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4章《千姿百態的動物》練習題一、選擇題1.我國科學家在南昆山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物種——廣東溪蟾。下列有關廣東溪蟾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幼體蝌蚪在水中用鰓呼吸B.成體可以用肺和皮膚呼吸C.雄蟾鳴叫屬于繁殖行為D.雌蟾能將受精卵產入水中2.家禽(雞、鴨、鵝等)都屬于鳥類,它們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B.有喙無齒C.會游泳D.有氣囊輔助肺呼吸3.2023年1月,云南德宏近日觀測到超百只花頭鸚鵡,再次刷新該物種在我國的觀測記錄。花頭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喙鉤曲,強勁有力,喙基部具有臘膜。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飛行的時候會伴隨相當尖銳的叫聲,通常一小成群活動,但也會大群聚集。花頭鸚鵡在飛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與能量供應無關的是( ?。?br/>A.消化系統:食量大,消化能力強B.呼吸系統:氣囊輔助呼吸獲得充足的氧氣C.運動系統: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D.循環系統:心跳頻率快,血液輸送氧能力強4.生物興趣小組同學制作了鳥的呼吸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吸管模擬的氣管,是氣體進出的通道B.大氣球模擬的肺,是氣體交換的器官C.紅藍細線模擬的毛細血管,包裹在肺泡周圍D.小氣球模擬的氣囊,呼吸時可進行氣體交換5.脊椎動物由水生向陸生進化的過渡類群是( )A.兩棲類 B.魚類C.爬行類 D.軟體動物6.“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之一,“結構與功能觀”是其基本內容之一。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小腸有皺襞和絨毛——利于吸收營養物質B.鳥體內有氣囊結構——增加氣體交換面積,提高氣體交換的效率C.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為血液運輸提供動力D.哺乳動物的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有利于攝食和消化7.某同學學習了“動物的主要類群”后,對以下動物及其氣體交換的結構進行搭配,其中搭配正確的是( ?。?br/>①蚯蚓——口 ②縊蟶——鰓 ③蝗蟲——口器 ④鯉魚——鰓 ⑤青蛙——肺和皮膚 ⑥蜥蜴——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8.BTB是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短時間內使用對魚無毒害。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會由藍色變為黃色。生物社團計劃用BTB溶液探究“進入和流出魚體的水中溶解氣體的成分變化”,下列實驗設計、預期現象、結論等正確的是( ?。?br/>A.要選用尾部色素較少的魚類做實驗B.需分別在①②③④處滴加BTB溶液C.在③處觀察到溶液從藍色變成黃色D.流經魚體的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多9.下列各項不是爬行動物特征的是( )A.皮膚濕潤,水中產卵 B.體溫不恒定C.體表覆蓋著角質鱗片或甲 D.卵表面有卵殼保護10.魚類養殖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關于魚的特點,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 B.靠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及鰭的協調來游泳C.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 D.體表有鱗片覆蓋,表面有黏液二、判斷題11.蜥蜴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12.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重要意義之一是使運動更靈活。( )13.水中生活的動物不一定用鰓呼吸。( )14.虎的牙齒可以分為門齒、犬齒和臼齒三種。( )15.有的兩棲動物生活在水中。( )三、綜合題16.如圖是蚯蚓的部分外形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圖表示蚯蚓的 端。判斷理由是它具有[ ] 。(2)蚯蚓運動時,可以觀察到它是通過肌肉和 配合使身體蠕動的。(3)蚯蚓在粗糙紙上運動比在玻璃板上運動速度 。(4)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 來完成。17.下圖是鯽魚的骨骼圖片和外部形態圖,請識圖作答:(1)魚的骨骼在身體內部,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 ,稱為 動物。(2)魚的體型大多呈 型,有利于減少在水中運動的 。(3)鯽魚在水中游泳時口和鰓蓋后緣在不停地交替張合,這是魚在呼吸。鯽魚的呼吸器官是 ,它的主要部分是 。18.下圖是某些動物的分類等級示意圖,據圖回答: (1)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中,最大的分類單位是 ,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 。(2)下圖四種動物中,狗與 的親緣關系最近。(3)狗和狼之間的共同特征比狗和狐之間的共同特征 (選填“多”或“少”)。(4)圖中四種動物中,體表均被毛,都用 呼吸,體溫恒定,哺乳。(5)請判斷“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生物之間的差異也越小,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多”這句話是否正確。答: (選填“正確”或“錯誤”)。四、資料分析題19.閱讀科普短文,回答問題。動物骨骼的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最初具有骨骼的生物是寒武紀的無脊椎動物。這種骨骼位于體表,起到保護作用, 稱為“外骨骼"。外骨骼還具有支撐作用——支持體內器官有相對穩定的空間位置。之 后,隨著海洋無脊椎動物向陸地遷移,外骨骼又起到了防水保水的作用。而在這些歷程中,外骨骼的成分也在發生變化(如下表)。古生物學研究顯示,古代海水中的化學成分 變化可能也是促進骨骼進化的重要因素。骨骼類型 出現時間 骨骼主要成分 代表物種外骨骼 6億年前 磷質、鈣質 軟舌螺5.7億年前 碳酸鈣 軟體動物,如貝類、蝸牛等3.4億年前 有機幾丁質 節肢動物,如昆蟲、蝦、蟹等內骨骼 4.4億年前 碳酸鈣、磷酸鹽、膠質纖維 高等的脊椎動物,如狗等當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上時,骨骼開始被肌肉、皮膚、鱗片或毛發包裹在內部,稱作 “內骨骼”。內骨骼有支撐功能,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內骨骼胸廓的運動改變胸廓容積,從而使肺內外產生氣壓差,實現了肺的通氣,這對適應陸地環境至關重要。另外,脊柱是脊 神經的支架,也加速了中樞神經系統的進化。不同脊椎動物的內骨骼在結構上有很大不同。骨單位,是脊椎動物具有的適應骨骼 功能的結構:魚類生活在水中,不需要骨骼來支撐身體的重量,沒有形成骨單位;兩棲類 和爬行類的肢體需要承擔部分身體重量,已出現結構簡單的骨單位;鳥類的骨骼出現了 面積較小、數量較多且相對簡單的骨單位,滿足其飛行要求;哺乳動物需要支撐身體的重 量,還要適應其長距離的運動,其骨單位形態比較復雜。骨單位直徑(μm) 骨單位面積(μm2) 環層骨板數(層)鱉 96 6896 0.22鴨 128 10191 3.5狗 134 14148 3.8人 242 35659 5.74由此可見,骨骼結構和功能的不斷演變,是推動生物體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重要因素,實現了進化歷程的一次次飛躍。(1)小明在樹林里散步時,發現了一只碩步甲。碩步甲是具有細長而帶鉤口器的昆蟲,可以把蝸牛肉從厚厚的甲殼里鉤出來。碩步甲的外殼主要含 成分,而蝸牛殼的主要成分是 。(2)結合文中信息,碩步甲外骨骼的作用包括___A.具有防護功能B.促進生物體的生長C.重要器官在空間上得以合理配置D.防止體內水分散失(3)碩步甲的天敵很多,有啄木鳥、燕隼等鳥類。根據文中所述,啄木鳥的骨具有 特點,適于飛行。(4)比較不同脊椎動物骨單位特征,可知隨著進化歷程發展,骨單位直徑和骨單位面積均 ,功能越來越完善,這是生物 環境的體現。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D A B D D A C11.正確12.正確13.正確14.正確15.正確16.(1) 前 2環帶(2)剛毛(3)快(4)體壁17.(1) 脊柱 脊椎(2) 流線 阻力(3) 鰓 鰓絲18.(1) 界 種(2)狼(3)多(4)肺(5)正確19.(1) 有機幾丁質 碳酸鈣(2)ACD(3)骨骼出現了面積較小、數量較多且相對簡單的骨單位等(4) 增大 適應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