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一中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一 物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共46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第8-10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6分,全對得6分,選對但不全得3分,有選錯得0分。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之間必須接觸才會產生力的作用B. 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桌面向上的彈力,是由于木塊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C. 物體受到的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產生的,重力的作用點一定在物體上D. 滑動摩擦力對運動的物體而言可以是動力2.冰壺運動可以考驗參與者的體能與腦力,展現動靜之美,取舍之智慧,現對運動員推動冰壺滑行過程建立如圖所示模型,運動員對質量為m的冰壺施加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的推力F,使冰壺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冰壺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重力加速度為g,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冰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Fcos θ B. 冰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μ(mg+Fcos θ)C. 冰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為mg D. 冰壺對冰面的壓力大小為Fsin θ3.如圖所示為某城市雕塑的一部分,將光滑的球放置在豎直的高擋板AB與豎直的矮擋板CD之間,CD與AB擋板的距離小于球的直徑。由于長時間作用,CD擋板的C端略向右偏移了少許。則與C端未偏移時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B擋板對球的支持力變小,C端對球的支持力變小B. AB擋板對球的支持力變小,C端對球的支持力變大C. AB擋板對球的支持力變大,C端對球的支持力變大D. AB擋板對球的支持力變大,C端對球的支持力變小4.(2023·湖北省高一學業考試)一梯子斜靠在光滑的豎直墻上,下端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圖所示,關于梯子的受力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梯子只受重力B. 梯子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C. 梯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豎直墻的彈力D. 梯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豎直墻的彈力和地面的摩擦力5.(2024·玉林市高一期末)如圖所示,A、B兩球用細線懸掛于天花板上且靜止不動,兩球質量mB=mA,兩球間是一個輕質彈簧,如果突然剪斷細線,則在剪斷懸線瞬間(g為重力加速度) ( )A球加速度為g,B球加速度為0A球加速度為0,B球加速度為gC. A球加速度為2g,B球加速度為0D. A球加速度為0,B球加速度為2g6.甲乙兩輛小車由同一地點出發運動,速度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則( )A. 運動時甲的加速度與乙的加速度之比為4:3B. 運動時甲的加速度與乙的加速度之比為3:4C. 乙車開始運動時,兩車相距4.5mD. 甲乙同時開始運動7.如甲圖所示是用一根繩穿過牛奶箱上的提手晾曬辣椒的情景,可等效為一根輕繩穿過一個輕圓環,如乙圖所示,A位置比B位置高。不計繩與圓環間的摩擦力,辣椒的質量為m,左右兩側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分別為和,OA部分繩上的拉力為,OB部分繩上的拉力為,重力加速度為g,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C. 當時,D. 變大時,變大8.(多選)一物體靜止于水平桌面上,兩者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5 N,現將水平面內三個力同時作用于物體的同一點,三個力的大小分別為2 N、2 N、3 N。下列關于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判斷正確的是( )A. 物體所受靜摩擦力可能為2 N B. 物體所受靜摩擦力可能為4 NC. 物體可能仍保持靜止 D. 物體一定被拉動9.下面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分析正確的是 ( )A.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你向上跳起來后,還會落到原地B. 物體慣性大小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C. 安全帶的作用是防止人在汽車剎車時由于慣性而發生危險D. 有的同學說,向上拋出的物體,在空中向上運動時,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10.如圖所示,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個光滑的定滑輪,小球P和小環Q通過細繩跨過滑輪相連,小環Q套在水平細桿上,開始時細繩與水平細桿之間夾角為60°。小環Q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緩慢向左移動至細繩與桿之間夾角為30°。小球P的質量是小環Q的2倍,水平細桿粗糙,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滑輪對天花板的作用力不變B. 細繩對小環Q的拉力逐漸增大C. 拉力F的大小可能先增大后減小D. 小環Q與水平細桿間的摩擦力逐漸減小三、非選擇題11.(6分)某學習小組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律。如圖甲所示,在豎直平面內,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掛一輕質小圓環,橡皮條原長為GE,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共同拉動小圓環。(1)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具體操作指的是 (填正確選項前字母)。A.橡皮條沿同一方向伸長B.橡皮條伸長到相同長度C.橡皮條沿同一方向伸長相同長度D.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力大小之和等于一個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2)小黃同學則是在水平桌面上做實驗(如圖乙),通過實驗小黃確定了F1、F2、F的方向(如圖丙),并記錄三個力的大小,其中測量F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丁,讀數為 N。(3)小黃繪制結果如圖戊,F與F'兩力中的 (填“F”或“F'”)為合力的實際值。(4)若將細繩改用橡皮筋來拉彈簧測力計,這對實驗結果 (填“有”或“無”)影響。12.(9分)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左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輕繩跨過滑輪后左端與重物連接,右端與固定在木塊上的力傳感器連接,力傳感器可以直接測出繩子的拉力大小F,木塊右端連接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通過紙帶可以計算木塊的加速度大小a,改變重物的質量,進行多次實驗。(1)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只有一個選項正確)。A.實驗前需調節輕繩與長木板平行B.實驗前需將長木板右端適當墊高C.實驗時應等木塊平穩滑行時再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D.木塊滑行時傳感器的讀數F始終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2)對實驗中得到的紙帶進行數據處理,可以獲得相應的加速度a,在圖乙的坐標紙上描出了加速度a與傳感器讀數F對應的點,請作出圖像 。(3)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可求得該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 (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4)此實驗中μ的測量值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實值。(5)已知打點計時器接“”的交流電,實驗臺上有一段紙帶如圖丙所示,圖中標出了各個計時點及相關距離的測量值,則此段紙帶 (選填“是”或“不是”)這個實驗打出的紙帶,理由是 。13.(10分)如圖所示,物體A和物體D重分別為400 N、200 N,物體A與桌面間、物體A和物體D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0.4,它們間的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動摩擦力。AC繩水平,OC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30°,求:(1)整個系統靜止時,物體A和物體D間摩擦力為多少;(2)當物體B重100 N時,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為多少;(3)如果保證A靜止不動,問所掛物體B的最大重量為多少。(結果可用根式表示)14.(12分)在水平面上用繩子拉一只重220 N的箱子,繩子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37°,如圖所示。當繩子的拉力為100 N時,箱子恰能向右做勻速運動,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箱子受到的支持力FN;(2)箱子受到的摩擦力Ff;(3)箱子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15.(17分)如圖所示,A車臨時停在一水平路面上,B車在后面以速度勻速向A車靠近,A車司機發現后經1s的反應時間啟動了A車,A車啟動后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以A車司機發現B車為計時起點,已知B車在第1s內與A車的距離縮短了,兩車恰好沒有相撞。(1)求B車運動的速度大小;(2)求A車司機發現B車時兩車的距離;(3)若A車司機一直沒有發現B車,B車的制動加速度最大為,為了避免兩車相撞,求在A車與B車相距后,B車司機最多還可向前行駛多長的距離然后再制動。(忽略B車司機的反應時間)1.【答案】D【解析】物體之間不接觸也會產生力的作用,例如兩個磁體間不接觸也有力的作用,A錯誤;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桌面向上的彈力,是由于桌面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B錯誤;物體受到的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產生的,重力的作用點不一定在物體上,例如籃球的重心在球心不在籃球上,C錯誤;滑動摩擦力對運動的物體而言可以是動力,例如,把物體無初速度地放在勻速轉動的傳送帶上,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滑動摩擦力是動力,D正確。2.【答案】A【解析】對冰壺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由平衡條件可知,冰壺受到的支持力為FN=mg+Fsin θ,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冰壺對冰面的壓力大小為FN′=mg+Fsin θ,C、D錯誤;根據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可得Ff=μFN=μ(mg+Fsin θ),又因為冰壺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平衡條件可得Ff=Fcos θ,A正確,B錯誤。3.【答案】C【解析】對球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由圖可知,F1=Gtan θ,F2=,當CD擋板的C端略向右偏移少許時,θ變大,則F1和F2均變大,故選項C正確。4.【答案】D【解析】梯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豎直墻的彈力和地面的摩擦力。故選D。5.【答案】C【解析】設剪斷細線前細線的拉力為FT,彈簧拉力為F彈。對A、B分別進行受力分析,有FT=mAg+F彈,F彈=mBg剪斷細線后的瞬間,拉力FT突變為0,彈簧彈力F彈不突變,B球依舊受力平衡。因為A、B球質量相等,所以在剪斷細線瞬間B球和A球加速度分別為aB=0,aA===2g,故選C。6.【答案】C【解析】v-t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據圖像可得甲的加速度,乙的加速度,所以運動時甲的加速度與乙的加速度之比為1:4,故AB錯誤;乙車開始運動時,甲車已經運動了3s,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得面積表示位移,根據圖像可知甲車運動的位移為,則兩車相距4.5m,故C正確;由圖可知,甲先運動3s后乙開始運動,故D錯誤。7.【答案】D【解析】繩子與圓環之間無摩擦,所以圓環兩端的拉力相等即,根據共點力平衡,水平方向,有,即;根據力的矢量合成可知,當α = 60 ° 時,解得;變大時,減小,則變大。8.【答案】ABC【解析】2 N、2 N、3 N三個力的合力范圍為0~7 N;2 N在三個力的合力范圍內,當三個力的合力為2 N時,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為2 N,故A正確;4 N在三個力的合力范圍內,當三個力的合力為4 N時,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為4 N,故B正確;當三個力的合力小于最大靜摩擦力5 N時,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故C正確,D錯誤。9.【答案】AC【解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你向上跳起來后,由于慣性,要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因此還會落到原地,故A正確;物體的慣性大小與其運動狀態無關,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物體所具有的慣性就越大,故B錯誤;安全帶的作用是防止人在汽車剎車時由于慣性而發生危險,故C正確;向上拋出的物體,在空中向上運動時,是因為物體具有慣性,而不是因為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故D錯誤。10.【答案】CD【解析】小環Q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緩慢向左移動的過程中繩子上的拉力的始終等于P的重力,但是兩段繩子之間的夾角變大,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合力減小,滑輪對天花板的作用力減小。故AB錯誤;對小環Q受力分析,如圖所示設小環Q的質量為m,細繩與桿之間夾角為,小環Q受到重力、支持力、細繩的拉力、水平拉力以及摩擦力作用,根據共點力平衡,豎直方向有,則,逐漸減小,故小環Q與水平細桿間的摩擦力逐漸減小;水平方向有,拉力F可能先增大后減小,故CD正確。11.【答案】(1)C (2)1.80 (3)F (4)無【解析】(1)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具體操作指的是橡皮條沿同一方向伸長相同長度,故選C。(2)由題圖丁可知彈簧測力計最小刻度為0.1 N,則讀數為1.80 N。(3)小黃繪制結果如題圖戊,F為合力的實際值,即用一個彈簧測力計拉橡皮條時的拉力的值;F'是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得的兩個力合力的理論值。(4)若將細繩改用橡皮筋來拉彈簧測力計,這對實驗結果無影響。12.【答案】(1)A;(2);(3)0.29;(4)大于;(5)不是,紙帶對應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解析】(1)為保證輕繩拉力與小車的運動方向一致,為小車的合力,實驗前需調節輕繩與長木板平行,故A正確;實驗測量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無需墊高木板,故B錯誤;為了合理利用紙帶,實驗時應先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再讓木塊滑行,故C錯誤;重物運動時有向下的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則木塊滑行時傳感器的讀數F始終小于重物的重力大小,故D錯誤。(2)描點時將誤差太大的點舍去,如圖(3)對滑塊受力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解得滑塊的加速度為:;根據圖像與縱坐標的截距可知,解得。(4)由于滑輪與細繩間有摩擦,所以測得的摩擦力偏大,即動摩擦因數偏大。(5)根據逐差法可知滑塊的加速度為,根據數據可知滑塊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所以此段紙帶不是這個實驗打出的紙帶。13.【答案】(1)0 (2) N (3)240 N【解析】(1)整個系統靜止時,物體A和D處于平衡狀態,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為零,所以物體A和D間的摩擦力大小為0 N。(2)以結點C為研究對象,根據平衡條件得FTA=FTsin 30°GB=FTcos 30°聯立解得FTA=GBtan 30°代入數值得FTA= N以A為研究對象,由受力分析可得A受到的靜摩擦力Ff=FTA= N。(3)逐漸加大B的重力時,要使系統處于平衡狀態,A不能滑動,即A所受桌面的靜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即Ff′=μ(GA+GD)=0.4×600 N=240 N由Ff′=FTA′=GBtan 30°可知GB===240 N。14.【答案】(1)160 N (2)80 N (3)0.5【解析】(1)箱子受到的支持力FN=mg-Fsin 37°=(220-100×0.6) N=160 N。(2)箱子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則受到的摩擦力Ff=Fcos 37°=100×0.8 N=80 N。(3)箱子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15.【答案】(1);(2);(3)【解析】(1)A車司機的反應時間為1s,B車在第1s內與A車的距離縮短了,則由解得B車的速度為(2)兩車恰好沒有相撞,即兩車的速度達到相等時,兩車的距離恰好為0。則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有解得兩車速度相等需要的時間為該段時間內A車的位移大小B車的位移大小A車司機發現B車時兩車的距離(3)B車制動的距離為B車司機最多還可向前行駛的距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