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新青島版一年級數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57—60頁信息窗4。教學目標:1.通過動手操作,借助方塊圖、小棒圖或其他圖示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數量關系,把新問題轉化成減法模型并理解減法算式表達的道理,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幫助學生建構模型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經歷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議一議四個步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應用意識。3.結合護綠行動,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環保意識。學具準備:小方塊(2人一盒)、任務單學習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3月份的護綠行動中,大家積極地參與了植樹、制作保護牌、栽花澆水等活動,今天呢,學校要對表現突出的“小林長”和“護林員”進行表彰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1.發現數學信息。師:仔細觀察情境圖,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一年級優秀“小林長”6人。④一年級優秀“護林員”8人。二年級優秀“小林長”10人。⑤二年級優秀“護林員”20人。③三年級優秀“小林長”15人。⑥三年級優秀“護林員”33人。2.提出比多比少問題。師:這么多信息可以提好多問題呀,老師先來提一個問題,我根據第二條和第三條信息,提出了一個比多問題:三年級優秀“小林長”比一年級的優秀“小林長”多幾人 你能提一個像這樣的問題嗎?生1:二年級的優秀“小林長”比一年級的優秀“小林長”多幾人 生2:三年級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的優秀“小林長”多多少人 師:除了比多問題,我們還可以提一個比少問題,誰來試一試?生3:一年級的優秀“護林員”比三年級的優秀“護林員”多多少人 生4:二年級的優秀“護林員”比三年級的優秀“護林員”多幾人 師:同學們提的都不錯,我們選這個作為代表。(板貼綠點問題)師:這兩個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少)的問題。(板貼課題)二、教學新課,展開探究。1.理一理:明確已經知道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師: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一起讀。生齊讀:三年級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多多少人 師:解決問題第一步先干什么?生:找信息。師:你來找一找?生:二年級優秀“小林長”10人,三年級“優秀小林長”15人。師: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信息,(板書:二年級10人,三年級15人。)那讓我們求什么呢?生:求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 師:(板書: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 )通過理一理,我們整理出了已經知道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認知沖突:師:現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誰來說一說?生:多5個。師:你是怎么想的?生:15-10=5師:你怎么想到用減法的?生:三年級剪掉二年級的人數。師:三年級里面有二年級的人數嗎?那這個問題是不是用減法?又為什么用減法?看來我們得好好想一想了。2.想一想:在方塊圖中找已知和未知,分析數量關系。擺什么?(擺已知)師:我們借助學具擺一擺。擺什么呢?生:擺三年級和二年級的人數。師:擺出這兩個年級的數量,也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信息。求什么?(求未知)師:擺完以后再干什么呢?生:再找出多多少。師:也就是找出要求的在哪里?怎么求?(分析數量關系)師:最后想想怎么求?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一,根據我們的討論同桌合作交流。小組合作交流后展示。師:我們先來看這幾個小組的作品,哪個小組擺得更清晰呢?生評價。師:一一對應的擺更清晰,擺的清晰才能讓我們找的清晰,誰來找一找多的在哪里?生上臺指認。師:同意 生:同意。師:老師把你們的研究成果記錄在黑板上,我們通過兩個年級的對比,實際上是把三年級分成了兩部分,這是和二年級同樣多的10人,這是我們要求的比二年級多的5人。(板書:和二年級同樣多的、比二年級多的、畫虛線)怎么求?(借助學具理解用減法計算的道理。)師:現在我們非常確定用減法計算了,那為什么用減法,我們再來到方塊圖中找找這些數字在哪里?15在哪里?生:三年級人數。師:減掉的10在哪里?生1:二年級人數。師:再來找找方塊圖中還有沒有另外一個10?生2:和二年級同樣多的10人。師:第二個10和二年級有什么關系?生:和二年級同樣多。師:通過兩個年級的對比,我們發現這個10和二年級的同樣多,我們讓他們合二為一。我們求的是哪一部分?生:比二年級多的。師:我們把方塊圖變成了條形圖,再把條形圖變小,大家看現在的圖感覺有點熟悉吧。生:熟悉。師:那你能說說他表示什么意思嗎?生:表示從15中減掉10,還剩幾。師:奧,現在的比多問題變成了以前的減法模樣,現在可以把這兩個疑問擦掉了嗎?生:可以了。3.算一算:列算式計算。師:根據分析的數量關系,列出算式。生:15-10=5(人)4.議一議:檢驗答案,回顧總結。師:列完算式,我們還要進行檢驗,怎樣檢驗減法?生:用加法檢驗,10+5=15,二年級有10人,加上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5人,正好等于三年級的15人。師:這個方法很不錯,可以利用加、減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用二年級的人數加上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人數,看是否與三年級的人數相等就可以了。通過驗證,三年級確實比二年級多5人。所以,平時我們要養成檢驗的好習慣。回顧小結:師:這樣我們就完整地走過了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回頭來看,我們是怎樣走過的?誰來說一說。生1:我們先理一理信息和問題,再通過方塊圖擺出多的,列出算式并學會檢驗。生2:我知道用減法計算的道理了,都是從一個數中減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生3:想不明白的時候就借助學具想一想。師總結:在遇到一個新問題時,我們要用以前學習的方法和知識去解決,在這個問題中,我們用到了學具明白了數量關系,還知道了用減法的道理。三、練習應用,帶著經驗和策略獨立解決問題。師:回顧整個過程,我們一起經歷了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議一議四個步驟,成功地解決了比多問題。(看板書)那我們能不能帶著這樣的思路解決第二個比少問題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二,按著解決問題的這四個步驟獨立解決。(學生自主探究,上臺展示。)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幾位同學的思考,他們列的算式都是減法。33-8=25(人)。師:我請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是如何走過這四步的。生:先理出信息和問題,再找到求的是這一部分,也就是多的25在這里,最后列完算式。師:我們借助這個小棒圖說說算式表達的意思,33是幾年級的人數?生:三年級。師:在這里,減的8在哪里?生:在下面。師:又出現了2個8,合二為一,變成了同樣多的部分,25在哪里?生:在下面。師:這是三年級比一年級多的25,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年級比三年級少的呀?生:多的就是少的。師:我們又可以用比多解決比少,條形圖再變小,又變成了減法模樣。四、回顧整理,提升認識。師:通過一節課的探究,我們終于明白了比多比少問題都是用減法計算。生活中除了比多比少問題,還有很多比較,比如比年齡、比長短、比胖瘦、比高矮等等相差關系的問題,他們是不是也可以用減法計算,我們課下繼續帶著觀察、思考、表達的智慧繼續研究。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解讀實踐:教材分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是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信息窗4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專門學習解決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2022新課標中,首次以結構化整合的方式,將常見的數量關系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規律,以及運用四則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等內容通證為數量關系主題。并依據學生的認知邏輯分為了三個學習階段:第一學習學段著力于運用運算的意義的學習,第二階段著力于數量關系中的提煉,第三學段著力于用字母表示關系或規律。本課時力求在具體情境中根據減法意義理解數量關系。課標分析:內容要求:在簡單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解決問題,能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學業要求: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系,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教學提示:數量關系的教學,通過創設簡單的情境,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數量關系。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表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體會幾何直觀,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新舊教材對比分析:對比新舊版本教材,探索部分由原來的簡單呈現變為現在的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議一議,著力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一般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課例解析:基于以上學習和認識,在教學設計和課堂中努力踐行以下幾點:積累經驗: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充分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在紅點問題上扶著學生完整走完這個過程。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部分學生在新課之前會列算式,但算式背后的道理講不清楚,為了講清楚道理,所以才有必要借助學具想一想。我們再來看解決問題四個步驟的必要性:理一理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會根據未知找已知,加強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想一想的目的是為了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對算式,議一議的目的一是為了檢驗算式對不對,二是引導學生回顧總結來路,懂道理會策略積方法。經過一輪的訓練,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初步認識,在綠點問題上就放手給學生,通過理問題、找信息、借助小棒圖、圓形圖、三角圖等圈畫少的在哪里,最終自己想明白數量關系,列出算式并檢驗。經過一扶一放兩輪的訓練,加深學生對過程的感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選擇策略:借助幾何直觀理解數量關系。紅點問題借助學具小方塊動手操作,綠點問題借助小棒圖、圓形圖、三角圖等幾何直觀理解兩個年級之間的數量關系,幾何直觀可以擺,也可以畫,方式多樣,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就沒再讓學生畫圖。由于學生年齡太小,理解力有限,在理解數量關系時,我沒有提過多要求,而是抓了兩個關鍵幫助學生理解,比多問題圈多的,比少問題圈少的只要找到了這個關鍵部分,學生就理解了數量關系,并且能多比少問題轉化成比多問題。打通本質:新舊轉化構建模型擴充意義。第一個轉化,把比多比少問題轉化成了以前所學的減法模型,借助方塊圖、小棒圖,通過對數量關系的梳理,找到同樣多的部分、多的和少的,把一個個小個體變成條形圖,條形圖再變小就變成以前所學的減法模型,通過一輪輪的變化,把新知識就變成了以前所學的知識,構建減法模型,真正理解用減法的道理,進一步擴充減法的意義。第二個轉化,把比少問題轉化成比多問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對比歸納,發現這其實是一類問題,都是從一個數中去掉相同的部分,都用減法計算。第三個轉化,把生活中的比胖瘦、比高矮、比長短、比貴賤等相差關系的系列問題都歸納為從一個數中去掉相同的部分,都用減法計算。突出應用:遷移經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由于課堂容量較大,本節課只是把綠點問題當成了應用練習,沒再處理課后練習題。在第二課時,一是選取不同考查點的課后練習題,充分引導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二是帶著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借助將數學故事這道題拓展到生活中去,抓關鍵信息,提關鍵問題,利用生活中的一系列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