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政治 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在東歐,拜占庭帝國一度繁榮,俄羅斯逐漸崛起;亞洲則出現了中央集權國家;非洲和美洲先后興起一些國家,各自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經濟 中世紀,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在亞洲,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經濟繁榮、貿易發達;美洲的印第安人獨立發明了農業;西非居民培育了棉花等農作物,東非沿海國家對外貿易發達。思想 文化 中古時期,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西歐的基督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束縛著人性的發展;在南亞,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主要宗教;在美洲,印第安人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中古時期【宏觀把握】1.中古時期的歐洲:(1)“三大支柱”: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經濟制度: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精神支柱:基督教會的神權統治(2)“三大變化”:王權逐步加強;城市的興起與自治斗爭;中世紀大學與文化的發展變化(3)一個趨勢:出現了近代化的趨勢(4)兩大帝國: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聯系密切2.中古時期的亞洲:(1)溝通東西的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文明成就及其特點和影響(2)中華影響下的東亞文明:日本大化改新和幕府統治;3.古代非洲與美洲:非洲文明和美洲的文明成就及其特點時空坐標第3課中古時期歐洲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什么是“中世紀”?這個概念直到啟蒙運動時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有一個光輝燦爛的古代,又有一個光芒四射的現代。但在兩者之間卻有一個沒有光明,一切都停滯落后的時代,這個時代延續了一千年之久。他們把這個時期叫做“中”世紀,也就是處在“光芒”和“光輝”中間的一段,又被稱“黑暗的中世紀”。——錢乘旦《西方那塊土》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極端黑暗的社會嗎?歐洲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哪些新變化?西歐和東歐該何去何從?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西羅馬(395-476)羅馬帝國東羅馬(拜占庭帝國395-1453)中世紀(5-15世紀)約BC21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約1500年東羅馬帝國滅亡476年1453年上古中古近代一、西歐的封建社會公元5世紀前后,歐洲文明在昔日羅馬帝國廣闊的土地上萌生、成長。日耳曼部族……創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新文明,并孕育了現代文明的萌芽。——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勞作的人:他們是為我們供應食物的農夫。祈禱的人:作為上帝的仆人日夜不停地為我們祈禱,在精神上與不可見的敵人戰斗。作戰的人:作為塵世的武士與敵人戰斗,使我們免受外敵的入侵。——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世界古代史(第二版)下冊》中古西歐的“三種人”一、西歐的封建社會材料1:中古西歐初期王權衰落,社會秩序混亂,地方豪強互相斗爭,戰亂不已,盜匪橫行。國王和貴族為維護自己的地位,往往蓄養一批武裝家丁,進行自衛或攻擊別人。這些武裝扈從(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后來改為賜他們一塊土地,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古代史編下卷》(1)社會動蕩(2)自然經濟國王與貴族需要武裝力量來維護自身地位普通人需要土地來維持生計授予土地封君封臣效忠和服兵役(一)封君封臣制度一、西歐的封建社會1、原因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會史》嚴格的契約關系,權利義務相互材料3:附庸契約原來意味著,附庸要以整個身心服務于他自由選擇的主人……一位法官、一位編年史家、甚至一位像圣路易那樣的國王,都會時常憂郁地向他的附庸提到基督的訓誠:“一仆不事二主。”……13世紀最后數年間,一位德國男爵相維成為20位領主的授田附庸,另一位男爵則有43位領主。——馬克·布洛赫《封建時代》一仆多主現象的出現表現了契約被破壞的趨勢這段封臣的效忠誓詞體現了封君與封臣之間怎樣的關系?(一)封君封臣制度一、西歐的封建社會2、關系1.以封賜土地為紐帶2.土地與權力的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依次互為主從材料:在西歐大陸,由于土地是層層分封的,附庸只承認分封自己的人為封主,對自己封主的封主則沒有臣屬關系。所以,在西歐出現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這種情形使封建等級制度復雜而混亂。——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3.層級間相對獨立,不能越級統領封君封臣制的特點?封君封臣制的影響?領主在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國王或皇帝成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之后王權的加強進行了鋪墊)知識拓展——封君封臣制度與分封制比較項 西歐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不同點 社會性質維持形式統治方式相同點 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以土地為紐帶以血緣為紐帶各級封建主不可越級統治天下共主權力和義務相互交織;等級秩序森嚴;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易造成分裂割據(二)莊園與農奴制度基本構成 概況土地 土地種類 領主自營地 領主經營,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農民份地 領主處獲得,分農奴份地、自由農份地政治組織 莊園法庭 領主或管家主持,審理案件,維護秩序1.大小不一,耕地由領主份地和自由民份地構成2.自給自足,封閉性3.具有一定的政治組織,相對獨立莊園制有什么特點?自給自足、獨立封閉一、西歐的封建社會閱讀以上材料,回答:阿布拉黑最有可能是什么身份?他的處境如何?材料:對阿布拉黑來說,春天是特別繁忙的季節,除了耕種自己的土地,他還必須把大量的時間用于領主自營地上的勞動。……他恨不得有三頭六臂。經常出現在他頭腦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騎士時代:中世紀的歐洲》農奴 非自由人,固著于土地,自備工具服勞役,繳納租稅自由農民 法律上自由,服勞役,繳納租稅農奴與自由農民有何區別?農奴。辛勞,遭受壓迫。如何評價莊園制度?1.消極:造成了壓迫與剝削。導致了封建割據。2.積極: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庇護了莊園居民。一、西歐的封建社會(二)莊園與農奴制度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1.王權的加強(2)法蘭西王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英格蘭王國: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王權,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3)西班牙、葡萄牙:通過“收復失地運動”。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影響:①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②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③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2.城市的興起①政治穩定莊園農業繁榮②經濟發展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壯大提供穩定環境工商業復興耕地面積增加動力技術進步城市自治受到封建主壓迫14世紀威尼斯港口1403年法國北部的市場10-11世紀,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2)方式: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等(1)原因:①10-11世紀,工商業繁榮,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壯大。②教會貴族的宗教控制+封建領主的經濟剝削。2.城市的自治瑯城是法蘭西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主教也是這里的領主,控制著城市。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并建立了自治機構。但主教揮霍了贖金后,背信棄義,擅自取消了瑯城的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斗爭多年,瑯城終于取得了自治地位。以法國瑯城自由之路為例,分析概括中世紀城市獲取自治的方式有哪些?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材料一:在西歐城市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①經濟:推動工商業經濟發展與莊園農奴制經濟的衰敗,市民階層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產生發展。③思想:促使大學興起,理性世俗文化發展;打破教會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重要作用。【思考】城市興起和城市自治對西歐中世紀有何影響?②政治:沖擊封建主的力量,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王權強化,促進國家統一與憲政制度的形成。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3.思想:基督教占統治地位出 生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禮結 婚由教父主持婚禮臨 終由教父主持涂香油儀式,以求靈魂能夠升入天堂死 后葬禮在教堂舉行,遺體被葬在教堂附屬的墓地……以后又設置得到法律充分承認的什一稅,教會的地位因此進一步加強。什一稅出自《舊約圣經》的事例,長期以來一直得到神職界的贊賞。585年在馬孔召開的法蘭克宗教會議上要求征收此稅。到丕平時,什一稅已被作為一項法律上應承擔的義務看待,查理曼則在法律上完全批準了它……到了加羅林王朝早期,教會已占有全法國土地的三分之一。——[美]威利斯頓·沃爾克《基督教會史》(1)經濟:基督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2)政治: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3)思想: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3.思想:基督教占統治地位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西歐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政教合作政教沖突克洛維接受洗禮教皇勢力受到沖擊5世紀13世紀相互利用相互合作王權衰微教權強化王權加強教權衰落法蘭西王國的強權國王腓力四世(1)積極:成為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有利于社會穩定(2)消極:①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②教權和世俗王權的矛盾日益激化,不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卡諾莎之辱阿維農之囚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總結】為什么說西歐中世紀孕育著希望的曙光?中古中后期,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自給自足文化: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束縛人性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據政治:王權加強,民族國家奠基經濟:城市興起,市民自治文化:大學興起,思想解放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推動西歐從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中世紀前期中世紀后期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項目 西歐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 476——1453年 公元前475年——1840年形成背景 希臘羅馬文明,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影響 小農經濟,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階級矛盾 領主與農奴 地主與農民經濟制度 莊園制 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發展 自治傳統,起步較晚 無自治權,類型多,發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壟斷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有“封建”就不會“專制”,有“專制”就不是“封建”,因為權力是跟著土地走的……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點。在這樣一種制度下,集中的權力不可能存在。——錢乘旦《西方那一片土》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一)拜占庭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相關史料1.建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2.統治:1)經濟: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重要的城市2)軍事: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3.衰亡: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三、拜占庭與俄羅斯(二)俄羅斯9世紀13世紀中期16世紀初17世紀末1547莫斯科公國在反擊蒙古統治過程中逐漸興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基輔羅斯俄羅斯發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繼續擴張汗國臣屬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地跨歐亞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本課小結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西歐東歐前期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經濟:莊園經濟思想:基督教中后期政治:君主專制加強經濟:城市發展思想:大學拜占庭帝國俄羅斯西歐封建制行將崩潰,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東歐繼續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穩固基礎知識背誦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內涵以及特點;封君與封臣之間的聯系封君封臣制度對于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莊園經濟的性質以及特點從政治、經濟以及思想社會角度,分析教會在西歐舉足輕重的表現;簡述中世紀西歐王權發展的趨勢以及影響列舉西歐率先崛起民族主權意識的國家(西歐封建王權強化國家有哪些)中古時期西歐城市崛起的原因,列舉城市獲取自治權的措施中世紀西歐城市崛起與王權強化的聯系,分析西歐城市崛起的影響列舉西歐中世紀后期出現的新變化梳理拜占庭帝國以及俄羅斯基本歷史發展脈絡,歸納東歐國家歷史發展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