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全真模擬卷分值:100分 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科研人員用CCK-8試劑盒檢測化合物M對肝細胞增殖的作用效果。該試劑盒的檢測原理:在活細胞線粒體脫氫酶催化產物的介導下,試劑盒中無色的WST-8被還原成橙黃色甲瓚,通過檢測反應液顏色深淺判定活細胞的相對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WST-8可影響肝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專一性B.線粒體脫氫酶參與肝細胞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C.用該方法對肝細胞增殖情況檢測無需控制反應溫度D.若M促進肝細胞增殖能力越強則反應液顏色越深2.細胞呼吸第一階段包含一系列酶促反應,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酶。細胞中ATP減少時,ADP和AMP會增多。當ATP/AMP濃度比變化時,兩者會與PFK1發生競爭性結合而改變酶活性,進而調節細胞呼吸速率,以保證細胞中能量的供求平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在細胞質基質中,PFK1催化葡萄糖直接分解為丙酮酸等B.PFK1與ATP結合后,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而變性失活C.ATP/AMP濃度比變化對PFK1活性的調節屬于正反饋調節D.運動時肌細胞中AMP與PFK1結合增多,細胞呼吸速率加快3.某種海魚鰓細胞的NKA酶是一種載體蛋白,負責將細胞內的Na+轉運到血液中,為研究NKA與Na+濃度的關系,研究小組將若干海魚放在低于海水鹽度的鹽水中,按時間點分組取樣檢測,部分結果見下表。結合數據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時間(h) Na+濃度(單位略) NKA表達(相對值) NKA酶的相對活性血液 鰓細胞 mRNA 蛋白質0 320 15 1.0 1.0 1.00.5 290 15 1.5 1.0 0.83 220 15 0.6 1.0 0.66 180 15 0.4 0.4 0.412 180 15 0.2 0.2 0.4A.NKAmRNA和蛋白質表達趨勢不一致是NKA基因中甲基化導致的B.本實驗中時間變化不是影響NKA基因轉錄變化的直接因素C.NKA酶在維持海魚鰓細胞內滲透壓平衡時需要直接消耗ATPD.與0h組相比,表中其他時間點的海魚紅細胞體積會增大4.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生長發育過程中吞食分解血紅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血紅蛋白分解的其他產物會激活青蒿素,激活的青蒿素能殺死瘧原蟲。研究表明,瘧原蟲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變而活性降低時,瘧原蟲吞食血紅蛋白減少,生長變緩。同時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減少,青蒿素無法被充分激活,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添加氨基酸可以幫助體外培養的耐藥性瘧原蟲恢復正常生長B.瘧原蟲體內的Kelch13基因發生突變是青蒿素選擇作用的結果C.在青蒿素存在情況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對瘧原蟲是一個有利變異D.在耐藥性瘧原蟲體內補充表達Kelch13蛋白可以恢復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敏感性5.梅尼埃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眩暈、聽力下降,并伴有內耳淋巴水腫。檢測正常人及該病患者急性發作期血清中相關激素水平的結果如下表,臨床上常用利尿劑(促進尿液產生)進行治療。下列關于該病患者的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抗利尿激素濃度/(ng·L-1) 醛固酮濃度/(ng·L-1)正常對照組 19.83 98.40急性發病組 24.93 122.82A.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B.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控D.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6.真核生物細胞中主要有3類RNA聚合酶,它們在細胞內定位和轉錄產物見下表。此外,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發現了分子量小的RNA聚合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種類 細胞內定位 轉錄產物RNA聚合酶I 核仁 5.8SrENA、18SrFN4、28SrRNARNA聚合酶II 核質 mRNARNA聚合酶Ⅲ 核質 tRNA、5SrRNA注:各類RNA均為核糖體的組成成分A.線粒體和葉綠體中都有DNA,兩者的基因轉錄時使用各自的RNA聚合酶B.基因的DNA發生甲基化修飾,抑制RNA聚合酶的結合,可影響基因表達C.RNA聚合酶I和Ⅲ的轉錄產物都有rRNA,兩種酶識別的啟動子序列相同D.編碼RNA聚合酶I的基因在核內轉錄、細胞質中翻譯,產物最終定位在核仁7.為探究乙烯在番茄幼苗生長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在玻璃箱中對若干番茄幼苗分組進行處理,一定時間后觀測成熟葉葉柄與莖的夾角變化,然后切取枝條,檢測各部位乙烯的量。題圖,為其處理方式和結果的示意圖(切枝上各部位顏色越深表示乙烯量越多)。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由切口處乙烯的積累,可推測機械傷害加速乙烯合成B.由幼葉發育成熟過程中乙烯量減少,可推測IAA抑制乙烯合成C.乙烯處理使成熟葉向下彎曲,可能是由于葉柄上側細胞生長快于下側細胞D.去除乙烯合成后成熟葉角度恢復,可能是因為葉柄上、下側細胞中IAA比值持續增大8.為了解動物共存方式,科學家調查M1等西南3個山系肉食動物的捕食偏好,如圖推斷最合理的( )A.棕熊從低營養級中獲得能量少,對其所在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弱B.M2的豹貓和雪豹均為三級消費者,處于第四營養級C.3個山系中,M3的肉食動物豐富度和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均最高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獵物,大、小型肉食動物通過生態位分離實現共存9.我國擁有悠久的農業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體現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農作行為。下列對相關描述所體現的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分析錯誤的是( )A.“凡種谷,雨后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種谷,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B.“區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時清除田里的雜草,體現了種間競爭對生物的影響C.“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雜種植,體現了兩物種沒有共同的生態位D.“六月雨后種綠豆,八月中,犁 殺之……十月中種瓜”描述了可用犁將綠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種瓜,體現了對資源的循環利用10.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擾人類的難題。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蘭鐵路的運行,我國人民探索出將麥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動的“草方格”固沙技術。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內原有沙生植物種子萌發、生長,群落逐漸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內種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進程。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等地利用該技術、成功阻擋了沙漠的侵襲,生態效益顯著、成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關于“草方格”技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術進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復遵循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內種植沙拐棗、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C.在未經人工種植的“草方格”內,植物定植、群落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實施“草方格”生態工程促進了生態系統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實現11.甲乙丙三種酶參與葡萄糖和糖原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圖1所示。任一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相應酶功能缺陷,均會引發GSD病。圖2為三種GSD亞型患者家系,其中至少一種是伴性遺傳。不考慮新的突變,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若①同時患有紅綠色盲,則其父母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是3/8B.若②長期表現為低血糖,則一定不是乙酶功能缺陷所致C.若丙酶缺陷GSD發病率是1/10000,則③患該病的概率為1/300D.三種GSD亞型患者體內的糖原含量都會異常升高12.模擬實驗是根據相似性原理,用模型來替代研究對象的實驗。比如“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實驗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別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顏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模擬實驗(實驗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體模型,細繩代表紡錘絲;DNA分子的重組模擬實驗(實驗三)中可利用剪刀、訂書釘和寫有DNA序列的紙條等模擬DNA分子重組的過程。下列實驗中模擬正確的是( )A.實驗一中可用綠豆和黃豆代替不同顏色的彩球分別模擬D和d配子B.實驗二中牽拉細繩使橡皮泥分開,可模擬紡錘絲牽引使著絲粒分裂C.實驗三中用訂書釘將兩個紙條片段連接,可模擬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D.向實驗一桶內添加代表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擬兩對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13.植物生命活動受植物激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調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菊花是自然條件下秋季開花的植物,遮光處理可使其延遲開花B.玉米倒伏后,莖背地生長與重力引起近地側生長素含量較低有關C.組織培養中,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高時能誘導根的分化D.土壤干旱時,豌豆根部合成的脫落酸向地上運輸可引起氣孔關閉14.Bax蛋白和Bak蛋白在T淋巴細胞凋亡過程中發揮特定作用。為探究相關機制,科研人員分別用凋亡誘導試劑a和b處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細胞,計算細胞的存活率,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T淋巴細胞數量異常會影響機體的特異性免疫B.試劑a誘導T淋巴細胞凋亡的效果優于試劑bC.試劑a依賴Bax蛋白和Bak蛋白誘導T淋巴細胞的凋亡D.Bax蛋白和Bak蛋白協同參與試劑b誘導的T淋巴細胞凋亡15.研究者探究不同濃度的雌激素甲對牛的卵母細胞和受精卵在體外發育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根據實驗數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甲的濃度(μg/mL) 卵母細胞(個) 第一極體排出(個) 成熟率(%) 卵裂數(個) 卵裂率(%)0 106 70 66.0 28 40.01 120 79 65.8 46 58.210 113 53 46.9 15 28.3100 112 48 42.8 5 10.4A.實驗結果說明甲抑制卵裂過程B.甲濃度過高抑制第一極體的排出C.添加1μg/mL的甲可提高受精后胚胎發育能力D.本實驗中,以第一極體的排出作為卵母細胞成熟的判斷標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16.(14分)科研人員對藍細菌的光合放氧、呼吸耗氧和葉綠素a含量等進行了系列研究。圖1是藍細菌光合作用部分過程示意圖,圖2是溫度對藍細菌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影響的曲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H+從類囊體膜內側到外側只能通過ATP合酶,而O2能自由通過類囊體膜,說明類囊體膜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碳反應中C3在________的作用下轉變為(CH2O),此過程發生的區域位于藍細菌的________中。(2)圖2中藍細菌光合放氧的曲線是________(從“甲”“乙”中選填),理由為________。(3)在一定條件下,測定樣液中藍細菌密度和葉綠素a含量,建立葉綠素a含量與藍細菌密度的相關曲線,用于估算水體中藍細菌密度。請完成下表:實驗目的 簡要操作步驟測定樣液藍細菌數量 按一定濃度梯度稀釋樣液,分別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取樣前需①_____濃縮藍細菌 ②________③________ 將濃縮的藍細菌用一定量的乙醇重新懸浮④________ 用錫箔紙包裹裝有懸浮液的試管,避光存放建立相關曲線 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葉綠素a含量,計算17.(8分)由肝細胞合成分泌、膽囊儲存釋放的膽汁屬于消化液,其分泌與釋放的調節方式如圖所示。(1)圖中所示的調節過程中,迷走神經對肝細胞分泌膽汁的調節屬于神經調節,說明肝細胞表面有_______。肝細胞受到信號刺激后,發生動作電位,此時膜兩側電位表現為_______。(2)機體血漿中大多數蛋白質由肝細胞合成。肝細胞合成功能發生障礙時,組織液的量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臨床上可用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增加尿量,以達到治療效果,從水鹽調節角度分析,該治療方法使組織液的量恢復正常的機制為_______。(3)為研究下丘腦所在通路膽汁釋放量是否受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的影響,據圖設計以下實驗,已知注射各試劑所用溶劑對實驗檢測指標無影響。實驗處理:一組小鼠不做注射處理,另一組小鼠注射_______(填序號)。①ACh抑制劑②CCK抗體③ACh抑制劑+CCK抗體檢測指標:檢測兩組小鼠的_______。實驗結果及結論:若檢測指標無差異,則下丘腦所在通路不受影響。18(15分).某二倍體兩性花植物的花色、莖高和籽粒顏色3種性狀的遺傳只涉及2對等位基因,且每種性狀只由1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顏色的等位基因為D、d;葉邊緣的光滑形和鋸齒形是由2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對相對性狀,且只要有1對隱性純合基因,葉邊緣就表現為鋸齒形。為研究上述性狀的遺傳特性,進行了如表所示的雜交實驗。另外,擬用乙組F1自交獲得的F2中所有鋸齒葉綠粒植株的葉片為材料,通過PCR檢測每株個體中控制這2種性狀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輔助確定這些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預期對被檢測群體中所有個體按PCR產物的電泳條帶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則歸類后,該群體電泳圖譜只有類型Ⅰ或類型Ⅱ,如圖所示,其中條帶③和④分別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產物通過電泳均可區分,各相對性狀呈完全顯隱性關系,不考慮突變和染色體互換。組別 親本雜交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甲 紫花矮莖黃粒×紅花高莖綠粒 紫花高莖黃粒∶紅花高莖綠粒∶紫花矮莖黃粒∶紅花矮莖綠粒=1∶1∶1∶1乙 鋸齒葉黃粒×鋸齒葉綠粒 全部為光滑葉黃粒(1)據表分析,由同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2種性狀是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2)據表分析,甲組F1隨機交配,若子代中高莖植株占比為_________,則能確定甲組中涉及的2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3)圖中條帶②代表的基因是_________;乙組中鋸齒葉黃粒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_。若電泳圖譜為類型Ⅰ,則被檢測群體在F2中占比為_________。(4)若電泳圖譜為類型Ⅱ,只根據該結果還不能確定控制葉邊緣形狀和籽粒顏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需輔以對F2進行調查。已知調查時正值F2的花期,調查思路:_________;預期調查結果并得出結論:_________。(要求:僅根據表型預期調查結果,并簡要描述結論)19.(9分)福壽螺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因其食性廣泛、繁殖力強,給輸入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某稻田生態系統中,福壽螺以水稻為食,鴨以福壽螺為食。上述生物組成的食物鏈中,消費者是___________。(2)研究人員統計發現,福壽螺入侵某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呈指數增長。從食物和天敵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3)物種多樣性與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相關(均勻度指群落內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一定條件下,物種均勻度提高,多樣性也會提高)。研究人員統計了福壽螺入侵某濕地生態系統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種類及占比(見表)。分析表中的數據可發現,福壽螺的入侵使得該群落中植物的物種多樣性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入侵前 入侵后科 物種數目(種) 各物種的個體數量占比范圍(%) 物種數目(種) 各物種的個體數量占比范圍(%)甲 10 4.6~4.8 8 1.1~1.8乙 9 3.1~3.3 7 1.8~2.5丙 5 3.1~3.3 4 3.0~3.2丁 3 2.7~2.8 3 19.2~22.8總個體數(個):2530 總個體數(個):2550(4)通過“稻鴨共育”技術在稻田中引入鴨防治福壽螺的危害,屬于_____________防治。為了驗證“稻鴨共育”技術防治福壽螺的效果,研究人員在引入鴨之前,投放了一定數量的幼齡、中齡和老齡福壽螺(占比分別為70%、20%和10%);引入鴨一段時間后,發現鴨對幼齡、中齡和老齡福壽螺的捕食率分別為95.2%、60.3%和1.2%,結果表明該技術能防治福壽螺危害。從種群年齡結構變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0.(9分)研究發現基因L能夠通過脫落酸信號途徑調控大豆的逆境響應。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編輯基因L,可培育耐鹽堿大豆品系。在載體上的限制酶BsaI切點處插入大豆基因L的向導DNA序列,將載體導入大豆細胞后,其轉錄產物可引導核酸酶特異性結合基因組上的目標序列并發揮作用。載體信息、目標基因L部分序列及相關結果等如圖所示。(1)用PCR技術從大豆基因組DNA中擴增目標基因L時,所用的引物越短,引物特異性越_________(填“高”或“低”)。限制酶在切開DNA雙鏈時,形成的單鏈突出末端為黏性末端,若用BsaI酶切大豆基因組DNA,理論上可產生的黏性末端最多有_________種。載體信息如圖甲所示,經BsaI酶切后,載體上保留的黏性末端序列應為5'-_________-3'和5'-_________-3'。(2)重組載體通過農桿菌導入大豆細胞,使用抗生素_________篩選到具有該抗生素抗性的植株①∶④。為了鑒定基因編輯是否成功,以上述抗性植株的DNA為模板,通過PCR擴增目標基因L,部分序列信息及可選用的酶切位點如圖乙所示,PCR產物完全酶切后的電泳結果如圖丙所示。據圖可判斷選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其中純合的突變植株是_________(填序號)。(3)實驗中獲得1株基因L成功突變的純合植株,該植株具有抗生素抗性,檢測發現其體細胞中只有1條染色體有T-DNA插入。用抗生素篩選這個植株的自交子代,其中突變位點純合且對抗生素敏感的植株所占比例為_________,篩選出的敏感植株可用于后續的品種選育。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D解析:A、該試劑盒的檢測原理:在活細胞線粒體脫氫酶催化產物的介導下,試劑盒中無色的WST-8被還原成橙黃色甲瓚,但WST-8并不會影響線粒體脫氫酶的專一性,A錯誤; B、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脫氫酶參與肝細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B錯誤; C、溫度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反應的進行,所以用該方法對肝細胞增殖情況檢測需要控制反應溫度,C錯誤; D、因為在活細胞線粒體脫氫酶催化產物的介導下,試劑盒中無色的WST-8被還原成橙黃色甲瓚,通過檢測反應液顏色深淺判定活細胞的相對數量,若化合物M促進肝細胞增殖能力越強,活細胞數量相對越多,產生的催化產物越多,那么WST-8被還原得越多,反應液顏色就越深,D正確。故選:D。2.答案:D解析:A、細胞呼吸第一階段葡萄糖最終分解為丙酮酸,需要一系列酶促反應即需要多種酶參與,而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酶,因此PFK1不能催化葡萄糖直接分解為丙酮酸,A錯誤;B、由題意可知,當ATP/AMP濃度比變化時,兩者會與PFK1發生競爭性結合而改變酶活性,進而調節細胞呼吸速率,以保證細胞中能量的供求平衡,說明PFK1與ATP結合后,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但還具有其活性,B錯誤;C、由題意可知,ATP/AMP濃度比變化,最終保證細胞中能量的供求平衡,說明其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C錯誤;D、運動時肌細胞消耗ATP增多,細胞中ATP減少,ADP和AMP會增多,從而AMP與PFK1結合增多,細胞呼吸速率加快,細胞中ATP含量增多,從而維持能量供應,D正確。故選D。3.答案:A解析:A、NKA基因甲基化會抑制NKA基因的轉錄,從而導致NKAmRNA合成減少,也會導致蛋白質的合成減少,因此NKAmRNA和蛋白質表達趨勢不一致不是NKA基因中甲基化導致的,A錯誤; B、某種海魚鰓細胞的NKA酶是一種載體蛋白,負責將細胞內的Na+轉運到血液中,將海魚放在低于海水鹽度的鹽水中,隨著時間的延長,血液中的Na+濃度逐漸降低,說明NKA酶參與向外轉運的Na+減少,由此可知時間變化不是影響NKA基因轉錄變化的直接因素,B正確; C、NKA酶負責將細胞內的Na+轉運到血液中,由表格數據可知,血液中Na+濃度高于鰓細胞中Na+濃度,由此可知,NKA酶介導的運輸是一種主動運輸,在維持海魚鰓細胞內滲透壓平衡時需要直接消耗ATP,C正確; D、與0h組相比,其他時間點的血液中Na+濃度降低,與海魚紅細胞內的滲透壓濃度差減小,細胞會吸水,體積會增大,D正確。4.答案:B解析:A、由題意可知,“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生長發育過程中吞食分解血紅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耐藥性的產生是由于基因突變后,瘧原蟲吞食血紅蛋白減少,同時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減少而不能充分激活青蒿素,故添加氨基酸可以幫助體外培養的耐藥性瘧原蟲恢復正常生長,A正確;B、瘧原蟲體內的Kelch13基因發生突變是自發產生的,而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的作用是選擇并保存適應性變異,B錯誤;C、分析題意可知,在青蒿素存在情況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后,瘧原蟲能通過一系列變化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適應青蒿素的環境,對瘧原蟲是一個有利變異,C正確;D、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變而活性降低時,青蒿素無法被充分激活,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若在耐藥性瘧原蟲體內補充表達Kelch13蛋白,瘧原蟲恢復正常吞食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分解產物增加,能恢復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敏感性,D正確。故選B。5.答案:B解析:A、內環境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A正確;B、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吸收,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B錯誤;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控,存在分級調節,C正確;D、利尿劑能促進尿液產生,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避免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確。故選B。6.答案:C解析:A、線粒體和葉綠體中都有DNA,二者均是半自助細胞器,其基因轉錄時使用各自的RNA聚合酶,A正確;B、基因的DNA發生甲基化修飾,抑制RNA聚合酶的結合,從而影響基因的轉錄,可影響基因表達,B正確;C、由表可知,RNA聚合酶I和Ⅲ的轉錄產物都有rRNA,但種類不同,說明兩種酶識別的啟動子序列不同,C錯誤;D、RNA聚合酶的本質是蛋白質,編碼RNA聚合酶I在核仁中,該基因在核內轉錄、細胞質(核糖體)中翻譯,產物最終定位在核仁發揮作用,D正確。故選C。7.答案:B解析:A、與處理3h后相比,處理32h后的顏色加深,這說明處理32h后切口處乙烯的積累加劇,由此可推測機械傷害加速乙烯合成,A正確;B、由圖可知,幼葉發育成熟過程中顏色加深,由此說明幼葉發育成熟過程中乙烯量增多,B錯誤;C、乙烯處理后,可能是由于葉柄上側細胞生長快于下側細胞,導致葉柄上側重量多于下側,從而導致成熟葉向下彎曲,C正確;D、去除乙烯合成后,可能是因為葉柄上、下側細胞中IAA比值持續增大,由于生長素具有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特點,導致葉柄上側細胞的生長減慢,重量減輕,從而使成熟葉角度恢復,D正確。故選B。8.答案:C解析:A、棕熊為頂級的大型肉食動物,處于食物鏈的頂端,對其所在的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大,A錯誤;B、豹貓和雪豹為肉食動物,可能屬于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等,處于第三、第四營養級等,B錯誤;C、由圖可知,三個山系中,M3的肉食動物最多,食物網最復雜,肉食動物豐富度和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均最高,C正確;D、食肉動物與其獵物的體重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一般來說,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大型獵物,D錯誤。故選C。9.答案:C解析:A、“凡種谷,雨后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種谷,說明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分,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A正確;B、“區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時清除田里的雜草,其目的是通過減弱種間競爭提高產量,體現了種間競爭對生物的影響,B正確;C、“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雜種植,說明兩物種有共同的生態位,C錯誤;D、“六月雨后種綠豆,八月中,犁 殺之……十月中種瓜”描述了可用犁將綠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種瓜,該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綠豆植株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進而起到肥田的作用,該過程體現了對資源的循環利用,D正確。故選C。10.答案:C解析:A、采用“草方格”技術進行流沙固定,創造有益于生物組分生長、發育、繁殖,使植被逐漸恢復,該過程遵循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確;B、在“草方格”內種植沙拐棗、梭梭等沙生植物時考慮了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適應,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B正確;C、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草方格”內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種子,故該群落形成過程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D、“草方格”固沙技術能防止沙子流動,有利于植被恢復,促進了生態系統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實現,D正確。故選C。11.答案:B解析:由題圖可知,甲酶缺陷GSD女性患者的父母均正常,可推出甲酶缺陷GSD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相關基因為A、a。①患甲酶缺陷GSD,其基因型為aa,其父母均表現正常,則其父母關于甲酶缺陷GSD的基因型均為Aa。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與紅綠色盲相關的基因為B、b,若①(男性)同時患有紅綠色盲,則其關于紅綠色盲的基因型為XbY,綜合考慮這兩種遺傳病,測①父母的基因型分別為AaXBY、AaXBXb,①父母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為3/4×3/4=9/16,A錯誤。若乙酶功能缺陷,則糖原不能轉化為葡萄糖-1-磷酸,進而不能轉化為葡萄糖,導致糖原在體內堆積,當糖原含量達到一定值后,血糖不再轉化為糖原,最終導致血糖含量升高,因此若②長期表現為低血糖,則一定不是乙酶功能缺陷所致,B正確。丙酶缺陷GD男性患者的父母均表現正常,說明丙酶缺陷GSD為隱性遺傳病,由于丙酶缺陷GSD女性患者的兒子表現正常,可知丙酶缺陷GD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相關基因為D、d,則③父親的基因型為Dd,若丙酶缺陷GSD的發病率為1/10000,則d基因的頻率為1/100,D基因的頻率為1-1/100=99/100,③的母親表現正常,其基因型為Dd的概率為2×1/100×99/100÷(2×1/100×99/100+99/100×99/100)=2/101,基因型為DD的概率為1-2/101=99/101,因此,若丙酶缺陷GSD的發病率為1/10000,則③患該病的概率為2/101×1/4=1/202,C錯誤。若甲酶缺陷,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不能轉化為糖原,因此,甲酶缺陷GSD患者體內糖原含量不會異常升高,D錯誤。12.答案:C解析:A、實驗一中小球的大小、質地應該相同,使抓摸時手感一樣,以避免人為誤差,而綠豆和黃豆的大小、手感不同,A錯誤;B、實驗二中牽拉細繩使橡皮泥分開,可模擬紡錘絲牽引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染色體,而著絲粒的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的,是酶在起作用,B錯誤;C、DNA連接酶是連接兩個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鍵,實驗三中用訂書釘將兩個紙條片段連接,可模擬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C正確;D、向實驗一桶內添加代表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擬雌雄配子的自由組合,D錯誤。故選C。13.答案:D解析:A、菊花是自然條件下秋季開花的植物,菊花是短日照植物,遮光處理可使其促進開花,A錯誤;B、玉米倒伏后,莖背地生長與重力引起近地側生長素含量較高有關,B錯誤;C、組織培養中,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高時能誘導芽的分化,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低時能誘導根的分化,C錯誤;D、土壤干旱時,豌豆根部合成的脫落酸向地上運輸可引起氣孔關閉,以減少水分蒸騰,D正確。故選D。14.答案:C解析:T淋巴細胞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故T淋巴細胞數量異常會影響機體的特異性免疫,A正確;分析題圖可知,凋亡誘導試劑a處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細胞后T淋巴細胞存活率一樣且均低于凋亡誘導試劑b處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細胞后T淋巴細胞存活率,由此可知,試劑a誘導T淋巴細胞凋亡的效果優于試劑b,B正確;分析題圖可知,凋亡誘導試劑a處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細胞后T淋巴細胞存活率一樣,由此可知,試劑a誘導T淋巴細胞的凋亡不需要依賴Bax蛋白和Bak蛋白,C錯誤;分析題圖可知,凋亡誘導試劑b處理同時含有Bax基因和Bak基因的T淋巴細胞后T淋巴細胞存活率最低,由此可知,Bax蛋白和Bak蛋白協同參與試劑b誘導的T淋巴細胞凋亡,D正確。15.答案:A解析:胚胎工程與對照組相比,添加1μ/mL雌激素甲的組別,其卵裂率較高,說明低濃度的雌激素甲能夠促進卵裂過程;與對照組相比,添加10μ/mL和100μ/mL雌激素甲的組別,其卵裂率較低,說明高濃度的雌激素甲能夠抑制卵裂過程,A錯誤。與對照組相比,添加1μ/mL雌激素甲的組別,其第一極體排出率較高,而添加10μ/mL和100μ/mL雌激素甲的組別,其第一極體排出率較低,說明甲濃度過高抑制第一極體的排出,B正確。添加1μ/mL甲的組別,其卵裂數和卵裂率都比對照組高,說明添加1μ/mL的甲可提高受精后胚胎發育能力,C正確。卵子一般在排出2~3h后才能被精子穿入。動物排出的卵子成熟程度不同,有的可能是初級卵母細胞,有的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本實驗中成熟率=第一極體排出個數/卵母細胞個數,因此,在本實驗中,以第一極體的排出作為卵母細胞成熟的判斷標準,D正確。二、非選擇題16.(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4分)(1)選擇透過性(1分);ATP、NADPH和酶(1分);細胞質基質(1分)(2)乙(1分);常溫下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量,這樣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正常生長(3)搖勻;稀釋樣液離心,取下層沉淀物;提取葉綠素;防止葉綠素降解解析:(1)類囊體膜允許某些物質通過,而限制另一些物質通過,這體現了類囊體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碳反應中,C3在ATP、NADPH和酶的作用下,三碳化合物被還原為糖類等有機物,藍細菌是原核生物,此過程發生在藍細菌的細胞質基質中。(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一般來說,光合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溫度升高而增強,產生的氧氣增多;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溫度升高而增強,消耗的氧氣增多。但通常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量,這樣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正常生長,所以圖2中藍細菌光合放氧的曲線是乙。(3)第一步:測定樣液藍細菌密度時,取樣前需搖勻,以保證計數的準確性。第二步:濃縮藍細菌,將稀釋樣液離心,取下層沉淀物。第三步:將濃縮的藍細菌用一定量的乙醇重新懸浮,是為了提取葉綠素。第四步:用錫箔紙包裹裝有懸浮液的試管,避光存放,以防止葉綠素降解。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答案:(1)ACh受體或乙酰膽堿受體;外負內正(2)增加;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抑制醛固酮的作用,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促進鈉離子的排泄,從而增加尿量,使組織液的量恢復正常(2分)(3)②;檢測兩組小鼠的ACh釋放量(2分)解析:(1)迷走神經對肝細胞分泌膽汁的調節屬于神經調節,說明肝細胞表面有ACh受體或乙酰膽堿受體。發生動作電位膜兩側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2)肝細胞合成功能發生障礙時,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大量滲透到組織液,組織液的量增加,導致組織水腫。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減少醛固酮的作用,從而減少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使組織液的量恢復正常。(3)研究下丘腦所在通路膽汁釋放量是否受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的影響,由圖可知,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相關的物質是CCK,即自變量是是否注射CCK抗體,因變量是ACh釋放量(實驗目的不是檢測膽汁釋放量是否受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的影響,因此檢測指標不是膽汁釋放量)。所以實驗處理:一組小鼠不做注射處理,另一組小鼠注射CCK抗體。檢測指標:檢測兩組小鼠的ACh釋放量。18.(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5分)(1)花色、籽粒顏色(1分);組別甲的子代中莖高與花色或籽粒顏色之間出現了不同于親本的組合性狀,而花色與籽粒顏色之間未出現不同于親本的組合性狀(2)9/16(3)A;aaBBDD;1/4(4)調查F2紅花植株的葉邊緣形狀;若F2中紅花全為鋸齒葉,則A、b、d基因連鎖,B、D基因連鎖;若F2中紅花既有鋸齒葉又有光滑葉,則A、d基因連鎖,a、D基因連鎖,B/b基因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解析:(1)分析表格可知,組別甲中親本雜交組合為紫花矮莖黃粒×紅花高莖綠粒。僅考慮花色和莖高,親本分別為紫花矮莖和紅花高莖,F1表型為紫花高莖、紅花高莖、紫花矮莖、紅花矮莖,且比例為1:1:1:1,說明控制花色與莖高的基因不是同一對等位基因:僅考慮莖高和籽粒顏色,親本分別為矮莖黃粒和高莖綠粒,F1表型為高莖黃粒、高莖綠粒、矮莖黃粒、矮莖綠粒,且比例為1:1:1:1,說明控制莖高和籽粒顏色的基因不是同一對等位基因;僅考慮花色和籽粒顏色,親本分別為紫花黃粒和紅花綠粒,F1表型為紫花黃粒、紅花綠粒,與親本一樣,據此推測花色和籽粒顏色由同一對等位基因控制。(2)根據組別乙實驗判斷籽粒顏色中的黃粒為顯性。假設控制莖高的基因為E/e,根據甲組F1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紫花矮莖黃粒親本、紅花高莖綠粒親本的基因型雜交組合為:DdEe×ddee或者Ddee×ddEe。若高莖為顯性性狀,根據甲組F1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紫花矮莖黃粒親本、紅花高莖綠粒親本的基因型雜交組合為Ddee×ddEe,不論D/d、E/e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F1的基因型均為1/4DdEe、1/4Ddee、1/4ddEe、1/4ddee,表型及比例均為紫花高莖黃粒:紫花矮莖黃粒:紅花高莖綠粒:紅花矮莖綠粒=1:1:1:1。因此若高莖為顯性性狀,不能確定D/d、E/e這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若矮莖為顯性性狀,根據甲組F1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紫花矮莖黃粒親本、紅花高莖綠粒親本的基因型雜交組合為DdEe×ddee,當D/d、F/e這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時,F1的基因型有兩種,當D/d、E/e這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時,F1的基因型有四種。據甲組F1的表型及比例能夠說明高莖是隱性性狀,即可確定甲組中涉及的2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甲組F1隨機交配,僅考慮莖高性狀(E/e),F1產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均為1/4E、3/4e,F1隨機交配產生的子代中高莖植株(ee)所占的比例為3/4×3/4=9/16。(3)結合題干信息,葉邊緣的光滑形和鋸齒形是由2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對相對性狀,且只要有1對隱性純合基因,葉邊緣就表現為鋸齒形。可知鋸齒葉個體的基因型為aaB_、A_bb、aabb,光滑葉個體的基因型為A_B_。組別乙中,親本雜交組合為鋸齒葉黃粒×鋸齒葉綠粒,F1全部為光滑葉黃粒,說明黃粒對綠粒為顯性,且F1關于籽粒顏色的基因型為Dd,同時可推出乙組兩親本基因型分別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用乙組F1(AaBbDd)自交獲得的F2中所有鋸齒葉綠粒植株的葉片為材料,通過PCR檢測每株個體中控制這2種性狀的所有基因。若這三對基因獨立遺傳,則F2鋸齒葉綠粒植株的基因型為aaB_dd、A_bbdd、aabbdd,電泳圖譜中條帶類型最多有5種,而題中類型I最多有4種條帶類型,說明這三對基因存在連鎖情況。若這三對基因位于一對染色體上,且A、b、d基因連鎖,a、B、D基因連鎖,則F2鋸齒葉綠粒只有AAbbdd1種基因型。若這三對基因位于兩對染色體上,且A、d基因連鎖,a、D基因連鎖,B、b基因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則F2鋸齒葉綠粒也只有AAbbdd1種基因型。所以,在預期的類型Ⅱ中三對基因位于一對染色體上或兩對染色體上,在預期的類型I中三對基因位于兩對染色體上。由題意知③④分別代表基因a和基因情況,說明F1(AaBbDd)中B、D基因連鎖,b、d基因連鎖。類型I對應的F2有三種基因型,則類型I對應的F1中,B、D基因連鎖,b、d基因連鎖,A、a基因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類型I對應的親本的雜交情況為類型I對應個體的基因型為AAbbdd、Aabbdd、aabbdd,所以①代表b基因,②代表A基因。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組中鋸齒葉黃粒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DD,被檢測群體(AAbbdd、Aabbdd、aabbdd)在F2中所占的比例為1/4。(4)若電泳圖譜為類型Ⅱ,這三對基因位于一對染色體上,即A、b、d基因連鎖,B、D基因連鎖,則有:這三對基因中有兩對基因位于一對染色體上,即A、d連鎖,a、D連鎖,B/b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有:以上兩種情況下,電泳圖譜都會出現類型Ⅱ,因此還是不能確定控制葉邊緣形狀和籽粒顏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需要輔以對F2進行調查。組別乙中F1的基因型為AaBbDd,其中基因型Dd既可以表示黃粒也可以表示紫花。由于調查時正值F2的花期,可調查F2紅花植株的葉邊緣形狀,若F2中紅花全為鋸齒葉,則A、b、d基因連鎖,a、B、D基因連鎖;若F2中紅花既有鋸齒葉又有光滑葉,則A、d基因連鎖,a、D基因連鎖,B/b基因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19.(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9分)答案:(1)福壽螺和鴨(1分)(2)福壽螺可以吃的生物種類多,且沒有捕食福壽螺的天敵,數量增長較快(3)提高(1分);入侵后各物種的個體數量占比范圍總和,大于入侵前,即物種均勻度提高,所以福壽螺的入侵使得該群落中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增大(4)生物(1分);引入鴨一段時間后,發現鴨對幼齡、中齡和老齡福壽螺的捕食率分別為95.2%、60.3%和1.2%,會導致之后幼齡和中齡的個體數剩余少于老齡個體數,年齡結構會逐漸變為衰退型,最終數量減少甚至滅絕,所以該技術能防治福壽螺危害。解析:(1)某稻田生態系統中,福壽螺以水稻為食,鴨以福壽螺為食,上述生物組成的食物鏈中水稻為生產者,福壽螺和鴨為消費者。(2)福壽螺入侵某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呈指數增長的原因可能是該生態系統中福壽螺可以吃的生物種類多,且沒有捕食福壽螺的天敵,數量增長較快。(3)均勻度指群落內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一定條件下,物種均勻度提高,多樣性也會提高,由表格可知,入侵后各物種的個體數量占比范圍總和,大于入侵前,即物種均勻度提高,所以福壽螺的入侵使得該群落中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增大。(4)通過“稻鴨共育”技術在稻田中引入鴨防治福壽螺的危害,屬于生物防治;引入鴨一段時間后,發現鴨對幼齡、中齡和老齡福壽螺的捕食率分別為95.2%、60.3%和1.2%,會導致之后幼齡和中齡的個體數剩余少于老齡個體數,年齡結構會逐漸變為衰退型,最終數量減少甚至滅絕,所以該技術能防治福壽螺危害。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9分)(1)低;256;GTTT;CAAT(2)卡那霉素;SacⅠ;④(3)1/4(2分)解析:(1)引物的長短會影響其在目標DNA序列上的結合能力和特異性。引物過短可能導致非特異性擴增,即引物可能會結合到與目標序列不完全匹配或無關的DNA上,進而導致非特異性產物的形成,影響PCR的特異性和準確性。(2)分析載體信息可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位于T-DNA上,故重組載體中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重組載體通過農桿菌導入大豆細胞,使用抗生素卡那霉素可篩選到具有該抗生素抗性的植株。(3)設基因L突變為基因L',則該株基因L成功突變的純合植株的基因型為L'L',由題中信息知,一條染色體插入了T-DNA,若其插入了L'所在染色體,其所在染色體記為L'1,則其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L'1L'1,:L'1L':L'L'=1:2:1。若用抗生素篩選這個植株的自交子代,篩選出來的子代中突變位點純合且對抗生素敏感的植株(L'L')所占的比例為1/4。若其插入了其他染色體,所得結果相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