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核心素養提升機械波題型一 波的形成實例1.幾萬群眾進行“人浪”游戲。從看臺A區到B區的觀眾依次做“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呈現類似波浪的效果。下列關于“人浪”說法正確的是( )A.當“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時,很多觀眾也從看臺A區跑到B區B.“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的速度由觀眾從看臺A區跑到看臺B區的速度決定C.觀眾“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越頻繁,“人浪”傳播的速度一定越快D.“人浪”的傳播是觀眾動作形式的傳播題型二 波的特有現象的實例2.鋼琴的“中央C”即為C調do,頻率約為261.2 Hz,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邊做仰臥起坐一邊聽,由于多普勒效應,琴發出的音調會有變化B.當障礙物尺寸接近波長或小于波長時,才能發生衍射現象C.隔著門縫聽到琴聲,是由于衍射現象造成的D.假如琴邊古箏也有一根調到C調do的弦,由于構造不同,它們無法發生共振題型三 應用多普勒效應估測車輛的車速3.公路巡警開車在高速公路上以100 km/h的恒定速度巡查,在同一車道上巡警車向前方的一輛轎車發出一個已知頻率的電磁波,如果該電磁波被那輛轎車反射回來時,巡警車接收到的電磁波頻率比發出時低,說明那輛轎車的車速( )A.高于100 km/h B.低于100 km/hC.等于100 km/h D.無法確定題型四 干涉原理的應用4.(粵教版教材P82節練習5)如圖所示為某一報告廳主席臺的平面圖,AB是講臺,S1、S2是與講臺上話筒等高的喇叭,它們之間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圖所示。報告者的聲音放大后經喇叭傳回話筒再次放大時可能會產生嘯叫。為了避免嘯叫,話筒最好擺放在講臺上適當的位置,在這些位置上兩個喇叭傳來的聲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氣中聲速為340 m/s,若報告人聲音的頻率為136 Hz,問:講臺上這樣的位置有多少處? 章末核心素養提升知識網絡構建介質 波源 介質 振動形式 能量 信息 橫波 縱波 波源介質 λf 振動形式 平衡 偏離 位移 時間 各質點的平衡位置 繞過障礙物 相差不多 更小 矢量和 頻率 相位差 振動方向 加強 減弱 相對運動核心素養提升1.D [當“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時,觀眾只在各自的座位上“起立——舉起雙臂——坐下”,并不向前移動,所以并不是觀眾從看臺A區跑到B區,A、B錯誤;“人浪”傳播的速度與觀眾“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快慢沒有必然聯系,C錯誤;觀眾的動作相當于質點的振動形式,“人浪”相當于橫波,“人浪”的傳播是觀眾動作形式的傳播,D正確。]2.C [因接收者和波源的總體位置不變,因此聽到琴發出的音調不變,故A錯誤;當障礙物尺寸接近波長或小于波長時能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故B錯誤; 隔著門縫聽到琴聲,是由于衍射現象造成的,故C正確;若古箏也有一根調到C調do的弦,則兩者頻率相同,可以發生共振,故D錯誤。]3.A [因為巡警車(觀察者)接收到的電磁波頻率比發出時低,由多普勒效應知巡警車與轎車在相互遠離,而巡警車車速恒定又在后面,可判定轎車車速比巡警車車速大,故選項A正確,B、C、D錯誤。]4.4處解析 頻率f=136 Hz的聲波的波長是λ==2.5 m式中v=340 m/s是空氣中的聲速。如圖所示,O是AB的中點,P是OB上任一點。設S-S=k·,當k=0,2,4,…時,從兩個喇叭傳來的聲波因干涉而加強;當k=1,3,5,…時,從兩個喇叭傳來的聲波因干涉而相消。由此可知,O是振動的加強點。對于B點,S-S=20 m-15 m=4×所以B點也是振動加強點。因而O、B之間有兩個干涉相消的位置,由對稱性可知,AB上有4個干涉相消的位置。(共12張PPT)章末核心素養提升第三章 機械波目 錄CONTENTS知識網絡構建01核心素養提升02知識網絡構建1介質波源介質振動形式能量信息橫波縱波波源介質λf振動形式平衡偏離位移時間各質點的平衡位置繞過障礙物相差不多更小矢量和頻率相位差振動方向加強減弱相對運動核心素養提升2D題型一 波的形成實例1.幾萬群眾進行“人浪”游戲。從看臺A區到B區的觀眾依次做“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呈現類似波浪的效果。下列關于“人浪”說法正確的是( )A.當“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時,很多觀眾也從看臺A區跑到B區B.“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的速度由觀眾從看臺A區跑到看臺B區的速度決定C.觀眾“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越頻繁,“人浪”傳播的速度一定越快D.“人浪”的傳播是觀眾動作形式的傳播解析 當“人浪”從看臺A區傳到B區時,觀眾只在各自的座位上“起立——舉起雙臂——坐下”,并不向前移動,所以并不是觀眾從看臺A區跑到B區,A、B錯誤;“人浪”傳播的速度與觀眾“起立——舉起雙臂——坐下”的動作快慢沒有必然聯系,C錯誤;觀眾的動作相當于質點的振動形式,“人浪”相當于橫波,“人浪”的傳播是觀眾動作形式的傳播,D正確。C題型二 波的特有現象的實例2.鋼琴的“中央C”即為C調do,頻率約為261.2 Hz,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邊做仰臥起坐一邊聽,由于多普勒效應,琴發出的音調會有變化B.當障礙物尺寸接近波長或小于波長時,才能發生衍射現象C.隔著門縫聽到琴聲,是由于衍射現象造成的D.假如琴邊古箏也有一根調到C調do的弦,由于構造不同,它們無法發生共振解析 因接收者和波源的總體位置不變,因此聽到琴發出的音調不變,故A錯誤;當障礙物尺寸接近波長或小于波長時能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故B錯誤; 隔著門縫聽到琴聲,是由于衍射現象造成的,故C正確;若古箏也有一根調到C調do的弦,則兩者頻率相同,可以發生共振,故D錯誤。A題型三 應用多普勒效應估測車輛的車速3.公路巡警開車在高速公路上以100 km/h的恒定速度巡查,在同一車道上巡警車向前方的一輛轎車發出一個已知頻率的電磁波,如果該電磁波被那輛轎車反射回來時,巡警車接收到的電磁波頻率比發出時低,說明那輛轎車的車速( )A.高于100 km/h B.低于100 km/hC.等于100 km/h D.無法確定解析 因為巡警車(觀察者)接收到的電磁波頻率比發出時低,由多普勒效應知巡警車與轎車在相互遠離,而巡警車車速恒定又在后面,可判定轎車車速比巡警車車速大,故選項A正確,B、C、D錯誤。題型四 干涉原理的應用4.(粵教版教材P82節練習5)如圖所示為某一報告廳主席臺的平面圖,AB是講臺,S1、S2是與講臺上話筒等高的喇叭,它們之間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圖所示。報告者的聲音放大后經喇叭傳回話筒再次放大時可能會產生嘯叫。為了避免嘯叫,話筒最好擺放在講臺上適當的位置,在這些位置上兩個喇叭傳來的聲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氣中聲速為340 m/s,若報告人聲音的頻率為136 Hz,問:講臺上這樣的位置有多少處?答案 4處解析 頻率f=136 Hz的聲波的波長是式中v=340 m/s是空氣中的聲速。如圖所示,O是AB的中點,P是OB上任一點。當k=1,3,5,…時,從兩個喇叭傳來的聲波因干涉而相消。由此可知,O是振動的加強點。所以B點也是振動加強點。因而O、B之間有兩個干涉相消的位置,由對稱性可知,AB上有4個干涉相消的位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核心素養提升.docx 章末核心素養提升.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