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專題4 人體的營養【知識點】單元大通關(含解析)(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專題4 人體的營養【知識點】單元大通關(含解析)(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初中生物
專題4 人體的營養
考點1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食物中含有 、 、 、 、 、 等六大營養物質。(膳食纖維為 )
2.三大 : 、 、 都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有六大類:
蛋白質: 人體 的基本物質,參與損傷細胞的 和 ;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能源物質 脂 肪:一般情況下,作為 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保溫;單位質量 ;
糖 類:人體 ,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水:約占體重的 ,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非能源物質 無機鹽:含量不多,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維生素: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4.無機鹽的作用:
無機鹽的種類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含 的無機鹽 (兒童)、 (中老年人) 鮮大骨、奶類、豆類等
含 的無機鹽 、 、 、骨痛 瘦肉、蛋、魚等動物性食物以及豆類、堅果等植物性食物
含 的無機鹽 動物肝臟、血液菠菜等
含 的無機鹽 、智力障礙 海帶、紫菜、食鹽加碘等
含 的無機鹽 肉類、海鮮、堅果和種子等
5.維生素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患病。
種類 功能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維生素 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肝臟、魚肝油、胡蘿卜、玉米
維生素 1 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牛肉、腎、谷類種皮、豆類
維生素 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水果、蔬菜
維生素 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 肝臟、雞蛋、魚肝油
a病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往往需要點滴葡萄糖液,這是因為葡萄糖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b病人幾天吃不下東西,身體明顯消瘦,這是因為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等營養物質消耗多而補充少。
c兒童、青少年以及傷病員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魚、肉?原來,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
是指除淀粉以外復雜的糖類,包括纖維素,果膠等。
作用: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和排空;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人體內過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和維持正常的體重。
1.無機鹽和維生素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下表中關系匹配正確的是( ?。?br/>選項 A B C D
缺乏時癥狀 貧血 地方性甲狀腺腫 佝僂病 夜盲癥
種類 含鈣的無機鹽 含碘的無機鹽 維生素B1 維生素D
A.A B.B C.C D.D
2.被稱為“第七類營養素”的是( ?。?br/>A.維生素 B.蛋白質 C.膳食纖維 D.胡蘿卜素
3.人體細胞內含量最多的物質( ?。?br/>A.糖類 B.脂肪 C.水 D.蛋白質
4.下列與人體牙齒和骨骼形成有關的無機鹽是:( ?。?br/>A.鈣和鎂 B.鈣和磷 C.鐵和碘 D.磷和鐵
5.以下對人體能量利用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水和無機鹽不能提供能量
B.細胞中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釋放能量,用于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
C.食物所含的營養物質中,糖類、脂肪、蛋白質都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
D.相同質量的糖類、蛋白質、脂肪,蛋白質的熱價最高
6.將一粒小麥種子放在火上燒。種子充分燃燒后,剩下的灰燼是( )
A.無機鹽 B.無機物 C.有機物 D.細胞壁
7.小李同學閱讀時看到“維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維生素C濃度越高,褪色現象越明顯。”于是他想探究不同水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高低,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配制一定濃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
②取3支潔凈試管,編號①②③,分別加入加碘的淀粉溶液4mL。
③將草莓和西瓜分別榨成汁。
④①號試管加入蒸餾水2mL,②號試管加入草莓汁,③號試管加入西瓜汁。
⑤30分鐘后,觀察試管內溶液的顏色變化。
請據此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加碘后的淀粉溶液呈 色。
(2)設置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
(3)②號和③號試管加入的果汁均為 mL。
(4)30分鐘后,②號試管內溶液顏色比③號淺很多,由此說明, (填“草莓”或“西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
(5)若將果汁加熱后做此實驗,會發現加碘的淀粉溶液不會變色,這說明 。
(6)如果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可能會患 ,因此我們要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8.某小組的同學嘗試測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稱其重量為5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實驗材料,稱其重量為0.5g,然后,組裝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1)用點燃的核桃仁給錐形瓶中的水加熱,水量多少合適呢?水量過多,溫度變化過小,不易讀數;水量過少,則可能出現 現象,從而造成較大的誤差.所以,將水量定為20毫升。
(2)該實驗設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 。
(3)要獲得較為準確的測量結果,什么時候將燃燒后的核桃仁從錐形瓶下移開,并記錄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呢?經過討論,形成了以下三種不同意見,其中最為科學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火焰熄滅時 B.核桃仁灰燼涼透時 C.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不再升高時
(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測定錐形瓶中水的溫度升高了10℃,請計算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慮能量散失造成的誤差) 焦。
(5)從這粒核桃上再取相似大小的兩塊,分別用相同的裝置、同樣的做法重復測量,計算出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別是8544焦、8610焦。根據這三次計算的結果,確定最接近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實的數值是 。
考點2 消化與吸收
1.直接被吸收的物質:小分子物質,如 、 、 等
經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質:大分子物質,如 、 、 等
2.食物在 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作 。
3.消化系統是由 和 組成的。
4.消化道包括 ;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5.消化腺可分為 ( 、 、 )和 ( 、 );作用:分泌消化液
6.淀粉→ → (開始于 ,終于 );蛋白質→ (開始于 ,終于 )
7.消化過程包括兩方面:一是將食物切斷、磨碎,與消化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分子較大的有機物在 的作用下,分解為能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機物(化學性消化)。
8.吸收:食物成分( 、 、維生素等)或其消化后的產物( 、 等),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的過程。
9.小腸是 食物和 營養物質的 。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特點:
,一般5----6米長;
內表面具有 和 (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小腸絨毛內有 、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 ,這種結構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含 ,含量也最多。
10.探究試驗:口腔對饅頭(或米飯)的消化作用(見書79—80頁)
①饅頭碎屑與唾液放入1號試管中充分攪拌 (對照組)
②饅頭碎屑與清水放入2號試管中充分攪拌 (實驗組)
③將饅頭塊與唾液放入3號試管中不攪拌 (實驗組)
①②相比變量是“唾液”;①③相比變量是“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
實驗結論: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有關系。
1.下列關于消化系統及其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為口腔,此處消化淀粉的關鍵是含有唾液淀粉酶
B.②為胃,其中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有助于消化蛋白質
C.③為小腸,此處發生的物理消化只有小腸的蠕動
D.大部分營養物質在④處被吸收后進入循環系統
2.下圖為生物興趣小組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號和②號試管對照,可以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③號試管變藍,①號和②號試管不變藍
C.該實驗證明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D.放在37℃溫水中是模擬人體口腔的溫度,唾液淀粉酶活性較強
3.圖中的曲線表示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曲線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a、c分別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C.蛋白質化學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d
D.脂肪在器官d中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4.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用于診斷胃腸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設備(圖1),可在短時間內捕捉到消化道的三維圖像。結合圖2判斷,下列正確的是( ?。?br/>
A.顯微膠囊到達小腸病灶的路徑:口腔→咽→食道→胃→胰腺→小腸
B.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②,②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
C.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④,④內有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的胃液
D.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⑥,⑥內有腸液、胰液、膽汁
5.如圖甲表示與小腸相通的消化腺,圖乙表示小腸的結構特點,其中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
A.小腸中含3種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
B.若圖甲中A處阻塞,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
C.小腸絨毛壁很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
D.皺襞和絨毛擴大了小腸的表面積,利于吸收
6.小麥是煙臺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們吃的面粉就來自小麥。面粉中除淀粉外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鉀、鋅、鎂、鈣)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種小麥三個不同部位的面粉樣品,顏色和營養素成分如表:
樣品 顏色 維生素(mg/100g) 無機鹽(μg/g) 蛋白質(%)
B1 B2 B6 鉀 鎂 鈣 鋅
1號 最白 0.07 0.01 0.06 1201 155 178 4845 11.8
2號 次白 0.17 0.02 0.06 1407 254 212 7155 12.9
3號 最暗 0.27 0.02 0.07 1626 355 237 9220 14.1
(1)如圖模擬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過程,圖中“剪刀”模擬的是 ,圖中B代表的物質是 ,這種消化過程屬于 。
(2)我們吃饅頭時,會感覺到越嚼越甜,請說出其中的道理: 。
(3)淀粉被食用后最終的消化場所是 ,寫出兩條該場所與消化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
(4)下側為小麥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圖,對于上面表格數據分析正確的是_____(選填序號)。
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側,顏色越暗
B.維生素在三種樣品中的含量為最白>次白>最暗
C.無機鹽在麥粒內的含量與其所在部位有關
D.蛋白質是小麥粉最主要的營養物質
(5)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從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對父母購買面粉的建議是 。
7.春季小孩肺炎高發,主要癥狀為流鼻涕、干咳和發高熱。人體在發燒的時候,體溫升高,消化功能減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高溫影響了體內的消化酶。為探究高溫是否會抑制消化酶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以下實驗設計,請結合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處理方法 買驗組號
1號 2號 3號
加入液體 2毫升1%淀粉溶液 A 2毫升1%淀粉溶液
預熱5分鐘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加入嚼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保溫10分鐘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冷卻后進行淀粉檢測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實驗現象 液體不變藍色 ? 液體變藍色
(1)本設計使用唾液進行實驗,因為唾液中含有 酶,該酶的作用是能將淀粉分解為 。
(2)本實驗的變量是 ,實驗中設計1號試管的作用是 ,該實驗在試管中進行,試管模擬的是消化道中的 (填人體器官名稱)。
(3)A試管中應該加入的液體為 ,這樣做的目的是 。
(4)上述實驗的合理假設是高溫會 (填“抑制”或“促進”)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設成立,2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應為 。
考點3 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是指 而 的營養?!叭妗笔侵笖z取的營養物質(六類營養物質和 )的種類要齊全“平衡”是指攝取的各種營養物質的量要合適(不多也不少,比例適當),與身體的需要保持平衡。
2.中國營養學會制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食物分為五類,用“ ”來表示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3.“平衡膳食寶塔”中五類食物(按攝取量從 到 )依次是:谷類和薯類、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與大豆及堅果類、鹽和油
4.涉及食品安全的幾種情形:不食有毒的蘑菇等食品、不吃發的食物、禁止違法食用野生動物、關注食品中過敏原提示信息、聚餐使用 、 等。
5.在保證合理營養、食品安全的同時,我們應當節約每一粒糧食,踐行 的生活方式。
1.2024年5月20日是第35個中國學生營養日。如圖為中國居民的“平衡膳食寶塔”,以下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br/>A.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攝入比例為3:4:3
B.Ⅰ層食物富含糖類,每日需要量最多
C.有牙齦出血現象的人可適當增加Ⅱ層食物攝入量
D.Ⅲ層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2.學習了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后,四位同學分別設計的午餐食譜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炒油菜、糖醋排骨、雞蛋糕、饅頭
B.青椒肉絲、清蒸鱸魚、炒青菜、米飯
C.椒鹽雞腿、炸薯條、五香牛肉、可樂
D.西紅柿炒雞蛋、涼拌黃瓜、青椒肉絲、面條
3.夜盲癥患者常表現為夜晚看不清周圍的環境,同時皮膚也干燥。為了改善身體狀況,患者應該在飲食中增加哪類食物( )
A.肥肉和花生 B.牛奶 C.米飯 D.胡蘿卜和豬肝
4.在超市選購綠色食品時,我們要關注的標志是( )
A. B. C. .
5.【實驗器材】未長黑斑的紅薯、長黑斑的紅薯、小白鼠若干、兩個一樣且空間足夠大的鐵籠等。
(1)于甲、乙鐵籠中。
②甲組飼喂適量未長黑斑的紅薯,乙組飼喂 (選填“等量”或“過量”)長黑斑的紅薯。
③觀察并記錄甲、乙兩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
【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
(2)若 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較差甚至死亡,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會引起食物中毒。若 ,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不會引起食物中毒。
【交流和反思】
(3)該生物小組每組只選取了一只小白鼠進行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因為 。
6.辣條因味道重氣味香、顏色鮮艷、價格低廉而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而2019年“3·15晚會”中曝光的辣條問題,卻令大家觸目驚心。誰曾想到在校園內十分火爆的辣條存在著食品安全隱患,生產地址虛標、無生產日期、無SC食品安全認證等問題層出不窮。某興趣小組想要以小白鼠為研究對象設計一個實驗,探究辣條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組別 實驗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糧 1個月以后結果
甲組 各1只大小、生長情況、健康狀況、活動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糧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爐烘干 活動能力正常
乙組 普通鼠糧加水與辣條(無SC食品安全認證)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爐烘干,制成摻入辣條的鼠糧(大小形狀與原鼠糧一致) 活動能力弱
(1)該實驗的變量是 ,設置甲組的目的是 。
(2)該實驗方案有一處不合理的地方,請指出來并加以改進: 。
(3)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 。
(4)由上述實驗,請你給中小學生提出一條建議: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初中生物
專題4 人體的營養
考點1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六大營養物質。(膳食纖維為第七營養)
2.三大能源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有六大類:
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參與損傷細胞的修復和更新;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能源物質 脂 肪:一般情況下,作為備用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保溫;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
糖 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非能源物質 無機鹽:含量不多,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維生素: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4.無機鹽的作用:
無機鹽的種類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含鈣的無機鹽 佝僂?。▋和⒐琴|疏松癥(中老年人) 鮮大骨、奶類、豆類等
含磷的無機鹽 厭食、貧血、肌無力、骨痛 瘦肉、蛋、魚等動物性食物以及豆類、堅果等植物性食物
含鐵的無機鹽 缺鐵性貧血 動物肝臟、血液菠菜等
含碘的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智力障礙 海帶、紫菜、食鹽加碘等
含鋅的無機鹽 生長發育不良 肉類、海鮮、堅果和種子等
5.維生素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患病。
種類 功能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維生素A 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夜盲癥 肝臟、魚肝油、胡蘿卜、玉米
維生素B1 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經炎,腳氣病 牛肉、腎、谷類種皮、豆類
維生素C 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壞血病 水果、蔬菜
維生素D 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松癥 肝臟、雞蛋、魚肝油
a病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往往需要點滴葡萄糖液,這是因為葡萄糖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b病人幾天吃不下東西,身體明顯消瘦,這是因為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等營養物質消耗多而補充少。
c兒童、青少年以及傷病員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魚、肉?原來,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
6.膳食纖維是指除淀粉以外復雜的糖類,包括纖維素,果膠等。
作用: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和排空;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人體內過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和維持正常的體重。
1.無機鹽和維生素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下表中關系匹配正確的是(  )
選項 A B C D
缺乏時癥狀 貧血 地方性甲狀腺腫 佝僂病 夜盲癥
種類 含鈣的無機鹽 含碘的無機鹽 維生素B1 維生素D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卻很大。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并且會引起疾病。
【詳解】A.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元素之一,人體缺少含鐵的無機鹽時,會導致血紅蛋白數量下降,引起缺鐵性貧血,故A錯誤。B.地方性甲狀腺腫是由于缺碘引起的,故B正確。C.缺鈣兒童會造成佝僂病,中老年人和婦女易患骨質疏松,故C錯誤。D.缺乏維生素A易患夜盲癥,故D錯誤。故選B。
2.被稱為“第七類營養素”的是( ?。?br/>A.維生素 B.蛋白質 C.膳食纖維 D.胡蘿卜素
【答案】C
【分析】人類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六大類,現在有人把膳食纖維列為第七類營養元素。
【詳解】A.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屬于傳統六大營養素之一,并非“第七類營養素”,A不符合題意。B.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對于身體的生長和修復至關重要。它也是傳統六大營養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第七類營養素”,B不符合題意。C.膳食纖維是指除淀粉以外較復雜糖類物質,包括纖維素和果膠等,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海藻和糧食等植物性食物中。雖然人體不能消化膳食纖維,但它對促進胃腸的蠕動和排空有重要作用,能預防便秘、降低血脂和血糖,有利于維護心腦血管的健康?,F代營養學將膳食纖維列為第七類營養素,C符合題意。D.胡蘿卜素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色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對維持正常的視覺功能、促進生長發育等有一定作用。但它不屬于傳統六大營養素,也不是“第七類營養素”,D不符合題意。故選C。
3.人體細胞內含量最多的物質( ?。?br/>A.糖類 B.脂肪 C.水 D.蛋白質
【答案】C
【分析】水在人體含量最多,約占體重的60%---70%。
【詳解】A.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等。不過糖類在細胞內的含量相對較少,A不符合題意。B.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同時還具有保溫、緩沖和減壓等作用。但脂肪在細胞內的含量也遠低于水,B不符合題意。C.水是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細胞中起著溶劑、運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等多種重要作用。人體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占人體比重的60% 70%,C符合題意。D.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具有多種功能,如催化、運輸、免疫等。但蛋白質在細胞內的含量低于水,D不符合題意。故選C。
4.下列與人體牙齒和骨骼形成有關的無機鹽是:( ?。?br/>A.鈣和鎂 B.鈣和磷 C.鐵和碘 D.磷和鐵
【答案】B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詳解】A.鎂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它并不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無機鹽。鎂在人體內主要參與多種酶的激活和神經肌肉的傳導等過程,A不符合題意。B.鈣和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無機鹽。鈣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磷則與鈣結合形成磷酸鈣,是骨骼和牙齒堅硬結構的基礎,B符合題意。C.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部分,參與氧氣的運輸;碘則是甲狀腺激素的組成部分,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們都與牙齒和骨骼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C不符合題意。D.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無機鹽;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部分,參與氧氣的運輸,與牙齒和骨骼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D不符合題意。故選B。
5.以下對人體能量利用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水和無機鹽不能提供能量
B.細胞中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釋放能量,用于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
C.食物所含的營養物質中,糖類、脂肪、蛋白質都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
D.相同質量的糖類、蛋白質、脂肪,蛋白質的熱價最高
【答案】D
【分析】人體能量利用是指人體通過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反應,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一部分轉化為熱能維持體溫,一部分用于驅動各種生理活動的過程。
【詳解】A.水和無機鹽都是無機物。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約占成年人體重的60%-70%,在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本身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無機鹽是存在于體內和食物中的礦物質,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同樣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故A正確。B.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這些能量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用于維持體溫,一部分為細胞的各種生理活動如物質運輸、肌肉收縮等提供能量,故B正確。C.糖類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人體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類提供。脂肪是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當糖類供能不足時,脂肪會分解供能。蛋白質在體內主要用于構建和修復身體組織,但在糖類和脂肪攝入量都不足時,蛋白質也會提供能量,為身體所利用,故C正確。D.糖類的熱價約為17.15千焦/克,蛋白質的熱價約為17.15千焦/克,脂肪的熱價約為38.91千焦/克。所以相同質量的糖類、蛋白質、脂肪,脂肪的熱價最高,而不是蛋白質,故D錯誤。故選D。
6.將一粒小麥種子放在火上燒。種子充分燃燒后,剩下的灰燼是( )
A.無機鹽 B.無機物 C.有機物 D.細胞壁
【答案】A
【分析】把種子中加熱后碳化并可以燃燒的物質稱為有機物,而加熱后不可以燃燒的物質稱無機物。
【詳解】取一粒種子穿在鐵絲上,放到火上燒,種子起初變焦后變黑,這是部分有機物如變成了碳,點燃后有機物燃燒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散發掉,水受熱蒸發,剩下來的不能燃燒的灰白物質就是無機鹽,因此能燃燒的含碳的物質屬于有機物,剩下的灰燼就是無機鹽。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7.小李同學閱讀時看到“維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維生素C濃度越高,褪色現象越明顯?!庇谑撬胩骄坎煌械木S生素C含量高低,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配制一定濃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
②取3支潔凈試管,編號①②③,分別加入加碘的淀粉溶液4mL。
③將草莓和西瓜分別榨成汁。
④①號試管加入蒸餾水2mL,②號試管加入草莓汁,③號試管加入西瓜汁。
⑤30分鐘后,觀察試管內溶液的顏色變化。
請據此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加碘后的淀粉溶液呈 色。
(2)設置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
(3)②號和③號試管加入的果汁均為 mL。
(4)30分鐘后,②號試管內溶液顏色比③號淺很多,由此說明, (填“草莓”或“西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
(5)若將果汁加熱后做此實驗,會發現加碘的淀粉溶液不會變色,這說明 。
(6)如果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可能會患 ,因此我們要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答案】(1)藍 (2)設置對照實驗 (3)2 (4)草莓 (5)高溫會破壞維生素C (6)壞血病
【分析】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長抵抗力,缺乏維生素C時患壞血癥(牙齦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鮮蔬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維生素C的特性是:能使紫色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詳解】(1)淀粉遇到碘變藍色,我們經常用碘液來鑒定是否有淀粉存在。(2)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因此①加入蒸餾水的目的是設置對照組,與②號試管形成對照實驗。(3)科學探究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因此,②③加入的果汁量應為2mL。(4)“維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維生素C濃度越高,褪色現象越明顯”。因此,30分鐘后,②號試管內溶液顏色比③號淺很多,由此說明草莓中的維生素C含量更高。(5)維生素C的結構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經過加熱或高溫后會被破壞,無法正常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就喪失了原來的營養價值。因此,一般的水果還是要生吃,才會體現出它們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飲食中,要注意一些烹調方式,避免維生素的流失。(6)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長抵抗力,缺乏維生素C時患壞血癥(牙齦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鮮蔬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
8.某小組的同學嘗試測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稱其重量為5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實驗材料,稱其重量為0.5g,然后,組裝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1)用點燃的核桃仁給錐形瓶中的水加熱,水量多少合適呢?水量過多,溫度變化過小,不易讀數;水量過少,則可能出現 現象,從而造成較大的誤差.所以,將水量定為20毫升。
(2)該實驗設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 。
(3)要獲得較為準確的測量結果,什么時候將燃燒后的核桃仁從錐形瓶下移開,并記錄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呢?經過討論,形成了以下三種不同意見,其中最為科學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火焰熄滅時 B.核桃仁灰燼涼透時 C.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不再升高時
(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測定錐形瓶中水的溫度升高了10℃,請計算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慮能量散失造成的誤差) 焦。
(5)從這粒核桃上再取相似大小的兩塊,分別用相同的裝置、同樣的做法重復測量,計算出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別是8544焦、8610焦。根據這三次計算的結果,確定最接近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實的數值是 。
【答案】(1)沸騰
(2)防止熱量散失
(3)C
(4)8400
(5)8518焦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種子的成分包括有機物(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和無機物(水和無機鹽)。有機物含有碳,能夠燃燒;而無機物一般不含有碳,不能燃燒。
(3)為了盡量減少實驗結果的誤差,設置重復組的必要性。
【詳解】(1)在測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實驗中,水量的選擇至關重要。水量過多會導致溫度變化過小,不易準確讀數;而水量過少則可能出現水沸騰現象。水沸騰會吸收大量熱量,但溫度卻保持不變,這將導致我們無法準確測量核桃仁釋放的全部能量,從而造成較大的誤差。因此,將水量定為20毫升是一個合適的選擇。(2)在該實驗設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熱量散失。易拉罐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減少熱量的對外傳遞,從而確保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測量核桃仁釋放的能量。(3)A.火焰熄滅時,還有余熱,此時若及時計數,會導致數據偏低,A不符合題意。 B.核桃仁灰燼涼透時,由于這一過程熱量的散失,會導致數據偏低,B不符合題意。 C.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不再升高時,說明不再有熱量產生,此時記錄數據比較科學,C符合題意。 故選C。(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測定錐形瓶中水的溫度升高了10℃,請計算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8400焦。(5)為了盡量減少實驗結果的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因此應該設置重復實驗(或重復組),多做幾次,然后取平均值。即(8400+8544+8610)÷3=8518(焦)。
考點2 消化與吸收
1.直接被吸收的物質:小分子物質,如水、無機鹽、維生素等
經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質:大分子物質,如淀粉、蛋白質、脂肪等
2.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作消化。
3.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
4.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5.消化腺可分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臟)和內消化腺(胃腺、腸腺);作用:分泌消化液
6.淀粉→麥芽糖→葡萄糖(開始于口腔,終于小腸);蛋白質→氨基酸(開始于胃,終于小腸)
7.消化過程包括兩方面:一是將食物切斷、磨碎,與消化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分子較大的有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能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機物(化學性消化)。
8.吸收:食物成分(水、無機鹽、維生素等)或其消化后的產物(葡萄糖、氨基酸等),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的過程。
9.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特點:
最長,一般5----6米長;
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含消化液的種類最多,含量也最多。
10.探究試驗:口腔對饅頭(或米飯)的消化作用(見書79—80頁)
①饅頭碎屑與唾液放入1號試管中充分攪拌 (對照組)
②饅頭碎屑與清水放入2號試管中充分攪拌 (實驗組)
③將饅頭塊與唾液放入3號試管中不攪拌 (實驗組)
①②相比變量是“唾液”;①③相比變量是“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
實驗結論: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有關系。
1.下列關于消化系統及其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為口腔,此處消化淀粉的關鍵是含有唾液淀粉酶
B.②為胃,其中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有助于消化蛋白質
C.③為小腸,此處發生的物理消化只有小腸的蠕動
D.大部分營養物質在④處被吸收后進入循環系統
【答案】C
【分析】題圖中:①是口腔,②是胃,③是大腸,④是小腸。
【詳解】A.①為口腔,口腔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初步分解為麥芽糖,A正確。B.②為胃,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有助于消化蛋白質,B正確。C.③為大腸,不是小腸。而且小腸處發生的物理消化除了小腸的蠕動,還有分節運動等,通過這些運動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C錯誤。D.④為小腸,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大部分營養物質在小腸處被吸收后進入循環系統,D正確。故選C。
2.下圖為生物興趣小組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號和②號試管對照,可以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③號試管變藍,①號和②號試管不變藍
C.該實驗證明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D.放在37℃溫水中是模擬人體口腔的溫度,唾液淀粉酶活性較強
【答案】D
【分析】(1)唾液腺的開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初步消化為麥芽糖。(2)淀粉遇到碘液會變藍,麥芽糖遇到碘液不會變藍。(3)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高溫可能會使酶失去活性,低溫會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強。
【詳解】A.①號試管加入清水,②號試管加入唾液,但①號是饅頭碎屑且充分攪拌,②號是饅頭塊且不攪拌,存在兩個變量(唾液和饅頭狀態),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不能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A錯誤。B.③號試管中,唾液淀粉酶在適宜條件下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滴加碘液后不變藍;①號試管加入清水,沒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能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變藍;②號試管雖然有唾液,但饅頭塊沒有充分與唾液接觸,部分淀粉未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也會變藍,B錯誤。C.該實驗只能證明唾液能使饅頭中的淀粉發生變化,但不能直接證明分解產物就是麥芽糖,需要進一步的實驗檢測才能得出是麥芽糖,C錯誤。D.人體口腔溫度大約是37℃,把試管放在37℃溫水中,是模擬人體口腔的溫度,在此溫度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較強,能更好地發揮對淀粉的消化作用,D正確。故選D。
3.圖中的曲線表示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曲線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a、c分別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C.蛋白質化學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d
D.脂肪在器官d中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C
【分析】題圖中,橫坐標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腸,e是大腸;曲線Ⅰ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曲線Ⅱ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曲線Ⅲ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
【詳解】A.淀粉在口腔中開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為麥芽糖,進入小腸后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從圖中可以看出,曲線Ⅰ從口腔(a)開始下降,即開始被消化,在小腸(d)內被消化完,所以曲線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A正確。B.由消化道的順序可知,a是口腔,食物從口腔進入咽和食道(b),然后進入胃(c)。所以a、c分別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B正確。C.蛋白質在胃中開始被消化,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把蛋白質分解成多肽。而d代表小腸,小腸是蛋白質最終被徹底消化成氨基酸的部位,但不是化學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所以蛋白質化學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c胃,而不是d小腸,C錯誤。D.脂肪只在小腸(d)內被消化,首先在膽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正確。故選C。
4.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用于診斷胃腸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設備(圖1),可在短時間內捕捉到消化道的三維圖像。結合圖2判斷,下列正確的是(  )

A.顯微膠囊到達小腸病灶的路徑:口腔→咽→食道→胃→胰腺→小腸
B.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②,②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
C.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④,④內有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的胃液
D.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⑥,⑥內有腸液、胰液、膽汁
【答案】D
【分析】題圖中:①食道(食管),②肝臟,③大腸,④胃,⑤胰腺,⑥小腸。
【詳解】A.顯微膠囊到達小腸病灶的路徑應該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腸,胰腺不屬于消化道,不在其經過路徑上,A錯誤。B.②是肝臟,肝臟位于消化道外,顯微膠囊不能進入肝臟。肝臟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B錯誤。C.顯微膠囊可進入④胃,胃內有胃液,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將蛋白質初步分解為多肽,而不是氨基酸,C錯誤。D.小腸內有腸腺,腸腺分泌腸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胰管輸送到小腸內,腸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質和糖類的酶;膽管輸送膽汁到小腸內,膽汁無消化酶。因此,小腸內的消化液中含有腸液、胰液、膽汁等多種消化液。結合題圖可知,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⑥小腸,⑥小腸內有腸液、胰液、膽汁,D正確。故選D。
5.如圖甲表示與小腸相通的消化腺,圖乙表示小腸的結構特點,其中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br/>A.小腸中含3種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
B.若圖甲中A處阻塞,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
C.小腸絨毛壁很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
D.皺襞和絨毛擴大了小腸的表面積,利于吸收
【答案】C
【分析】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與其相適應的特點是:小腸很長,約5~6米,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小腸絨毛,使小腸的消化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小腸絨毛壁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這些結構特點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小腸內有腸腺,分泌的腸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及肝臟分泌的膽汁都進入小腸,腸液和胰液含有多種消化酶,能消化多種食物;膽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促進脂肪的消化,這些結構特點有利于小腸消化營養物質。
【詳解】A.小腸內有腸腺,腸腺能分泌腸液,同時胰腺分泌的胰液以及肝臟分泌的膽汁也都會進入小腸。并且腸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夠消化多種食物,所以小腸含3種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A正確。 B.肝臟位于消化道外,它分泌的膽汁首先會儲存在膽囊中,然后通過A膽管流入小腸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腸,進而進入小腸,膽汁能夠參與脂肪的消化,可將脂肪乳化為脂肪微粒。所以,若A處阻塞,膽汁無法正常流入小腸,就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B正確。 C.小腸絨毛壁很薄,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壁同樣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這些結構特點主要是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而不是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C錯誤。 D.小腸內表面存在許多皺襞和小腸絨毛,這使得小腸的消化吸收面積大大增加,這種結構特點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也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D正確。 故選C。
6.小麥是煙臺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們吃的面粉就來自小麥。面粉中除淀粉外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鉀、鋅、鎂、鈣)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種小麥三個不同部位的面粉樣品,顏色和營養素成分如表:
樣品 顏色 維生素(mg/100g) 無機鹽(μg/g) 蛋白質(%)
B1 B2 B6 鉀 鎂 鈣 鋅
1號 最白 0.07 0.01 0.06 1201 155 178 4845 11.8
2號 次白 0.17 0.02 0.06 1407 254 212 7155 12.9
3號 最暗 0.27 0.02 0.07 1626 355 237 9220 14.1
(1)如圖模擬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過程,圖中“剪刀”模擬的是 ,圖中B代表的物質是 ,這種消化過程屬于 。
(2)我們吃饅頭時,會感覺到越嚼越甜,請說出其中的道理: 。
(3)淀粉被食用后最終的消化場所是 ,寫出兩條該場所與消化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
(4)下側為小麥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圖,對于上面表格數據分析正確的是_____(選填序號)。
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側,顏色越暗
B.維生素在三種樣品中的含量為最白>次白>最暗
C.無機鹽在麥粒內的含量與其所在部位有關
D.蛋白質是小麥粉最主要的營養物質
(5)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從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對父母購買面粉的建議是 。
【答案】(1) 唾液淀粉酶/淀粉酶 麥芽糖 化學性消化
(2)饅頭中的淀粉會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具有甜味
(3) 小腸 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的面積﹔小腸內有許多種消化液
(4)AC
(5)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建議買顏色較暗的面粉,營養物質含量豐富
【分析】(1)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胃腸的蠕動,把大的食物顆粒變為小的食物顆粒,物質成分沒有發生變化?;瘜W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在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過程,物質成分發生了變化。
(2)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
(3)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這是與小腸的結構特點相適應的:小腸長約5~6m,小腸內具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有利于營養物質被吸收。
(4)小麥中主要含有淀粉除此之外還有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
(5)為了做到合理營養,我國的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五類,并形象地設計成“平衡膳食寶塔”,提倡城鄉居民每天均衡地吃這五類食物(米面等主食、蔬菜水果、雞魚肉蛋、奶制品豆制品、油脂類),以避免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
【詳解】(1)淀粉是大分子物質,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然后在小腸中徹底被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因此圖中“剪刀”模擬的是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圖中B代表的物質是麥芽糖。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學性消化?;瘜W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內在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過程,物質成分發生了變化,淀粉的消化過程都是化學性消化。因此,圖示消化過程屬于化學性消化。(2)饅頭主要含有淀粉,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淀粉沒有甜味,麥芽糖有甜味。因此我們吃饅頭時,會感覺到越嚼越甜,原因是饅頭中的淀粉會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具有甜味。(3)淀粉最終的消化場所是小腸,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腸有多個特點利用消化,如:小腸很長;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的面積﹔小腸內有許多種消化液等。(4)根據表中數據及小麥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圖來看,取粉部位越靠近外側,面粉顏色越暗;維生素在三種樣品中的含量為最暗>次白>最白;無機鹽在麥粒內的含量與其所在部位有關;小麥的主要營養物質是淀粉。故選AC。(5)從分析的結果來看,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1號最白,3號最暗,但3號中各營養物質含量最多。因此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建議買顏色較暗的面粉,營養物質含量豐富。
7.春季小孩肺炎高發,主要癥狀為流鼻涕、干咳和發高熱。人體在發燒的時候,體溫升高,消化功能減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高溫影響了體內的消化酶。為探究高溫是否會抑制消化酶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以下實驗設計,請結合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處理方法 買驗組號
1號 2號 3號
加入液體 2毫升1%淀粉溶液 A 2毫升1%淀粉溶液
預熱5分鐘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加入嚼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保溫10分鐘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冷卻后進行淀粉檢測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實驗現象 液體不變藍色 ? 液體變藍色
(1)本設計使用唾液進行實驗,因為唾液中含有 酶,該酶的作用是能將淀粉分解為 。
(2)本實驗的變量是 ,實驗中設計1號試管的作用是 ,該實驗在試管中進行,試管模擬的是消化道中的 (填人體器官名稱)。
(3)A試管中應該加入的液體為 ,這樣做的目的是 。
(4)上述實驗的合理假設是高溫會 (填“抑制”或“促進”)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設成立,2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應為 。
【答案】(1) 唾液淀粉 麥芽糖
(2) 溫度 對照 口腔
(3) 2毫升1%淀粉溶液 控制單一變量
(4)抑制
(5)液體變藍色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是對照組。
(2)淀粉遇到碘液會變藍,麥芽糖遇到碘液不會變藍。
(3)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高溫可能會使酶失去活性,低溫會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強。
【詳解】(1)唾液腺的開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初步消化為麥芽糖。本設計使用唾液進行實驗,因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該酶的作用是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2)探究高溫是否會抑制消化酶的作用?本實驗的變量是溫度,其他的實驗條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實驗的變量,實驗中設計1號試管的作用是對照,該實驗在試管中進行,試管模擬的是消化道中的口腔。
(3)通過(2)分析可知,A試管中應該加入的液體為2毫升1%淀粉溶液,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這 樣得出的實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4)唾液淀粉酶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適宜的溫度是37℃,模擬口腔內的溫度,2號試管內的溫度過高,3號試管內的溫度過低,均不利于唾液淀酶發揮活性,所以上述實驗的合理假設是高溫會抑制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設成立,2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應為液本變藍色,因為溫度過高,會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淀粉沒有被消化,滴加碘液會變藍色。
考點3 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是指全面而平衡的營養?!叭妗笔侵笖z取的營養物質(六類營養物質和膳食纖維)的種類要齊全“平衡”是指攝取的各種營養物質的量要合適(不多也不少,比例適當),與身體的需要保持平衡。
2.中國營養學會制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食物分為五類,用“平衡膳食寶塔 ”來表示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3.“平衡膳食寶塔”中五類食物(按攝取量從多到少)依次是:谷類和薯類、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與大豆及堅果類、鹽和油
4.涉及食品安全的幾種情形:不食有毒的蘑菇等食品、不吃發的食物、禁止違法食用野生動物、關注食品中過敏原提示信息、聚餐使用公筷、公勺等。
5.在保證合理營養、食品安全的同時,我們應當節約每一粒糧食,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2024年5月20日是第35個中國學生營養日。如圖為中國居民的“平衡膳食寶塔”,以下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br/>A.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攝入比例為3:4:3
B.Ⅰ層食物富含糖類,每日需要量最多
C.有牙齦出血現象的人可適當增加Ⅱ層食物攝入量
D.Ⅲ層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答案】D
【分析】(1)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攝取的各種營養素與身體對這些營養素的需要達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過多。根據平衡膳食寶塔,均衡的攝取五類食物。合理營養還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調方法,烹調時要注意低鹽、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每天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為3:4:3,缺乏某些營養素會引起營養缺乏病。(2)圖中的第一層谷類中主要含有淀粉,第二層蔬菜水果中主要含有維生素,第三層魚、肉、蛋中主要含有蛋白質,第四層奶類和豆類中主要含有蛋白質,第五層油脂類主要含有脂肪。
【詳解】A.由分析可知,每天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為3:4:3,故A正確。B.根據“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每日攝取量最多的應為第Ⅰ層食物,因該層食物富含淀粉,故B正確。C.維生素C可預防壞血病、牙齦出血等病,Ⅱ層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較多的維生素C,所以有牙齦出血現象的人可適當增加Ⅱ層食物攝入量,故C正確。D.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的更新等都離不開蛋白質;Ⅲ層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但是蛋白質并不是主要的能量來源,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故D錯誤。故選D。
2.學習了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后,四位同學分別設計的午餐食譜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炒油菜、糖醋排骨、雞蛋糕、饅頭
B.青椒肉絲、清蒸鱸魚、炒青菜、米飯
C.椒鹽雞腿、炸薯條、五香牛肉、可樂
D.西紅柿炒雞蛋、涼拌黃瓜、青椒肉絲、面條
【答案】C
【分析】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攝取的各種營養素與身體對這些營養素的需要達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過多。根據平衡膳食寶塔,均衡的攝取五類食物。合理營養還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調方法,烹調時要注意低鹽、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每天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為3:4:3。
【詳解】A.炒油菜屬于蔬菜類,能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糖醋排骨含有蛋白質、脂肪等;雞蛋糕富含蛋白質;饅頭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該食譜包含了谷類(饅頭)、肉類(排骨)、蛋類(雞蛋糕)、蔬菜類,營養較為全面,符合合理營養的要求,A正確。B.青椒肉絲中青椒是蔬菜,提供維生素等,肉絲提供蛋白質;清蒸鱸魚富含優質蛋白質;炒青菜提供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米飯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食譜包含了主食、葷素搭配的菜肴,營養成分多樣,能滿足青少年午餐營養需求,B正確。C.椒鹽雞腿、五香牛肉都屬于肉類,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炸薯條屬于油炸食品,熱量高且營養相對單一;可樂屬于含糖飲料,糖分高。該食譜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營養不均衡,且油炸食品和高糖飲料過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C錯誤。D.西紅柿炒雞蛋中西紅柿是蔬菜,雞蛋提供蛋白質;涼拌黃瓜屬于蔬菜類;青椒肉絲中青椒是蔬菜、肉絲提供蛋白質;面條是碳水化合物。食譜涵蓋了主食、蔬菜和蛋白質類食物,營養搭配較為合理,D正確。故選C。
3.夜盲癥患者常表現為夜晚看不清周圍的環境,同時皮膚也干燥。為了改善身體狀況,患者應該在飲食中增加哪類食物( )
A.肥肉和花生 B.牛奶 C.米飯 D.胡蘿卜和豬肝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無機鹽等營養物質,不同的營養物質有著不同的作用。維生素的種類有很多,其中維生素A能促進人體正常發育,增強抵抗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缺乏維生素A時會引起夜盲癥、皮膚干燥、干眼癥等癥狀。
【詳解】A.肥肉和花生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因此飲食中增加肥肉和花生不能預防夜盲癥,故A不符合題意。B.牛奶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因此飲食中增加牛奶不能預防夜盲癥,故B不符合題意。C.夜盲癥是由于缺乏維生素A導致的。米飯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糖類(淀粉),因此飲食中增加米飯不能預防夜盲癥,故C不符合題意。D.胡蘿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豬肝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因此飲食中增加胡蘿卜和豬肝能夠預防夜盲癥,故D符合題意。故選D。
4.在超市選購綠色食品時,我們要關注的標志是( )
A. B. C. .
【答案】B
【分析】綠色食品是對產自于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的總稱,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
【詳解】A.由圖可以看出,圖示為“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故A錯誤。B.圖示為“綠色食品”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征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故B正確。C.由圖可以看出,圖示為質量安全的標識,故C錯誤。D.由圖可以看出,圖示為“中國環境標志”十環認證,故D錯誤。故選B。一些媒體報道“吃長黑斑的紅薯會引起食物中毒”,但有的人說:“長黑斑的紅薯可以吃,是安全的”。吃長黑斑的紅薯是否安全呢?某生物小組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探究,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該探究實驗
5.【實驗器材】未長黑斑的紅薯、長黑斑的紅薯、小白鼠若干、兩個一樣且空間足夠大的鐵籠等。
(1)于甲、乙鐵籠中。
②甲組飼喂適量未長黑斑的紅薯,乙組飼喂 (選填“等量”或“過量”)長黑斑的紅薯。
③觀察并記錄甲、乙兩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
【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
(2)若 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較差甚至死亡,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會引起食物中毒。若 ,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不會引起食物中毒。
【交流和反思】
(3)該生物小組每組只選取了一只小白鼠進行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因為 。
【答案】(1)等量
(2) 乙 甲、乙兩組小白鼠都生長良好
(3) 不能 小白鼠的數量太少,實驗偶然性大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探究實驗的原則:設置對照組;變量具有唯一性。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詳解】(1)一組對照實驗中只能有一個變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條件為變量,其它條件應相同。這樣便于排除其他條件干擾實驗。因此甲組飼喂適量未長黑斑的紅薯,乙組飼喂等量長黑斑的紅薯。(2)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乙組飼喂等量長黑斑的紅薯,若乙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較差甚至死亡,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會引起食物中毒。若兩組小白鼠的生長狀況無明顯差異,則說明吃長黑斑的紅薯不會引起食物中毒。(3)該生物小組每組只選取了一只小白鼠進行實驗,小白鼠的數目過少,會增大實驗的偶然性,導致實驗結論可信度不高。
6.辣條因味道重氣味香、顏色鮮艷、價格低廉而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而2019年“3·15晚會”中曝光的辣條問題,卻令大家觸目驚心。誰曾想到在校園內十分火爆的辣條存在著食品安全隱患,生產地址虛標、無生產日期、無SC食品安全認證等問題層出不窮。某興趣小組想要以小白鼠為研究對象設計一個實驗,探究辣條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組別 實驗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糧 1個月以后結果
甲組 各1只大小、生長情況、健康狀況、活動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糧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爐烘干 活動能力正常
乙組 普通鼠糧加水與辣條(無SC食品安全認證)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爐烘干,制成摻入辣條的鼠糧(大小形狀與原鼠糧一致) 活動能力弱
(1)該實驗的變量是 ,設置甲組的目的是 。
(2)該實驗方案有一處不合理的地方,請指出來并加以改進: 。
(3)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 。
(4)由上述實驗,請你給中小學生提出一條建議: 。
【答案】 辣條(或不合格的辣條) 作對照 小白鼠的數量太少,容易出現偶然性、應改為5只 (不合格的)辣條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平時應該少吃或不吃辣條(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實驗探究辣條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變量應該是辣條,因此在設計對照組時必須遵辣條是唯一的變量這一原則來進行設計,否則實驗設計就會不科學合理。
【詳解】(1)由圖表中可以看到甲、乙兩組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糧,甲組投放普通鼠糧,乙組投放摻入辣條的鼠糧,其余條件相同,因此該實驗的變量是辣條。實驗組是變量有變化的一組,對照組是變量沒有變化的一組(條件正常)。甲、乙兩組實驗中,起對照作用的是甲組。設置甲組的目的是與乙組進行對照,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又可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2)在實驗中,甲乙兩組的實驗對象各有1只,小白鼠的數量太少容易出現偶然性,因此應將小白鼠的數量增加為5只。(3)1個月以后,甲組活動能力正常,乙組活動能力弱,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辣條會對小白鼠身體造成傷害。(4)經常吃辛辣食物,會對胃腸造成一定的刺激,影響身體健康,應該合理飲食,平時應該少吃或者不吃辣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正镶白旗| 沁阳市| 都兰县| 杂多县| 穆棱市| 平泉县| 深州市| 涞源县| 临潭县| 宿州市| 侯马市| 阜城县| 昌图县| 淅川县| 张掖市| 浦江县| 阳谷县| 阿合奇县| 长丰县| 尉氏县| 沈丘县| 灵武市| 天柱县| 汝州市| 台安县| 盐池县| 江陵县| 平乡县| 綦江县| 六安市| 洛扎县| 宁陵县| 临汾市| 盐边县| 贡觉县| 平山县| 佳木斯市| 德保县| 读书|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