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生物試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解析: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當種群密度為1 cm3,增長率為30%,增長量為0.3,而當種群密度為8個/cm3時,增長率大約20%,增長量為1.6,A錯誤;水蚤種群密度為1個/cm3時,種群增長率最大,但由于種群數量少,所以此時不是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的時刻,B錯誤;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但資源空間有限,種內斗爭加劇,所以出生率降低,C正確;從圖中看出當種群密度達到24個cm3,種群增長率為0,說明其數量達到最大,可以推測當種群密度為32個/cm3時,種內斗爭進一步加劇,出生率將小于死亡率,增長率為負值,D錯誤。答案:A2、解析:由題“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x,則有1 000/x=950/(x-1 000),計算得出x=2×104,即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為2×104條,B正確,A、C、D錯誤。答案:A3、解析: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A正確;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發生的群落演替均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越多,種間競爭就越激烈,對資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錯誤;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不能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D錯誤。答案:A4、解析:比較甲、乙兩群落的演替曲線可知,乙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在某時間段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下降和恢復過程,推測其可能受到比較嚴重的人為因素干擾,A正確;a點群落演替在先,b點群落演替在后,前一階段的群落能為后一階段群落的形成提供土壤等物質基礎,B正確;d點群落與f點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相同,但由于時間不同、氣候條件和自然選擇不同,在物種組成上可能不完全相同,C錯誤;若b點已演替到群落的頂極階段,受降雨量等氣候條件的制約,頂極群落不一定能發展到森林階段,b點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林,D正確。答案:C5、解析:亂石窯裸地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有土壤、植被等條件,其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從圖形分析可知,雜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帶和凹谷地帶由于環境因素不同,發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B錯誤;雜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小于闊葉林群落,C錯誤;無論是亂石窯裸地→……→針闊混交林群落和闊葉林群落的初生演替,還是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都是營養結構越來越復雜,植物種類和數量增多,有機物總量增多,D正確。答案:D6、解析:題圖中①代表生態系統的結構,②代表生態系統的成分,③代表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④代表生產者,A錯誤;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其抵抗力穩定性越強,B正確;某些自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也可作為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C正確;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該圖漏掉了信息傳遞,D正確。答案:A7、解析:該能量金字塔以各營養級的能量為指標來繪制,A錯誤;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該能量金字塔可以顯示各營養級之間的食物關系,B正確;由“草→田鼠→鼬”可知,鼬只能從田鼠獲得能量,C錯誤;田鼠的攝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糞便中的能量,D錯誤。答案:B8、解析:物質循環是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進行的,A錯誤;碳元素主要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B正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C正確;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同時進行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D正確。答案:A9、解析:甲是生產者,①可以代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A錯誤;在食物鏈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營養級是生產者,即甲所在的營養級,B正確;分析可知,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C錯誤;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部(甲、乙、丙之間)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傳遞,在非生物環境(丁)與生物群落間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傳遞,D錯誤。答案:B10、解析:圖甲所示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A錯誤;環境條件適宜時群落才可演替為森林,B錯誤;流經城市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大都來自其他生態系統的化學能(蔬菜、糧食等),C錯誤;圖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C是生產者,D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A、B是消費者,E是分解者,生產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中最為關鍵的成分,D正確。答案:D11、解析: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物質,會破壞臭氧層,導致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空洞,可見,減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氣圈臭氧減少,A正確。答案:A12、解析:模擬建立瀕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為瀕危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可以保護瀕危植物,A正確;將瀕危植物遷出原地,移入植物園,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可以保護瀕危植物,B正確;研究瀕危植物的繁育,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C正確;將瀕危植物與其近緣種雜交培育觀賞植物,不是保護瀕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錯誤。答案:D13、解析:參與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新陳代謝類型為異養兼性厭氧型,所以米酒發酵過程中,酵母菌進行細胞呼吸的類型是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A正確;蒸米后,溫度較高,通常需要進行冷卻,再加入酒曲,其目的是防止溫度過高殺死酒曲中的微生物,B正確;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能把米中的淀粉轉化成葡萄糖,葡萄糖能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C正確;腐乳發酵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可以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將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毛霉不能起糖化作用,D錯誤。答案:D14、解析:經赤霉素處理的大麥種子無需發芽就可以產生淀粉酶,可直接用于糖化過程,A正確;破碎有利于淀粉酶的釋放,從而有利于淀粉酶與淀粉充分接觸,提升反應速率,B正確;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謝物的生成都在主發酵階段完成,隨著酒精含量的增多,酵母菌的生長受到了抑制,因此主發酵結束時,糖分未完全消耗完,因此酵母菌的主發酵過程未必待糖分消耗完全后才終止,C錯誤;蒸煮過程中高溫使淀粉酶失活,可以終止淀粉酶的作用,同時殺死雜菌,D正確。答案:C15、解析:赤霉素能促進種子的萌發,據此可推測若用赤霉素處理大麥,可誘導α 淀粉酶相關基因的表達,促進α 淀粉酶的合成,進而使大麥種子無須發芽就能產生α 淀粉酶,A正確;焙烤可以殺死大麥種子的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沒有進行滅菌,B錯誤;糖漿經蒸煮(產生風味組分、終止酶的進一步作用,并對糖漿滅菌)、冷卻后再接種酵母菌進行發酵,防止高溫殺死菌種,C正確;轉基因技術已被用來減少啤酒酵母雙乙酰的生成,縮短啤酒的發酵周期,屬于轉基因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D正確。答案:B16、解析:制備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的步驟是:計算→稱量→溶化→滅菌→倒平板,其順序不能顛倒;牛肉膏容易吸潮,所以稱好后需將稱量紙一同放入燒杯,當牛肉膏溶化并與稱量紙分離后,用玻璃棒取出稱量紙;待培養基冷卻到50 ℃左右,用手觸摸錐形瓶剛剛不燙手,并且培養基處于溶化狀態時開始倒平板,平板冷卻凝固后才能倒置。答案:A17、解析:人工誘變可獲得不同類型的突變體,再利用選擇培養基從中選取組氨酸依賴型和色氨酸依賴型的菌種,即為M、N菌種,A正確;M、N菌均為有細胞壁結構的微生物,由圖示流程可知,M、N菌經處理后得到與之前形態不同的原生質體,再用PEG處理,B正確;培養基X篩選的菌種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細胞,同時含有M、N兩種菌的基因,即基因型為A+B+,故培養基X中不應添加組氨酸和色氨酸,C錯誤;培養基X篩選的菌種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細胞,同時含有M、N兩種菌的基因,即基因型為A+B+,對組氨酸和色氨酸均不依賴,D正確。答案:C18、解析:分析題圖可知,實驗經過選擇培養基培養獲得目的菌株,然后經過⑤的純化培養,使用平板劃線法可以在⑥上獲得單個菌落,A正確;如果要測定②中的活細菌數量,常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B錯誤;要篩選獲得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細菌菌株,圖中②培養目的菌株的選擇培養基中應加入苯酚作為唯一碳源,C正確;微生物培養前,需對培養基和培養器皿進行嚴格的滅菌處理,D正確。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64分。19、(本題16分)解析:(1)群落演替的類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裸石上沒有土壤條件,發生的群落演替類型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大致階段: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2)由圖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隨著演替時間增加,新增物種數目減少,也就是增加速率減慢,但還是在增加,到120天時,新增物種數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增加,之后,演替趨于穩定。(3)由圖1可知,120天后,新增物種數為0,群落演替達到穩定,由圖2可知,與120天前優勢種A的圓圈面積相比,120天后的優勢種A圓圈面積較小,因此演替穩定后,優勢種A的環境容納量與演替初期相比變小。(4)由圖2可知,120天后,異養類群圓圈面積較自養類群圓圈面積大,即數量可能較多,自養類群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據此推測演替達到穩定后,兩者的數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由于能量在流動過程中總是逐級遞減,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正金字塔形,自養類群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因此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使得群落基因庫的改變,當試驗裸石上的演替穩定后,其群落結構應與周圍類似石塊上已穩定存在的群落結構相似,原因是兩者所處的環境條件相似。答案:(1)初生演替 (2)增加 (3)變小 (4)倒 正 (5)環境條件20、(本題16分)解析:(1)當過多的N、P等元素從陸地生態系統進入河流水體后,會導致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出現水華現象。(2)能量在營養級之間是逐級遞減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是: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3)①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成為群落的季節性。隨著降雨量的季節性變化,河岸帶植被體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②河岸帶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還體現在能促進生態系統中基因流動、協同進化等方面。③根據河岸生態特點和其生態功能,應選擇模式A,原因是與模式B相比較,能夠更好地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生物的種類也較多(物種豐富度高),營養結構較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較強,抵抗力穩定性較高。答案:(1)富營養化(2) 遞減 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3)①外貌和結構 ②基因流動 協同進化 ③A 與模式B相比較,能夠更好地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生物的種類較多,營養結構較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較強,抵抗力穩定性較高21、(本題16分)解析:(1)甜瓣子發酵是以豆瓣曲與一定比例鹽水混合后自然發酵得到成熟甜瓣子,發酵過程中優勢微生物為米曲霉,屬于真菌。甜瓣子發酵時間在6個月以上,甚至達到一年,因此部分企業采用高溫(30~40 ℃)發酵模式生產,其目的是縮短發酵時間,甜瓣子發酵成熟后具有明顯甜味和鮮味的原因是蠶豆中的淀粉和蛋白質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分解產生單糖、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單糖的甜度高于淀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可使甜瓣子味道鮮美。(2)向甜瓣子中加入辣椒的目的是調制豆瓣風味和防腐殺菌,此外鹽用量也會明顯影響豆瓣的口味。(3)由題圖分析可知,模式2的發酵效果較好,這是因為模式2產生的霉菌數量較多,對淀粉和蛋白質的分解作用較強。而兩種模式在前中期細菌滋生都較多,無明顯差異。答案:(1)真菌 縮短發酵時間 蠶豆中的淀粉和蛋白質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分解產生單糖、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單糖的甜度高于淀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可使甜瓣子味道鮮美 (2)調制豆瓣風味和防腐殺菌 鹽用量(或鹽水濃度) (3)模式2 模式2產生的霉菌數量較多,對淀粉和蛋白質的分解作用較強。而兩種模式在前中期細菌滋生都較多,無明顯差異22、(本題16分)解析:(1)若想找到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應從長期有微塑料污染的地方采集土壤。利用的培養基應該以微塑料為唯一碳源,只有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才能利用微塑料作為碳源,不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因為缺乏碳源而不能生長發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養基就能夠選擇出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這種培養基從功能上劃分屬于選擇培養基。(2)分析圖可知,圖中接種方法為稀釋涂布平板法。分析圖可知,接種培養的稀釋倍數為104,若某同學制作的三個平板的菌落數分別是33、38、31,那么菌落平均數為(33+38+31)÷3=34,因此推測1g土壤中微塑料分解菌數為34÷0.1×104=3.4×106。利用該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偏小,原因是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3)除圖示計數法之外,利用顯微鏡進行直接計數,也是一種常用的、快速直觀的測定微生物數量的方法。該方法利用特定的細菌計數板或血細胞計數板,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然后再計算一定體積的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統計的結果一般是活菌數和死菌數的總和。答案:(1)長期有微塑料污染的地方 以微塑料為唯一碳源 選擇(2)稀釋涂布平板法 3.4×106 小 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3)顯微鏡直接計數 細菌計數板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聯考高二生物試題本試卷共8頁,共22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8小題,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種群增長率是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若某種水蚤種群密度與種群增長率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B.水蚤種群密度為 1 個/cm3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C.水蚤的出生率隨種群密度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種群密度為 32 個/cm3時進行培養,其種群的增長率會為正值2、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在某封閉魚塘中捕獲了1 000條魚售賣,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獲了950條魚。假設魚始終保持均勻分布,則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約為( )A.4×104條 B.2×104條C.6×104條 D.8×104條3、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B.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D.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4、甲、乙兩個相鄰陸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群落可能受到比較嚴重的人為因素干擾B.a點群落能為b點群落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C.d點群落與f點群落在物種組成上完全相同D.若b點已演替到群落的頂極階段,則b點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林5、亂石窯裸地上的群落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亂石窯裸地與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演替種類相同B.相同群落發生的演替,演變后形成的群落類型相同C.雜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大于闊葉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營養結構趨于復雜,有機物總量增多6、某同學繪制的生態系統概念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①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B.③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該圖漏寫了生態系統的某項功能7、研究人員對某地“草→田鼠→鼬”的能量流動進行研究,得到能量金字塔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能量金字塔以個體數量和生物量為指標來繪制B.該能量金字塔可以顯示各營養級之間的食物關系C.由圖可知,鼬既能從田鼠獲得能量,也能從草獲得能量D.由圖可知,田鼠的攝入量等于同化量、呼吸量和熱量之和8、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物質循環是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進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D.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依存9、如圖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模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代表生產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在食物鏈中甲是占有碳元素最多的營養級C.該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為乙、丙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10、下列與圖示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B.圖甲所示群落的演替過程,可以發生在任何陸地區域C.若圖乙表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量(有機物總量)組成,則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幾乎全部來自該生態系統中植物固定的太陽能D.若圖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則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為關鍵11、下列屬于防止大氣圈臭氧減少的措施是( )A.減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車尾氣的排放12、2022年4月,國家植物園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園建立,以植物易地保護為重點開展工作。這些工作不應包括( )A.模擬建立瀕危植物的原生生境B.從多地移植瀕危植物C.研究瀕危植物的繁育D.將瀕危植物與其近緣種雜交培育觀賞植物13、《詩經》有云:“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記錄了古人用新鮮稻米釀酒,以求延年益壽的習俗。米酒釀造主要包括蒸米、拌酒曲、發酵三步,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轉化成葡萄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釀造米酒的過程中,酵母菌進行細胞呼吸的類型是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B.蒸米后通常需要進行冷卻,其目的是防止溫度過高殺死酒曲中的微生物C.米酒發酵初期,霉菌可以通過糖化作用,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D.腐乳發酵過程中,也是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糖化作用14、啤酒是以大麥為主要原料經酵母菌發酵制成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經赤霉素處理的大麥種子可直接用于糖化過程B.破碎有利于淀粉酶與淀粉充分接觸,提升反應速率C.應在發酵液中的糖分完全消耗后,終止酵母菌的主發酵過程D.煮沸過程可以終止淀粉酶的作用,同時殺死雜菌15、啤酒的工業化生產中,大麥經發芽、焙烤、碾磨、糖化、蒸煮、發酵、消毒等工序后,最終過濾、調節、分裝。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赤霉素處理大麥,可使大麥種子無須發芽就能產生α 淀粉酶B.焙烤是為了利用高溫殺死大麥種子胚并進行滅菌C.糖漿經蒸煮、冷卻后需接種酵母菌進行發酵D.通過轉基因技術可減少啤酒酵母雙乙酰的生成,縮短啤酒的發酵周期16、下列關于制備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的敘述,錯誤的是( )A.操作順序為計算→稱量→溶化→倒平板→滅菌B.將稱好的牛肉膏連同稱量紙一同放入燒杯C.待培養基冷卻至50 ℃左右時倒平板D.待平板冷卻凝固后將平板倒過來放置17、菌種M和菌種N在發酵工程應用上具有不同的優越性,為了獲得具有它們共同優良性狀的融合菌,進行了下圖所示的實驗。已知菌種M為組氨酸依賴(組氨酸合成相關基因突變為B-),菌種N為色氨酸依賴(色氨酸合成相關基因突變為A-),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菌種M和N可通過人工誘變和選擇性培養篩選獲得B.用PEG誘導融合之前需要去除菌種M和N的細胞壁C.在培養基X中添加組氨酸和色氨酸以篩選出雜種融合菌D.從培養基X中分離出的雜種融合菌P對兩種氨基酸均不依賴18、苯酚是工業生產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質,自然界中存在著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廠產生的廢水中含有苯酚,為了降解廢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員從土壤中篩選獲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細菌菌株,篩選的主要步驟如圖所示,①為土壤樣品。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使用平板劃線法可以在⑥上獲得單個菌落B.如果要測定②中活細菌數量,常采用平板劃線法C.圖中②培養目的菌株的選擇培養基中應加入苯酚作為唯一碳源D.微生物培養前,需對培養基和培養器皿進行滅菌處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6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6分)為研究河流中石塊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裸石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圖1)、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個體數量(圖2)(A和H分別代表自養和異養類群的優勢種)。(1)裸石上發生的群落演替類型為 。(2)由圖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 (填“增加”或“減少”),之后,演替趨于穩定。(3)由圖2可知,演替穩定后,優勢種A的環境容納量與演替初期相比 (填“變大”或“變小”)。(4)已知自養類群可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演替達到穩定后,兩者的數量金字塔是 (填“正”或“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填“正”或“倒”)金字塔形。(5)當裸石上的演替穩定后,其群落結構應與周圍類似石塊上已穩定存在的群落結構相似,原因是兩者所處的 相似。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6分)河流不僅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還是生態系統中連通山、水、林、田、湖的重要紐帶,對維持流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回答下列問題:(1)當過多的N、P等元素從陸地生態系統進入河流水體后會導致水體 ,出現水華現象。(2)河流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動物組成了復雜的食物網,能量在營養級之間流動過程中逐級 ;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物質與能量的關系表現為 。(3)河岸帶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的生態過渡區。①隨著降雨量的季節性變化,河岸帶植被體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群落的 會發生相應變化。②河岸帶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還體現在能促進生態系統中 、 等方面。③生態修復工程是重新恢復生態功能的技術。下圖是河岸修復常見的兩種模式,根據河岸生態特點和其生態功能,應選擇模式 ,其理由是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6分)郫縣豆瓣醬是以蠶豆、辣椒、面粉和食鹽等為原料釀制而成的傳統調味品,有多種微生物參與發酵,其生產工藝包括三個重要階段:其中蠶豆→甜瓣子發酵階段又可分為制曲和甜瓣子發酵兩個重要工序。(1)甜瓣子發酵是以豆瓣曲與一定比例鹽水混合后自然發酵得到成熟甜瓣子,發酵過程中優勢微生物為米曲霉,屬于 (填“細菌”或“真菌”)。甜瓣子發酵時間在6個月以上,甚至達到一年,因此部分企業采用高溫(30~40 ℃)發酵模式生產,其目的是 ,試分析甜瓣子發酵成熟后具有明顯甜味和鮮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甜瓣子中加入辣椒的目的是 ,此外 也會明顯影響豆瓣的口味。(3)除米曲霉外,部分霉菌也能分泌蛋白酶參與發酵,而細菌滋生往往會消耗營養,破壞風味,為探究甜瓣子發酵的適宜條件,實驗結果如圖A、B(模式1:前期6%鹽度,12 ℃發酵12 d,中期6%鹽度,37 ℃發酵4 d,后期15%鹽度,37 ℃發酵14 d;模式2:前期和中期鹽度為9%,其余條件和模式1相同;對照組為傳統高溫發酵工藝,15%鹽度,37 ℃發酵30 d):請比較實驗結果, (填“模式1”或“模式2”)的發酵效果較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6分)國際上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類,一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二是內分泌干擾物,三是抗生素,四是微塑料。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 mm的塑料顆粒,是造成污染的主要載體。某興趣小組嘗試從土壤中分離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想找到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應從 采集土壤,制備土壤懸浮液,接種到 的培養基中進行篩選,這種培養基從功能上劃分屬于 培養基。(2)圖示接種方法為 。若某同學制作的三個平板的菌落數分別是33、38、31可推測1 g土壤中微塑料分解菌數為 個,利用該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偏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圖示計數法之外,利用 也是一種常用的、快速直觀的測定微生物數量的方法,該方法需利用特定的 或血細胞計數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docx 高二生物試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