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2025屆中考生物學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葉羊”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體內有葉綠體的動物。它生活在水中,身體柔軟,體內有退化的貝殼。下列動物中與“葉羊”屬于同一類群的是( )A.水母 B.縊蟶 C.水蛭 D.血吸蟲2.學習了動物類群的知識后,你會驚訝地發現有些動物“名不符實”。例如,“蝸牛不是牛”“海馬不是馬”“壁虎不是虎”“鯨魚不是魚”,它們分別屬于( )A.軟體動物、線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B.節肢動物、扁形動物、兩棲類、魚類C.軟體動物、魚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D.腔腸動物、兩棲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3.“金蟬脫殼”的“蟬”和“殼”在生物學上分別是( )A.環節動物;貝殼 B.節肢動物;外骨骼C.昆蟲;鱗片 D.節肢動物;貝殼4.2024年2月20日新加坡航展,中國生產的大型客機C919進行了正式飛行表演。飛機是對鳥類的仿生,下列關于鳥類的敘述錯誤的是( )A.前肢特化成翼 B.身體一般呈流線型C.骨骼輕便,利于飛翔 D.肺和氣囊都能進行氣體交換5.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下列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對應正確的是( )A.鳥的體表覆蓋羽毛——有利于保溫B.兩棲動物用肺呼吸——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完全適應陸地生活C.蚯蚓身體分節——有利于取食D.水螅有觸手——便于運動6.結構與功能下圖分別為兔和狼的牙齒,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①是狼的牙齒,②是兔的牙齒B.②比①多了犬齒C.①適于肉食,②適于草食D.人類牙齒的分化更接近①7.魚不停地將水吞入口內,又從鰓蓋后緣流出。流出鰓的水和進入鰓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變化情況是( )A.流出鰓的水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增加B.流出鰓的水氧氣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減少C.流出鰓的水氧氣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增加D.流入鰓的水與流出鰓的水所含氣體成分相同8.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社會行為的是( )①成群的蝗蟲啃食莊稼②狒狒“首領”帶領狒狒群體有序前進③火蟻在洪水來臨時,團隊成員在水面上用身體搭建“筏子”,形成一個漂動的“蟻團”隨水向岸邊漂流④頭雁帶領雁陣呈“人”字形排列⑤鯽魚在水中成群覓食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9.下列關于動物運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三部分組成B.人做屈肘動作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骨繞關節轉動C.一塊骨骼肌的兩端都附著在同一根骨上從而保障動作的穩定性D.動物通過運動可以適應環境,提高生存能力10.校園內的“陽光體育”活動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甲、乙兩圖分別是關節和骨骼肌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3、4、5、6B.關節的靈活性只與6有關C.能夠收縮為運動提供動力的是骨骼肌D.一塊骨骼肌由7和9固定在同一塊骨上11.圖中黑猩猩能夠用一根蘸有水的樹枝從蟻穴釣取白蟻,并舉起樹枝舔食上面的白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黑猩猩與白蟻都具有社會行為B.黑猩猩舉樹枝舔食白蟻時,肱二頭肌收縮C.黑猩猩的運動系統由骨和肌肉組成D.黑猩猩使用樹枝是后天學習行為12.小明在做“探究細菌、真菌的分布”實驗時,用無菌棉棒擦拭自己的手機屏幕,然后輕輕地在培養基上涂抹,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他發現甲菌落較大且呈黑色絮狀,乙菌落較小且表面光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是細菌菌落,乙是真菌菌落B.接種后的培養基通常要高溫滅菌后再進行培養C.一個菌落是由多種細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D.手機上未長出菌落說明細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條件13.人一旦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引發肺炎、腦膜炎等多種疾病,還易引發術后及燙傷后的傷口感染。青霉素的發現和應用顯著改善了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的治療效果。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細菌,青霉菌是一種真菌B.青霉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分裂生殖C.可以通過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青霉菌的菌落來區分兩種微生物D.青霉素等抗生素可用以治療由細菌、真菌、病毒引起的多種疾病14.為了檢驗不同抗生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滅效果,研究人員將葡萄球菌接種于兩個已消毒的培養基上,每個培養基上各貼上3張浸有不同抗生素(編號為①、②、③)的無菌濾紙片。加蓋后置于不同溫度的恒溫箱中,培養24小時,結果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長。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實驗說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抗生素是①B.實驗說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抗生素是②C.與酵母菌不同,金黃色葡萄球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D.培養皿甲所處的溫度太低,金黃色葡萄球菌被凍死15.下列關于動物和植物的關系,以及動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A.動物和植物是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B.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這對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總是不利的C.沒有動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無法進行D.動物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植物利用16.人體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基礎,如圖表示人體部分運動器官,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骨骼肌組成,甲圖中一塊完整的骨骼肌是一個器官B.乙圖中⑧內的滑液和⑩能使關節靈活C.產生丙圖的動作時,甲圖中③舒張,④收縮D.甲圖中的③由丙圖中的①肌腹和②肌腱構成17.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托爾曼探究小鼠走迷宮的行為,在如圖所示的迷宮出口位置設置食物箱。在無堵塞情況下,小鼠經過嘗試發現路徑A可以最快達到食物箱。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小鼠走路徑A快速找到食物是一種學習行為B.這種行為是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C.這種行為能夠幫動物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D.堵塞點1、2均堵塞后,小鼠無法找到食物18.觀察下列四種動物,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判斷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體表均有堅韌的外骨骼B.附肢位置和數量不同,但都分節C.上述動物中,只有蝗蟲屬于昆蟲D.身體分節,使節肢動物運動靈活19.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蚯蚓通過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適于生活在潮濕的土壤環境B.蝗蟲的后足發達,有兩對翅,適于在陸地上跳躍和空中飛行C.蜥蜴的受精卵較大,卵內養料較多,卵外有堅韌卵殼,能在陸地上發育D.家鴿的肺和氣囊都能進行氣體交換,適于空中飛行時獲得更多的氧氣20.下列與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蚯蚓體內沒有骨骼,靠肌肉和剛毛的配合緩慢蠕動B.同一組骨骼肌既能收縮牽拉骨改變位置,也能將骨復位C.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只發生在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個體間D.動物的先天性行為,使它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的環境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40分。21.(6分)根據觀察蚯蚓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蚯蚓身體呈圓筒形,前端和后端可依據[__][__________]的位置來區分。(2)在觀察中,要經常用浸濕的棉花輕輕擦拭蚯蚓的體表,是為了保持體表濕潤,保證蚯蚓[__________]。蚯蚓依靠[__________]進行呼吸。(3)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腹面,發現有許多小突起,叫[__________],蚯蚓依靠它能輔助運動。(4)蚯蚓能吃土壤中的有機物,消化后排出的糞便含有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因而它是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填生態系統的成分)22.(8分)呼吸是動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動物的呼吸結構或器官差異很大,但都能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請結合下面的圖解和有關實驗分析回答問題(1)觀察A時,要經常往其體表滴水以保持濕潤,原因是__________。(2)觀察B時,發現它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3)觀察C時,發現其體表具有與體內氣管相連的__________,它是氣體出入的門戶。(4)為探究D的呼吸特點,某興趣小組進行了以下假設:水由魚口進入,鰓蓋后緣流出的過程中,①與水完成了氣體交換。該組同學利用BTB指示劑(遇二氧化碳會由藍變黃)針對D進行了相關實驗。設計:吸有BTB的膠頭滴管,應該放在__________點。結論:若假設正確,則滴加BTB之后,b點將呈現__________色,說明流出魚體的水與進入魚體的水相比,其中溶解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5)觀察E時,發現它用[ ]__________呼吸,并有氣囊輔助。(6)為了適于氣體交換,不同動物的呼吸結構或器官,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__________。23.(12分)2022年10月9日,在成都世乒賽團體賽男團決賽中,中國男團3:0戰勝德國男團,贏得本屆世乒賽冠軍。這是中國男團第22次捧得斯韋思林杯,同時也實現了世乒賽男團十連冠的壯舉。如圖是運動會上,乒乓球運動員“比心”慶祝勝利的場景、關節結構示意圖和運動系統組成概念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丙是人體運動系統的概念圖,其中A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2)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賽前要做好熱身活動,這有助于增強關節的活動能力,使關節更加靈活。圖乙中使得關節更靈活的是[__][_________]和滑液;如果乒乓球運動員在訓練中出現膝關節損傷,可注射“人造關節滑液”玻璃酸鈉來緩解疼痛,該液體應當被注射入圖乙[__][_________]中。(3)當乒乓球運動員在“削球”“搓球”“側身反拉”“大力扣球”時,其力量來源于[_________]的收縮,當其收縮時會牽拉骨圍繞[_________]活動產生運動,這些運動的產生除了靠運動系統完成外,還需要[_________]系統的調節控制。(4)從動物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當乒乓球飛來時,運動員移動位置并快速把球扣回去,這種行為屬于[_________]行為,在揮拍過程中,肘關節起[_________]作用。(5)當運動員“比心”慶祝勝利時(如圖甲),左臂的肱三頭肌、肱二頭肌的狀態分別是[_________]。24.(7分)一提到細菌、真菌和病毒,人們往往只想到它們的害處,其實它們中的很多是對人類有益的。如圖是五種生物的形態結構示意圖,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B是_____________,人類從它體內提取了最早的抗生素,今天仍然廣泛用于醫療。(2)圖D中[a]表示孢子,此外,圖中B和[______]也可以通過孢子繁殖后代。([______]內填標號)(3)E是病毒,雖然病毒常常令人談“毒”色變,但是人類在研究病毒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績,如人們把減毒或無毒的病毒制成_____________。(4)某生物社團的同學在學過有關發酵的知識后,在家里嘗試制作米酒。其中米酒制作的核心環節離不開圖中[_____]的發酵作用([_____]內填標號)。將酒曲撒在糯米飯上相當于培養細菌和真菌一般方法中的_____________環節。(5)牛、樹和草死亡后,遺體會逐漸消失,這是腐生細菌和真菌能把它們分解為_____________、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利用進行_____________作用制造有機物,再進一步被動物利用。25.(7分)亞洲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20年3月開始,一群原本棲息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亞洲象,在成年雌性“族長”的帶領下,持續北遷。它們一路上集體活動,覓食、嬉戲、甚至連睡覺都很有秩序。成年象總是把幼象們圍在中間,當警衛象覺察到危險,它會發出吼叫聲,象群中其他個體會向聲音發出的地方靠攏并把幼象保護在身下……至2021年8月,我國科學工作者用無人機跟蹤監測到該象群成功返回到棲息地。此次象群繞行1300公里左右,最終順利返回傳統棲息地。象群的平安回歸,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育方面的能力和決心。“象”往之路,是人們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深度探索之路。(1)用無人機跟蹤監測象群行為的研究方法屬于[____________]法。(2)亞洲象屬于哺乳動物。幼象在出生前依靠[____________]從母體獲取營養。這種生殖及撫育后代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后代的[____________]。(3)亞洲象遷移過程中表現出[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說明亞洲象具有社會行為。(4)亞洲象沒有汗腺,褶皺中儲存的水分緩慢蒸發過程中不斷帶走熱量,有利于其維持體溫的[____________]。(5)幼象在遷移過程中能夠學會一些生存技能,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屬于[____________]行為。(6)根據資料請對象群遷移的原因作出合理的猜測:[____________](說出一點即可)。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水母的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屬于刺胞動物(腔腸動物),A不符合題意。B.縊蟶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運動器官是足,它和“葉羊”都屬于軟體動物,B符合題意。C.水蛭的身體由許多相似環節構成,屬于環節動物,C不符合題意,D.血吸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屬于扁形動物,D不符合題意。故選B。2.答案:C解析:蝸牛屬于軟體動物,身體柔軟,有外套膜,具有貝殼;海馬雖然形狀不像魚,但有魚的特征,有鰭,用鰓呼吸,靠鰭擺動前進,終生生活在水中,屬于魚類;壁虎的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屬于爬行動物;鯨魚心臟四腔,用肺呼吸,大腦發達,體腔內有膈,體溫恒定,胎生哺乳,屬于哺乳動物。ABD錯誤,C正確。故選C。3.答案:B解析:蟬屬于節肢動物,身體的外面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護、支撐身體內部柔軟器官的作用,還能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蟬的生活,但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變大,所以會出現蛻皮現象。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4.答案:D解析:A.鳥類的前肢特化成翼,翼是許多鳥類的飛行器官,能使鳥能振翅高飛或平穩滑翔,故A正確。B.流線型是物體的一種外部形狀,通常表現為前圓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狀。具有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流體中運動時所受到的阻力最小。因此,鳥的身體呈流線型,飛行時可減小空氣阻力,利于飛行,故B正確。C.鳥的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的骨愈合,能減輕體重;胸肌發達,利于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鳥類的胸骨上有高聳的突起部分叫做龍骨突,龍骨突的兩側有發達的胸肌,胸肌發達收縮有力,飛行時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利于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故C正確。D.鳥類的呼吸器官是肺,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而氣囊能暫時儲存氣體,輔助肺呼吸,但氣囊不能進行氣體交換,不能擴大氣體交換的面積,故D錯誤。故選D。5.答案:A解析:A.鳥的體表覆蓋羽毛,有利于鳥類保持高而恒定的體溫,故A正確。B.兩棲動物用肺呼吸,但是肺不發達,還需要用皮膚輔助呼吸,生殖和發育沒有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還不能完全適應陸地生活,故B錯誤。C.蚯蚓身體分節有利于運動更靈活,故C錯誤。D.水螅有觸手,觸手上有刺細胞,便于捕食和防御,故D錯誤。故選A。6.答案:B解析:分析題圖可知,①有門齒和臼齒,沒有犬齒,是兔的牙齒;②有門齒、臼齒和犬齒,是狼的牙齒,A錯誤,B正確。7.答案:A解析:魚的呼吸器官是鰓,水由口進入然后經鰓蓋后緣流出,當水流經鰓絲時,發生了氣體交換,水中的溶解氧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入水中,所以流出鰓的水和進入鰓的水相比,流出鰓的水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8.答案:A解析:①成群的蝗蟲啃食莊稼,蝗蟲之間沒有形成組織,不屬于社會行為。②狒狒首領帶領狒狒群體有序前進,說明狒狒首領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所以存在明顯的等級制度。③火蟻在洪水來臨時,團隊成員在水面上用身體搭建“筏子”,屬于社會行為。④頭雁帶領雁陣呈“人”字形排列,雁陣由經驗豐富的頭雁帶領,密切合作才能維持群體的正常生存,屬于社會行為。⑤鯽魚在水底成群覓食,鯽魚之間沒有形成組織,不屬于社會行為。因此屬于社會行為的是②③④,A正確。故選:A。9.答案:C解析:A.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三部分組成,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收縮產生動力,A正確。B.骨繞關節轉動,一個動作的完成總是由至少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共同完成的。人做屈肘動作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B正確。C.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但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將骨推開。因此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兩塊不同的骨上,C錯誤。D.動物通過運動可以提高其適應環境和生存的能力。運動能擴大動物的活動范圍,因而也就增大了其逃避敵害、爭奪食物和棲息地、完成繁殖等的機會,D正確。故選C。10.答案:C解析:A.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即包括圖中的3關節面、4關節囊、5關節腔,A錯誤。B.關節面上覆蓋著關節軟骨,能減少運動時骨與骨之間的摩擦;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形成的密閉的關節腔內有關節囊內壁分泌的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這些特點使關節具有靈活性。因此,關節的靈活性與6關節軟骨、5關節腔內的滑液有關,B錯誤。C.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縮,為運動提供動力,C正確。D.肌腱是骨骼肌兩端較細的部分,髖關節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因此,一塊骨骼肌由7和9跨過關節,固定在相鄰的至少兩塊骨上,D錯誤。故選C。1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社會行為的特征。黑猩猩與白蟻的群體內都有組織、有分工,都具有社會行為;黑猩猩舉樹枝舔食白蟻時,是屈肘動作,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黑猩猩是哺乳動物,其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黑猩猩使用樹枝的行為是通過后天生活經驗獲得的行為,屬于后天學習行為。12.答案:D解析:A.結合分析可知,甲菌落較大且呈黑色絮狀,乙菌落較小且表面光滑。故甲是真菌菌落,乙是細菌菌落,A錯誤。B.接種后的培養基,不能高溫滅菌,否則會將接種上去的菌種殺死,應該在配置培養基之后,接種之前高溫滅菌,B錯誤。C.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真菌在適宜的培養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或真菌集團),C錯誤。D.細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還有有機物。因此手機未長菌落說明細菌、真菌生存需要一定條件,D正確。故選D。13.答案:D解析:A.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細菌,青霉菌為一類多細胞真菌,A正確。B.青霉菌進行孢子生殖,金黃色葡萄球的生殖方式為最簡單的分裂生殖,B正確。C.真菌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因此可以通過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和青霉菌(真菌)的菌落來區分兩種微生物,C正確。D.青霉素等抗生素是用來殺菌的,對病毒不起任何作用,D錯誤。故選D。14.答案:C解析:A.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長,①處陰影部分最多,說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效果最差,A錯誤。B.③的周圍抑菌圈最大,說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效果最佳,B錯誤。C.酵母菌屬于真菌,具有細胞核,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正確。D.葡萄球菌屬于細菌,在環境惡劣時能夠形成芽孢而不是凍死,D錯誤。故選C。15.答案:A解析:A.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粉如蜜蜂采蜜,使這些植物順利地繁殖后代,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如蒼耳果實表面的鉤刺掛在動物的皮毛上,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因此,如丸花蜂在取食花蜜時,也幫植物傳了粉,這說明動物與植物關系是動物和植物相互適應、相互依存,正確。B.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粉,使這些植物順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會減少植物的數量,同時動物會把植物的果實、種子帶到遠方,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如蒼耳果實表面的鉤刺掛在動物的皮毛上,有的果實有香甜的漿液,能誘使動物來吃,動物吃下果實后,不少種子隨著糞便排出,有利于傳播。因此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這對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也有有利的一面,錯誤。C.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通過消化和吸收,將攝取的有機物變成自身能夠利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在動物體內經過分解,釋放能量,同時也產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被生產者利用,而動物排出的糞便或遺體經過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釋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可見,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并不是沒有動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無法進行,錯誤。D.動物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利用進行光合作用,錯誤。故選A。16.答案:D解析:A.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例如人的腦、心臟、肺、肝臟等都是器官,器官一般由四種組織構成,但往往以某種組織為主。每塊骨骼肌都是由肌腱部分的結締組織、肌腹部分的肌肉組織以及分布其中的神經、血管等多種組織按一定次序聯合而成,并且具有收縮的功能,故甲圖中一塊完整的骨骼肌是一個器官,A正確。B.⑧關節腔的滑液和⑩關節軟骨能使關節靈活,B正確。C.當產生丙圖的伸肘動作時,甲圖中③肱二頭肌舒張,④肱三頭肌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繞著圍繞的肘關節產生的,C正確。D.甲圖中的③肱二頭肌由丙圖中的①肌腱和②肌腹構成,D錯誤。故選D。17.答案:D解析:小鼠走路徑A快速找到食物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A、B正確。動物的學習行為,可以使它們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C正確。小鼠具有學習能力,如果堵塞點1、2場堵塞后,小鼠會改變路線,走路徑C也會找到食物,D錯誤。18.答案:C解析:A.圖中的甲蟲、蝗蟲、蜘蛛和蝦都屬于節肢動物,體表均有堅韌的外骨骼,A正確。B.附肢是指動物體主軀干以外的,由動物體自身所支配的部分軀干,如:足、觸角、口器、翅等。結合題圖可知,圖中動物的附肢位置和數量不同,但都分節,B正確。C.上述動物中,甲蟲和蝗蟲都屬于節肢動物中的昆蟲綱,C錯誤。D.節肢動物的身體分節,可以使該類動物的運動更靈敏,轉向更靈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敵害,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D正確。故選C。19.答案:D解析:家鴿屬于鳥,其呼吸方式為雙重呼吸,體內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暫時貯存空氣,輔助呼吸,但不能進行氣體交換,D錯誤。20.答案:B解析: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將骨推開,B錯誤;動物群體間都有信息交流,不是只發生在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個體之間,C錯誤;學習行為使動物不斷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D錯誤。21.答案:(1)③;環帶(2)呼吸;濕潤的體壁(3)剛毛(4)分解者解析:(1)在蚯蚓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顏色較淺的環帶.前端離環帶近約13個體節,后端離環帶遠,因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依據③環帶的位置來區分。(2)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黏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在觀察中,要經常用浸濕的棉花輕輕擦拭蚯蚓的體表,是為了保持體表濕潤,保證蚯蚓的呼吸。(3)蚯蚓的腹面大多數體節中間有許多小突起,叫剛毛,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的收縮與剛毛協助配合完成運動。(4)蚯蚓以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屬于生態系統的分解者。22.答案:(1)蚯蚓用體壁呼吸(2)鰓(3)氣門(4)a;黃;多(5)③肺(6)它們的呼吸器官與空氣接觸面大,內部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解析:(1)A蚯蚓用濕潤的體壁呼吸,觀察A時,要經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其體表,使它的體表保持濕潤,維持正常的呼吸。(2)B縊蟶終生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3)C蝗蟲的體表有氣門,與體內氣管相連,是氣體進出蝗蟲體內的門戶。(4)吸有BTB的膠頭滴管,應該將液體滴在a點,若假設正確,則滴加BTB之后,b點將呈現黃色,說明流出魚體的水與進入魚體的水相比,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5)E鳥類有氣囊輔助③肺呼吸。(6)不同動物的呼吸結構或器官在結構上的共同特點是呼吸器官與空氣接觸面大,內部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等。23.答案:(1)骨;肌腱(2)[⑦];關節軟骨;[⑤];關節腔(3)骨骼肌(或肌肉);關節;神經(4)學習;支點(5)舒張、收縮解析:(1)人體的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骼與骨骼肌組成。骨骼包括:骨與骨連接。骨在運動中起到杠桿的作用;骨連接有不活動的、半活動的和活動的三種形式,其中活動的骨連接叫關節。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縮;肌腱是骨骼肌兩端較細的部分,跨關節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可見,圖丙是人體運動系統的概念圖,其中A是骨,C是肌腱。(2)關節面由關節頭和關節窩組成,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關節腔內有少量關節囊內表面分泌的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的運動靈活自如。可見,與關節的靈活性有關的結構是[⑦]關節軟骨和關節腔中的滑液。所以,如果乒乒球運動員在訓練中出現膝關節損傷,可注射“人造關節滑液”玻璃酸鈉來緩解疼痛,該液體應當被注射入圖乙[⑤]關節腔中。(3)人體能產生運動,是因為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而收縮,再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收縮產生動力。可見,當乒乓球運動員的力量來源于骨骼肌(或肌肉)的收縮,當其收縮時會牽拉骨圍繞關節活動產生運動。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還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4)當乒乓球飛來時,運動員移動位置并快速把球扣回去,這種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揮拍過程中,肘關節起支點作用。(5)一個動作的完成總是由至少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共同完成的。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可見,當運動員“比心”時,是屈肘狀態,左臂的肱三頭肌、肱二頭肌的狀態分別是舒張、收縮。24.答案:(1)青霉(2)CD(3)疫苗(4)C;接種(5)二氧化碳;光合解析:(1)青霉素由B青霉體內提取獲得,具有作用強、產量高、價格低廉的特性,該生物能產生可以抑制某致病細菌生活的物質。(2)真菌可以進行孢子生殖,圖中的BCD都是真菌,因此都可以進行孢子生殖。(3)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如E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種疫苗后,就會刺激淋巴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4)C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釀酒離不開C酵母菌。接種就是把已有的菌種,用某種方式取少量的菌種,接到培養基上的過程;因此,制作米酒時,將酒曲撒在糯米飯上相當于培養細菌和真菌方法中的接種。(5)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無機鹽、二氧化碳、水),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再一次利用。25.答案:(1)觀察(2)胎盤和臍帶;成活率(3)有成年雌性“族長”帶領北遷(或有“族長”和警衛象的分工)(4)恒定(5)學習(6)一是亞洲象保護區原有的森林生態系統被破壞,適合亞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減少;二是象群族長年輕、經驗不足,導致迷路;三是太陽風暴誘發的地磁暴激活了亞洲象的遷移本能等等。解析:(1)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題干中用無人機跟蹤監測象群行為屬于觀察法。(2)哺乳動物胎兒生活在子宮內的羊水中,通過胎盤和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胚胎在母體子宮里發育成胎兒,胎兒從母體生出來,這種生殖方式為胎生。剛出生的幼體只能靠母體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亞洲象在成年雌性“族長”的帶領下持續北遷,這說明群體內形成了等級,是社會行為的體現之一。(4)亞洲象是哺乳動物,屬于恒溫動物。(5)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按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又稱為本能。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幼象在遷移過程中能夠學會一些生存技能屬于后天學會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6)一是亞洲象保護區原有的森林生態系統被破壞,適合亞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減少;二是象群族長年輕、經驗不足,導致迷路;三是太陽風暴誘發的地磁暴激活了亞洲象的遷移本能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