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三單元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八課 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8.2 做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課程標準 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課程目標”中的“第四學段”的“政治認同”。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學習和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方法,包括如何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人。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和應用。引導學生將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課時教 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接"中華文化根"主題,聚焦傳統美德的踐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道德觀念處于形成階段,對中華傳統美德有一定了解,但認識不夠深入系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一定基礎,具備基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對身邊的事例和生動的故事感興趣,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但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引導和鼓勵。核心素 養目標 政治認同:感受中華傳統美德的力量,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道德修養: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對個人修養的積極作用,培養良好的個人品德和道德修養。 健全人格: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對個人修養和社會和諧的積極的影響,做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 責任意識:知道踐行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展現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設計思路 總議題:做有德之人,行有德之道議題線情境線任務線知識線議題一:明傳統美德之理情境一: 看圖搶答任務一:觀圖片,體會思想理念知識一: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議題二:核心思想理念如何踐行?情境二:范仲淹的故事任務二:看文章,理解扶危濟困內涵知識二:做扶危濟困的人情境三:袁隆平的故事任務三:看材料,悟自強不息和敬業樂群。知識三:做自強不息和敬業樂群的人情境四:對比閱讀龐眾望和李政的任務四:看視頻和讀材料,理解孝老愛親和見義勇為知識點四:做孝老愛親和見義勇為的人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2024年7月30日,第二季度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山西省大同市舉辦。經各地推薦、網友評議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共有153人光榮上榜。 “中國好人”身上閃耀的光芒展現的品質,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感動與尊敬,也讓我們看到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熠熠生輝。 看視頻,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中國好人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議題一:明傳統美德之理【議學情境一】 四幅圖 【議學任務】 (1)看圖搶答,作答格式為:根據圖片,我想到的成語/詩句是( ),它傳達了( ) 的傳統美德。 (2)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美德? 【議學小結】 1.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P68) 中華傳統美德是進行道德建設的寶貴資源。 在生活中,我們要大力弘揚和踐行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學生理解材料,獨立思考后表達觀點。設計意圖通過情境一的思考,讓學生明白如何以具體行動去踐行傳統美德。議題二:踐傳統美德之行【議學情境二】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考取功名后,雖自己生活貧寒,但常周濟窮人,買地辦學。晚年,他用余財在家鄉購買一千多畝良田,成立“范氏義莊”,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濟窮困族人和附近窮人,避免了孤兒寡母等貧困現象的發生。 【議學任務】 1.范仲淹的事跡體現了他具有怎樣的美德? 2.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怎么傳承這一美德? 【議學小結】 (1)做扶危濟困的人。 做法:當他人身處困境時,我們應當主動伸出援助之手。 意義:正是有了這種美德,我們的社會才是一個充滿愛心與溫情的文明社會。 【議學情境三】 袁隆平院士畢生躬耕田野,以“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為己任,將一生奉獻給雜交水稻研究。他堅持“不下田就不帶研究生”的“土味門規”,90歲高齡仍每日下田觀測,以實踐求真知。他注重團隊協作,將國際獎金投入科研基金培養青年人才,并將國家獎勵的別墅改造為海水稻實驗室。 【議學任務】 1.“90歲高齡仍每日下田觀測”體現他具有怎樣的精神?這對他自己和社會有何作用? 2.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如何通過“自強不息”提升能力,又如何以“敬業樂群”的態度服務社會? 【議學小結】 (2)做自強不息的人。 原因: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的精神動力。 做法: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應當自立自強、剛健有為,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斷開辟人生的新天地。 (3)做敬業樂群的人。 做法:做敬業樂群的人。對待學習和工作,我們要專心致志,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我們要樂于與他人交往,在集體中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協作。 意義:只有敬業樂群,才能成就事業,實現人生價值。 【議學情境四】 1.看龐眾望的視頻 2.2024年3月17日凌晨,李政和好友在下班途中,偶遇一輛失控沖入河中的小車,車內五人落水。危急關頭,會游泳的李政毫不猶豫地脫下外套,跳入河中救人。李政先將距離岸邊約2米的駕駛員救上岸,然后又返回水中救下了一名女生。然而,當他第三次跳入水中試圖救起其他落水者時,卻因體力不支消失在了水面上。救援人員趕到后,雖然成功救起了其他三人,但李政卻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議學任務】 1.龐眾望和李政的身上體現了怎樣的傳統美德? 2.龐眾望的“孝老愛親”如何推動他參與社會公益?家庭美德如何轉化為社會責任? 3.李政救人的結局讓人悲痛,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智慧助人? 社會應如何支持見義勇為行為? 【議學小結】 (4)做孝老愛親的人。 做孝老愛親的人。百善孝為先。“孝”的本質是“愛”和“敬”。我們應當孝敬老人,愛護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還要將愛的情感和責任擴展到全社會 (5)做見義勇為的人。 做見義勇為的人。“見義不為,無勇也。”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衛正義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諸行動。當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當他人遇到危難時,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幫助他人。 學生看視頻,閱讀文字材料。思考。小組內展開討論,抽學生發言,總結。 學生閱讀材料,小組內展開討論,抽學生發言,總結。 學生閱讀材料,理解問題,獨立思考后表 達觀點。 學生閱讀材料,理解問題。思考。小組內展開討論,抽學生發言,總結。設計意圖通過感知范仲淹、袁隆平的事例,促進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讓學生明確如何做自強不息的人,如何做扶危濟困的人,如何做敬業樂群的人。通過討論在、龐眾望和李政的事跡中,可以怎樣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人,懂得運用勇氣和智慧去見義勇為。板書設計 做有德之人,行有德之道 子議題一:明傳統美德之理 子議題二:踐傳統美德之行教學反思 本節課運用議題式教學,設計了一個總議題:做有德之人,行有德之道。兩個子議題:子議題一:明傳統美德之理;子議題二:踐傳統美德之行。用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組織學生思考,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培根鑄魂 啟智潤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