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全真模擬卷分值:100分 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農諺有云:“雨生百谷”。“雨”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是“百谷”豐收的基礎。下列關于種子萌發(fā)的說法,錯誤的是( )A.種子萌發(fā)時,細胞內自由水所占的比例升高B.水可借助通道蛋白以協(xié)助擴散方式進入細胞C.水直接參與了有氧呼吸過程中丙酮酸的生成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發(fā)生在類囊體薄膜上2.某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關于細胞自噬,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B.當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過度活躍的細胞自噬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C.溶酶體內合成的多種水解酶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D.細胞自噬是細胞受環(huán)境因素刺激后的應激性反應3.下列關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實驗敘述合理的是( )A. 用有機溶劑提取色素時,加入碳酸鈣是為了防止類胡蘿卜素被破壞B. 若連續(xù)多次重復畫濾液細線可累積更多的色素,但易出現(xiàn)色素帶重疊C. 該實驗提取和分離色素的方法可用于測定綠葉中各種色素含量D. 用紅色莧菜葉進行實驗可得到5條色素帶,花青素位于葉綠素a、b之間4.許多紅樹植物從含鹽量高的泥灘中吸收鹽分,并通過其葉表面的鹽腺主動將鹽排出體外避免鹽害。下列有關這些紅樹植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A.根細胞吸收鹽提高了其細胞液的濃度,有利于水分的吸收B.根細胞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吸收泥灘中的K+C.通過葉表面的鹽腺將鹽排出體外,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根細胞主要以主動運輸?shù)姆绞轿账?br/>5.下圖表示DNA半保留復制和甲基化修飾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50歲同卵雙胞胎間基因組DNA甲基化的差異普遍比3歲同卵雙胞胎間的差異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復制B.甲基是DNA半保留復制的原料之一C.環(huán)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異的重要因素D.DNA甲基化不改變堿基序列和生物個體表型6.克氏綜合征是一種性染色體異常疾病。某克氏綜合征患兒及其父母的性染色體組成見圖。Xg1和Xg2為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導致該患兒染色體異常最可能的原因是( )A.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Ⅰ性染色體不分離B.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Ⅱ性染色體不分離C.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Ⅰ性染色體不分離D.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Ⅱ性染色體不分離7.細胞中的核糖體由大、小2個亞基組成。在真核細胞的核仁中,由核rDNA轉錄形成的rRNA與相關蛋白組裝成核糖體亞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核細胞無核仁,不能合成rRNAB.真核細胞的核糖體蛋白在核糖體上合成C.r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構成一個密碼子D.細胞在有絲分裂各時期都進行核DNA的轉錄8.在北京馬拉松比賽42.195km的賽程中,運動員的血糖濃度維持在正常范圍,在此調節(jié)過程中不會發(fā)生的是( )A.血糖濃度下降使胰島A細胞分泌活動增強B.下丘腦—垂體分級調節(jié)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胰高血糖素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相互識別并結合D.胰高血糖素促進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9.研究人員以野生型水稻和突變型水稻(乙烯受體缺失)等作為材料,探究乙烯對水稻根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實驗組別 植物體內生長素含量 根系長度① 野生型水稻 +++ +++② 突變型水稻 + +③ 突變型水稻+NAA + +++④ 乙烯受體功能恢復型水稻 +++ +++注:+越多表示相關指標的量越大A.第④組中的水稻只能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B.第②組與第③組對比說明乙烯對根系生長有促進作用C.第③組與第④組對比說明NAA對根系生長有促進作用D.實驗結果說明乙烯可能影響生長素的合成,進而調控根系的生長10.乙腦病毒進入機體后可穿過血腦屏障侵入腦組織細胞并增殖,使機體出現(xiàn)昏睡、抽搐等癥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毒性T細胞被抗原呈遞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激活,識別并裂解乙腦病毒B.吞噬細胞表面受體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C.漿細胞分泌的抗體隨體液循環(huán)并與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fā)揮抗感染作用D.接種乙腦疫苗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11.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我國踐行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下列關于某干旱地區(qū)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上述演替與沙丘上發(fā)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種類型B.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C.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yōu)勢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是森林階段12.在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爆發(fā)年份,種內競爭加劇,導致出生率下降、個體免疫力減弱,翌年種群數(shù)量大幅度減少;在種群數(shù)量低的年份,情況完全相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達到K/2時,種內競爭強度最小B.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低的年份,環(huán)境容納量可能不變C.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爆發(fā)年份,天敵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種群密度對種群數(shù)量變化起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13.養(yǎng)殖場糞便是農家肥的重要來源,其中某些微生物可使氨氮化合物轉化為尿素進而產生NH3,影響畜禽健康。為篩選糞便中能利用氨氮化合物且減少NH3產生的微生物。興趣小組按圖進行實驗獲得目的菌株,正確的是( )A.①通常在等比稀釋后用平板劃線法獲取單個菌落B.②挑取在2種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的用于后續(xù)的實驗C.③可通過添加脲酶并檢測活性,篩選得到甲、乙D.糞便中添加菌株甲比乙更有利于NH3的減少14.關于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生產,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發(fā)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氣B.白酒、啤酒和果酒釀制的過程也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過程C.葡萄糖轉化為乙醇所需的酶既存在于細胞質基質,也存在于線粒體D.生產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原材料不同,但發(fā)酵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酵母菌15.甘加藏羊是甘肅高寒牧區(qū)的優(yōu)良品種,是季節(jié)性發(fā)情動物、每年產羔一次,每胎一羔,繁殖率較低。為促進畜牧業(yè)發(fā)展,研究人員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胚胎工程技術提高藏羊的繁殖率,流程如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藏羊甲需用促性腺激素處理使其卵巢卵泡發(fā)育和超數(shù)排卵B.藏羊乙的獲能精子能與剛采集到的藏羊甲的卵母細胞受精C.受體藏羊丙需和藏羊甲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D.后代丁的遺傳物質來源于藏羊甲和藏羊乙16.下列相關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配制PCR反應體系時,加入等量的4種核糖核苷酸溶液作為擴增原料B.利用添加核酸染料的凝膠對PCR產物進行電泳后,在紫外燈下觀察結果C.將配制的酵母培養(yǎng)基煮沸并冷卻后,在酒精燈火焰旁倒平板D.將接種環(huán)燒紅,迅速蘸取酵母菌液在培養(yǎng)基上劃線培養(yǎng),獲得單菌落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2分。17.(8分)從開花至籽粒成熟,小麥葉片逐漸變黃。與野生型相比,某突變體葉片變黃的速度慢,籽粒淀粉含量低。研究發(fā)現(xiàn),該突變體內細胞分裂素合成異常,進而影響了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和蔗糖轉化酶活性,而呼吸代謝不受影響。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和蔗糖轉化酶活性檢測結果如圖所示,開花14天后植株的胞間CO2濃度和氣孔導度如表所示,其中Lov為細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劑,KT為細胞分裂素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氣孔導度表示氣孔張開的程度。已知蔗糖轉化酶催化蔗糖分解為單糖。檢測指標 植株 14天 21天 28天胞間CO2濃度(μmolCO2mol-1) 野生型 140 151 270突變體 110 140 205氣孔導度(molH2Om-2s-1) 野生型 125 95 41突變體 140 112 78(1)光反應在類囊體上進行,生成可供暗反應利用的物質有_________。結合細胞分裂素的作用,據(jù)圖分析,與野生型相比,開花后突變體葉片變黃的速度慢的原因是_________。(2)光飽和點是光合速率達到最大時的最低光照強度。據(jù)表分析,與野生型相比,開花14天后突變體的光飽和點_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3)已知葉片的光合產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運輸?shù)街仓旮魈帯?jù)圖分析,突變體籽粒淀粉含量低的原因是_________。18.(10分)人體受到低血糖和危險等刺激時,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做出相應反應,以維持人體自身穩(wěn)態(tài)和適應環(huán)境。其中腎上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調節(jié)機制如圖。回答下列問題:(1)遭遇危險時,交感神經(jīng)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血流量_____等生理效應,有助于機體做出快速反應。從反射弧的組成分析,交感神經(jīng)屬于_____。交感神經(jīng)纖維末梢與_____形成突觸,支配腎上腺髓質的分泌。(2)危險引起的神經(jīng)沖動還能傳到_____,該部位的某些神經(jīng)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該激素作用于腺垂體,最終促進糖皮質激素水平上升,該過程體現(xiàn)了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具有_____調節(jié)的特點。(3)兒茶酚胺類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均為小分子有機物。兒茶酚胺類激素具有較強的親水性,不進入細胞,其受體位于_____。糖皮質激素屬于脂溶性物質,進入細胞后與受體結合,產生的復合物與DNA特定位點結合,從而影響相關基因的_____。糖皮質激素具有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組織細胞利用葡萄糖等作用,在血糖濃度調節(jié)方面與胰島素具有_____(填“協(xié)同”或“拮抗”)作用。(4)去甲腎上腺素屬于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類激素,也是某些神經(jīng)元分泌的神經(jīng)遞質。下列關于激素和神經(jīng)遞質的敘述,錯誤的是哪一項?_____A.均可作為信號分子 B.靶細胞都具有相應受體C.都需要隨血流傳送到靶細胞 D.分泌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5)長期較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停藥前應逐漸減量。下列分析合理的有哪幾項?_____A.長期較大劑量用藥可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B.立即停藥可致體內糖皮質激素不足C.停藥前可適量使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D.逐漸減量用藥有利于腎上腺皮質功能恢復19.(8分)土壤中的微生物數(shù)量與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狀況。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對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脲酶活性的影響,試驗分組如下:不施肥(CK)、有機肥(M)、化肥(NP)、麥秸還田(S)、有機肥+化肥(M+NP)、麥秸還田+化肥(S+NP),其中,NP中氮肥為尿素,麥秸未經(jīng)處理直接還田,結果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1)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屬于____________,施用的肥料屬于____________。M、NP和S三種施肥方式中,對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影響最大的是____________。(2)研究還表明,與CK組相比,S組小麥產量差異不顯著。據(jù)圖a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秸稈可用于生產畜禽飼料和食用菌,畜禽糞便和使用過的食用菌培養(yǎng)基用于還田,該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態(tài)足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_(填序號)。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環(huán)效率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脲酶活性③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內施用有機肥比化肥更有效④施用有機肥時,松土可促進有氧呼吸20.(8分)大豆是重要的糧油作物,提高大豆產量是我國農業(yè)領域的重要任務。我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基因S在大豆品種DN(種子較大)中的表達量高于品種TL(種子較小),然后克隆了該基因(兩品種中基因S序列無差異)及其上游的啟動子序列,并開展相關研究。(1)基因S啟動子的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_______。(2)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將DN克隆的“啟動子D+基因S”序列導入無基因S的優(yōu)質大豆品種YZ。根據(jù)題19圖所示信息(不考慮未標明序列)判斷構建重組表達載體時,為保證目標序列的完整性,不宜使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此外,不宜同時選用酶SpeⅠ和XbaⅠ。原因是____________。(3)為驗證“啟動子D+基因S”是否連接在表達載體上,可用限制酶對重組表達載體酶切后進行電泳。電泳時,對照樣品除指示分子大小的標準參照物外,還應有_________________。經(jīng)驗證的重組表達載體需轉入農桿菌,檢測轉入是否成功的技術是______________。(4)用檢測后的農桿菌轉化品種YZ所得再生植株YZ-1的種子變大。同時將從TL克隆的“啟動子T+基因S”序列成功導入YZ,所得再生植株YZ-2的種子也變大,但小于YZ-1。綜合分析,大豆品種DN較TL種子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8分)有一種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體上獨立遺傳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對白色基因b為顯性,基因I存在時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現(xiàn)為白色,基因i不影響基因B和b的作用?,F(xiàn)有3組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請回答下列問題:(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2)組別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_________種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隨機傳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為_________。(3)組別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隨機傳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雜合子比例為_________。(4)組別③的F1與甲雜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組別③的F1與乙雜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5)若這種植物性別決定類型為XY型,在X染色體上發(fā)生基因突變產生隱性致死基因k,導致合子致死?;蛐蜑镮iBbX+Y和IiBbX+Xk的植株雜交,F(xiàn)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F1中有色花植株隨機傳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為_________。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C解析:A、種子萌發(fā)時,代謝加強,結合水轉變?yōu)樽杂伤?,細胞內自由水所占的比例升高,A正確;B、水可借助通道蛋白以協(xié)助擴散方式進入細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確;C、丙酮酸的生成屬于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沒有水的參與,C錯誤;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屬于光反應階段,發(fā)生在類囊體薄膜上,D正確。故選C。2.答案:C解析:A、由題干信息可知,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所以在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A正確;B、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細胞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yǎng)素,細胞自噬會過度活躍,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B正確;C、溶酶體內水解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合成場所是核糖體,在溶酶體內發(fā)揮作用,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C錯誤;D、細胞自噬是細胞感應外部環(huán)境刺激后表現(xiàn)出的應激性與適應性行為,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D正確。故選C。3.答案:B解析:A、用有機溶劑提取色素時,加入碳酸鈣是為了防止葉綠素分子被破壞,A錯誤;B、若連續(xù)多次重復畫濾液細線可累積更多的色素,但也會使濾液細線變粗,易出現(xiàn)色素帶重疊,B正確;C、在該實驗中可以根據(jù)色素帶的寬度來定性描述色素的含量,但并不能準確的測定色素的含量,C錯誤;D、花青素為水溶色素不溶于無水乙醇,用紅色莧菜葉進行實驗不可以得到5條色素帶,D錯誤。故選B。4.答案:A解析:A、根細胞吸收鹽提高了其細胞液的濃度,提高細胞滲透壓,有利于水分的吸收,A正確;B、根細胞通過主動運輸?shù)姆绞轿漳酁┲械腒+,B錯誤;C、根據(jù)題干,通過其葉表面的鹽腺主動將鹽排出體外避免鹽害,所以運輸方式屬于主動運輸,需要ATP提供能量,C錯誤;D、根細胞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滲透作用,運輸方式是被動運輸,D錯誤。故選A。5.答案:C解析:A、由圖可知,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甲基化,A錯誤;B、DNA半保留復制的原料為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沒有甲基,B錯誤;C、“研究發(fā)現(xiàn),50歲同卵雙胞胎間基因組DNA甲基化的差異普遍比3歲同卵雙胞胎間的差異大”,說明環(huán)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異的重要因素,C正確;D、DNA甲基化不改變堿基序列,但會影響生物個體表型,D錯誤。故選C。6.答案:A解析:根據(jù)題圖可知,父親的基因型是XXg1Y,母親的基因型是XXg2XXg2,患者的基因型是XXg1XXg2Y,故父親產生的異常精子的基因型是XXg1Y,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在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沒有分離,A正確。故選A。7.答案:B解析:A、原核細胞無核仁,有核糖體,核糖體由rRNA和蛋白質組成,因此原核細胞能合成rRNA,A錯誤;B、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真核細胞的核糖體蛋白在核糖體上合成,B正確;C、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構成一個密碼子,C錯誤;D、細胞在有絲分裂分裂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DNA無法解旋,無法轉錄,D錯誤。故選B。8.答案:B解析:ACD、血糖濃度下降時,胰島A細胞的活動增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過體液運輸,與靶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相互識別并結合,將信息傳遞給靶細胞,促進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體液調節(jié),同時血糖濃度的下降,還能刺激下丘腦的某個區(qū)域興奮,通過交感神經(jīng)調節(jié)胰島A細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進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ACD不符合題意;B、血糖調節(jié)過程中,沒有涉及垂體,B符合題意。故選B。9.答案:D解析:A、由題可知,乙烯受體缺失水稻由基因突變得到,基因突變具有回復性,第④組中的水稻也能通過誘變育種獲得,A錯誤;B、第②組與第③組對比,自變量為是否含有NAA,只能說明NAA對根系生長有促進作用,不能說明乙烯對根系生長有促進作用,B錯誤;C、第③組與第④組對比,自變量不唯一,沒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不能說明NAA對根系生長有促進作用,C錯誤;D、根據(jù)第①組、第②組和第④組的結果可知,野生型水稻和乙烯受體功能恢復型水稻植物體內生長素含量與根系長度的相關指標都比突變型水稻(乙烯受體缺失)組的大,說明乙烯可能影響生長素的合成,進而調控根系的生長,D正確。故選D。10.答案:A解析:A、細胞毒性T細胞的激活需要靶細胞的接觸和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的刺激,不需要抗原呈遞細胞的作用,A錯誤;B、吞噬細胞表面受體可以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B正確;C、抗體是漿細胞分泌產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過體液的運輸,并與抗原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fā)揮抗感染作用(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C正確;D、乙腦疫苗是一種抗原,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D正確。故選A。11.答案:D解析:A、退耕農田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沙丘上發(fā)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A正確;B、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調查過程中注意隨機取樣,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B正確;C、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yōu)勢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演替的速度,C正確;D、上述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未必是森林階段,因為還會受到當?shù)販囟?、水分等條件的制約,D錯誤。故選D。12.答案:A解析:A、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達到K/2時,增長速率最大,但不能說明種內競爭最小,A錯誤;B、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低的年份,環(huán)境容納量可能不變,因為環(huán)境容納量主要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B正確;C、布氏田鼠種群數(shù)量爆發(fā)年份,由于數(shù)量增加,天敵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確;D、由題干可知,布氏田鼠種群密度對種群數(shù)量變化起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D正確。故選A。13.答案:C解析:A、①培養(yǎng)篩選可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而平板劃線法無需進行稀釋,A錯誤; B、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和尿素唯一氮源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實驗,②篩選不能在尿素唯一氮源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株用于后續(xù)的實驗,B錯誤; C、所篩選出的菌株不能利用尿素的原因可能是不產生脲酶或分泌脲酶抑制劑,③通過添加脲酶并檢測活性,有活性的為甲而沒活性的為乙,從而篩選得到甲、乙,C正確; D、糞便中可能還含有其他能產生脲酶的菌株使甲能夠產生NH3,因此糞便中添加菌株乙比甲更有利于NH3的減少,D錯誤14.答案:C解析:A、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發(fā)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氣,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A正確;B、白酒、啤酒和果酒釀制的過程也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過程,如發(fā)酵初期酵母菌大量繁殖,B正確;CD、酒精發(fā)酵利用的菌種是酵母菌,其原理是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葡萄糖轉化為乙醇所需的酶存在于細胞質基質,不存在線粒體中,C錯誤;D正確。故選:C。15.答案:B解析:A、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卵巢,藏羊甲需用促性腺激素處理使其卵巢卵泡發(fā)育和超數(shù)排卵,A正確;B、從卵巢中剛采集的卵母細胞需培養(yǎng)成熟(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才可與獲能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B錯誤;C、在胚胎移植前要對接受胚胎的受體和供體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使受體的生理狀況相同,因此受體藏羊丙需和藏羊甲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C正確;D、后代丁是由藏羊甲的卵細胞和藏羊乙的精子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因此后代丁的遺傳物質來源于藏羊甲和藏羊乙,D正確。故選B。16.答案:B解析:生物實驗配制PCR反應體系時,應加入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溶液作為擴增原料,A錯誤;凝膠中的DNA分子通過染色,可以在波長為300nm的紫外燈下被檢測出來,故B正確;配制的酵母培養(yǎng)基先進行高壓蒸汽滅菌處理,然后再倒平板,C錯誤;燒紅的接種環(huán)需在酒精燈火焰旁冷卻后才能蘸取菌液,否則會殺死菌種,D錯誤。二、非選擇題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1)ATP、NADPH;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葉片合成的細胞分裂素較多,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較高,可促進葉綠素的合成(2分,合理即可)(2)高;與野生型相比,開花14天后突變體的胞間CO2濃度較低、氣孔導度較大(進入葉肉細胞的CO2較多),CO2利用率較大(2分)(3)突變體蔗糖轉化酶活性較高,能夠催化更多的蔗糖分解為單糖,導致運輸?shù)阶蚜5恼崽菧p少,籽粒合成的淀粉減少(2分,合理即可)解析:(1)光反應階段生成的NADPH和ATP可供暗反應利用,其中NADPH作為活潑的還原劑,參與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同時也儲存部分能量供暗反應階段利用;ATP將參與暗反應階段合成有機物的化學反應。分析野生型和突變體的①組數(shù)據(jù)可知,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和蔗糖轉化酶活性均較高;分別對比野生型和突變體的②③組數(shù)據(jù)可知,細胞分裂素可以提高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和蔗糖轉化酶活性。結合題干信息“該突變體內細胞分裂素合成異常,進而影響了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和蔗糖轉化酶活性”推測,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葉片合成的細胞分裂素較多,類囊體膜蛋白穩(wěn)定性較高,促進了葉綠素合成,從而導致開花后突變體葉片變黃的速度較慢。(2)分析題表可知,與野生型相比,開花14天后突變體的胞間CO2濃度較低、氣孔導度較大(進入葉肉細胞的CO2較多),說明其CO2利用率較大,光飽和點較高。(3)已知蔗糖轉化酶催化蔗糖分解為單糖,葉片的光合產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運輸?shù)街仓旮魈?,而突變體蔗糖轉化酶活性較高,能夠催化更多的蔗糖分解為單糖,導致運輸?shù)阶蚜5恼崽菧p少,進而導致籽粒合成的淀粉減少。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1)增加;傳出神經(jīng);腎上腺髓質(2)下丘腦;分級(3)細胞膜上;轉錄(表達);拮抗(4)C(5)ABCD解析:(1)遭遇危險時,交感神經(jīng)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壓升高、肌肉血流量增加等生理效應,有助于機體做出快速反應。從反射弧的組成分析,交感神經(jīng)屬于傳出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纖維末梢與腎上腺髓質形成突觸,支配腎上腺髓質的分泌。(2)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由下丘腦分泌,因此危險引起的神經(jīng)沖動還能傳到下丘腦,使其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該激素作用于腺垂體,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最終促進糖皮質激素水平上升,該過程中存在下丘腦-垂體-靶腺體軸,體現(xiàn)了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級調節(jié)的特點。(3)兒茶酚胺類激素具有較強的親水性,不進入細胞,故其受體位于細胞膜上。糖皮質激素屬于脂溶性物質,進入細胞后與受體結合,產生的復合物與DNA特定位點結合,從而影響相關基因的表達。胰島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糖皮質激素具有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組織細胞利用葡萄糖等作用,因此在血糖濃度調節(jié)方面與胰島素具有拮抗作用。(4)A、激素和神經(jīng)遞質都可作為信號分子,A正確;B、激素和神經(jīng)遞質都與相關受體結合,引起靶細胞相關的生理活動,B正確;C、激素隨血流傳送到靶細胞,神經(jīng)遞質通過組織液到達靶細胞,C錯誤;D、激素和神經(jīng)遞質的分泌都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D正確。故選C。(5)A、長期較大劑量用藥,體內糖皮質激素的濃度很高,可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導致自身激素合成減少,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可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A正確;B、由于長期較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自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腎上腺皮質功能較弱,自身分泌糖皮質激素不足,立即停藥會導致體內糖皮質激素不足,B正確;C、由于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較低,停藥前可適量使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正確;D、為了避免血中糖皮質激素水平的突然降低,逐漸減量用藥以促使自身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恢復,D正確。故選ABCD。19.(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NP(2)麥秸還田對微生物的數(shù)量幾乎沒有影響,不能增加土壤中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2分);實現(xiàn)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減少人類對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影響(2分)(3)②③解析:(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因此主要屬于分解者;施用的肥料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根據(jù)圖a可知,與CK相比,M、NP和S三種施肥方式中對土壤微生物效益影響最大的是NP。(2)已知S組施用的麥秸未經(jīng)處理,從圖a的結果可以看出,與CK組相比,S組對微生物的數(shù)量幾乎沒有影響,不能增加土壤中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導致小麥產量差異不顯著。秸稈用于生產畜禽飼料和食用菌,畜禽糞便和使用過的食用菌培養(yǎng)基用于還田,這種利用方式實現(xiàn)了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從而減少了人類對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影響,降低了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與水域的面積,導致生態(tài)足跡降低。(3)根據(jù)圖示信息,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數(shù)量和脲酶的活性,從而提高氮的循環(huán)效率,①正確;施肥的方法不同,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脲酶活性也存在差異,麥秸還田對土壤微生物的數(shù)量幾乎沒有影響,并可降低脲酶活性,②錯誤;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內施用化肥比有機肥更有效,因為使用化肥后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增加的速度和脲酶活性增大的幅度都最大,③錯誤;施用有機肥時,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空氣含量,利于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促進有機肥的分解利用,④正確。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1)脫氧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酸)(2)EcoRⅠ;酶切后形成的片段黏性末端相同,易自我環(huán)化;不能保證目標片段與載體定向鏈接(反向鏈接)(2分)(3)酶切后的空載體片段,啟動子D+基因S片段;PCR(4)品種DN的基因S上游啟動子效應比TL強,使得基因S表達量更高,種子更大(2分)解析:(1)啟動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從而驅動基因開始轉錄,其位于DNA分子上,是一段DNA序列,其基本組成單位是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2)①據(jù)圖分析可知,啟動子D+基因S的序列中存在限制酶EcoRⅠ的識別序列,如果使用其進行切割,會破壞目的基因序列。②根據(jù)圖中限制酶的識別序列分析可知,利用限制酶SpeI和XbaI進行切割,會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在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如果用這兩種限制酶進行切割,所形成的DNA片段容易出現(xiàn)自我環(huán)化,還無法保證目的基因片段與載體片段正向連接,從而影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的表達。(3)①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可以分離不同大小的DNA片段,重組表達載體經(jīng)過限制酶切割后的產物不僅有啟動子D+基因S片段,還有空載體片段(不含目的基因),因此,電泳時對照樣品除指示分子大小的標準參照物外,還應有酶切后的空載體片段和啟動子D+基因S片段。②在分子水平上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入成功可通過PCR等技術檢測受體細胞的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或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mRNA。(4)根據(jù)題干信息可知,再生植株YZ-1導入的目的基因是取自品種DN的啟動子D+基因S序列,再生植株YZ-2導入的目的基因為取自品種TL的啟動子T+基因S序列,由于“兩品種中基因S序列無差異”,可以推知品種DN的基因S上游的啟動子D的效應強于品種TL的啟動子T,啟動子D使基因S表達量更高,因而種子更大。21.(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8分)(1)iiBB;IIBB(2)2;1/9(3)1/2(4)白色:有色=1:1;白色:有色=3:1(5)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32/63解析:(1)分析題干,二倍體花顏色受常染色體上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其中有色基因B對白色基因b為顯性,基因I對基因B有抑制作用,則有色基因型是iiB_,白色基因型是I_B_、I_bb、iibb,組別②中甲(有色)丙(白色),F(xiàn)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說明F1是單雜合子,F(xiàn)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I_BB,說明F1的基因型是IiBB,據(jù)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應是iiBB,丙的基因型是IIBB。(2)組別①中甲(iiBB)×乙(白色),F(xiàn)1都是有色,自交后有色:白色=3:1,說明F1是單雜合子,F(xiàn)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iiB_,說明F1的基因型是iiBb,乙的基因型是iibb。F1自交后F2有色花的基因型有2種,包括iiBB和iiBb;F2有色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iiBB、2/3iiBb,產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Bi、1/3bi,隨機傳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iibb的比例=1/3×1/3=1/9。(3)組別②中甲(有色)×丙(白色),F(xiàn)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說明F1是單雜合子,F(xiàn)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I_BB,F(xiàn)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包括1/3IIBB、2/3IiBB,產生的配子是2/3IB、1/3iB,隨機傳粉,后代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為4/9IIBB、4/9IiBB,所以后代白色花植株中雜合子占1/2。(4)組別③乙(iibb)×丙(IIBB),F(xiàn)1是BbIi(配子及比例是BI:Bi:bI:bi=1:1:1:1),F(xiàn)1與甲(iiBB)雜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為白色:有色=1:1;組別③中F1與乙(iibb)雜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為白色:有色=3:1。(5)若這種植物性別決定類型為XY型,在X染色體上發(fā)生基因突變產生隱性致死基因k,導致合子致死?;蛐蜑镮iBbX+Y和IiBbX+Xk的植株雜交,逐對考慮,F(xiàn)1中關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為I_B_:I_bb:iiB_:iibb=9:3:3:1,所以F1中關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為白色:有色=13:3,X+Y和X+Xk的植株雜交,F(xiàn)1關于性別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X+:X+Xk:X+Y:XkY(致死),即F1中雌性:雄性=2:1,所以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F1中有色花植株隨機傳粉,其中有色花雌性基因型有iiB_X+X+、iiB_X+Xk,雄性是iiB_X+Y,其中iiB_的比例為1/3BBii、2/3Bbii,產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iB、1/3ib,隨機交配后有色個體(iiB_)占8/9,考慮性染色相關基因,雌配子及比例是3/4X+、1/4Xk,雄配子及比例是1/2X+、1/2Y,隨機交配后子代是3/8X+X+、1/8X+Xk、3/8X+Y、1/8XkY(致死),即雌株:雄株=4:3,故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8/9×4/7=32/6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