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75分鐘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內容是《漢謨拉比法典》中關于誣告與作偽證的部分法律規定。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條款 法律規定第一條 倘自由民宣誓揭發自由民之罪,控其殺人,而不能證實,揭人之罪者應被處死第三條 自由民在訴訟案件中提供罪證,而所述無從證實,倘案關生命問題,則應被處死A.強調了證據的重要性B.體現了專制王權不可侵犯C.保護了自由民的安全D.展示了法律程序的嚴謹性2.公元前110年左右,帕提亞國王米特拉達提二世發行的部分錢幣上開始出現一種新的希臘語銘文-“眾王之王”。“眾王之王”后來成為帕提亞錢幣上的國王常規頭銜之一。這反映了帕提亞帝國A.與亞歷山大帝國爭奪霸權B.利用錢幣加強民眾的王權觀念C.與古希臘進行了直接聯系D.對外來文化進行了本土化改造3.1326年6月,英國封建貴族伊麗莎白為兒子威廉向英國商人購買了一個日耳曼的馬鞍,并讓專門的仆人將它從倫敦帶回,她還從英國商人手里購買了來自波蘭的蠟以及西班牙的鐵等。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莊園經濟的瓦解B.自由主義思想盛行C.商品經濟的發展D.宗教束縛逐漸削弱4.中世紀時期英國的《一份十五世紀的教育書》指出,男孩可以向父母提出學習知識的要求,閱讀自己想看的書籍。居住在城市的拉爾夫則直接把兒子們送進學校,鼓勵他們前往大學學習。這表明該時期的英國市民A.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B.重視后代教育的培養C.倡導個性自由的發展D.對教會壟斷教育的不滿5.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時按照中國的模式,將日本分成若干省和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會那里取得權力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同時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這些措施旨在A.建立幕府政治B.加強中央集權C.改善人民生活D.促進文化交流6.焚燒干燥的灌木是瑪雅玉米種植的重要步驟之一,如下圖所示,祭司在12號石碑觀察日落,當太陽在10號石碑正后方落下時,這一天就是焚燒玉米地的日子。由此推知,古代瑪雅A.對農業種植進行科學探索B.已準確推算太陽運行規律C.農業種植具有神秘色彩D.祭祀推動天文歷法的進步7.早在資助哥倫布遠航之前,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已擁有一本名為《東方歷史之花》的藏書,藏書扉頁有一手寫批注,批注內容為“擁有此書可開疆辟土”。該書不僅收錄了13世紀出版的《馬可·波羅行紀》,還收錄了許多中世紀學者和教士撰寫的介紹東方世界的作品。這反映了A.王室支持是遠航的根本原因B.西班牙積極搶占殖民地C.新航路開辟帶有封建色彩D.歐洲了解東方由來已久8.17世紀的荷蘭,從貴族王公到知識分子、醫生甚至家庭主婦,都是地圖產品的買家,市面上出現了小張單圖、大張掛圖、各種型號的地球儀、地圖集等各類地圖商品。這一現象折射出荷蘭A.地理學知識的進步B.海外貿易的繁榮C.成為世界市場中心D.開辟了其他新航路9.歷史學家斯文·貝克特認為,棉花產業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聯系,第一階段,棉花產業在世界的分布是多極的、彼此分離的,第二階段,棉花生產網絡越來越集中在歐洲,但生產仍然分散。據此推斷,棉花產業從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B.資本驅動下新航路開辟的醞釀C.早期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發展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0.15世紀五六十年代,意大利雕塑家塞蒂尼亞諾的作品《少女胸像》和《貴婦人像》是同期獨立雕塑作品的范例,前者以大理石為原料,加工柔潤細膩,很好地表現了少女青春的肌膚和純真的心靈;后者為著色木雕,貴婦人容貌秀麗,儀態端莊,輪廓優雅,流露出女性肖像特有的高雅與感性。這些雕像A.表達了對天主教會的不滿B.體現了一定的人文主義精神C.宣揚了理性主義的觀念D.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11.下表所示為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研究女性教育的著名思想家的教育著作、女性觀和教學內容。該表格反映了當時教育家 教育著作 女性觀 教學內容芬乃龍 《論女子教育》(1687年) 男女先天的智力是不平等的,女性的主要職能在于操持家庭內部事務 教導女性學會讀寫算、法律概念、管理技能(土地管理、賬目管理、家仆管理等),重視道德宗教教育德·朗貝爾夫人 《一位母親給女兒的建議》(1688-1692年) 如果放棄了對女性的教育,就會使其不再虔誠于宗教,從而失去本應該傳承給孩子的美德 宗教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女性要自尊自愛,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應學習歷史以探究真理,保持美好品德盧梭 《愛彌兒》(1761年) 女性是孩子和父親的紐帶,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家庭帶來幸福 算術、繪畫、性情培養、鍛煉強健的體質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學會得體裝扮、說話藝術和理性判斷A.女性價值仍局限于家庭領域B.女權運動即將成為社會主流C.啟蒙運動沒有提升女性地位D.女性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1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引用了一個觀點:“19世紀末,國家由公民組成,這些公民居住在一個共同的地區,在其共同的政府里擁有發言權,并意識到其共同的遺產和其共同的利益。”該觀點可用來印證近代資產階級革命A.揭露了封建勢力的腐敗B.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C.提高了公民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民族意識的發展13.1690年3-4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幾個財政法案,把政府的財政收入分為國王正常歲入和議會特別撥款兩部分。國王正常歲入主要由國產稅和關稅提供,但只準許威廉國王征收4年的關稅,這一規定打破了自15世紀以來一直奉行的繼位伊始便授權國王終生征收關稅的慣例。同時,給予國王的正常歲入遠少于政府實際需要。這反映了英國A.代議制民主形同虛設B.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C.國王保留著較大權力D.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14.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英國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和普通民眾開始到海濱享受新鮮空氣、燦爛陽光以及各種娛樂休閑活動。英國許多城市修建了大量收費的休閑設施,如公共浴池、劇院、咖啡屋、購物廣場等,一些價格昂貴的溫泉浴場更是成為時尚的休閑場所。材料表明A.工業生產決定藝術審美B.工業革命推動市民生活變遷C.技術革新影響階層流動D.城市化助推奢侈風氣的蔓延15.空想社會主義者勃雷認為只有摧毀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建立匹配人類理性的制度,同時應當通過資本收購而非暴力的方式籌得足夠資金去建立財產公有制;歐文堅持宣傳勞動公社思想,同時他堅持采用和平手段應對社會危機。空想社會主義者A.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不夠深刻B.沒有對其思想理論付諸實踐C.為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基礎D.對社會制度的構想滯后保守16.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稱:“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后來馬克思又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指出:“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這反映了A.德俄兩國當時處于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心B.《共產黨宣言》主要理論被時代所拋棄C.理論體系的應用兼顧了時代性和民族性D.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發展中反復調整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5-11世紀,英國莊園內部事務種類單一,基于口頭記憶的莊園治理模式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自12世紀開始,隨著英國人口和耕地面積快速增加,莊園原有的管理方式難以應對。貿易的發展、大量貴金屬的輸入,使英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長期靠固定地租為生的領主實際收益下降。此時,書面化管理應運而生。書面化管理使莊園各項事務固定下來,工作隨意性大大減小,而且領主還時常派遣管家和審計員核查莊園賬簿,使得其收益顯著增加。-摘編自侯興隆《從口頭記憶到書面文件-中世紀中期英國莊園管理變革》材料二13世紀,英國的領主因為無暇直接管理莊園的農業生產,于是普遍任命既擁有技術又值得信任的管家來具體管理莊園事務。管家的職責就是使土地生產出更多的谷物,盡可能地使領主的莊園財富升值。而領主要付給管家、莊頭等管理者一定的薪俸來維持其生活。在這個管理系統中,莊園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較高層的管理人員和較低層的管理人員相互監督。這一時期,英國莊園農業生產所采取的管理體制、方法和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促使莊園農業生產力迅猛發展,進而引起了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貨幣地租和租佃制逐漸興盛,農奴制和勞役莊園制走向衰落。-摘編自褚攀峰《十三世紀英國莊園農業生產的管理與管理思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2世紀英國莊園管理的變化及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3世紀英國莊園管理變革的歷史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519年西班牙人踏上墨西哥時,當地原住民人口達2500萬,而到1605年時當地人口不過107.5萬。白人殖民者初到美洲時,為爭奪土地等自然資源而與當地原住民頻頻發生武裝沖突。不僅每次交戰中死傷的原住民不計其數,就是那些被俘者淪為奴隸后也多被折磨而死。例如,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先后捕獲6萬名原住民,后將其遷移到智利的礦區,結果途中因各種天災人禍,死者不計其數,最終到達目的地時只剩800人。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法國、荷蘭和英國等為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遂用種種方式鼓勵歐洲人民進行移民。-摘編自梁茂信《近代早期西歐國家人口流動的特征分析:1550-1750年》材料二17世紀30-40年代,英國清教徒興起了向北美移民的高潮。這次移民潮不像同時發生的向其他新大陸移民的英國人口流出,其中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等方面的諸多因素交錯復雜。-摘編自王偉宏《從移民社會到本地人社會-17世紀新英格蘭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殖民者在美洲的侵略行為,并分析西歐鼓勵人民移民美洲的背景。(6分)(2)請從材料二中至少選擇一個移民的因素予以闡述,并簡要說明人口遷徙對美洲人口結構的影響。(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法國專制王權的建立要比英國晚一個世紀,其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也艱難得多,貴族勢力的強大及其頑固性促使法國建立起歐洲最強大的王權;后來為克服專制,法國人又必須花費更大氣力。法國之所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來克服專制王權,原因就在于法國專制主義過于強大,王權與貴族堅決捍衛舊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協,對立雙方只好兵戎相見。然而,大革命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后近百年的時間里,法國一直處于革命與復辟的輪回中,社會持續動蕩,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工業化進程緩慢。-摘編自錢乘旦、陳意新《走向現代國家之路》材料二1787年憲法并沒有將政治和法律權利平等地賦予這片剛剛獨立的土地上的所有居民。他們保障那些擁有一定資產的男性公民的所有權利,而拒絕賦予那些沒有資產的男性、女性和兒童相應的權利,也拒絕賦予奴隸和原住居民相應的權利。-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民主化道路艱難曲折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87年憲法》的性質,并概括《1787年憲法》對美國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紀末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出版《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其主張建設一種健康、自然、經濟因素組合在一起的城鄉復合體,來緩解當時的城市社會問題,這種城鄉復合體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是由一個中心城市和若干個田園城市共同組成的被農業地帶分隔的城市群。(2)具有綜合立體的交通體系。各城市之間有放射交織的道路、環形的市際鐵路、運河等,通過交通、供水和排水等,把社會城市聯結成一個整體。(3)具有綜合立體的城市綠化體系。田園城市有公共綠地、私人庭院以及道路綠化網絡;在城市之間的農業用地有新森林。(4)建設大量的公共服務設施。在城市之間的農業用地上有療養院、工業療養院、流浪兒童之家、戒酒所、精神病院、農學院、盲人學院等。-摘編自[英]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杜赫《基于花園城市和城市化理論的英國新城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探討》根據材料,圍繞“城市變遷”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A B C B B A D B9 10 11 12 13 14 15 16C B A D D B C C17.答案:(1)變化:由基于口頭記憶的莊園治理模式轉變為書面化管理。(2分)原因:人口和耕地面積增加;商品經濟發展;大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通貨膨脹,領主收益下降。(4分)(2)影響:莊園治理逐漸規范化,且效率提升,為后世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孕育著新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促使農奴制和莊園制衰落,有利于社會轉型。(6分)18.答案:(1)侵略行為:屠殺印第安人、搶占土地和資源、奴役原住民等。(2分)背景:新航路開辟,天災人禍導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搶占資源和殖民掠奪的需要。(4分)(2)選擇因素:經濟因素。(1分)闡述:17世紀的英國紡織業逐漸衰落,而海外貿易也逐漸落后于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此外,新航路的開辟后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大量傳入,使英國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英國國內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壓力。相比之下,美洲地廣人稀,且在與印第安人的競爭中,英國人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5分)影響:大量印第安人死亡,少量幸存者被趕進保留地生活;黑人和白人大量涌入,在北美,白人占據人口大多數,而在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不同族群之間進行通婚,使得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4分)19.答案:(1)原因:封建勢力強大,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且資產階級內部意見存在分歧;法國小農經濟發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緩慢;君主思想長期存在;法國國內矛盾錯綜復雜;法國的共和之路遭到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反對和武裝干涉。(6分)(2)性質:是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2分)積極影響:有利于美國的社會穩定,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2分)消極影響: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同的公民權利。(2分)20.答案:[示例]觀點:城市變遷見證了歷史的發展。(2分)說明:19世紀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19世紀新型城市理論構想的提出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其時代背景是傳統城市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人口壓力,這也是英國工業革命后生產力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反映。隨著機器工業的興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這改變了工業生產方式,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繁榮。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許多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紡紗機、蒸汽機等新技術的應用,加速了工業化進程,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創新。但是,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增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人們一方面越來越重視公共服務、休閑娛樂,另一方面更加強調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要求城市形成合理的布局,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發展。綜上,城市變遷見證了一定時期的歷史發展。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實踐看,傳統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明顯的破壞。因此,新型城市應該積極追求高質量發展,有效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10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