯承等發出通電提出,我全體“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此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第一二〇師、第一二九師渡黃河東進,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總部進入山西境內,開始指揮八路軍各部隊展開新的戰斗。11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此后,晉西北、大青山、晉冀豫、山東、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相持階段到來后,日軍將侵華戰爭的重心指向華北敵后戰場,八路軍成為華北抗戰主力軍。
——摘編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八路軍“渡黃河東進”作戰的對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八路軍在軍事上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史實。(6分)
材料二 解放戰爭進行一年后,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變化。1947年6月30日晚,劉鄧大軍12萬余人突破黃河天險,由此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陳謝大軍完成在豫陜鄂邊地區的戰略展開,9月,陳粟大軍越過隴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蘇的戰略展開。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逐漸轉入反攻,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展開,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使這一地區成為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
(2)根據材料二,指出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解放軍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對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作用。(6分)
(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歸納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完成的歷史任務。(3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人物 著作 主要內容 評價
林則徐 《四洲志》 翻譯或編譯了外國書報,介紹世界情況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海國圖志》 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
——據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史》編制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由北京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得到全國主要城市學生的響應。而當北洋軍閥政府逮捕愛國學生,進一步激怒了全國人民。工人階級挺身而出,舉行大罷工;商人也紛紛行動起來,舉行罷市。商人店鋪門前懸掛著“為國家,今罷市,救學生,除國賊”等標語。工人、學生、商人聯合起來同國內外敵人斗爭,這在中國革命史上是第一次,它表明中國人民的覺悟和組織程度有了迅速的提高。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
材料三 三大戰役人民支援前線統計
項目戰役 民工(萬人) 擔架(副) 小車(輛) 大車(輛) 牲畜(頭) 船只(只) 糧食(萬千克)
遼沈戰役 160 13800 6750 30000 3500
淮海戰役 225 73900 410900 3070 6300 13600 28500
平津戰役 154 20000 20000 380000 1000000 15500家
——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等編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覺醒的主要表現。(3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五四運動”中的斗爭力量,并概括“五四運動”的特點。(5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大戰役人民支援前線的意義(4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覺醒的發展歷程。(3分)
19.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成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大革命失敗與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兩次生死考驗。經歷了大風大浪的共產黨人愈加堅毅與成熟,對中國革命規律的認識愈加深刻。走向了獨立自主的革命新階段,實現了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高中華《中國共產黨如何從兩次生死考驗中走出來》
材料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處處發動群眾的力量,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開展群眾動員與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民族抗戰,發揮了人民群眾汪洋大海般勢不可擋的力量。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動員與教育工作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回歸與重構。這個時期民族自信心回歸,徹底改變了近代歷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狀態。
——摘編自姜露《論抗戰時期的中華民族精神》
材料三: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各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毛澤東《當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25日)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一例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兩次生死考驗”中走出來的。(8分)
(2)據材料二,指出中共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產生的影響。(4分)
(3)據材料三,概括人民解放戰爭終將獲勝的主要因素。(4分)
(4)綜合上述材料,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什么?(2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區有一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翻身后的農民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
材料二: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毛澤東《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
材料三: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促使了“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
(1)根據材料一指出,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目標是什么?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為哪場戰爭的迅速勝利提供了可靠保證?(3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偉大的事變”指什么歷史事件?為什么說“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4分)
(3)材料三中“一個城市”是指哪個城市?“一個政權的垮臺”標志著什么?(2分)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原因。(寫出兩個即可)(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據“歷史走到今天,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重慶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可知,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爭取國內和平民主,A項正確;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談判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排除B項;達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重慶談判是在1945年,排除C項;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商討成立人民政權”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答案:C
解析:A.中共七大是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舉行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排除A項。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實行的政策。這一政策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和初期形成的,與1945年避免內戰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C.根據材料“1945年、中國仍然可能發生內戰”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慶談判是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C項正確。D.1927年10月開辟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排除D項。故選:C。
3.答案:D
4.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結合所學可知,在解放戰爭初期,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和敵強我弱的形勢,毛澤東依據國民黨統治不得人心的實際,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提高了人民勝利的決心和勇氣。故選B。
5.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中“系以擴大占領地域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時向多方面發展”表明“戰略失誤”指的是國民黨發動的全面進攻,因此在此之后,國民黨發動了對山東和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A項正確;國民黨與共產黨雙方戰略大決戰是戰爭的后期,不存在“某階段戰略失誤”的問題,排除B項;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在抗日戰爭之后解放戰爭爆發之前,不存在所謂“戰略失誤”,排除C項;材料中“戰略失誤”指的是國民黨發動的全面進攻,因此在此之后,國民黨發動了對山東和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排除D項。故選A項。
6.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據“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可知,在人民解放戰爭中體現這一觀點的是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轉戰陜北。故選B。
7.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解放戰爭初期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各個解放區的軍隊,遵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與作戰方針,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與國民黨軍隊展開大規模運動戰,C項正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挺進敵后,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根據地軍民以主力部隊和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基礎,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戰法,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AD項均不正確,排除AD項;解放戰爭中后期,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力量的增長、裝備的改善和戰爭形勢的發展,陣地戰成為重要作戰形式,排除B項。故選C項。
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打土豪、分田地”“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沒收地主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和所學可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階級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故共產黨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共產黨倡導全民族抗戰,因此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以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階級矛盾又變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共產黨因此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以團結人民,共同抗擊國民黨,所以以上土地政策的調整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D項正確;從1840年—1949年,中國的社會性質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的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中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制定的,而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解決農民階級的訴求,沒有涉及工人階級的訴求,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選C。
10.答案:D
解析: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毛澤東對一次戰略部署作了生動比喻:蔣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陜北、山東,搞重點進攻,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這樣的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兩頭力量強,還有攻勢;中間力量弱,處于防御。我們就攻其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胸膛。故選:D。
11.答案:A
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題干“解放戰爭”和所學知識可知,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1948年,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49年,渡江戰役,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
12.答案:A
解析:據題干“從雙堆集戰斗到徐州撤退,基層官兵哭喊、哀嘆的厭戰情緒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陳官莊被圍,官兵悲觀情緒惡化到極致。結果,未及解放軍攻擊,即不戰自潰。”可知,國民黨軍人回憶淮海戰役時說的話說明在當時的解放戰爭時期,士氣往往決定戰爭成敗,A項正確;材料沒體現國民黨軍隊內部的矛盾重重、國民黨軍隊的貪腐嚴重和戰略戰術錯誤,排除BCD項。
13.答案:A
14.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到1948年11月之后,解放軍兵力超過了國民黨軍。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這使得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所以解放軍兵力得以超過國民黨軍,A項正確;到1948年11月之后,解放軍兵力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這表明國民黨此時已不具有軍事優勢,排除B項;解放區軍民開始自衛反擊是在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后,而圖表重點體現的是兵力變化趨勢,并非開始自衛反擊的時間,排除C項;1949年4月時,全國尚未獲得解放,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還在繼續進行解放戰爭后期的作戰以解放全國,排除D項。故選A項。
15.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民國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成立后,采用民國紀元,規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為1912+民國紀年-1=公元紀年。民國三十八換算公歷年為民國38+1912年-1=1949年。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了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因此題干反映渡江戰役的部隊將要攻占南京,D項正確;根據題干《李宗仁回憶錄》時間可知,是民國時期,并不是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北伐戰爭是以推翻北洋軍閥為目標,當時首都并不是南京,排除B項;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淪陷發生在1937年12月,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6.答案:B
解析:據題干可知,“上海(嘉興)一瑞金一遵義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京”這條近代革命道路,起自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共肩負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論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故選B項:“艱辛探索”只涉及了部分信息,且在瑞金時期中共找到了“工農武裝割據”這條道路,排除A項:“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是指中共在延安與國民黨共同抗日,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是在遵義會議上,排除D項。
17.答案:(1)對象:日軍(或日寇)。
史實:開辟了敵后戰場(或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取得平型關大捷;發動百團大戰;開展反“掃蕩”斗爭;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等。
(2)背景: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變化。
作用:使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或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建立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前進基地;為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3)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18.答案:(1)主要表現:了解并介紹世界,向西方學習,提出新思想。
(2)斗爭力量:學生、工人、商人;
特點:青年學生成為運動先鋒,運動發展迅速,運動地域范圍廣,參與的社會階層廣泛。
(3)意義:為解放戰爭(或三大戰役)提供了重要人力、物力支持,為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4)發展歷程:由少數個人,到眾多群體,再到人民大眾。
19.答案:(1)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之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大革命失敗的困境中走出來。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之后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影響:實現了全民族抗戰,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回歸與重構,民族自信心回歸,徹底改變了近代歷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狀態。
(3)人民解放戰爭終將獲勝的主要因素: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具有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建立了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包括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解析:(1)根據材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大革命失敗與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兩次生死考驗”及所學知識,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之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大革命失敗的困境中走出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之后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根據材料“真正做到了全民族抗戰,發揮了人民群眾汪洋大海般勢不可擋的力量。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動員與教育工作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回歸與重構。這個時期民族自信心回歸,徹底改變了近代歷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狀態”可得出,實現了全民族抗戰,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回歸與重構,民族自信心回歸,徹底改變了近代歷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狀態。
(3)人民解放戰爭終將獲勝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可得出,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具有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根據材料“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各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可得出,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建立了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包括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
(4)綜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不斷成熟,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和策略,緊密聯系人民群眾,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20.答案:(1)實行耕者有其田。人民解放戰爭。
(2)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3)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4)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解放軍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准格尔旗| 略阳县| 光山县| 共和县| 张家港市| 盐山县| 阿拉善右旗| 江津市| 东平县| 延庆县| 广饶县| 大洼县| 乡城县| 沙河市| 辉南县| 北流市| 宜川县| 淮南市| 喀什市| 略阳县| 商南县| 临潭县| 吉木乃县| 保亭| 图木舒克市| 灵石县| 琼中| 孟州市| 淮安市| 堆龙德庆县| 天水市| 凤庆县| 凤阳县| 马龙县| 留坝县| 玛曲县| 永胜县| 石渠县| 禹州市|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