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聯考·歷史參考答案、解析及評分細則1.C西周時期社會相對安定,統治者“宜人宜民”的目的是討好上天,讓上天保佑其統治長久。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所以保民等手段的目的是在亂世中得到民眾的支持,這一變化說明社會變動影響治國理念,故選C項。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尚未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排除A項。道教在漢代才產生,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影響統治者治國理念的原因,與宗法觀念無關,排除D項。2.D大臣的建議體現出儒家的宗法和祭祀觀念深入人心,劉秀同意大臣們的建議,不以親生父祖為太廟祭祀對象,而是遵循儒家的宗法和正統觀念,符合當時社會主流對于祭祀和宗法的認知和要求,故選D項。劉秀的做法旨在鞏固東漢政權而非恢復西漢的政權,排除A項。劉秀的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導的治國理念和社會規范,排除B項。劉秀此舉主要是為了鞏固當下政權的穩定,祭祀并不能為光武中興打下基礎,排除C項3.C唐朝中期,宣城經濟有所發展,因豐富的魚鹽、布帛及賦多口眾等受到眾多詩人的關注,這說明當時宣城的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故選C項。宣城雖然有來自西域的胡人,但這并不能表明宣城的發展是絲綢之路推動的,排除A項。材料只是強調宣城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不足以證明整個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排除B項。“較緡之數,歲不下百余萬”“賦多口眾,最于江南”的描述并不能反映當地人們賦役負擔沉重,排除D項4.A北部近遼,河北、河東、陜西沿邊州軍面臨較大的軍事壓力,給予這些地區更多的解額以及讓三路舉人早三年被賜出身等優待,目的是籠絡這些地區的人才,防止激化矛盾不利于邊防,故選A項。題干中對西北等沿邊地區的特殊規定主要是出于應對邊患的考慮,而非單純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排除B項。題干中的特殊規定與崇文抑武的國策聯系不緊密,排除C項。給予特殊規定是考慮國防而非照顧落后地區,排除D項。5.材料中顯示皖西南大屋的出現是江西移民將江西的建筑風格與皖西南的環境相結合而產生的,進而形成了獨特的聚落形態,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顯示故土情結這一因素,排除A項。江西人移民到皖西南屬于地區遷徙,而非民族融合,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屬于移民,而非經濟發展,排除D項。6.C根據材料“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以及要求出使外國的大臣帶回外國律法,說明清政府試圖完善立法,再結合1902年這一時間可知,清政府推行新政,而新政的目的是挽救日益崩潰的統治,故選C項。清政府預備立憲是在1906年,排除A項。“全面學習”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學習西方法律是內外交困的背景下的自救行為,并非主動融入資本主義世界,排除D項。7.D抗戰期間東部沿海地區大量人口和工廠向內地遷移,重慶市人口大量增加,這必然導致消費需求猛增,大量工廠內遷也刺激了商業的蓬勃發展,因此出現了材料中重慶商店數量增加的情況,故選D項。官僚資本不斷擴張會不斷壓縮民族企業的生存空間,最終會影響工商業的發展,排除A項。重商政策的支持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實業救國思潮流行主要是在甲午戰爭后到一戰期間,排除C項8.D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是當時蘇聯組建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作為與美國進行冷戰的手段之一,組織成員的發展勢必要服從甚至受制于蘇聯的對外政策,因此當時我國堅決不加人經互會,是旨在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故選D項。“一邊倒”指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這一政策在當時并未發生改變,排除A項。蘇聯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與經互會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B項。中蘇關系開始出現裂痕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且赫魯曉夫主動邀請中國,說明當時雙方仍保持友好關系,排除C項。9.C相較于1978年,1983年的糧食和農副產品的商品率都有顯著增加,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提高,農民的余糧和農副產品走向市場,農業生產市場化程度增強,這說明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但使農民糧食增收,還進一步破除了計劃經濟體制對農民的束縛,故選C項。市場經濟體制此時還沒有建立,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末才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排除B項。小農經濟模式沒有被打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仍屬于小農經濟模式,排除D項。10.A材料中的信息都顯示出大流士尊重不同地區的原有習俗和宗教信仰,實施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故選A項。“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并不一定會埋下波斯帝國分崩離析的文化因素,因俗而治可以緩解民族矛盾,有利于鞏固統治,排除C項。材料信息重點在于尊重不同地區的習俗和宗教,故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D西歐學者通過翻譯阿拉伯典籍重新獲取了亞里士多德哲學并流行開來,十字軍東征后也將阿拉伯文化新要素帶回西歐,這些外來文化打破了基督教對西歐的精神控制,促進了西歐的思想解放與社會轉型,故選D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基督教世界的分裂,排除A項。材料僅能體現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的單向影響,而非東西方交流,排除B項。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遠征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一段歷史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2.B英文版《圣經》的廣泛使用,使英國在宗教方面有了自己的語言載體,這有助于強化英國的民族意識,增進英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故選B項。題干中并設有足夠的信息表明英國文化教育逐漸普及,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英國人宗教信仰改變,排除C項。材料只【“皖八”高三三聯·歷史試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W】2025屆“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城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統治者認為只有實現“宜民宜人”,才能得到“靡常”天命的長久垂青;春秋戰國時期,天的形象和旨意被談化,保民、恤民不再是取悅于天的手段。這一變化說明了能長A.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B.道教崇尚天人合一C.社會變動影響治國理念D.宗法觀念名存實亡2.公元43年,大臣們建議劉秀以漢元帝為父,漢宣帝為祖,在洛陽太廟祭祀宣、元二帝,不都祭祀親生父祖:在長安的太廟祭祀成、哀、平諸帝,只在故鄉春陵祭祀親祖。最終劉秀同意了這個建議。劉秀的做法A.旨在恢復西漢的政權B.違背了儒家基本原則C.為光武中興打下基礎D,迎合了社會主流思想3.李白詩贊宣城“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還看到了來自西域的胡人的表演。中唐詩人元稹曾贊“宣城重地,較緡之數,歲不下百余萬”。晚唐詩人杜牧稱宣城“賦多口眾,最于江南”。這反映出A.絲綢之路推動經濟的發展B.經濟重心南移已經開始C.宣城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D.當地人們賦役負擔沉重4.河北、河東、陜西沿邊州軍的解額[指各地解(鄉)試合格解送禮部參加省(會)試的舉人數額]比其他路要多,東南州軍是“百人取一人”,而西北州軍是“十人取一人”。這三路舉人還享有比其他各路舉人可以早三年被賜出身、文學、助教等優待,從而有可能至少早三年入仕做官。宋朝科舉這種特殊的規定主要是為了A.應對邊患的軍事壓力B.擴大統治基礎C,踐行崇文抑武的國策D.照顧落后地區【“皖八”高三三聯·歷史第1頁(共6頁)W】5.明清時期從江西到皖西南的移民,將江西的建筑結合當地環境構建了橫縱發展的“排屋”形式,俗稱皖西南大屋;在聚落的形式上,也由較為簡單的排屋單元和演變而成的大屋共存,進而形成了皖西南地區獨特的聚落形態。這說明A.故土情結推動文化傳承B.民族交融促進華夏認同C.人口遷徙增進文化交融D.經濟發展改變地域文化6.1902年清政府發布上渝:“近來地利日興,商務日廣,如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同時還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國通行律例…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數員來京,聽候簡派,開館編纂”。清政府旨在A.推行憲政以促進經濟發展B.全面學習西方法律體系C.完善立法以挽救自身統治D.主動融人資本主義世界7.重慶市1937年有百貨業70余家,1942年發展到1200余家,增幅高達16倍左右,1945年,各種商業、工商兼營公司和商店多達27481家。出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資本不斷擴張B.政府重商政策的支持C.實業救國思潮流行D.人口和工廠大量內遷8.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不加人“經互會”。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時又旁敲側擊,對此毛澤東果斷表示“我們不參加”,“如果稀里糊涂掛上鉤,將來的麻煩會不堪設想”;即使面對赫魯曉夫的正式邀請,他也毫不猶豫地予以回絕。這反映出A.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得到調整B.新中國拒絕走蘇聯模式道路C.當時中蘇關系已經出現裂痕D.新中國堅持走獨立發展道路9.下圖中數據變化可說明6025040%20%102%A.市場經濟體制有了初步發展B.廣大農民已解決溫飽問題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收效明顯D.小農經濟模式基本被打破10.大流士為猶太人建設圣殿提供資金,對希臘宗教布施,遵守埃及人舉行與王權有關的宗教儀式,并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廟,敘利亞的傳統宗教這時也未發現任何明顯的變化。這些現象A,表明大流士實施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B.消除了帝國境內各民族間的矛盾C.埋下了波斯帝國分崩離析的文化因素D.說明大流士注重民族交流與交融【“皖八”高三三聯·歷史第2頁(共6頁)W】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皖南八校三模歷史試卷 2025屆皖南八校三模歷史試卷.pdf 皖南八校三模歷史試卷 25高三皖八三聯-歷史D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