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阜陽三中高二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生物學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第4章和第5章(35%)+選擇性必修2(6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自然殺傷(NK)細胞來源于骨髓淋巴樣干細胞,其分化、發育依賴于骨髓及胸腺,主要分布于骨髓、外周血、肝、脾、肺和淋巴結。NK 細胞能夠非特異性地識別靶細胞,并通過釋放顆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細胞蛋白迅速殺死靶細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NK細胞的起源與成熟場所均與B細胞相同B. NK細胞識別靶細胞并發揮作用的過程屬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C. NK細胞識別并殺死靶細胞屬于非特異性免疫D. NK細胞釋放的顆粒酶和穿孔素屬于抗體類的免疫活性物質2. 某種鏈球菌的表面抗原與腎小球基底膜上的某物質結構相似,人體感染鏈球菌等細菌后可導致急性腎小球腎炎。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鏈球菌的表面抗原與相關抗體形成的復合物可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B. 能與鏈球菌表面抗原結合的抗體也能與腎小球基底膜上的某物質結合C. 人體感染鏈球菌后出現相應癥狀是因為患者的免疫監控功能過弱D. 該病的致病機理與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均相似3. 科研人員在黑暗條件下研究紅光、遠紅光及赤霉素對萵苣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其中圖甲是紅光和遠紅光對萵苣種子中赤霉素含量的影響,圖乙是紅光、遠紅光及外施赤霉素對萵苣種子萌發的影響。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遠紅光處理萵苣種子使種子中的赤霉素含量增加,促進種子萌發B. 紅光處理與赤霉素處理相比,萵苣種子萌發的響應時間相同C. 紅光可能促進了與赤霉素合成相關的基因的表達D. 溫度、重力等因素不可能像光一樣作為信號參與調節生命活動4. 葉片中葉綠素含量下降可作為衰老的檢測指標。為研究激素對葉片衰老的影響,將某植物離體葉片分組,并分別置于蒸餾水、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將各組置于光下,一段時間內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ABA能加速該植物離體葉片的衰老B. CTK抵抗ABA對該離體葉片衰老的促進作用C. 可推測CTK組葉綠體放氧速率大于ABA組D. 施用CTK+ABA溶液對葉類蔬菜保鮮最有利5. 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下列關于種群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若某個種群的幼年個體多,老年個體少,則這個種群的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多B.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捕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可以改變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很多,對于生活隱蔽的猛禽猛獸等適合利用紅外觸發相機進行調查D. 只要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就會越來越大6. 某農場面積約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了280只,發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 若黑線姬鼠感染傳染病,也會影響其種群數量的變化C. 該農場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D. 若被標記個體容易被鷹捕食,則實際值大于估算值7. 圖中甲、乙為同一群落中兩個種群,曲線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變化,種群的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死亡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t1和t4時刻,乙種群種群密度不同B. t2時刻,甲、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一定不同C. t1~t4時間段內,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 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不一定相同8. 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可分為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非密度制約因素對種群數量作用存在反饋調節B. 種群的相對穩定和有規則的波動與密度制約因素有關C. 密度制約因素可調節非密度制約因素對種群的作用結果D. 種群數量超過環境容納量時,密度制約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增強9. 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分為不同類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以下關于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 陰生植物莖細長,機械組織不發達,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B. 在華北地區春天開花的樹木多數是風媒花。不少種類的果實有翅C.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D. 熱帶雨林中的喬木分枝發達,一般有巨大的葉片,以爭奪陽光10. 某同學調查校園中A、B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A、B兩種生物之間存在捕食關系,A可能是瓢蟲,B可能是蚜蟲B.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間的數量關系也存在與圖示曲線一致的變化C. 需要研究兩種生物單獨培養的情況,才能確定A、B兩者之間的關系D. A、B的種群數量變化存在循環因果關系,二者相互制約、互為因果11. 觀察一個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據群落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B. 草原生物群落的動物主要以斑馬、長頸鹿和獅子為主C. 森林生物群落中,種群的生態位不隨季節更替而變動D. 熱帶雨林中的喬木分枝不發達,只在樹頂形成樹冠,以爭奪陽光12. 下圖是發生森林火災后某地物種豐富度、優勢物種高度、植物甲的種群密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該森林中所有的植物甲共同構成了一個種群B. 30年后植物甲的種群密度下降說明植物甲不適應該地環境條件C. 優勢物種高度和物種豐富度曲線表明該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D. 適時進行合理的人工干預可以加快該地生態恢復13. 如圖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環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④過程代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過程代表呼吸作用B. 圖中A、B、C分別代表消費者、生產者和分解者C. 物質循環是指碳元素在A、B、C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 圖中A、B、C包含的所有種群共同構成生物群落14. “稻魚共生系統”通過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鰍+鯉魚”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實現糧漁共贏,魚為水稻除草、除蟲,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投入,魚和水稻形成和諧共生系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青蛙通過鳴叫吸引異性這是生態系統中行為信息B. 多種動物的糞便為水稻生長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C. 稻田中青蛙、鯉魚等可以取食害蟲,這種控制害蟲危害的技術方法屬于生物防治D.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和飼料中的化學能之和15. 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保護地球環境的有效手段。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的結構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B. 河流受到輕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體現了其恢復力穩定性C. 適當增加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能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 荒漠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稀少,營養結構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弱,恢復力穩定性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5分。16. 科學家研發了多種RNA藥物、疫苗等用于疾病治療和預防。脂質納米顆粒(LNP)技術能使mRNA疫苗不易被降解而發揮更高效的作用,作用機理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疫苗,進入人體細胞,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中合成S蛋白,經過______修飾加工后輸送出細胞,可作為______誘導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體外制備的mRNA常用脂質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種,原因有______(寫出一點即可)。(2)由圖可知,mRNA-LNP以______的方式進入靶細胞,一部分mRNA能從內體小泡逃逸,指導合成抗原蛋白,分泌到細胞外參與激活B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和______,從而提高對病毒的免疫力;一部分mRNA若未實現逃逸,則______會被識別,使mR-NA被降解。(3)注射疫苗后,體內含有特異性抗體,這些特異性抗體的免疫作用有______(寫出一點即可)。17. 植物葉片的脫落與多種激素相互作用有關,如圖表示葉片脫落情況與葉柄離層的遠基端(遠離莖的一側)和近基端(靠近莖的一側)生長素濃度的關系,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生長素是由___________經系列變化轉變而成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2)據圖分析,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葉片脫落。(3)研究發現,葉片脫落的自然調節是由葉片供應的生長素和乙烯共同作用來實現的,高濃度的生長素會引起乙烯釋放,同時會減弱組織細胞對乙烯的敏感性。幼嫩的葉片產生大量的生長素,從而防止葉片的脫落。但當葉片衰老時,一方面從葉片供應的生長素___________,使離層細胞對乙烯的敏感性增強;另方面,葉片衰老時______________的合成增加,這樣就會促進葉片脫落。(4)葉片的脫落除受生長素和乙烯的調控外,還與脫落酸的作用有關,某實驗小組欲探究乙烯和脫落酸對植物葉片脫落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具體的組別應設置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土壤動物群落組成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響。高原鼢鼠是高寒草甸生態系統中營地下生活的植食性嚙齒動物,其采食、挖洞和推土造丘等行為造成草地生境破碎化,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組成的重要生物因子。回答下列問題:(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________,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上看,高原鼢鼠屬于____________。(2)該生態系統的某雜食性動物丙同時取食某禾本科植物甲和植食性動物乙,某段時間內調查能量流經乙的過程,如下圖。①寫出圖中字母A、C表示的含義:A________,C________,乙的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方式有________。②春季,丙從甲、乙處獲得的能量比值為2:1,秋季該比值變成1:2,按照10%的能量傳遞效率,若讓丙獲取的能量增加1kJ,則秋季消耗的甲的能量是春季消耗的________倍。19. 某學校生物社團小組為了探究不同溫度下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設置了5組實驗,每天定時取樣檢測并計數統計,連續觀察7天。(1)將酵母菌接種到裝有10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后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b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該種群增長曲線___形,種群數量為___時,種群增長最快。(2)若將該種菌接種在20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同上,則與上述實驗結果相比,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在20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___。(3)小組同學在一次實驗中取樣液后,并稀釋10倍,用圖1所示的血細胞計數板(1mm×1mm×0.1mm,25×16)計數。若用圖2的計數結果作為每個中方格的平均值(點代表酵母菌)則此樣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___個/mL。Ⅱ.在某山區坡地生態環境受破壞后,當地采取了相關措施進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內,經歷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個階段,如圖表示其典型物種①②③的種群密度變化。回答下列問題:(4)欲統計山腳下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___,對于活動能力較強、身體微小的土壤動物,常用___法進調查。(5)b時期時,物種①②③呈垂直分布,該現象的主要意義是___。(6)在用樣方法調查某植物種群數量時,為減小調查誤差,應注意___(答兩點)。20. 研究生態位有助于人們認識群落中物種間及物種內的競爭關系,從而達到調節種群密度,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優的目的。某樹林中食性相似的部分鳥類在不同層次中的密度相對值如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林冠層高于11.6m 喬木層5.0~11.6m 灌木層1.3~5.0m 草本層1.0~1.3m 地面林鴿 333 3 3 0 0茶腹 34 34 1 0 0藍山雀 150 204 196 24 6銀喉長尾山雀 122 183 136 18 9旋木雀 32 75 27 17 0煤山雀 45 108 78 20 0(1)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_____,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等。為進一步研究表中某種鳥類的生態位,通常還需要研究它的_____(至少答兩點)。(2)樹林不同高度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這屬于群落的_____結構,這一分層現象為表中鳥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_____和_____。(3)由表可知,銀喉長尾山雀和_____的生態位最接近,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試分析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的變化趨勢可能是_____。(4)綜合分析,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2024-2025學年阜陽三中高二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生物學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第4章和第5章(35%)+選擇性必修2(6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5分。【16題答案】【答案】(1) ①. 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②. 抗原 ③. 人體血液和組織中廣泛存在RNA酶,極易將裸露的mRNA水解(外源mR-NA分子不易進入人體細胞產生抗原)(2) ①. 胞吞 ②. 記憶細胞(記憶B細胞) ③. TLR7/8、TLR3(3)可以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以阻止病原體對人體細胞的粘附和進一步增殖;可能形成沉淀或細胞集團,被吞噬細胞吞噬處理(合理即可)【17題答案】【答案】(1) ①. 色氨酸 ②. 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近基端的生長素濃度大于或等于遠基端的生長素濃度(3) ①. 減少 ②. 乙烯(4)適宜濃度脫落酸組、等量適宜濃度乙烯組、等量適宜濃度的脫落酸+適宜濃度的乙烯組、等量蒸餾水組【18題答案】【答案】(1) ①.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 ②. 消費者(2) ①. 攝入量 ②. 乙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③. 乙的遺體殘骸和丙的糞便 ④. 1.75【19題答案】【答案】(1) ①. S ②. b/2(2) ①. 增大 ②. 不變 ③. K值大小由環境資源量決定,與接種量無關(3)6×107 (4) ①. 目測估計法、記名計算法 ②. 取樣器取樣(5)垂直分層現象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6)隨機取樣、取平均值、選取樣方面積相同、統計數量時遵循“記上不記下,記左不記右”原則等【20題答案】【答案】(1) ①. 地位或作用 ②. 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2) ①. 垂直 ②. 棲息空間 ③. 食物條件(3) ① 藍山雀 ②. 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來或仍然共存(4)群落中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間的協同進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