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1368年明朝建立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1069年李自成起義軍推翻明朝;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全國性政權第 三 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時空坐標1757年廣州一口通商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義 務 教 育七年級·下2025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義 務 教 育七年級·下2025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 17 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1.通過對明朝滅亡和清朝建立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狀況以及社會矛盾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能夠認識到歷史發展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學習明朝滅亡和清朝建立這段歷史,了解到國家興衰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認識到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家國情懷)任務學習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相關史事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怎樣的社會狀況?材料研讀相關史事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四出游玩,甚至公開搶掠民女。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樣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于是,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政治日益腐敗。表現為皇帝昏庸和宦官專權。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顧憲成等人的“東林黨”VS皇室內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明朝末年的黨派斗爭從明神宗萬歷中期開始持續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滅亡。主要有以浙黨為首的五黨集團和東林黨之爭、東林黨與閹黨之爭。這些黨派之間爭權奪利、互相傾軋,造成明朝末年風雨飄搖的局面。——尹鑫、劉軍民《明朝晚期的黨派斗爭》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下面是史書記載的1628年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陜西通志》卷八六當時受災的農民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下 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但是,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材料研讀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材料一:(明朝末年)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豫變紀略》材料二: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萬頃;明熹宗時,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時,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三: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饑寒切身,亂之生也,職此之憂。 ——《明清史料》①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官吏貪贓枉法,盤剝百姓。②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兼并土地,侵占民田,大量農民流離失所。閱讀材料并思考政治腐敗對社會動蕩有何影響?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導致皇帝昏庸宦官專權農業生產遭到破壞;農民流離失所。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賦稅苛重;連年災荒,饑民遍野;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明末農民起義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改革內容【教材研讀】閱讀課本,嘗試概括和總結張居正改革的內容和特點內容 具體表現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整頓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頓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整飭邊防,推行“外示羈,內修守備”的邊防新政含義:在清丈田畝的基礎上,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作業:簡化了稅收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吏漁利百姓的行為,政府稅收增加,取得了積極成效。“萬 歷 中 興”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任務學習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闖王姓名:李自成籍貫:陜北米脂人生卒:1606年—1645年原職業:驛站馬卒主要社會經歷童年:給地主放牛長大后:當兵性格愛好:善騎射,不好酒色,與其下同甘苦從兩首歌謠內容分析,廣大民眾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持什么樣的態度?李自成受到農民的歡迎。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原因材料一:(明朝末年)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豫變紀略》材料二 (陜西北部)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怠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陜西通志》根本原因:政治腐敗,賦稅苛重直接原因:陜北連年災荒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根本原因:明政治腐敗,統治黑暗;直接原因:陜西天災人禍不斷陜西起義提出_________口號建立_________政權________年4月________自縊,明朝統治長達_____年進軍______攻克______攻克_______明朝滅亡河南“均田免賦”西安大順北京1644崇禎帝276明末政府廣大人民土地兼并不斷加賦喪失民心贏得民心免賦李自成起義軍均田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思考:廣大民眾對李自成起義軍的態度如何?為什么?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明末歌謠明朝政府政治腐敗土地兼并李自成起義軍均田免賦發放錢糧喪盡民心贏得民心PK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他第一次把對土地的要求作為一個口號明確提出來,標志著農民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任務學習三: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25年,后金遷都沈陽,后改稱盛京。沈陽故宮建成于1636年,在國內現存的皇宮建筑中,它的規模僅次于北京故宮。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接連取勝,使明朝北部受到嚴重威脅。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清軍入關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敗。必然明朝后期腐朽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敗,清政權正處于充滿生機的發展期。偶然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投降,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關。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任務學習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1636年1644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都城設立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北京)。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材料一:面尊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減少漢族的反感。圣祖(康熙)南巡,每過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二:滿族統治者進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接著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襲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的頭銜,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 ——稻葉君山《清朝全史》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作用:清朝在政治和思想上鞏固了自身的的統治。閱讀材料并思考清朝通過哪些措施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苛重陜北連年災荒社會動蕩李自成農民起義1644年推翻明朝滿洲興起,清軍入關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觀察表格,思考歷代農民起義在原因和結局上有什么共同點?朝代 起義 領導人 原因 結局秦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 秦之暴政、戍守誤期 陳、吳先后犧牲。秦末農民戰爭 項羽劉邦等 秦之暴政 亡秦,劉邦建西漢。西漢 綠林 王匡王鳳 社會危機王莽改制失敗 殺莽。后并入赤眉軍赤眉 樊崇 社會危機王莽改制失敗 被劉秀剿滅,劉秀建東漢東漢 黃巾起義 張角 階級矛盾 被鎮壓隋 瓦崗軍 翟讓李密 暴政 李密襲擊翟讓,分裂,降唐唐 黃巢起義 黃巢 階級矛盾 被朱溫、李克用等鎮壓宋 宋江方臘起義 宋江方臘 壓迫剝削 被鎮壓元 元末農民起義 朱元璋陳友諒等 民族矛盾、暴政、壓迫 朱元璋取勝建明明 明末農民起義 李自成等 暴政 階級矛盾 被鎮壓清 金田起義 洪秀全 階級矛盾 被鎮壓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2.起義領袖蛻變為新的地主階級,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劉邦、朱元璋等。總之:農民戰爭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們可以打擊封建統治,實現改朝換代,但最終不能推翻這個封建制度。封建暴政:封建地主階級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是引起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一、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李自成起義分析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二、農民起義的結果:1.大功未成先死或終被鎮壓,如陳勝、吳廣、張角、李自成等;官逼民反打到原來的地主變成新地主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明朝的滅亡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和教訓?①政治清明,為政以德,反腐倡廉。②發展好經濟,要使國家繁榮、昌盛、富強;③關注“三農”問題,關注民生,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標, 制定和實施好利民政策;④正確處理好民族關系,使民族團結。國家的領導階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史為鑒第 17 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