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百家爭鳴:你知道他是誰嗎?自主預習結合教材P53—57,思考: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如何形成的?2.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傳承者?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思想和智慧?以上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環節(一)古文破譯 智慧傳承講仁愛守誠信求大同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br/>②“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天地萬物一體之仁”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⑤“舍生而取義者也”“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義然后取”⑥“物之不齊,物之也?!薄昂蛯嵣?,同則不繼。”③“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請你破譯以下古文,連一連以下古文中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的地位(P5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凝結為具有主導性、根本性意義的核心思想理念。知識小結“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后世將仁愛從社會人倫推廣到宇宙萬物,小愛升華為大愛。愛自己:成就自我愛動物:請勿濫殺愛花草:請勿踐踏愛祖國:維護利益愛家人:幸福美滿愛朋友:共同進步愛地球:請勿破壞①講仁愛,要求我們“親親”“仁民”“愛物”,即愛自己的親人,愛全社會的人,愛天地萬物。②我們應當孝敬父母、關愛親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實現由愛親、愛他人、愛人類到愛萬物的擴展。知識小結3.我們應如何做到“講仁愛”?(P54)思考: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為了推行變法,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任。商鞅順利的推行了變法。點撥:要守誠信。商鞅“立木取信”探究與分享3考考你:你知道哪些與誠信相關的典故?我們應當樹立誠信意識,做誠實守信的人。郭伋竹馬一字千金曾子殺豬①守誠信,要求我們做到真實無欺、言行一致。②我們應當樹立誠信意識,做誠實守信的人。知識小結5.我們應如何做到“守誠信”?(P55)相傳在堯帝時期,黃河流域發生嚴重地洪澇災害。大禹接過治水的重任后,帶領人民疏通河道,開挖溝渠,成功將洪水引入江河湖海,有效防止了水患的發生,挽救了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改善了民生。思考:大禹治水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探究與分享點撥:重民本,充分認識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愛民保民利民。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我們國家的哪些政策、行動體現了“重民本”?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民生福祉我們應如何做到“重民本”?(1)重民本,要求我們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充分認識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愛民保民利民。知識歸納(2)我們應當站穩人民立場,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名言詩句解析君子把義看作是最尊貴的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上該得不該得符合道義的前提下才去獲取正義作為法治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們的正當權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濟、違法者受到懲罰;要求人們分辨是非、懲惡揚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要求人們對弱者給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證其有尊嚴地生存。知識拓展“崇正義”的具體要求崇正義,要求我們堅持做正確的事,做符合道義的事?!熬恿x以為上”,“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弘揚社會正氣,崇尚社會正義,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堅守民族大義,才能讓每個人有尊嚴地生活。在面對個人利益選擇時,我們應當將道義置于優先位置,讓我們的言行合乎道義。用音樂進行說明“和而不同”的含義:演奏一首美妙的音樂,既需要很多樂器,也需要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相協調,還需要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等相配合,這就是多種因素“和”的結果。如果樂器只發出一個音調,就很難聽,這就是單純“同”的結果。中華民族贊賞“不同”基礎上的“和”,是在尊重事物多樣性和差別性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協調、相互作用,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統一。視頻中出現了哪些樂器?你聽完這段音樂后有什么感受?探究與分享5晏子如何回答“和“與”同”?2.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傳承者?(5)尚和合作用:①只有多樣性的東西相互作用并努力達到平衡,事物才能生生不息,發展壯大;②完全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事物則會失去生機,難以維系。要求:①尚和合,要求我們追求和諧,強調多樣性統一。②我們應當正確看待差異與矛盾,堅持多樣性統一,構建和諧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議學小結】(筆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①求大同,要求我們胸懷天下,將天下視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諧美好的理想社會。②我們應當熱愛祖國和人民,積極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作貢獻。知識小結8.我們應如何做到“求大同”?(P56)課堂小結1.下列做法能體現“尚和合”這一傳統美德的是( )A.同學之間經常鬧矛盾,互不相讓B.班級活動中,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班級榮譽而努力C.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壞團隊關系D.與家人相處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B課堂檢測2.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傳統文化蘊含的理念與這一特征相契合的是(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寧②重民本,求大同③見賢思齊,見善則遷④守誠信,崇正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課堂檢測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至今影響著人們的言行,以下與“君子義以為上”所體現的理念一致的是( )①小組討論時常有不同的聲音“碰撞”②小季答應別人的事總是能說到做到③小秦積極制止小孩向殘疾人拋擲雜物④小峰看到社會青年欺負同學,及時報警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③④D課堂檢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