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中評價試卷 2024--2025學年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一、選擇題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 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2.史載:隋煬帝時,“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耕稼失時,田疇多荒。”人民相聚起義。據此,可知當時( )A.外戚專權,政治腐敗 B.政策失當,社會動蕩C.財政危機,皇權勢微 D.國家分裂,矛盾尖銳3.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煩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時,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聯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材料說明唐太宗( )A.任用賢才,善于納諫 B.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戒奢從簡,與民休息4.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慶齡評價為“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是( )A.創立進士科 B.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創立殿試制 D.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5.如下圖為一學生整理的某一歷史時期治國理政主要舉措。這一時期史稱(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6.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繪唐都長安城的布局為“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朝的長安城內有“坊”和“市”的區別,“坊”的城市功能是A.政府機構B.娛樂區C.居民住宅區D.商業區7.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權更迭,這種局面的實質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建立者 朱溫 李存瑁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稱帝前身份 唐朝節度使 唐朝晉王 后唐節度使 后晉節度使 后漢節度使A.階級矛盾尖銳 B.宦官專權的結果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的延續8.“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是唐朝《隴西行》中的一句詩,這里的“胡”指的是( )A.突厥 B.回紇 C.南詔 D.吐蕃9.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如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反映了( )A.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絲綢之路貿易繁榮10.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日本,如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這主要反映了( )A.日本對中國影響深遠 B.中國對日本影響深遠C.中日間文化相互影響 D.遣唐使喜好中國習俗11.觀察下列在中國出土的唐代文物一貨幣,這些出土文物最能說明( )A.中國古代金屬貨幣流通時間長范圍廣 B.證明唐代日本、新羅與中國交往密切C.唐代沒有統一的貨幣 D.唐代中外貿易十分繁盛12.唐代詩人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揚、越(揚州、越州)間多作書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這說明唐代( )A.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 B.商業繁榮孕育市民階層C.對外交流促進國家交往 D.文學藝術反映人民需求13.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隋唐時期歷史發展基本特征的歸納描述,正確的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4.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李華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如下示意圖。鐘擺在10世紀中后期向右擺動的原因是( )A.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B.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C.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 D.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15.王安石說:“保甲之法成,則寇亂息而威勢強矣”。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與遼的軍事進攻 B.平息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C.加強禁軍對地方的控制 D.增強同大地主、大官僚斗爭的力量16.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北方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17.在宋代的榷場貿易中,茶葉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在金朝,茶葉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對材料所述現象解讀合理的是( )A.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 B.政權并立推動文化傳播C.生產發展推動社會變革 D.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18.詩歌內容豐富,不僅反映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下列詩句可以佐證南宋歷史的是(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B.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19.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C.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20.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中統”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這一舉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B.鞏固了大一統局面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 D.體現了“無為而治”二、材料題21.長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在中外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西域各國和唐朝來往,必經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長安;它是首都,各國使節頻繁來此進行政治活動,向這里傳播域外文化,又從這里帶回唐朝文化;它作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會于此,又有左右兩教坊,善歌工舞,域外傳來新聲佳曲,經教坊上演,傳遍京城,影響全國。——樊柳志《國史概要》 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材料二 長安外郭城依直線劃分為整齊排列的108個坊和東西市。唐代對市場的設置、開閉的時間、商業區域的規劃都有嚴格的限制。東西兩市各有市署和平準署具體負責市場管理。 長安城的西市示意圖 長安城的東市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和長安在對外交流中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長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點。相較于東市,西市有什么不同?(3)上述材料反映出唐朝時期怎樣的時代風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圖1《步輦圖》 圖2唐蕃會盟碑(1)根據材料一,寫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成熟辦法”的具體史實。并從圖1與圖2中選擇其一作為該史實的互證史料。材料二圖3契丹小字圓銅鏡銘文 契丹本無文紀,惟刻木為信,漢人陷番(指契丹)者,以隸書之半加減,撰為胡書(契丹字)。——摘編自《五代會要》圖4西夏文壽陵殘碑 西夏文字是參照漢字“六書”理論、運用合成造字法所創造的表意文字。在6000余個西夏文字中有400余個漢語借詞。——摘編自《西夏文字的字形結構組合形式與造字方法》(2)依據材料二,概括契丹文、西夏文在創制方面的共同特點。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處理好民族關系的重要意義。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D D C D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A C B B D B B C1.C根據題干“隋文帝于589年”和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楊廣率大軍攻入建康滅陳,統一全國,C項正確;581年隋文帝定都長安,發展經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與隋文帝史實不符,排除B項;從605年起,隋煬帝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與隋文帝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B根據材料“隋煬帝時……人民相聚起義”“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內容反映的是隋煬帝的暴政,隋煬帝統治時期政策失當,使得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加之天災嚴重,民不聊生,社會動蕩,百姓被迫起而反抗,B項正確;隋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反映了當時政策失當,社會動蕩,沒有涉及隋朝財政情況,無法得出財政危機方面的結論,排除C項;隋朝統一了全國,沒有國家分裂,排除D項。故選B項。3.B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唐太宗認為隋朝時皇帝昏庸無度,窮兵黷武,最終招致滅亡。所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出現了盛世局面,B項正確;唐太宗任用賢才,善于納諫,但題目未涉及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A項;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但題目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C項;唐太宗戒奢從簡,與民休息,但這不能全面概括題目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D武則天得到肯定的原因是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武則天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以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排除A項;唐朝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應該從唐朝建立開始出現,排除B項;不能僅從殿試制度的創立就被價為“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排除C項。故選D項。5.D根據圖示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 編修經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 為“開元盛世”,D項正確;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排除A項;開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政治穩固、社會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排除B項;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排除C項。故選D項。6.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長安城,不僅是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其布局規整、嚴謹,城內的東市、西市是商業區,坊是百姓的居住區,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7.D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五代政權的開國君主全是手握重兵的武將出身,這種局面的實質是藩鎮割據的延續,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階級矛盾尖銳,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五代政權更迭的實質,與宦官專權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五代政權更迭的實質,沒有體現民族政權并立,排除C項。故選D項。8.D根據題干“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和親是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是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故這里的“胡”是指吐蕃,D項正確;在西北打敗了東突厥,降其部眾,仍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同時在朝中大量任用突厥貴族為官,排查A項;回紇唐玄宗封回紇一首領為懷仁可汗,與題干和親的吐蕃不符,排除B項;唐玄宗是封南詔首領為南詔王,與題意和親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9.B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了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體現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傳到新疆地區的情形,這體現了國內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的內容,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文化內容,不是經濟內容,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無法得出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0.B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稱為“遣唐使”,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日本,這表明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深遠,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對日本的影響,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對日本的影響,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日本,是優秀文化的學習和接受,不是個人喜好,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1.D據題干圖片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大食、波斯和東羅馬金幣的出土,直接證明唐代通過陸上或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歐洲等地有頻繁的商貿活動,外國貨幣流入中國是中外貿易繁盛的重要證據,D項正確;題干中提到的大食金幣、波斯薩珊金幣和東羅馬金幣均為外國貨幣,重點在于說明中外經濟交流,而非單純強調中國古代貨幣的流通時間和范圍。此選項不貼切,排除A項;波斯薩珊(西亞)和東羅馬(歐洲)金幣的出土,反映的是中國與西亞、歐洲的貿易聯系,而日本和新羅(朝鮮半島)未在題干中提及,屬于無關選項,排除B項;唐代曾鑄造并廣泛使用“開元通寶”作為統一貨幣,且題干中并未否定唐代本土貨幣的存在,反而通過中外貨幣共存的現象反映貿易往來。此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2.A根據材料“多作書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可得出信息,雕版印刷印制雜詩于市中店鋪售賣,體現了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市民階層,不能說明商業繁榮孕育市民階層,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外交流,無法體現對外交流促進國家交往,排除C項;材料強調了科技發展推動文化傳播,與文化藝術反映人民需求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A根據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A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時期,排除B項;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排除C項;明清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14.C據圖片“文官、武將”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建立于 960 年 ,在 10 世紀中后期,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重用文官,抑制武將權力,使得權力重心向文官傾斜,就如同鐘擺向右擺動,符合題意,C項正確;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這是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舉措 ,與武將和文官權力的擺動并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節度使權力較大,后期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主要是地方勢力與中央的關系問題,且時間是唐朝,并非 10 世紀中后期,排除B項;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是在元朝時期,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排除D項。故選C項。15.B據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需結合變法背景與保甲法的具體職能來分析,保甲法將鄉村居民編為保甲,實行軍事化管理,平時維護治安、訓練武藝,戰時可作為后備軍,王安石所言“寇亂息而威勢強”中的“寇亂”,既可能包括外部威脅(如西夏、遼),也可能涵蓋內部反抗(如農民起義),而保甲法通過組織農民、監控地方,有效遏制潛在反抗。王安石所言“寇亂”更可能指內部動蕩,保甲通過強化基層控制,維護統治穩定,此為核心目標,B項正確;保甲法雖間接增強國家軍力,但其核心并非直接對抗外敵,北宋邊疆防御主要依賴禁軍,保甲更側重地方治安,故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保甲屬地方武裝,與中央禁軍體系不同,主要職能非加強禁軍控制,排除C項;保甲法雖削弱地方豪強勢力,但其直接目的是強化中央集權,而非針對特定階層斗爭,此選項為間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6.B結合所學可知,960年(10世紀中期),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建立了宋朝;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權,都城在上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遼和西夏都在北宋的北方,符合實際的示意圖是西夏、遼和北宋,B項正確;金滅遼和北宋,并未與遼并立,排除A項;西夏在北宋北方,并非處于西南地區,排除C項;西夏和遼都屬于北方政權,并非南方政權,排除D項。故選B項。17.D根據材料“在金朝,茶葉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可知,茶葉在金朝成為百姓待客的必需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這說明茶葉在金朝得到廣泛傳播,而茶葉在金朝的傳播主要得益于宋金之間的互市貿易,因此材料所述現象說明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政權并立推動文化傳播,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生產發展推動社會變革,排除C項。故選D項。18.B根據題干“佐證南宋歷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統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復中原的腐朽生活,B項正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舉制,排除A項;“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排除C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反映的是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籠罩在煙雨之中,南朝指的是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與南宋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9.B結合所學可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出自宋代著名將領岳飛的《滿江紅·寫懷》,這句詩深刻地表達了岳飛對北宋滅亡、皇室被俘的靖康之恥的悲憤之情,以及他作為臣子對國仇家恨的強烈憤慨和渴望報仇雪恥的決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詩人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但希望自己的忠誠和正義能夠永載史冊,激勵后人。由此可知,岳飛和文天祥的詩詞都表示了愿意為國為民付出一切的精神,體現了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B項正確;“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與岳飛和文天祥的詩詞都無關系,排除A項;岳飛和文天祥都體現了愛國情懷,與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的詩詞一定程度上都表示了憂患意識,并未體現樂觀精神,排除D項。故選B項。20.C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忽必烈從儒家經典中選取 “中統” 作為年號,強調政權屬 “中華之正統” ,表明他認可華夏文化的正統地位,主動向華夏文化靠攏,這是華夏認同觀念在元朝統治階層中的體現,C項正確;忽必烈采用出自儒家經典的 “中統” 作為年號,只是借助儒家經典來強調政權的正統性,并非對儒家思想體系的內容進行創新、補充或完善,沒有涉及到儒家思想體系本身理論的發展,排除A項;僅僅設立一個年號,雖然意在強調正統,但并沒有直接從政治、經濟、軍事等關鍵方面采取措施來鞏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對鞏固大一統局面的作用并不直接和顯著,排除B項;忽必烈設立年號,強調政權正統性,是積極主動地借助文化手段來鞏固統治,與 “無為而治” 所倡導的不過度干預、順其自然的理念完全不同,排除D項。故選C項。21.(1)特點:海陸并舉;范圍廣泛;雙向交流;形式多樣。地位:長安是西域各國、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交往的必經之地;是各國使節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地點;是域外文化與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2)特點:城市規劃嚴整;由政府統一管理市場,嚴格規定商業開放時間和區域。東、西市差別:西市外來商旅與商品更多,匯聚了較多的海外商人和異域貨物,帶有更強的國際色彩;東市則相對以本地交易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3)時代風貌:國力強盛,社會繁榮安定;對外交流活躍,文化兼收并蓄;貿易發達、城市管理井然有序。(1)特點:根據材料一“西域各國和唐朝來往,必經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長安”可得出唐朝對外貿易范圍廣泛;根據材料一“向這里傳播域外文化,又從這里帶回唐朝文化”可得出雙向交流;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通過貿易交往加強聯系,也通過派使者加強交流,說明這時期對外交往的形式多樣;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通過海路和陸路,即海陸并舉。地位:根據材料一“西域各國和唐朝來往,必經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長安……它作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會于此,又有左右兩教坊,善歌工舞,域外傳來新聲佳曲,經教坊上演,傳遍京城,影響全國”可知,長安是西域各國、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交往的必經之地;是各國使節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地點;是域外文化與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2)特點:根據材料二“長安外郭城依直線劃分為整齊排列的108個坊和東西市”可知,長安城市規劃嚴整;根據材料二“唐代對市場的設置、開閉的時間、商業區域的規劃都有嚴格的限制”可知,由政府統一管理市場,嚴格規定商業開放時間和區域;東、西市差別:根據材料二圖示可知,西市外來商旅與商品更多,匯聚了較多的海外商人和異域貨物,帶有更強的國際色彩;東市則相對以本地交易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3)時代風貌:根據材料一“它作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會于此,又有左右兩教坊,善歌工舞,域外傳來新聲佳曲,經教坊上演,傳遍京城,影響全國”可知,唐朝國力強盛,社會繁榮安定;根據材料一“它是首都,各國使節頻繁來此進行政治活動,向這里傳播域外文化,又從這里帶回唐朝文化”可知,唐朝對外交流活躍,文化兼收并蓄;根據材料二“長安外郭城依直線劃分為整齊排列的108個坊和東西市。唐代對市場的設置、開閉的時間、商業區域的規劃都有嚴格的限制”可知,唐朝貿易發達、城市管理井然有序。22.(1)文成公主入藏;圖1(2)特點:深受漢字的影響。原因:各民族互相交流學習。(3)意義: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有利于國家穩定繁榮;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答出兩點即可)。(1)史實:根據材料一“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成熟辦法”有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互證史料:根據材料圖1“《步輦圖》”信息和所學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求婚使者的場景,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2)特點:根據材料二“契丹本無文紀,惟刻木為信,漢人陷番(指契丹)者,以隸書之半加減,撰為胡書(契丹字)”和“西夏文字是參照漢字‘六書’理論、運用合成造字法所創造的表意文字。在6000余個西夏文字中有400余個漢語借詞”可知,契丹文、西夏文在創制或使用方面都參照或借鑒了漢字,說明其共同特點是深受漢字的影響。原因:根據材料二和所學可知,少數民族文字深受漢字的影響,同時,漢語中也吸收了少數民族和外來詞語,因此,中華文化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原因是各民族互相交流學習。(3)意義:綜合上述材料,從材料看,唐與吐蕃友好往來,促進雙方發展,利于國家穩定。契丹、西夏受漢字影響創文字,體現民族交流融合,增強凝聚力。所以意義為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有利于國家穩定繁榮;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答出兩點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