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寧波市2024學年第二學期高考與選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上。3.選擇題的答案須用2B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關于人與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據此分析,上述主張的核心理念是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人為本 D.人定勝天2.《唐國史補》(卷下)記載,“獅子國海舶”條稱:“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至則本道(行政區劃名稱)奏報,郡邑為之喧鬧。有番(外國)長為主,領市舶使籍(登)其名物。”由此可見,當時A.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 B.市舶司是掌管對外貿易主要機構C.政府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 D.朝貢貿易是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3.1938年5月19日,徐煥升指揮的兩架重型轟炸機加滿油從寧波櫟社機場再次起飛,在日本的長崎、熊本等城市上空投下百萬份傳單,希望用“紙片轟炸”喚醒日本民眾反戰。這是日本第一次被外國飛機轟炸襲擊,6天之后,日本近衛內閣集體辭職。這一事件A.有利于提振國民抗戰信心 B.徹底喚醒日本民眾反戰C.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成為敵后抗戰典型事例4.英國思想家羅素認為由于某個政權的征服,“意大利北部、西班牙、法蘭西與西德(注:今天聯邦德國西部)的許多地方都開化了?!闭怯捎谒鼈鞑チ宋幕?,“野蠻人才僅僅造成了暫時的晦蝕,而不是永久的黑暗?!币韵聦儆凇八钡奈幕晒?br/>A.帕特農神廟 B.萬神殿 C.納爾邁調色板 D.按位計值法5.1875年,李鴻章質問日本公使森有禮:“閣下對貴國舍舊服而仿歐俗,拋棄本國獨立精神而甘受歐洲支配,難道一點兒都不感到羞恥?”李鴻章的質問是針對明治維新的A.廢除等級制度 B.“富國強兵” C.“殖產興業”D.“文明開化”6.下圖是名為《極限施壓》的漫畫,畫中地球受到美國“關稅”機器擠壓,情況越來越糟糕。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旁邊說:“世界聽著!我控制你了!”該漫畫旨在反映當時美國A.推動多邊自由貿易協定B.逆全球化的政策與危害C.加強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控制D.霸權主義導致世界局勢動蕩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劉祎之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是因為A.武則天未經三省擅自抬高刺史職權 B.劉祎之擅權專政飛揚跋扈威脅皇權C.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和門下省審議 D.皇帝發出詔令須經政事堂簽署生效8.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中農業有過三次明顯的擴張與發展過程,第一次主要發生在戰國秦漢時期,主要特征是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的確立;第二次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長江流域的擴張;第三次是明清時期傳統農業的深化。下列項中屬于第三次“深化”的是A.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B.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生產C.南北方形成兩種不同的農業技術體系 D.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經營方式逐漸瓦解9.1895年上海的《點石齋畫報》刊登了“誠求保赤(子)”圖,其配文稱“自泰西牛痘之法進中國,各省大吏知其有利無弊,飭屬籌費設局,如法施行,而每年保全幼赤無算”“近因商之西醫哲君,于本埠英界大馬路另設一局,施種牛痘,不取分文,于前月開辦。仁哉!”據此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媒體發動民眾抵制泰西牛痘 B.國內各省開始普及牛痘接種C.西醫的優勢在于其分文不取 D.國內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10.金沖及先生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提到:“五月二十八日,平津教授費孝通、吳晗、金岳霖等五百八十五任發表聯合宣言稱:“同人等深知今日一切紛擾現象,根源胥起于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又為長期內戰之惡果。一切工潮、學潮均為當前時勢下必然之產物'”。材料中“當前時勢”是指A.北洋軍閥統治土崩瓦解 B.國民黨政權面臨統治危機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高潮11.民國初年,由于結社合法化,加之內閣政治前景的引誘,各色各樣的政黨大量涌現。然而,民初的政黨差不多成了“讀書紳士階級的專用品”,他們不僅很少關心改進下層民眾的狀況,保障婦女的權力,甚至對要求這些權利的民眾實施鎮壓。這種現象說明A.責任內閣制缺乏社會基礎 B.政黨政治的嘗試遭到徹底失敗C.紳士階級壟斷了國家政權 D.近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之艱難12.1952年3月,宋慶齡、郭沫若等聯名邀請亞太地區愛好和平與正義的著名人士,共同發起“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1954年4月,中印簽訂《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寫入協定序言。同年,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提出:“亞洲國家彼此之間應該進行協商,共同努力維護亞洲的和平和安全”。據此可知A.民間力量助推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B.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彰顯了大國特色C.亞太和平適應我國當時發展的需要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國際共識13.新教領袖加爾文認為修道院中的禁欲、獨身是不可取的;依靠遺產收入為生的懶惰惡習是一種罪惡。他提倡積極生產,奮發工作,同時又要過一種節制的、勤儉的合理化生活。這反映加爾文教A.因信稱義的教義 B.建立民族教會的追求C.反對教會的腐敗 D.蘊含著人文主義精神14.下圖反映某一時期荷蘭殖民擴張的狀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是動力C.直接引發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D.跨國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5.1792年,英國廢奴人士威爾伯福斯成功地說服了下議院在四年之內廢除奴隸貿易。然而,1796年威爾伯福斯向議會提交的廢除奴隸貿易法案未能在保守的上議院獲得通過,上議院采取了拖延的策略,直至1807年相關法案才得以在議會通過。這表明當時英國A.自由勞動力的匱乏 B.議會兩院存在制約關系C.黑人民權運動興起 D.議會選區制度亟待改革16.下表為20世紀60-80年代美國產業結構表。該表反映當時美國時間 主導產業 制造業就業人口占比 高技術就業人口占比20世紀60年代 汽車、鋼鐵、化工 25% 6%20世紀80年代 信息技術、金融服務 16% 15%A.就業人口數量下降 B.國家宏觀調控加強C.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D.“中間階層”興起17.2025年2月10-11日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峰會,主要議題有:①中國提出的通過多邊對話縮小“智能鴻溝”,推動開放包容的治理體系。②清潔能源與AI的結合,研究結果表明AI在提升能源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潛力巨大。③開源技術的機遇與挑戰:開源AI技術降低了小型企業的應用門檻,但也引發合規性、數據安全及算法透明度問題,因此需要適度的監管。由此可知A.高科技領域都由西方國家主導 B.人工智能的使用可以消除人類能源危機C.各國政府對科技發展放任自流 D.中國政府以開放態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18.以下為班固《燕然山銘》的片段,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ぁぁぁぁぁ?br/>A.屬于一手口述史料,可信度強 B.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不可信C.可與《漢書》的相關史事互證 D.可為竇憲大敗北匈奴之事佐證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其中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19.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來一耜一銚,若其事立。行服連軺(yao)輂(ju)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管子·海王》材料二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其勢固然已!-[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末本·敘》(1)根據材料一,說明戰國時期主要生產部門的工具使用狀況。結合所學,簡析這些生產工具的使用對當時社會發展的影響。(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邦瞻對宋代的認識。結合所學,試從經濟、社會、思想三方面對“宋其三變”這一觀點予以簡要闡釋。(7分)20.回眸歷史,繼往開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931年8月至1932年5月,鄧小平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主政瑞金10個月?!ぁぁぁぁぁと鸾鹁邆浣ǔ伸柟痰母锩鶕氐乃袟l件:地處贛南東邊、武夷山脈南段西麓,境內重巒疊嶂,四鄰亦盡山地,回旋余地大,······農林產品豐富,自給有余。居民多系客家人,勤勞儉樸,堅忍執著而富有斗爭精神,因受地主豪紳剝削壓迫,生活艱困而有強烈的翻身愿望。大革命時期,瑞金受到北伐軍影響;南昌起義部隊又曾過境瑞金,指導成立了瑞金第一個共產黨的支部。地方上的反動武裝較弱,且內部矛盾重重。-曹春榮《關于鄧小平主政瑞金幾個問題的辨析》材料二2月5日,鄧小平在西雅圖機場舉行的告別儀式上做了講話:“······現在中美兩國之間政府一級的來往障礙已經排除······我們毫不懷疑,中美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必將對世界和平、穩定和安全產生深遠的、有益的影響。愿中關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遠在一起維護世界和平”。當飛機呼嘯騰空的時候,現場的關國記者開始發回報道:“回到中國后,他就要開始他的現代化新長征了。”-摘編自張瑋《1979年,鄧小平“旋風”訪關》根據材料一,分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定都瑞金的有利因素。結合所學,概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政權建設方面的嘗試。(6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障礙已經排除”的直接原因,概括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在“現代化新長征”中政治領域的制度探索。(6分)21.現代民族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戰爭則會導致國際秩序的劇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8-19世紀歐洲產生了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法式民族主義與德式民族主義,而這兩種民族主義的交鋒構成了這一時期歐洲民族主義發展的主線。法式民族主義與啟蒙主義結合,拉·布呂耶爾認為“專制之下無祖國”,霍爾巴赫認為“如果自由、財產、安全消失了,祖國也不存在了”。同時他們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夠享受真正的人權,平等又和平地相處。德式民族主義則是“遲發展者”民族主義的主要代表。由于“遲發展者”民族國家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爭取民族的獨立和統一為首要任務,所以當其民族國家的建立在完成其政治經濟的構架時,一切均以國家機器的“效率”為準則,其政治體制的民主化任務則基本上被放在了一邊。結果,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上首次出現了政治、經濟和觀念并不同步的現象,并由此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摘編自陳曉律《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材料二在開展“雅爾塔體系的形成”項目化學習時,經老師指導,有同學整理如下:會議名稱 召開時間 與會國 主要內容A 1943年11月 中、美、英三國 要求日本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決定戰后朝鮮獨立。會議奠定戰后東亞國際秩序的基礎。德黑蘭會議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三國 初步討論戰后對德國的處置的問題,提出建立戰后國際組織(聯合國的雛形)。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 蘇、關、英三國 明確戰后對德國處置的內容,默許蘇聯對東歐秩序安排,確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大國一致”原則。舊金山會議 1945年 4-6月 中、蘇、美、英等 五十個國家 正式通過B,標志聯合國成立。(1)根據材料一,概括法式民族主義的訴求,并結合所學,辯證分析德式民族主義產生的影響。(6分)(2)請根據材料二的信息提示,完成表格中A、B二處內容的填寫。與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形成過程有獨特的特點,請根據材料二對其加以概括。(6分)22.絲綢之路,亦是文化傳承與交流之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斯坦因仔細研究了絲路南道的各個城市,他用十年時間精讀《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游記》。斯坦因對和田地區的古代遺址做了系統的發掘,收獲極其豐富。第二次探險去了敦煌、瓜州,第三次又去了敦煌,還有黑水城、吐魯番。斯坦因第四次探險是受哈佛大學雇傭。20世紀30年代北京已經有古物保管委員會,他們抗議南京的國民政府給斯坦因發護照,最后把斯坦因護照吊銷了,趕了出去。斯坦因的收獲,吸引著我們這些研究西域、研究敦煌的人,所以(1985年4月)我的第一目標就是奔向倫敦的英國圖書館和博物館。而后去巴黎法國圖書館、不萊梅海外博物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中國各地博物館等尋找敦煌文書,也包括中國西北地區發現的吐魯番文書、于闐文書、龜茲文書。--據榮新江《滿世界尋找敦煌》等整理(1)讀《“絲綢之路”簡圖》,分別寫出A、B所示城市的名稱。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主要功能。(4分)(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榮新江“滿世界尋找敦煌”的經歷,選擇從漢至唐相關史實,以“文化的傳承與交流”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選擇題部分非選擇題部分19、(1)鐵器生產工具大量應用于生產(2分)影響:促進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3分)。(2)認識:宋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明朝深受宋朝影響。(2分)經濟:宋代經濟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如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方面正確闡述也可賦分,每項1分,任意1項即可)(1分),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分)。社會:宋代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一些重要的新變化,包括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分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等。(2分)思想:宋朝儒學復興,其中程朱理學對后世影響最大。(1分)20、(1)有利因素:有利的地理環境;物產豐富;民眾深受剝削壓迫,革命愿望強烈;受南昌起義和國民大革命影響,有一定革命基礎;當地反動力量較弱。(3分)(答出三點即可)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大綱;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3分)(2)直接原因: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2分)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推行以1982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推行公務員制度;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4分)21、(1)訴求: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權;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夠享受真正的人權,平等又和平地相處。(3分)影響:積極:德國實現統一;資本主義快速發展;(2分)消極: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分)(2)A.開羅會議;B.《聯合國憲章》(2分)特點:構建于戰爭時期(構建時間長,準備更加充分);由美、蘇主導(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合作);參與的國家更加廣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4分)22、(1)A:敦煌;B:武威。(2分)主要功能:收藏、保存、研究古籍和文化遺產(1分),服務公眾(1分)(2)層次一:無標題或標題指向不明確;史實缺失或過于單一;觀點缺失或過于單一;結論缺失或不明確。層次二:標題指向較恰當明確;史實例舉較充分;觀點較明晰或較全面;結論較合理;層次三:標題指向恰當明確;史實例舉充分;觀點正確全面;結論合理。說明:論述應結合材料并關照文明傳承性和相互交流的角度。評分細則:標題:2分;有標題1分,有價值判斷的標題2分。反動和偏題論述:8分;3對史論結合6分,邏輯2分結論:2分;有結論1分,有升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