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模塊測評驗收卷(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關于光的性質說法正確的是( )托馬斯·楊通過光的單縫衍射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日落時分,在岸上拍攝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機鏡頭前裝上偏振片可以使影像更清晰馬路積水上的油膜呈現彩色圖樣是光的衍射現象照相機鏡頭表面涂上增透膜,以增強透射光的強度,是應用了光的全反射現象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力與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反用同一實驗裝置觀察雙縫干涉實驗,照射光束的波長越長,干涉條紋間距越大多普勒效應產生的原因是波源頻率發生了變化波不僅能傳遞能量,參與振動的質點也可隨波遷移3.有一懸線長為l的單擺,其擺的外殼為一個有一定質量的金屬空心球。球底有一小孔,球內盛滿水。在擺動過程中,水從小孔慢慢流出。從水開始流到水流完的過程中,此擺的周期的變化是( )由于懸線長l和重力加速度g不變,所以周期不變由于水不斷外流,周期不斷變大周期先變大,后又變小周期先變小,后又變大4.(2024·廣東深圳期末)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玻璃制成的實心“水晶球”模擬彩虹的形成,該同學讓一細束復色光從P點射入水晶球,最后分成a、b兩束單色光從水晶球射出,光路圖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干涉現象“水晶球”對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在“水晶球”中,a光的傳播速度比b光的大遇到同樣的障礙物,a光比b光更容易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5.(2024·廣東茂名期末)一根粗細均勻同種材質的輕繩,右端固定在墻上,手握著繩左端O點將繩水平拉直。t=0時刻,用力上下振動O點,產生一列向右傳播的繩波,經過t=4.0 s的時間,繩上的波形如圖所示。若繩波為簡諧波,繩子足夠長,以O為原點沿繩子方向建立x軸,則t=2.5 s時,繩上各個質點中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的區間為( )0.5 m1.25 m6.如圖甲所示為沿x軸傳播的一列簡諧橫波在t=0.2 s時刻的波形圖,兩質點P、Q的平衡位置分別位于x=0.5 m、x=4.0 m處,質點Q的振動圖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該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t=0時刻,質點P正沿y軸負方向運動質點P的振動方程為y=5cos cm當質點Q在波峰時,質點P的位移為 cm7.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P和質量為2m的物體Q都可以視作質點,Q與輕質彈簧相連。設Q靜止,P以某一初動能E0水平向Q運動并與彈簧發生相互作用,用E1表示彈簧具有的最大彈性勢能,用E2表示Q具有的最大動能,用E3表示P具有的最小動能,則( )E1= E2 =E0E2= E3=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8.(2024·廣東深圳高二期末)固定光滑圓弧面上有一個小球,將它從最低點移開一小段距離,t=0時刻將小球由靜止釋放,小球以最低點為平衡位置左右振動。已知圓弧半徑R=1 m,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9.8 m/s2,π2≈9.8,下列哪些時刻小球運動到最低點( )0.5 s 1 s1.5 s 2 s9.如圖所示,ABCD是一直角梯形棱鏡的橫截面,位于截面所在平面內的一束光線由O點垂直AD邊射入,已知棱鏡的折射率n=,AB=BC=8 cm,OA=2 cm,∠OAB=60°。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光線第一次入射到AB界面上時,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光線第一次從棱鏡折射進入空氣,應發生在CD界面光線第一次射出棱鏡的位置與C點相距 cm光線第一次射出棱鏡時,折射角為60°10.A、B兩球沿一直線運動并發生正碰,如圖所示為兩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時間圖像,a、b分別為A、B兩球碰撞前的位移—時間圖線,c為碰撞后兩球共同運動的位移—時間圖線,若A球質量是m=2 kg,則由圖可知( )A、B碰撞前的總動量為3 kg·m/s碰撞時A對B所施沖量為-4 N·s碰撞前后A的動量變化為6 kg·m/s碰撞中A、B兩球組成的系統損失的動能為10 J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11.(7分)利用雙縫干涉測定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間距d=0.4 mm,雙縫到光屏間的距離L=0.5 m,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測量了第1條至第7條亮條紋之間的距離,游標卡尺的示數如圖甲所示。(1)分劃板在第7條亮條紋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x=________ mm(2分)。(2)相鄰兩條亮條紋間距Δx=______ mm(2分)(保留3位有效數字)。(3)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該同學可________(3分)。A.將單縫向雙縫靠近 B.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C.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 D.使用間距更小的雙縫12.(10分)(2024·廣東佛山期中)某同學用一條長度為l的細線按如圖甲方式懸掛一個小鐵球(忽略打結對細線長度的影響),以此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1)測量細線兩懸掛點間距x。(2)為了使小球做簡諧運動,應該使小球________(2分)(填“前后”或“左右”)擺動,擺動角度α應滿足________(2分)(填“大于”或“小于”)5°。(3)使用計時器測量周期,當小球第10次經過最低點時開始計時,第60次經過最低點時結束計時,計時器讀數為50.0 s,則小球擺動周期T=______ s(2分)。(4)更改兩懸掛點的間距x,重復多次實驗。(5)作出-T2圖像,如圖乙所示;計算出圖像斜率k。(6)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g=________(2分)(用k表示)。(7)-T2圖像沒有經過原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3.(9分)有一彈簧振子中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C、D之間做簡諧運動,已知C、D間的距離為20 cm,小球在3 s內完成了15次全振動。若從某時刻小球經過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t=0),經過周期小球有正向最大加速度。(1)(4分)寫出小球的振動方程;(2)(5分)在圖中作出該小球的位移—時間圖像。14.(13分)如圖所示,兩條距離為D的平行光線,以入射角i從空氣射入平靜水面,反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垂直,求:(1)(6分)水的折射率n;(2)(7分)兩條折射光線之間的距離d。15.(15分)如圖所示,在水平直軌道上靜止放置平板車A和長木板B,可視為質點的物塊C以初速度v0從A的左端開始向右運動,當C和A的速度相等時,A和B恰好發生了第一次碰撞。已知A、B、C的質量分別為2m、4m、3m,不計A、B與軌道間的摩擦,C與A、B上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全程C沒有掉落到軌道上,每次碰撞時間極短,均為彈性碰撞,重力加速度為g,忽略空氣阻力。求:(1)(5分)A和C第一次速度相等時的速度大小;(2)(5分)第一次碰撞前A運動的距離s和第一次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3)(5分)通過計算判斷A是否會和B發生第二次碰撞。模塊測評驗收卷1.B [托馬斯·楊通過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選項A錯誤;拍攝水面下的景物時,在照相機鏡頭前裝上偏振濾光片可以過濾水面反射的偏振光,使水面下的景物的影像更清晰,選項B正確; 馬路積水上的油膜呈現彩色圖樣是薄膜干涉現象,選項C錯誤;照相機鏡頭表面涂上增透膜,以增強透射光的強度,是應用了光的干涉現象,選項D錯誤。]2.B [物體做簡諧運動時,回復力F=-kx,即回復力與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反,但回復力不一定等于合力,故A錯誤;用同一實驗裝置觀察雙縫干涉實驗,根據Δx=λ,可知照射光束的波長越長,干涉條紋間距越大,故B正確;產生多普勒效應的原因不是波源頻率發生了變化,而是觀察者相對于波源位置變化引起了接收到的頻率的變化,故C錯誤;機械波在傳播振動形式的過程中,同時將能量由近及遠傳遞,在機械波形成的過程中,介質中各質點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并不隨波一起遷移,故D錯誤。]3.C [單擺的擺長是懸點到小球重心的距離。開始時,重心在球心,水流出的過程中重心降低,水全部流完后,重心又回到球心。即重心先降低,后升高,擺長先變大,后變小,根據公式T=2π知,周期先變大,后變小,故C正確。]4.B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折射現象,故A錯誤;在P點,入射角相同,a光的折射角小于b光的折射角,由n=知,“水晶球”對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故B正確;由v=可知,在“水晶球”中,a光的傳播速度比b光的小,故C錯誤;“水晶球”對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所以a光的頻率比b光大,則b光的波長比a光的長,遇到同樣的障礙物,b光比a光更容易發生明顯衍射現象,故D錯誤。]5.B [由題圖可知該繩波的波長為λ=1 m,4.0 s傳播了4個波長的距離,故周期為T=1.0 s,則該繩波的波速為v== m/s=1 m/s,則t=2.5 s時,繩波傳播的距離為x=vt=1×2.5 m=2.5 m,波形如圖所示則質點速度豎直向上的區間為06.D [由圖乙可知,t=0.2 s時刻質點Q在平衡位置沿y軸正方向振動,根據同側法知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故A錯誤;波動周期為0.2 s,因此t=0時刻,質點P正沿y軸正方向運動,故B錯誤;質點P的振動方程為y=5sincm,故C錯誤;當質點Q在波峰時,需要經歷T(n=0,1,2,…),代入質點P的振動方程可得,此時,質點P的位移為 cm,故D正確。]7.C [設P的初速度為v0,則E0=mv,當P、Q共速時,彈簧彈性勢能最大,此時有mv0=3mv,最大彈性勢能E1=mv-×3mv2=E0,選項A錯誤;當彈簧再次恢復到原長時,設P的速度為v1,Q的速度為v2,則有mv0=mv1+2mv2,mv=mv+×2mv,解得v1=-v0,v2=v0,則Q具有的最大動能E2=×2mv=mv=E0,物體P的速度由v0先減小到0,然后反向增加到v0,則物體P具有的最小動能為E3=0,選項C正確,B、D錯誤。]8.AC [小球運動可等效為單擺,擺動周期T=2π=2 s,小球從左側最大位移處釋放,在T(n=0,1,2,3,…)的時刻經過最低點,所以0.5 s和1.5 s時小球均經過最低點,故B、D錯誤,A、C正確。]9.BC [由sin ic=,得臨界角ic=45°,光線第一次射到AB面上的入射角為60°,大于臨界角,所以發生全反射,反射到BC面上,由幾何知識得,入射角為60°,又發生全反射,射到CD面上的入射角為30°,根據折射定律得n=,解得i=45°,即光從CD邊射出,與CD邊成45°斜向左下方,故A、D錯誤,B正確;根據幾何關系得,AF=4 cm,則BF=4 cm,∠BFG=∠BGF,則BG=4 cm,所以GC=4 cm,CE=GC·tan 30°= cm,故C正確。]10.BD [由s-t圖像可知,碰撞前A球的速度vA== m/s=-3 m/s,B球的速度vB== m/s=2 m/s;碰撞后A、B兩球的速度相等,為vA′=vB′=v== m/s=-1 m/s,則碰撞前后A的動量變化ΔpA=mv-mvA=4 kg·m/s;對A、B組成的系統,由動量守恒定律有mvA+mBvB=(m+mB)v,解得mB= kg,則A與B碰撞前的總動量為p總=mvA+mBvB=2×(-3) kg·m/s+×2 kg·m/s=- kg·m/s;對B由動量定理可知,碰撞時A對B所施沖量為IB=ΔpB=-ΔpA=-4 kg·m/s=-4 N·s;碰撞中A、B兩球組成的系統損失的動能ΔEk=mv+mBv-(m+mB)v2,代入數據解得ΔEk=10 J,故A、C錯誤,B、D正確。]11.(1)15.5 (2)0.733 (3)B解析 (1)分劃板在第7條亮條紋位置時游標卡尺主尺讀數為15 mm,游標尺讀數為5×0.1 mm=0.5 mm,所以,最終讀數為15 mm+0.5 mm=15.5 mm。(2)第1條亮條紋游標卡尺讀數為11 mm+1×0.1 mm=11.1 mm相鄰兩條亮條紋間距Δx== mm=0.733 mm。(3)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由相鄰兩個亮條紋或暗條紋的間距公式Δx=λ可知減小相鄰兩個亮條紋或暗條紋的間距,以增加條紋個數,可增大雙縫間距d,或減小雙縫到屏的距離L,故A、C、D錯誤,B正確。12.(2)前后 小于 (3)2.0 (6)4π2k(7)單擺擺長忽略了小球半徑解析 (2)為了使小球做簡諧運動,應該使小球前后擺動,擺動角度α應小于5°。(3)小球第10次經過最低點時開始計時,第60次經過最低點時結束計時,共完成25次全振動,則小球擺動周期T= s=2.0 s。(6)擺長L=,根據T=2π,得L=T2,即=T2,斜率k=,則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g=4π2k。(7)-T2圖像沒有經過原點,其原因是單擺擺長忽略了小球半徑。13.(1)y=10sin cm (2)見解析圖解析 (1)根據題意可知振幅A=10 cm周期T==0.2 sω==10π設小球的振動方程為y=Asin(ωt+φ)當t=0時,y=0則sin φ=0得φ=0或φ=π經過周期小球有正向最大加速度,則y為負值,所以φ=π所以小球的振動方程為y=10sin cm。(2)小球在周期時具有正的最大加速度,故有負向最大位移,其位移—時間圖像如圖所示。14.(1)tan i (2)Dtan i解析 (1)設平行光線在水中的折射角為γ,由于反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垂直,由幾何關系可得γ=90°-i①根據折射定律可得n=②聯立①②解得n=tan i。③(2)光路如圖所示,A、C為兩入射點,過A、C分別作垂線與光線交于B、E,由幾何知識有AC==④d=CE=ACsin i⑤聯立④⑤解得d==Dtan i。15.(1) (2) (3)不會解析 (1)A和C組成的系統動量守恒,設A和C第一次速度相等時的速度大小為v1,取向右為正方向,由動量守恒定律得3mv0=(2m+3m)v1解得v1=v0。(2)A和B第一次碰撞前A的加速度為aA==根據速度與位移關系有s=可得s=A、B碰撞過程中,根據動量守恒定律得2mv1=2mvA1+4mvB1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有×2mv=×2mv+×4mv解得vA1=-,vB1=即第一次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為。(3)設A和C第二次共速的速度為v2,由動量守恒定律得3mv1+2mvA1=(2m+3m)v2解得v2=v0所以A不會和B發生第二次碰撞。(共34張PPT)模塊測評驗收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B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關于光的性質說法正確的是( )A.托馬斯·楊通過光的單縫衍射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B.日落時分,在岸上拍攝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機鏡頭前裝上偏振片可以使影像更清晰C.馬路積水上的油膜呈現彩色圖樣是光的衍射現象D.照相機鏡頭表面涂上增透膜,以增強透射光的強度,是應用了光的全反射現象解析 托馬斯·楊通過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選項A錯誤;拍攝水面下的景物時,在照相機鏡頭前裝上偏振濾光片可以過濾水面反射的偏振光,使水面下的景物的影像更清晰,選項B正確; 馬路積水上的油膜呈現彩色圖樣是薄膜干涉現象,選項C錯誤;照相機鏡頭表面涂上增透膜,以增強透射光的強度,是應用了光的干涉現象,選項D錯誤。B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力與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反B.用同一實驗裝置觀察雙縫干涉實驗,照射光束的波長越長,干涉條紋間距越大C.多普勒效應產生的原因是波源頻率發生了變化D.波不僅能傳遞能量,參與振動的質點也可隨波遷移C3.有一懸線長為l的單擺,其擺的外殼為一個有一定質量的金屬空心球。球底有一小孔,球內盛滿水。在擺動過程中,水從小孔慢慢流出。從水開始流到水流完的過程中,此擺的周期的變化是( )A.由于懸線長l和重力加速度g不變,所以周期不變B.由于水不斷外流,周期不斷變大C.周期先變大,后又變小D.周期先變小,后又變大B4.(2024·廣東深圳期末)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玻璃制成的實心“水晶球”模擬彩虹的形成,該同學讓一細束復色光從P點射入水晶球,最后分成a、b兩束單色光從水晶球射出,光路圖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彩虹的形成是光的干涉現象B.“水晶球”對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C.在“水晶球”中,a光的傳播速度比b光的大D.遇到同樣的障礙物,a光比b光更容易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B5.(2024·廣東茂名期末)一根粗細均勻同種材質的輕繩,右端固定在墻上,手握著繩左端O點將繩水平拉直。t=0時刻,用力上下振動O點,產生一列向右傳播的繩波,經過t=4.0 s的時間,繩上的波形如圖所示。若繩波為簡諧波,繩子足夠長,以O為原點沿繩子方向建立x軸,則t=2.5 s時,繩上各個質點中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的區間為( )A.0.5 mB.0.75 mC.1.25 mD.1.5 mD6.如圖甲所示為沿x軸傳播的一列簡諧橫波在t=0.2 s時刻的波形圖,兩質點P、Q的平衡位置分別位于x=0.5 m、x=4.0 m處,質點Q的振動圖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7.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P和質量為2m的物體Q都可以視作質點,Q與輕質彈簧相連。設Q靜止,P以某一初動能E0水平向Q運動并與彈簧發生相互作用,用E1表示彈簧具有的最大彈性勢能,用E2表示Q具有的最大動能,用E3表示P具有的最小動能,則( )AC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8.(2024·廣東深圳高二期末)固定光滑圓弧面上有一個小球,將它從最低點移開一小段距離,t=0時刻將小球由靜止釋放,小球以最低點為平衡位置左右振動。已知圓弧半徑R=1 m,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9.8 m/s2,π2≈9.8,下列哪些時刻小球運動到最低點( )A.0.5 s B.1 sC.1.5 s D.2 sBCBD10.A、B兩球沿一直線運動并發生正碰,如圖所示為兩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時間圖像,a、b分別為A、B兩球碰撞前的位移—時間圖線,c為碰撞后兩球共同運動的位移—時間圖線,若A球質量是m=2 kg,則由圖可知( )A.A、B碰撞前的總動量為3 kg·m/sB.碰撞時A對B所施沖量為-4 N·sC.碰撞前后A的動量變化為6 kg·m/sD.碰撞中A、B兩球組成的系統損失的動能為10 J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11.(7分)利用雙縫干涉測定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間距d=0.4 mm,雙縫到光屏間的距離L=0.5 m,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測量了第1條至第7條亮條紋之間的距離,游標卡尺的示數如圖甲所示(1)分劃板在第7條亮條紋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x=________ mm。(2)相鄰兩條亮條紋間距Δx=______ mm(保留3位有效數字)。(3)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該同學可________。A.將單縫向雙縫靠近B.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C.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D.使用間距更小的雙縫答案 (1)15.5 (2)0.733 (3)B解析 (1)分劃板在第7條亮條紋位置時游標卡尺主尺讀數為15 mm,游標尺讀數為5×0.1 mm=0.5 mm,所以,最終讀數為15 mm+0.5 mm=15.5 mm。(2)第1條亮條紋游標卡尺讀數為11 mm+1×0.1 mm=11.1 mm可知減小相鄰兩個亮條紋或暗條紋的間距,以增加條紋個數,可增大雙縫間距d,或減小雙縫到屏的距離L,故A、C、D錯誤,B正確。12.(10分)(2024·廣東佛山期中)某同學用一條長度為l的細線按如圖甲方式懸掛一個小鐵球(忽略打結對細線長度的影響),以此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1)測量細線兩懸掛點間距x。(2)為了使小球做簡諧運動,應該使小球________(填“前后”或“左右”)擺動,擺動角度α應滿足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5°。(3)使用計時器測量周期,當小球第10次經過最低點時開始計時,第60次經過最低點時結束計時,計時器讀數為50.0 s,則小球擺動周期T=______ s。答案 (2)前后 小于 (3)2.0 (6)4π2k (7)單擺擺長忽略了小球半徑解析 (2)為了使小球做簡諧運動,應該使小球前后擺動,擺動角度α應小于5°。設小球的振動方程為y=Asin(ωt+φ)當t=0時,y=0則sin φ=0得φ=0或φ=π14.(13分)如圖所示,兩條距離為D的平行光線,以入射角i從空氣射入平靜水面,反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垂直,求:(1)水的折射率n;(2)兩條折射光線之間的距離d。答案 (1)tan i (2)Dtan i解析 (1)設平行光線在水中的折射角為γ,由于反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垂直,由幾何關系可得γ=90°-i①聯立①②解得n=tan i。③(2)光路如圖所示,A、C為兩入射點,過A、C分別作垂線與光線交于B、E,由幾何知識有d=CE=ACsin i⑤聯立④⑤解得d==Dtan i。15.(15分)如圖所示,在水平直軌道上靜止放置平板車A和長木板B,可視為質點的物塊C以初速度v0從A的左端開始向右運動,當C和A的速度相等時,A和B恰好發生了第一次碰撞。已知A、B、C的質量分別為2m、4m、3m,不計A、B與軌道間的摩擦,C與A、B上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全程C沒有掉落到軌道上,每次碰撞時間極短,均為彈性碰撞,重力加速度為g,忽略空氣阻力。求:(1)A和C第一次速度相等時的速度大小;(2)第一次碰撞前A運動的距離s和第一次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3)通過計算判斷A是否會和B發生第二次碰撞。解析 (1)A和C組成的系統動量守恒,設A和C第一次速度相等時的速度大小為v1,取向右為正方向,由動量守恒定律得3mv0=(2m+3m)v1(2)A和B第一次碰撞前A的加速度為(3)設A和C第二次共速的速度為v2,由動量守恒定律得3mv1+2mvA1=(2m+3m)v2所以A不會和B發生第二次碰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模塊測評驗收卷.docx 模塊測評驗收卷.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