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黔南州2025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問75分鐘。2.答題前將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準確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相應題號對應選項涂黑,若需改動,須擦凈另涂:非選擇題在答題卡上對應位置用黑色墨水筆或黑色簽字筆書寫。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60年以來在貴州赫章發掘的可樂遺址墓葬,是黔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出土的隨葬品可以分為四類,即中原文化器物、巴蜀式器物、滇文化器物和當地土著文化器物。這表明A.各地文明實現了交流B.中華文明的交流匯合C.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D.區域文明的同步發展2.西周初年“太公封于營丘(臨淄),辟草萊而居,地薄人少”。到了戰國晚期,“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家敦而富,志高而揚”。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城市經濟的繁榮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改革變法的推動D.小農經濟的確立3.郡望是古代門閥士族的重要標志,代表了家族的顯赫地位和歷史淵源。魏晉時期,出現冒偽郡望的現象。如南陽張氏,通過拼接傳說人物與歷史事跡,重構祖先記憶;渤海高氏本非漢晉舊族,但通過攀附其他高氏,成功將祖先追溯到春秋時期。這A.根植于宗法觀念的強化B.體現出士族特權受追捧C.推動了門閥士族的崛起D.加速九品中正制的衰落4.遼、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譯中原典籍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從所譯之書來看,《尚書》《春秋》《史記》《貞觀政要》《資治通鑒》是最受重視的著作。這體現遼宋夏金元時期A.儒家倫理與法律制度的統一B.民族文字與中原典籍的趨同C.史學編撰與民族文化的互鑒D.文化認同與治國理念的融合5.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涌現出諸多才女群體,她們的作品最初以抒發個人才情為主,但逐漸被地方士紳賦予“閨閣雅范”“德才兼備”的道德意涵,甚至成為教化女性的典范。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A.商品經濟沖擊傳統倫理秩序B.女性自主意識突破禮教束縛C.士紳階層主導文化發展方向D.市民文化推動社會觀念開放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6.1880年廣州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如表1所示,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經營模式1870年占比1880年占比傳統行商60%40%新興百貨商店15%30%洋行代理業務25%30%A.傳統行商經營理念創新不足B.廣州對外貿易港口地位喪失C.近代工商業發展與市場開放D.政府對新興商業的大力扶持7.《新青年·社會調查》欄目是《新青年》唯一以實地調查探究中國社會的欄目,共計10篇文章。表2是專欄各文章涉及農民、民俗、勞工的情況。據此推知表2發表時間標題是否提到農民是否提到民俗是否提到勞工1918年3、5月社會調查、震澤之農民、參內鄉1919年12月長沙社會面面觀山東底一部分農民狀況大略記1920年1、4月山西底正面一部分的社會狀況1920年4月紹興底結婚風俗1920年9月湖北河南間底風俗1920年9月漢口苦力狀況1921年1月海屬社會面面觀1A.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B.新文化運動的深人發展C.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成熟D.勞工神圣思想得到認同8.面對國民黨的“圍剿”,蘇區婦女投人到保衛蘇區的戰斗中,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據1932年10月統計,興國縣婦女參加擔架隊5024人,運輸隊6790人,救護隊2519人,向導隊1546人,洗衣隊3254人,慰勞隊2754人。這表明A.蘇區婦女革命熱情高漲B.階級基礎得到發展壯大C.革命統一戰線得到鞏固D.革命果實得到有效保證9.西南地區一直是國家建設要地。1964年三線建設根據地形實施“靠山、分散、隱蔽”的工業布局(如圖1)。2024年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戰時能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如圖2)。這一變化體現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