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波粒二象性 第2節 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作為實物粒子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等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粒子性 波動性 (具有能量E) (具有頻率f) (具有動量) h h 架起了粒子性與波動性之間的橋梁 (具有波長) 人們稱實物粒子對應的波稱為物質波或德布羅意波。 知識點一:德布羅意假說 例題:電子質量m=9.1×10-3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求動能為100eV的自由電子的物質波波長。 解:由題意可知,h= 6.63×10-34J·s , E=100eV=1.6×10-7J,m= 9.1×10-3kg 。 根據 可得 由 得 我們為什么觀察不到宏觀物體的波動性?請計算下題,試著從中找到答案。 一個質量為20 g的子彈以1 000 m/s的速度運行時,請計算其物質波波長,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并由此分析為何無法觀察到子彈的波動性。 答案 由λ=?????,p=mv可得 λ=?????????=6.63×10?3420×10?3×1?000 m=3.315×10-35 m 我們無法觀察到子彈的波動性,是因為子彈的物質波波長太小。故我們觀察不到宏觀物體的波動性,是因為宏觀物體的物質波波長太小。 ? 粒子具有波動性,能否像光那樣發生衍射現象和干涉現象呢? 1927年,戴維孫和革末通過實驗發現了電子的衍射現象。 戴維孫 革末 知識點二:對德布羅意假說的實驗探索 從燈絲K射出的電子經加速電壓U加速后,通過狹縫D成為很細的平行電子束,射到單晶體M上,用與探測器B相連的電流計G測量反射的電流。實驗時保持θ角不變,研究加速電壓U和反射電流I之間的關系。 實驗方法 實驗結果 電流I不隨電壓U的增大而單調增大或減小,呈現出的規律與X射線在晶體上反射產生的衍射規律相似。 實驗結論 表明電子具有波動性。 1927年,湯姆孫用實驗證明,電子在穿過金屬片后像X射線一樣產生衍射現象,也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 湯姆孫 (G.Thomson,1892-1975) 戴維孫和湯姆孫分別獨立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并因此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驗方法 將電子束經上萬伏高壓加速,使其能量為10~40keV,電子可穿過固體薄箔,直接產生衍射圖樣。 1960年,約恩孫直接做了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從屏上攝得了類似楊氏雙縫干涉圖樣的照片。 這些實驗結果都證明了電子具有波動性。 在宏觀世界中,一個物體的位置和動量是可以同時確定的。但在微觀世界中,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確定。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研究發現,這種不確定性存在如下關系: 海森堡 (W.Heisenberg,1901-1976) 位置的不確定范圍 動量的不確定范圍 普朗克常量 這個關系通常稱為不確定性關系,也稱為海森堡不確定性關系。 知識點三:不確定性關系 不能同時精確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位置不確定范圍與動量不確定范圍的乘積大于或等于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同時準確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不確定性關系表明: 普朗克常量是一個很小的量,對宏觀物體來說,這種不確定性關系可忽略不計,故宏觀物體的位置和動量是可以同時確定的。 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關系 有不確定性關系的另一對物理量是能量和時間,能量E和時間t的不確定性關系為: 原子物理中,電子的能級實際上不是單一的能量值,能量有分布范圍。電子停留在同一能級上的時間是不同的,有的停留時間短,有的停留時間長。根據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關系,能量不確定范圍越小的能級,電子停留的時間越長。 1.(多選)關于物質波,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A.任何一個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B.抖動細繩一端,繩上的波就是物質波 C.動能相等的質子和電子相比,質子的物質波波長短 D.宏觀物體不會發生明顯的衍射或干涉現象,所以沒有波動性 AC 2.(多選)下列關于不確定性關系說法正確的是 ( ) A.不確定性關系只適用于電子和光子 B.不確定性關系不僅適用于電子和光子,也適用于其他粒子 C.不確定性關系也適用于其他宏觀物體,不過這些不確定量微乎其微 D.對微觀和宏觀粒子都不適用 BC 3.如果一個中子和一個質量為10 g的子彈都以103 m/s的速度運動,則它們的德布羅意波的波長分別是多大?(中子的質量為1.67×10-27 kg,普朗克常量為6.63×10-34 J·s) 答案:中子的波長:λ1=4.0×10-10 m, 子彈的波長: λ2=6.63×10-35 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