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寧波三鋒教研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之一,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大量文物遺存。下列哪些文物遺存有可能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A.碳化的粟米 B.豬狗的骨骼 C.青銅的農具 D.洞穴式建筑2.宋代蔣祈在其所著的《陶記》中記述說:“凡燒陶器,先以泥為匣,以覆器上,乃入窯燒之。匣者,所以護器使不裂,且使火氣均勻,器乃完美”蔣祈在此記述的是()3.很多民族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過程中,會創作出相當規模的史詩。其中《摩訶婆羅多》產生于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4.人類很早就認識到天文知識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幾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國中,天文歷法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以下哪種歷法對現行公歷(格里高利歷)的影響最直接()A古埃及太陽歷 B中國《授時歷》C羅馬儒略歷 D瑪雅太陽歷5.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縣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毛澤東興奮得夜不能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創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這反映了當時的醫療衛生體系()A.政府重視醫者職業道德B.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C.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廣D.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6.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來,一路好評不斷,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的經典臺詞也火了起來。該臺詞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A 天人合一 B家國情懷 C自強不息 D天下為公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新航路開辟以后,下列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交流。下列傳播路徑正確的是()A.咖啡:非洲--亞洲 B.小麥:亞洲--歐洲C.可可:美洲--歐洲 D.苜蓿:歐洲--亞洲8.有學者認為,公元第一個千年,整個東亞與東南亞部分地區都經歷了一個“華夏化”的過程。下列史實能夠成為這一論斷依據的是()①日本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 ②景福宮結構和樣式參照中國皇宮③越南的科舉制度跟中國基本一樣 ④移居東南亞的華僑傳播中華文化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9.日前,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推出性能優越、免費商用的開源大模型。有專家指出,該公司堅持開放開源技術路線,推動了人工智能在全球的普遍應用,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下列人工智能發展影響的表述不準確的是()A.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B.勞作方式開始向集約型轉化C.為認識世界提供不同的路徑D.其中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10.先秦時期的村落繼承了原始聚落的“集村”式形態,村民相對集中地聚居在一個村落共同體中。至戰國秦漢時期,在“集村”外又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散村,一些農民開始擺脫村落共同體的藩籬,開墾荒地,另辟居處。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鐵犁牛耕的使用B.分封制度的瓦解C.爭霸戰爭的結束D.封建制度的確立11.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這表明()A.交通建設是邊疆治理的重要手段B.絲綢之路是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C.道路暢通是基層管理的根本保障D.驛站管理是開疆拓土的先決條件12.圖1、圖2為不同朝代的中國北方部分駐所分布示意圖。圖1到圖2的變化表明()A.地方行政制度出現重大變革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發生轉變C.政府執行海禁政策更為嚴格D.運河沿岸興起了工商業集鎮13.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初,英國經濟飛速發展。據統計,在這期間,棉紡織品出口從100萬英鎊增加到5000萬英鎊,生鐵產量從2萬噸增加到25萬噸,煤炭產量從300萬噸增加到1000萬噸以上。據此可知()A.英國壟斷世界貿易B.機器生產提高效率C.英國建立殖民帝國D.工人勞動強度增加14.下圖為中國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錄的部分內容。該著作()A.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B.奠定古代中醫學的理論基礎C.創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方法D.系統地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15.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中有中國茶具和茶葉。品茶從此成為英國宮廷時尚。中國茶文化對英國的主要影響是()①上流社會把中國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②用中國的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③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 ④結合本國風俗習慣形成了“下午茶”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16.“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采用以聲傳影的藝術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隊經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畫面。唐朝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運輸的主要商品最有可能是()A馬 絲綢 B駱駝 絲綢 C馬 瓷器 D駱駝 瓷器17.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遷徙外,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遷徙。農耕民族遷徙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不足 B戰爭破壞 C自然災害 D固守邊塞18.如下表中關于孔子的評價差異說明()內容 來源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 《史記》孔子之于今日之吾人,非殘骸枯骨也而何也? 《李大釗文集》近代以來,孔子形象被重構為中華文化符號。 錢穆《孔子傳》A.歷史解釋應規避主觀認識B.人物評價需道德評價為先C.人物價值具有絕對客觀性D.歷史解釋受時代條件影響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貞觀政要》有言“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全唐文》載:“如時當大稔(豐收),事至傷農,則優與價錢,廣其糴數;谷若稍貴,糴亦便停。所余少多,與年上下,準平谷價,恒使得中。”《唐律疏議》規定:“諸倉庫及積聚財物,安置不如法,若暴涼不以時,致有損敗者,計所損敗坐贓論,州、縣以長官為首,監、署等亦準此。”--改編自《新唐書》等材料二······2.遭受饑餓和貧困折磨的人數現已逾10億,這一事實讓我們感到震驚。······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所產生的影響,又因近期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從現在起到2050年,為養活預計超過90億的世界人口,農業產量估計需增長70%。······糧食不應當用作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我們重申國際合作和團結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與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糧食安全的單方面措施。我們呼吁開放市場,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5.氣候變化給糧食安全和農業部門增加了嚴重風險。其預期影響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小農,以及已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口帶來危險。······--摘編自《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2009年11月16日)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為保障糧食安全采取的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世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有效舉措。(8分)20.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 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0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 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貿易的發展,吸引大批華人奔赴南洋。萬歷年間在菲律賓的華僑僅福建一省就有數萬。明末清初,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過海,移居國外,康熙年間實行海禁,移民遂暫時中斷。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對外實行門戶開放,加上國內戰爭、饑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貧苦民眾以空前規模大量到海外謀生。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109年間,中國移居海外的人數多達1000多萬,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資料來源:王恩永《人地文化》材料三 伴隨著國際貿易,投資的迅速增長,國際勞務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每年全世界的勞務總額已經達到1.2萬億美元,每年的國際勞工遷移達到了2000萬-2500萬人次。1990年代初,歐洲的德國、法國、英國等的國際勞工數量都超過了100萬人,法國和德國甚至高達400萬人,占本國就業比例的7%-8%。相對較小的國家,如瑞士已經達到了30%。而整個海灣地區,國際勞工在本國的就業總量中的比例高達60%以上。--摘編自周皓《國外移民模式》,載《人口研究》1999年第3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國際人口遷移對美洲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簡析明中期以來國人移民海外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力并概括現代移民現象的特點。(4分)21.市鎮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興起,市鎮的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唐末五代時期,藩鎮長官在轄內各軍事要沖設“鎮”控扼地方,“鎮”自創始之初便兼具軍事、行政和商業功能。進入宋代以后,藩鎮實力不斷削弱,軍事職能逐漸退卻,隨著鄉村社會經濟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鎮”的經濟功能日漸凸顯。同時,隨著草市大量出現,其中一些草市因輻射區域人口眾多,擁有相對優越便捷的交通條件而成長為鎮市,成為各地鄉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間的次級商業中心。南宋時期,隨著鎮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功能的漸趨完善,鎮市居民人口的不斷增多,鎮市用地日趨緊張,一些經濟成長條件較好和鄉村社會分工較為細致的地區,其鎮市開始發展出一些“子鎮市”。--摘編自張倩《宋代“鎮”“市”結合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明清時期,江南農村的商品生產特別是手工棉紡織品的生產,促使一批農村市鎮興起和繁盛。婁定縣婁塘鎮,“所產木棉、布匹倍于他鎮,所以客商鱗集,號為花、布碼頭,往來貿易歲必萬余,裝載船只動以百計”。上海開埠后,大量廉價外國機制棉紡織品的涌入,致使農民的家庭手工棉紡織業趨于衰敗,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紡織發展基礎的農村市鎮的商業活動歸于蕭條。另有一批市鎮隨著上海的發展而興旺。江浙滬原先以蘇杭為中心的城鎮體系,逐漸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上海口岸內外貿易為主要連接紐帶的新的城鎮體系。--摘編自戴鞍鋼《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江浙滬近代經濟地理》(1)根據材料一、二,簡述中國唐末至明清古代市鎮的發展歷程。(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上海開埠后江南市鎮發展出現的新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6分)22.全球化早期,傳教士是最早走遍天下的群體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注:康熙的紅票是康熙發往歐洲的一封公開信,使用滿、漢、拉丁三種語言印刷于紅紙上,請洋商帶回歐洲,意在探聽派往西洋的洋欽差(傳教士)的音信。材料二 當時朝廷內外,都很敬佩南懷仁神父,認為他是一個淵博得近乎無所不知的神奇存在······還能把歐洲的書籍翻譯成漢語和滿語。除了精通天文觀測,他還是一個機械設計和制造方面的專家。······南懷仁給康熙普及了歐亞地理知識,特別是俄羅斯在歐亞大陸上的角色······這為康熙最后制定與俄羅斯和談來解決蒙古問題的戰略決策提供了關鍵信息。--孫立天《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康熙紅票的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用一句話概括南懷仁的歷史貢獻。(4分)(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圍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題目,史實列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12分)2024學年第二學期寧波三鋒教研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每題2分,共12分)1B 2D 3B 4C 5D 6C二、選擇題II(每題3分,共36分)7C 8C 9B 10 A 11 A 12 B 13 B 14 C 15 B 16 B 17 A 18 D三、材料題(共52分)19(1)減輕賦役,保障農時;準平糧價(調控糧食價格);重視糧食儲備,廣建糧倉;用法律規范糧倉管理。(每點1分,共4分)(2)原因:農業投資不足;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一些國家將糧食用作“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全球氣候變化。(每點1分,共4分)應對措施:加強國際合作;開放市場;運用科技提高糧食產量;國家要重視完善政策體系;加大財政投入;減少糧食浪費等。(每點1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0(1)印第安人數量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激增;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給美洲提供黑人勞動力,促進美洲的開發。(任答4點,共4分)(2)①國際:新航路開辟后,南洋貿易發展的吸引;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限,歐美殖民者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2分)②國內:因戰爭、饑荒,沿海人民被迫到海外謀生;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招募華工出國。(2分)(3)動力:經濟全球化(1分)①特點:移民數量快速增長;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輸出(南歐、拉美、東歐成為新的輸出地);新興工業國家吸引力強(中東產油國、亞洲新興工業國成為新輸入地);海灣國家移民就業占比較高;體力勞動為主轉向智力勞動為主(移民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高);被迫移民(難民)數量巨大;(任意3點共3分)21(1)發展歷程:唐末五代,設立軍鎮;宋代,鎮的經濟功能增強,一些草市逐漸成長為鎮市,部分鎮市發展出一些子鎮市;明清時期,興起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6分)(2)新現象:上海的開埠帶動一批新興市鎮的崛起;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新的城鎮體系。(2點2分)簡析: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引起經濟結構的變化;加深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有利于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改變了社會生活和社會風氣;影響了“自強求富”思想的實踐。(任意3點3分)但就整體而言,傳統的小農經濟仍占優勢地位。(1分)22(1)價值:康熙紅票是文獻史料(第一手史料)(1分),可用于研究清朝前中期的文化交流、對外交往、商業貿易等內容(1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1分)。貢獻:推動西學東漸。(或傳播西方天文、地理、歷法、數學等新知識)(1分)(2)評分標準:①標題2分(有價值判斷2分,無價值判斷1分)。②史料論證6分。③結構2分(總分或者分總都可以);表述1分。④總結有價值升華1分。注:論文標題和史料論證要緊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主題。示例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兼收并蓄中華文化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徐光啟等人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等西方科學著作被譯介到中國。晚清,西學進一步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開明官員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民國初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倡導新文化運動,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接受馬克思主義。縱觀古今,中華文化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又在交流中煥發新生。但是,接受外來文化并不意味著無條件照搬,要使其適合中國的實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